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和论证,可以得出结论:第一,中共广东区委是广东人民革命的领导核心;第二,中共广东区委领导核心是在1924年10月之后形成的;第三,中共广东区委领导核心的形成促进了广东党组织的大发展;第四,领导核心的形成与党组织的发展为党的革命事业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一)中共广东区委是广东人民革命的领导核心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之后,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的地方组织即中共广东支部宣告建立,支部领导成员只有3人,党员最初也只有几个人。次年7月,发展成为中共广东区委,区委领导成员还是3人,党员有30余人。虽然这时的中共广东区委影响力非常有限,但已经着手发展党员,开始聚拢人心,领导群众运动。1923年6月中共“三大”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政策,共产党在广东取得合法地位,积极发展党的组织,逐步健全领导机构,加强对革命运动的领导。1925年1月中共“四大”召开时,中共广东区委领导机构增加到9个部门,领导成员增加到13人,党员人数增加到900多人,开始展现其日益增强的领导力。

事实证明,从中共成立到大革命时期,中共广东区委逐渐发挥了广东人民革命的领导核心作用,并创造了多项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成果。

1.率先开展工农运动,壮大革命力量。工人运动方面,1921年8月,中共中央在上海成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后,在广州成立其南方分部,负责领导广东的工人运动。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南方分部和中共广东区委的领导下,广东的工人运动迅速发展。1924年8月28日,成立了以共产党员为团长的广州工团军,开创了共产党员领导工人武装的先河。农民运动方面,1922年6月,共产党人彭湃回到家乡广东省海丰县从事农民运动,1923年元旦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县级农会——海丰县总农会。国共合作后,中共广东组织联合国民党左派大力发展农民运动,于1924年8月以第二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生为基础,成立了全国第一支农民自卫军(200多人)。1925年5月1日,广东省农民协会成立,这是全国第一个省级农民协会。

2.积极推动国共合作,帮助国民党建立和改组基层组织。1923年元旦,孙中山在上海发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并筹划吸纳共产党员帮助国民党的改组工作。同年6月,中共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和决定国共合作问题。在会上,中共广东支部赞成国共合作,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国民党。同年10月,中共广东区委和青年团广东区委召开全体党团员联席会议,讨论推进国民党改组事宜,并决定按广州警察区域划分的12个区,每区组织一个国民运动委员会,以帮助国民党基层组织工作。随即派出阮啸仙、刘尔崧、杨匏安、周文雍等近20人担任国民党区党部或区分部执行委员。由于中共广东组织的大力推动,至同年底,广州的国民党员已达7780人。在国民党“一大”达成国共合作之前,中共广东组织就先期做了如此大量的工作,这在全国各省区是绝无仅有的。

3.创立革命军人机构,率先开展军事工作。1922年3月14日,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设立了“军人运动委员会”,这是广东乃至全国党团组织最早设立的专门从事军事运动的机构。1923年底,中共广东组织在军队中成立了“军人联合会”,吸收军队中的中共党员、青年团员和革命军人参加,这是中共在军队中最早建立的组织。国共合作后,在两次东征、南征,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以及在北伐战争中,中共广东组织不仅派出军事骨干和各种人员参加军事行动,而且发动广大民众给予大力支援。这一时期,中共广东区委还掌握了两支革命武装,即铁甲车队和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十二师三十四团(后扩编为第四军独立团,亦称叶挺独立团),这在全党是没有先例的。

4.建立全党第一个监察机构,实行党内监督。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纲》明确提出了党内监督问题。中共的“二大”决定与其他民主党派建立“联合战线”后,也专门做出决议,规定本党的国会、省会、市会、县会议员,要绝对接受中央和地方委员会的“监督和指挥”,但并未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1924年秋,周恩来、陈延年分别来到广州后,中共广东区委的组织机构逐步健全。1925年2月周恩来以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名义参加东征后,由陈延年担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这时,广东区委设立了“监察委员会”,林伟民任书记。这是全党最早建立的监督机构。广东区委监委建立后,对党员进行认真监督。例如,曾参加过中共“一大”的陈公博热衷于个人名利,不听从党组织的安排调遣,便被开除出党。

1927年4月以后,中共广东组织领导各地工农民众群起暴动。11月,海陆丰第三次武装暴动胜利后,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委员兼中共东江特委书记彭湃,领导东江地区人民开展建立苏维埃政权和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1月中旬,先后成立了陆丰、海丰县苏维埃政府,创建了海陆丰革命根据地。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曾载文称:海陆丰苏维埃政府是“中国第一个苏维埃” 。同年12月11日,中共广东省委领导发动广州起义,成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后称“广州公社”)。这是中国第一个城市苏维埃政权。

广州起义失败后,中共广东省委对于如何领导今后的斗争,进行了严肃认真的思考。1928年1月1日至5日,省委书记李立三主持召开省委全体会议,初步总结了广州起义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了“以乡村包围城市”的主张,要求各地党组织积极实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从乡村直到城市,从局部的割据直到夺取全省政权”。会议还做出了关于农村武装斗争的战略决策,并在随后的实践中实施。但这一主张在同年11月召开的省委第二次扩大会议上被否定。尽管如此,这说明中共广东组织已对中国革命的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总而言之,中共广东区委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大革命时期,工作积极,成绩突出,在全国党组织当中起到了表率作用。中共中央对广东党组织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1926年9月,中共中央对广东区委评价说:“粤区有两年多的工作经验,负责同志亦甚得力”,“张太雷编辑《人民周刊》,区委已健全,故指挥工作尚不费力”。同年12月,中共中央又指出:“本党在广州的组织已是民众运动的核心及政治变动的一个重要元素。”

(二)中共广东区委领导核心是在1924年10月之后形成的

从判断领导核心形成的一般标准来看,1924年10月之后的中共广东区委,先后由周恩来、陈延年担任委员长、书记,此时的领导核心同时满足或接近满足“最高”“稳定”“成熟”“有能力”四个条件,由此可以推断:以周恩来、陈延年为书记的中共广东区委,成了名副其实的“领导核心”。

这是因为:(1)周恩来、陈延年担任广东区委的最高领导职务,符合了“最高”的标准。当然,之前的谭平山也符合这个条件,但并不同时符合其他几个条件。(2)领导机构健全而且稳定,担任领导职务的区委委员人数增多而且比较稳定。这与1924年10月之前的情况大不一样。(3)广东区委领导核心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比较成熟。在贯彻执行中央制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大前提之下,还推出了一系列符合广东实际并且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4)组织领导了军事运动、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等各种革命运动,其中绝大部分获得成功,显现了中共广东区委的领导能力,也在实践中证明了它的领导核心地位。

(三)中共广东区委领导核心的形成促进了广东党组织的大发展

广东党组织的发展,在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之后,在中央正确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慢慢地有所发展,只是发展的步子不够大。党组织的发展,进入大发展时期,是在1924年10月之后。主要表现在:(1)区委领导机构进一步健全,领导成员增多,工作部门增多,分工越来越细。(2)区委领导下的直属党组织及其下属组织,在全省各地建立起来,范围甚至扩大到了广西、云南、福建等地,由“区委—地委—特支—支部”构成的组织系统,遍布区委领导下的所有区域。(3)党员人数飞速发展,在陈延年调离区委书记之前的1927年4月,党员人数达到9000多人,是谭平山在1921年7月最初担任广东支部书记时的1000倍,是谭平山在1922年7月首次担任区委书记时的300倍,也是中共“三大”召开时的近100倍,中共“五大”召开时的近10倍。

党组织在广东区委领导核心形成之后,之所以能够得到大发展,原因有很多,概括地讲,主要有:(1)贯彻执行了中共中央关于国共合作的正确政策,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这是前提条件。(2)参与和领导了国民革命军的重大军事行动,如东征陈炯明和南讨邓本殷,统一了广东全省,巩固了革命的后方,这为党组织的发展创造了基础性条件。(3)直接领导了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等各种革命运动,扩大了党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积极分子加入党的队伍。(4)中央重视广东革命,派遣了周恩来、陈延年、张太雷、邓中夏、恽代英、罗亦农、穆青、蔡畅、邓颖超等一大批领导骨干到广东工作,充实了中共广东区委的领导力量。

(四)领导核心的形成与党组织的大发展为党的革命事业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中共广东区委领导核心的形成,促进了广东地方党组织的大发展;与此同时,地方党组织的大发展,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区委领导核心层的核心领导地位,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领导核心的形成与党组织的大发展,经历艰难曲折,为党的革命事业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首先,革命要获得成功,必须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在各个历史阶段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只有这样,党组织才能得到发展,革命的各项事业才能获得成功。相反,如果党的领导缺少核心,则革命的事业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中共广东区委领导核心形成的历史事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其次,革命要获得成功,必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面对强大的敌人,各种革命力量需要团结起来,形成更加强大的力量,才有可能战胜敌人。处于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力量相对弱小,于是跟孙中山领导的南方革命力量进行合作,最后取得了东征和南征的胜利,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并将革命的势力范围逐步扩展到长江流域。在此期间,共产党在广东的各级组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再次,革命要获得成功,必须注重党对军队的领导。20世纪20年代,军阀割据,党派纷争,战乱不停。共产党要想成为政治舞台的领导者,就必须掌握军队。1924年中共广东区委成立了军事运动委员会(军事部),周恩来任军事委员会书记(部长)。黄埔军校和叶挺独立团建立以后,又在这两个单位建立党的组织(支部),从而扩大了党在军队中的影响,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这为今后在军队中开展党的建设积累了经验,这些经验对于今天进一步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也有现实意义。

最后,革命要获得成功,必须发动人民群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任何革命运动,没有人民的参与,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在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革命的目的是人民获得解放,所以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因为,人民群众的觉悟有高有低,所以需要通过宣传、帮助,动员他们加入革命的洪流中来。中共广东区委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发动工人、农民、学生、妇女等不同阶级和阶层的群众起来革命,这就为革命提供了人员保障,这是革命之源,胜利之本。

【参考文献】

一、档案与文献

[1]广东省档案馆.广东党组织重要文件选编(上)[G].(内部资料),2011.

[2]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委员会办公室,广东省档案馆.“一大”前后的广东党组织[M].(内部资料),1981.

[3]中央档案馆,广东省档案馆.广东革命历史文件汇集[G].(内部资料),1983.

[4]王健英.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汇编:领导机构沿革和成员名录[G].北京:红旗出版社,1983.

[5]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广东省档案馆.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组织史资料(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

[6]广东省档案馆,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委员会办公室.广东区党、团研究史料(1921—1926)[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7]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

[8]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中共广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广东省档案馆.中共广东省组织史资料(第一辑)[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86.

[9]中共广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等.谭平山研究史料[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

[10]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一大”前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1]中共海口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琼崖一大旧址管理处.中共琼崖一大研究资料选编[G].(内部资料),2009年。

[12]中共江门市委组织部,中共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江门市档案馆.中国共产党广东省江门市组织史资料(1922.3—1949.10)[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

[13]中共惠州市委党史办公室,惠州市档案馆,中共惠州市委组织部.中国共产党广东省惠阳地区组织史资料[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

[14]中共佛山市委组织部,中共佛山市委党史研究室,佛山市档案馆.中国共产党佛山市组织史资料(1921—1987)[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

[15]中共陆丰县委组织部,中共陆丰县委党史研究室,陆丰县档案馆.中国共产党广东省陆丰县组织史资料[M].(内部资料),1994.

[16]中共广东省肇庆地委党史办公室.肇庆地区党史资料[M].(内部资料),1987.

[17]中共汕头市委党史领导小组办公室.潮汕党史资料汇编[G].(内部资料),1985.

[18]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广州党史资料(第二辑)[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6.

[19]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共“三大”资料[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

[2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2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21]中共广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委员会.广东党史资料[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22]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一)[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3]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党史研究资料(第一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24]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党史研究资料(3)[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25]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党史研究资料(4)[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26]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7]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

二、著作

[1]黄修荣,黄黎.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关系探源(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3]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广州地方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

[4]王健英.中国共产党组织史大事纪实(一)[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5]赵生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纲要[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6]陈丽凤.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的历史考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7]王健英.中共中央机关历史演变考实[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8]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广东地方史(第一卷)[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9]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广东党史研究文集(第1—4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

[10]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M].袁广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中国共产党第一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录[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

[12]齐卫平.中国共产党创建与上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13]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云南历史(第一卷)[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

[1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第一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15]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湖北历史[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16]中共廉江市委党史研究室.龙湾人民革命斗争史资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M].(内部资料),1998.

[17]中共肇庆市委党史研究室,肇庆市中共党史学会.西江党史论文选集[M].(内部资料),1995.

[18]中共澄海县委党史办公室.澄海革命人物[M].(内部资料),1992.

[19]中共广东省韶关市委党史办公室.北江革命人物[M].(内部资料),1989.

[20]中共嘉兴市委宣传部,嘉兴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嘉兴学院红船精神研究中心.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及其成员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21]中共斗门区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斗门历史(1919—1978)[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

[22]中共阳江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阳江县历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23]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党的创建与发展在上海[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24]中共湛江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湛江历史(第一卷:1921—1949)[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25]中共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梅州地方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26]中共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中山地方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

[27]中共广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广州党史纪事(1919.5—2006.12)[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

[28]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湖南历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29]中共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江门地方历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30]揭阳市史志办公室.中国共产党揭阳县地方史(1919—1949)[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31]南澳县史志办公室.中国共产党南澳县地方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32]韶关市史志办公室.中国共产党北江地方史(1919—1949)[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33]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海南历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34]中共博罗县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博罗县地方史:1919.5—1949.10 [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35]中共东源县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源城区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河源县地方史:1919.5—1949.10 [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36]中共惠来县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惠来县地方史:1919—1949[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37]中共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汕头市区地方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

[38]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上海党史大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9]中共广东省肇庆市委党史办公室,广东省肇庆市中共党史学会.西江党史研究[M].(内部资料),1988.

[40]谭平山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1]陈独秀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2]黎显衡,林鸿暖,杨绍练.陈延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

[43]周恩来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44]唐宝林,林茂生.陈独秀年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4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46]丁身尊.广东民国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47]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48]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资料选辑(1917—1925)[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49]“二大”和“三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5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大事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51]颜虹.领导核心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52]黄振位.中共广东党史概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3]陈弘君.中共广东历史则要探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54]司马坚.中共关键会议实录[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

[55]张国焘.我的回忆(第1册)[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

[56]《中国共产党编年史》编委会.中国共产党编年史(第1—2册)[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57]中共湛江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南路党史大事记[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58]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委员会,中共广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广东大事记[M].(内部资料),1984.

[59]沙健孙.中国共产党史稿(1921—1949)(第二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60]陈独秀.独秀文存[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3.

[61]黄平.往事回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62]王健英.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历届中央领导集体述评(上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63]李洪峰.《中国共产党章程》学习笔记[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

[64]肖芳林.中国共产党党章历史发展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三、方志

[1]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共产党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

[2]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共产党志(1921—2005)[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

[3]《云浮市中共组织志》编纂委员会.云浮市中共组织志[M].(内部资料),2008.

[4]《浙江省中国共产党志》编纂委员会.浙江省中国共产党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5]《中共上海党志》编纂委员会.中共上海党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6]广东省地方志编委会.广东省志·中共组织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四、论文

[1]徐光寿.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袖——与陈独秀“领导核心”说商榷[J].中共党史研究,2009(11).

[2]倪德刚.“领导核心”的提出及其使命担当[J].毛泽东研究,2017(2).

[3]王洪标.论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科学内涵[J].福州党校学报,2016(6).

[4]李东朗.领导核心成熟是党成熟的主要标志——以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为例[J].人民论坛,2013(25).

[5]陈立旭.中共领导核心确立的非凡历程[J].党史博采(纪实),2017(2).

[6]孔德明,孔德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领导核心群体形成述略[J].昨天·今天·明天(福建党史月刊),1993(7).

[7]陈永红.大革命时期广东党组织主要负责人[J].广东党史,2007(2).

[8]谢燕章.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的“六不”[J].红广角,2013(1).

[9]何立波,寇冠宇,曹雪立.论谭平山在广东建党时期的活动和贡献[J].红广角,2015(7).

[10]陈金葵.大革命洪流中的广东党组织[J].广东党史,2001(2).

[11]巫忠.试论谭平山在“一大”前后的思想和活动[J].佛山大学学报,1992(1).

[12]黄穗生.中共广东党组织几个历史问题的考证[J].探求,1988(1).

[13]林雄辉.陈独秀对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的贡献[J].红广角,2015(10).

[14]赵艳珍.杨匏安与广东党组织的创建[J].红广角,2016(7).

[15]游慧冰.浅析谭平山与广东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J].红广角,2016(4).

[16]陈仕金.参与创建广东党组织的谭植棠[J].广东党史,1997(3).

[17]蔡洛.谭平山在广东建党中所起的作用[J].广东党史,1996(4).

[18]张贝,王爱云.杨匏安与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J].兰台世界,2017(6).

[19]鲁阳.杨匏安——华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J].源流,2004(11).

[20]苏爱荣.试论大革命时期中共广东区委在军事上的探索及实践[J].红广角,2010(8).

[21]蔡洛,元邦建.关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广东区委的几个问题[J].学术研究,1981(4).

[22]黄振位.广东人民革命的胜利旗帜——中共广东党组织的建立及其历史作用[J].广东社会科学,1991(3).

[23]陈万安.中共广东地方组织建立的历史意义[J].广东党史,1996(4).

[24]张弸.黄学增对中共南路党组织建设的历史贡献[J].广东党史,2000(5).

[25]杨镜培,陈灿和.中共西江党组织创建人——周其鉴[N].西江日报,2011-05-19(1).

[26]唐正芒、唐金培.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前后中共党员发展缓慢原因[J].求索,2004(11).

[27]唐金培.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共党员队伍曲折发展原因探析[J].福建党史月刊,2010(10).

[28]杨少平.中共香港党(团)组织的建立及其早期活动[J].广东党史,1996(5).

[29]黄振位.中共创立以来广东党组织的创新实践[J].广东社会科学,2011(4).

[30]叶创昌.曲折的道路光辉的篇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广州地方党组织发展简况[J].探求,1989(4).

[31]元邦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广东区委的历史功绩[J].华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3).

[32]叶文益.中共广东组织建设的历史特点[J].广东党史,1996(4).

[33]李明.陈延年:组织才能卓越的“两广王”[N].深圳特区报,2011-06-14(A9).

[34]吴敏娜.中共广东区委与中共中央迁粤[A//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中共三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广州:广州出版社,2006.

[35]杨汉卿.中共广东党组织与党的三大[A//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中共三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广州:广州出版社,2006.

[36]苏爱荣.中共广东区委与第一次国共合作[A//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中共三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广州:广州出版社,2006.

[37]陈金葵.中共广东党组织与第一次国共合作[A//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中共三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广州:广州出版社,2006.

[38]邓荣元.中共三大前后的陈独秀[A//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中共三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广州:广州出版社,2006.

[39]邢照华.1921年至1923年马林对国共两党采取的不同策略及历史贡献[A//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中共三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广州:广州出版社,2006.

[40]元邦建.鲍罗廷在广东的几个问题[J].近代史研究,1984(4).

[41]林鸿暖.中共广东区委卓越的领导者陈延年[J].源流,1994(6).

[42]王秉默.谭平山:从追随孙中山到拥护中共“五一口号”[J].团结,2008(2).

[43]向海英,向永红.浅论谭平山对创建中国共产党的贡献[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6).

[44]李鹏.大革命时期的周恩来与共产国际[J].红广角,2013(8).

[45]卢权.大革命时期周恩来与广东工人运动[J].学术研究,1998(2).

[46]黄海英.妇运先驱妇女风范——浅谈邓颖超在中共广东区委工作的杰出贡献和影响[J].传承,2013(7).

[47]何锦洲,沙东迅.广东最初共产党组织之研究[J].学术研究,1980(4).

[48]肖淑娥.陈独秀与广州地区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发展——兼论早期党团关系的处理[D].北京: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党校,2014.

[49]连莎、刘占磊.青运先驱工运领袖——刘尔崧与广东早期青年运动[J].红广角,2015(7).

[50]黄慰慈,陈弘君.中共广东区委与北伐战争[J].学术研究,1986(4).

[51]曾庆榴.周恩来与广东党的建设[J].广东党史,1998(2).

项目负责人:龙观华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成 员:陈金龙 谢锦霞 刘 敏 蒋积伟 许 冲 周连顺李 昂 谭振权

执 笔:龙观华 avcjTtKMDeuMuxMa/7FnalcXvKFpOkrGoMUlhUcGPhQ5kUIQ7KNk43sFozEc1y9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