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中国道德话语发展的学术界路径

除了沿着民间和官方的路径发展,中国道德话语还具有在学术界发展的路径。中国学者开展各种各样的学术研究,提出概念,建构思想,为中国道德话语注入学术性元素,从而成为中国道德话语发展的重要贡献者。

中国学术发端于先秦时期,尔后不断发展,沿着哲学、文学、政治学、社会学、数学、经济学等方向全面铺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在中国学术体系中,哲学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华民族可以不懂数学、文学、经济学,但不能不懂哲学。哲学渗透于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认知能力、思想观念、情感状况、行为模式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中国学术具有中国特色。这是中国学术的本性所在,也是中国学术能够为中华文明进步和中国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根本原因。记住这一点是中华民族具有学术自信的表现。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在历史变迁时会存在着一个大哲学家永恒王国的理念,我们是在听到和感受着的时候踏进这一王国的,即便我们本身也处在历史的运动之中。” 根据雅思贝尔斯对哲学家的归类,孔子被称为“思想范式的创造者”,老子被称为“原创性形而上学家”,庄子被称为“智慧之中的文学家”,墨子和孟子被称为“神学家”。 我们姑且不去评论雅思贝尔斯将中国哲学家归类的观点是否合乎实际情况,但他将孔子、老子等中国哲学家归于“轴心时代”伟大哲学家的观点至少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古代中国学术在世界学术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中国哲学是中国道德话语的最重要来源。《周易》是一部具有特殊价值的中国哲学著作。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殷末周初。该书以“阴”和“阳”作为基本概念,以“易数”或“变数”来解释世界万物的变化,在变化中寻找世界存在的规律,将世界的千变万化归因于这样的规律。作为一部哲学著作,《周易》不仅解析世界存在的规律,而且将整个世界解读为一个伦理共同体。

《周易》对中国道德话语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伦理学界常常提及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两种美德就出自《周易》中的乾卦和坤卦卦辞。另外,《周易》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都归结为伦理关系,强调这两种关系的和谐具有伦理意义。在《周易》所描述的世界里,伦理对万事万物的存在发挥着主导作用,万事万物在世界中各有其位,每个位置都具有伦理意义,德位相配为吉,德不配位为凶。《周易》所使用的道德语言和所论述的伦理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道德话语和中国伦理思想的重要来源。

中国哲学家对中国道德话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社会流传的很多伦理概念和伦理术语是由中国哲学家创造的。“君子务本”“言而有信”“慎终追远”“既往不咎”“见贤思齐”“三思而后行”“巧言令色”“心不在焉”等具有伦理意蕴的成语出自孔子之手;“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功遂身退”“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出生入死”等具有伦理意蕴的成语由老子创造。

古代中国哲学家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道德语言体系或道德话语体系,这是他们能够赢得国际声誉的重要原因。孔子之所以被雅思贝尔斯称为开创了哲学范式的哲学家,这首先是因为他具有自己的伦理学话语体系。他借助具有自身特色的伦理学话语体系来表达自己的伦理思想,这使得他的伦理思想具有极强的开拓性和创新性。老子之所以被雅思贝尔斯称为“原创性形而上学家”,这也首先是因为他具有自身特色的伦理学话语体系。老子反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倡导的伦理价值体系和道德话语体系,但他本身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伦理的存在价值。他只不过希望用彻底的自然主义伦理观、自然主义道德话语体系取代孔子的人本主义伦理观、人本主义道德话语体系。

古代中国哲学家具有强烈的伦理学话语创新意识。他们不照搬照抄已有的伦理学话语体系,总是用自己的话语来表达自己认为正确的伦理思想。他们所使用的道德语言不仅简洁、明了,而且生动、形象。他们的道德语言来源于现实生活,贴近百姓,因而不矫揉造作。虽然他们所使用的道德语言有时在伦理表意方面显得含糊其词,但是它本身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弥补了这一缺陷。

孔子、老子等古代中国哲学家创造的传统伦理学话语体系是中国道德话语的重要来源。它们不仅进入了普通百姓的道德话语体系,而且影响了古代中国的官方道德话语体系。先秦时期的各个诸侯国国王或者受到儒家伦理学话语体系的影响,或者受到道家、法家、墨家等其他流派的伦理学话语体系的影响。唐朝李世民从魏征那里受到的伦理影响主要是儒家的,因为魏征是一个深受儒家伦理思想和儒家伦理学话语体系影响的政治家。秦始皇深受韩非子所代表的法家伦理思想和法家伦理学话语体系的影响。汉武帝深受董仲舒的儒家伦理思想、儒家伦理学话语体系的影响。

孔子曾经说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其意指,如果一个人做官之后还有精力,就应该去学习;如果一个人学习之余还有精力,就应该去做官。古代中国所说的“学习”有别于当今时代所说的“学习”,它大体上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学术研究”。儒家对学习和做官的关系的论述对绝大多数中国学者有深刻影响。它将伦理学视为关于人事的学问,要求从事伦理学研究工作的学者以学术思想服务国家治理或直接参与国家治理工作。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绝大多数中国学者具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和道德理想,并且乐于提出有助于国家治理的伦理思想和理论。这种现象经久未衰,在当今中国依然比较广泛地存在。 T0iQT6Rya8dNlmZVPp70huJBN0e8eNNUM4fCQGSVmqPj1B7ghAp7PqCJq8y7ziv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