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语德:“口德”的学术化表达方式

中华民族并不使用“语德”这一概念,但有使用“口德”一词的传统。在中国,如果一个人恶语伤人,另一个人很可能以“请你积点口德”来加以回应。所谓“口德”,是指人说话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出于学术性考虑,我们将中华民族常常挂在嘴边的概念“口德”转换成“语德”。

要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语德,我们需要首先了解自身使用语言的情况。中华民族通常把人说的话称为“言”,有时将其与“语”等同、连用,因此,“讲话”被说成“发言”,“说大话”被说成“大言不惭”,“说话算数”被说成“言而有信”,“说假话”被说成“言不由衷”,“不喜欢说话的人”被说成“少言寡语的人”,“说话声音小”被说成“轻言细语”,“说疯话”被说成“疯言疯语”。“言”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常用词语。

中华民族历来高度重视说话的艺术性和伦理性。在中国,如何说话既是一个技巧问题,也是一个伦理问题。作为一个技巧问题,它反映中华民族说话时使用语音语调、遣词造句、运用修辞等方面的技能状况。作为一个伦理问题,它反映中华民族对说话的伦理功用、语言与道德的关系、言的道德正当性等问题的认识、理解和把握情况。

中国哲学家很早就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华民族的语德。作为道家伦理学的开创者,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很多与语德相关的概念和论断。他倡导“贵言”,认为贵言“悠兮” ,意指不轻易夸耀自己的功绩才能逍遥自在;倡导“希言”,认为“希言自然” ,意指少言才合乎自然之道;倡导“善言”,认为“善言,无瑕疵” ,意指表达得体的话是无可挑剔的;倡导“美言”,认为“美言可以市尊” ,意指美好的言论可以赢得人们的尊重;倡导“信言”,认为“信言不美” ,但它是真实可靠的,意指人应该说真话;倡导“不言”,认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意指圣贤能够用无为的方式处理事情和教化人。在老子看来,“言”反映人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以一个人说话的多少来衡量,而是以一个人说话的方式来衡量。他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其意指,有智慧的人不会随便说话,随便说话的人没有智慧。

老子所说的说话智慧具有伦理意蕴,实质上是指人的语德智慧。他没有使用“语德”概念,甚至没有提及“言”与“德”的关系,但他对各种“言”的论述都是围绕道家主张道法自然的伦理观展开的。我们不难发现,老子将他的自然主义伦理观运用于关于“言”的道德思考,认为言不在多,贵在得当。他明确反对“多言”,认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根据老子的自然主义伦理观,“多言”似乎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老子尤其反对人们在道德教育的时候唠叨、啰唆,主张以“不言”达到教化人的目的。

作为儒家伦理学的开创者,孔子论及语德的地方非常多。他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这段话至少包含三个与语德相关的内容。首先,“言”是人类道德生活的重要内容。人类道德生活涉及名、言、礼、乐、刑罚等方面,“言”在其中占据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其次,“言顺”是人完成一定道德行为的重要依据,“言不顺”会导致人的道德行为受阻。再次,“言”是连接“名”(理由)和“行”(道德行为)的纽带,因此,“言”必须有道理,并且一定可以实行。最后,人应该培养君子的品德,严肃对待自己的“言”,在“言”方面不马虎、不草率。

孔子也没有使用“语德”概念,但他强调“言”与“德”的紧密关联性。他深刻认识到了“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的事实,认为有道德修养的人一定有出色的言论,有出色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修养,但他本人主张“言”和“德”的融合、统一。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君子会因为自己的言语超过行动而感到羞耻。孔子追求的是言而有信,是“言必信,行必果” 。或者说,孔子非常重视“言”的伦理意蕴,要求人们做到言德相通、言德相配、言德合一。

作为墨家伦理学的开创者,墨子也关注和研究与语德有关的问题。他曾经明确指出:“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 有智慧的人心知肚明却不多说,出力多、贡献大却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因而能够名扬天下;说话不在于多,而在于有道理,不应该追求华丽文采,而应该追求明察是非的效果。他还强调:“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其意为,意志不坚强的人不可能拥有高智慧,言而无信的人不可能有什么行为的结果。

“言多方,殊类异故,则不可偏观也。” 墨子认为,言语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是由事物的多样化类别和多种原因决定的,因此,我们在审视和观察人说话的时候不能偏执。在墨子看来,人的言语之中往往隐藏着一定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他说:“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其意指,人们为了一言之争而相互残杀,是因为道义比身体更珍贵的缘故。显然在墨子看来,人的言语之中有时包含大是大非、大仁大义的含义,它会激励人们为之挺身而出,甚至杀身成仁。

由老子、孔子、墨子等先哲开创的语德传统是中国道德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他们的伦理学理论中并没有“语德”概念,但是他们对语言的伦理功能、语言与道德的关系等论题给予了深入的关注和研究,并且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伦理思想。这些生活在先秦时代的伦理学家都是具有极高伦理智慧的思想家。他们探究人类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方方面面,追求“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的学术境界,在先秦时期掀起了中国伦理学繁荣发展的辉煌高潮。他们对中国道德话语的最早思考和研究更是立乎其大、成乎其小,尽显中国伦理学在发端之处就融宏观与微观于一体的独特气象、气派和气质。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 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重视语德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伦理视域中,语言与道德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以道德规范规约人的言语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伦理意义。当代中华儿女应该理直气壮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语德传统。 0EUUn7Z2hE6xQfYi7TP2nUx2WfcAbFQuFFk7nYeQyBj04XvCiQyCnQH6EPqpX2O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