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言由心生与正心的道德要求

要深入研究中华民族的语德,需要解答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人为什么要说话?该问题又涉及两个子问题:一是语言因何而来?二是语言从何而来?研究这两个问题既不是语言学家的主要任务,也不是伦理学家的主要任务。“语言学家研究的是说的语言和写的语言。” 伦理学家研究道德规范和人的德性修养问题,他们对语言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人所说的道德语言和所写的道德语言。不过,追问和思考语言因何而来和从何而来的问题对相关研究工作是有启发价值的。

语言因何而来?有学者认为,语言是“在社会内部形成的”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对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进行了区分。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以前,动物就已经拥有各种各样的语言。动物有能力创造语言,但它们创造的语言比人类语言低级。具体地说,动物语言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能力,它是动物生存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但这种能力不能与人类的语言能力相提并论。一方面,“动物的语言既不能演变,也没有进步;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今天动物的呼叫和过去有什么不同。” 另一方面,“动物的语言隐含着把符号与所表示的事物黏附在一起。要消除这种黏附,使符号获得离开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价值,需要一种心理的作用,而这就是人类语言的出发点。” 人类语言和动物语言都作为符号而存在,所不同的是人类和动物赋予语言符号的意义是不同的,因此,“人类语言和动物语言的区别是在于对符号性质的评价。” 人类之所以创造不同于动物的语言,主要是为了交际的需要。“从人类感到有互相交际需要的那一天起就有了语言。”

道德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在这一领域中,人类主要借助道德语言进行交际。道德语言是一个由内含伦理意义的概念、术语、命题等构成的语言体系。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道德语言体系。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拥有英语道德语言。中华民族拥有汉语道德语言。在长期使用汉语道德语言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语德传统。

语言从何而来?这是一个难题,在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等领域引起了诸多争议。学术界能够达成共识的地方是将语言的发生机制归结到人的内部世界,认为“语言的发展是人脑自然进化的结果” ,但迄今还没有人能够对语言在人脑的发生机制进行准确定位和说明。中华民族很早就开始关注语言的发生机制问题,但较早的关注并没有上升到“研究”的程度。《文心雕龙》说:“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这显然是一种没有经过深入论证的经验之谈,但它确实揭示了“言由心生”的事实。

如果说“言由心生”是一个客观事实,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探究“心是什么”的问题。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显示,“心”不是指人的心脏,而是指人脑。在古代,人类认识到了自身的存在是由身体和精神两个部分构成的事实,但由于没有能力认识、确定精神的存在位置和发生机制,只能创造一些概念来描述它。古希腊人使用的概念是“灵魂”,中华民族使用的概念是“心”。中华民族也讲“灵魂”,但它是一个不同于“心”的概念。在中华民族眼里,“心”既是思想的寓所,也是七情六欲的寓所,更是思想与七情六欲博弈、斗争的寓所。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言由心生”是指人所说的话或所发的言都源于人本身的“心”,是对人心中的东西进行表达的结果。心里有什么,言就表达什么,言与心中的东西是一致的。

中华民族将心视为一种实体。它或者像一块地,因而被称为“心地”;或者像一块田,因而被称为“心田”;或者像一栋房子,因而被称为“心房”;或者像一只眼睛,因而被称为“心眼”。作为实体存在的“心”有大小之分,可大可小,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个人心很大”,也可以说“那个人心很小”。“心”也有空间,心中可以装载人的思维对象(心事)、思想(心思)、愿望(心愿)、欲求(心意)、情感(心情)、情绪(心绪)、声音(心声)、语言(心语)、器官(心肠)、境界(心境)等众多东西。可见,中华民族所说的“心”是一种可以描述、可以言说的实体。如果说言由心生是一个事实,那么言所表达的就是人的心所能拥有之物。

除了上述可以描述的东西以外,中华民族所说的“心”能装载的最重要之物是人的道德修养。根据儒家伦理思想,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怎么样,既有天生的原因,也有后天的原因。天生的善良本性可以使人心地善良,后天的道德教育则可以使人回归善良本性。《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此话是对孔子在《论语》中说的话“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进行拓展的产物。这一方面是指人刚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但后天养成的习惯可以让人相差甚远,另一方面也暗示所有人都可以凭借天生的善良本性或后天所受的道德教育成为心地善良的人。在儒家伦理思想中,心是人的道德修养的生发之地,道德修养的实质是“修身”,“修身”的关键在于“正心”。

所谓“正心”,就是要端正人的心术和心态。端正心术,是要正确地使用用心之法。在中华民族眼里,心是可以“用”的,用法正确与否,体现心术是否端正的事实。端正心态,是要调整好心的状态。中华民族相信,心的状态是可以调整的,调整得是否到位,体现心态好坏的事实。另外,要端正心态,必须首先端正心术。心术正,则心态正;心术不正,则心态不正。心态正,则心正;心态不正,则心不正。“正心”是为了“心正”,“心正”是为了“修身”,“修身”是为了修炼道德修养。儒家伦理学将“正心”视为修炼道德修养的关键。《大学》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如果心术和心态不端正,人看不到正在看望的东西,听不到正在听的声音,吃不出正在吃的食物的味道。

作为道德修养的发源之地,心对人承担着以德润身的重任。在中国伦理学尤其是儒家伦理学中,德心是人心的根本,它是人心能否承担以德润身重任的决定因素。德心的本性是向善、求善,其最高目的是追求“至善”。王阳明的心学所说的“心”主要是指人的德心。他说:“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 德心之所以是德心,是因为它能够对人的心事、心思、心愿、心意、心情、心绪、心声、心语、心肠、心境等发挥支配性的价值引导作用;或者说,它有能力对人心中所装载的思维对象、思想、愿望、欲求、情感、情绪、声音、语言、境界等进行道德上的控制。

正心是为了正本清源。心是德之本,本立而道生;心是德之源,源清则流清。心中所想,嘴中所说。一个人的心里装着什么,这都会通过他说的话反映出来;或者说,一个人以什么方式说话直接反映他的心术和心态。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其意指,君子心里想着的都是义,嘴里说的也都是义;小人心里想着的都是利,嘴上说的也都是利。一般来说,心正之人说出的话往往充满正能量,心不正之人说出的话则往往充满负能量。只有正本清源,人说出的话才能彰显道德的崇高性和感召力。

“言由心生”是中国伦理学家要求人们“正心”的原因。中国伦理学家普遍强调“听其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听其言,不仅是要听一个人说了什么,而且是要通过倾听他说的话来探察他的心事、心思、心愿、心意、心情、心绪、心声、心语、心肠、心境,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他的心术和心态是否端正的事实。这是我们认识身边人和自己应有的伦理智慧。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人之为人,既需要认识和了解他人,也需要认识和了解自己。如何认识和了解他人?听其言是重要方式。如何认识和了解自身?我们自己的心术和心态是否端正?只要听一下我们自己说的话即可。 KAiJoKFtMhJsaQJx/jTmEvizjspfUkAIzNsvntQ+1WyAGp0OItxvTJKSzEnGeQI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