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西南地区傩面具的生存环境

一、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

(一)以山地、高原为主的地形地貌

西南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共五个省区市,地理范围主要包括四川盆地、云贵高原、青藏高原的南部和两广丘陵西部等地区,总面积达 250万平方千米。西南地区地形结构复杂,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区域内河流沟壑纵横,峡谷峻岭广布,广泛分布喀斯特地形,以及河坝、盆地等地形地貌。且地势起伏大,海拔最低点位于云南河口县,仅为 76.4米,而最高峰是位于四川省甘孜州的贡嘎山,海拔为 7556米。而本书界定的西南地区涵盖了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的广大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涉及范围是以贵州和湘黔渝毗邻地带为中心,覆盖四川、云南、贵州、重庆、西藏的广大民族地区。

重庆地处中国的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在四川盆地的东南部,跨东经105° 11'~110° 11',北纬 28° 10'~32° 13',面积为 8.2万平方千米,是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重庆的东部邻湖北省、湖南省,南靠贵州省,西接四川省,北连陕西省。 重庆地势地貌由南北向长江河谷逐级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为主,东北部靠大巴山,东南部连武陵山两座大山脉。东部及南部分别为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所环绕。重庆的地势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丘陵的海拔在 200~500米,坡度较缓,主要由低矮的山地组成。山地的坡地起伏较大,海拔都在 500米以上,坡度陡峭,沟谷幽深,呈脉状分布。重庆的山地占整个地貌的 76%,构成了以山地为主的地形特征,因此,有“山城”之称。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的腹地,处于长江的上游。东接重庆,南靠云南、贵州,北连青海、甘肃、陕西,西衔西藏。西南大致介于东经 97° 21'—108° 33'和北纬 26° 03'~34° 19',面积为 48.6万平方千米。四川地形地貌复杂,主要以山地为主,分布着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四种地形地貌。东部为丘陵和盆地,有川东平行岭谷和川中丘陵,海拔在 500~2000米。中部是广阔的成都平原。西部为川西高原和绵延起伏的山地,海拔多在 3000米以上。四川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是连接西南的重要桥梁、承东接西的重要纽带。自古就是“汉藏走廊”,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的云贵高原东部,东靠湖南,南临广西,西接云南,北抵川渝。地势呈西高东低状,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为1100米,总面积有 17.6万平方千米。贵州境内山脉众多,山峦起伏,丘陵密布,沟壑纵横。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横亘在贵州中南部的苗岭将贵州山水一分为二。南为珠江流域,北属长江流域,东北部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西部是高耸的乌蒙山。四条山脉构成了贵州东部武陵巍峨、西部乌蒙磅礴、中部苗岭秀丽、北部娄山雄险的地理格局。贵州地形基本上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种类型,其中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 92.5%,山地众多,素有“八分山水一分田”之说。

图 3-1-1 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达地水族乡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的边陲,东与贵州、广西接壤,西与缅甸相邻,南部与老挝、越南接壤,西北与西藏相连,北与四川交界。总面积 39.4万平方千米。地形总体属于高原地带,有广袤的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西等多方向倾斜,形成阶梯状扇形分布格局。全省范围内,海拔相差极大,最高处为梅里雪山的卡格博峰,其主峰海拔为 6740米;最低处则在河口县,海拔仅为 76.4米,全省海拔相差达 6663.5米,在全国罕见。总体来看,云南省是一个多山的省份,盆地、河谷、丘陵、低山、中山、高山、山原等类型的地貌相间分布,各种地貌之间差异很大,类型复杂多样,山地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 94%。

综上所述,西南地区的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形多是山地和高原,形成较为显著的三个地形单元:巴蜀盆地及周边山地地形、云贵高原的高山山地丘陵地形、青藏高原的高山山地地形。从地理自然环境来看,西南山高林密,大小坝子相互阻隔,即使在相似的生活空间内,因山地、峡谷、丘陵、河谷、高坡、坝子等自然环境不同,也呈现出彼此分割的小区域,所谓“望山走死马”“五里不同天,十里不同俗”。西南这种多样性的地理环境使得西南地区历史上长期处于相对孤立和封闭的状态。难怪古人也嗟哦、喟叹西南之奇险:“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二)立体多变的气候条件

西南地区位于秦岭之南,常年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大部分地区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带。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在 1000毫米左右,热量也丰富,大部分地区积温在 10℃以上。西南地区的地形以山地为主,横断山区海拔高,使得气候垂直差异十分显著,山谷中气温较高,山地气温低。还受地形的影响,各地气候差异明显,四川盆地海拔低,冬季受秦岭的阻挡,冬季风影响小,较为温暖,夏季受夏季风影响大,高温多雨,湿度较大,多云雾;云贵高原海拔高,冬天受冬季风影响较小,比较温暖,夏季比较凉爽,全年温差较小。

四川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复杂的地形和不同的季风环流交替影响,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主要分属三大气候类型。东部的四川盆地及周边山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这里冬暖、春早、夏热、秋多雨,多云雾、少日照;川西南部属于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该区全年气温较高,早寒午暖,四季不明显,但干湿分明;川西北部则属于高原高寒气候区。该区海拔高,气候立体变化明显,从河谷到山脊依次呈现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寒带和永冰带。川西高原地区垂直气候变化大,河谷干冷,山地湿冷。

重庆位于北半球副热带内陆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常年降雨量达 1000~1450毫米。雨季集中在春夏,尤以夜雨为多,因此有“巴山夜雨”一说。秋末春初多雾,每逢雾日,云雾缠绕,恍若仙境,因此重庆又有“雾都”之称。夏季炎热,7月至 8月气温最高,可达 43.8℃,被称为“三大火炉”之一。重庆地处长江流域上游,属于“夏热冬冷”的典型气候特征,日照都集中在夏季,冬日几乎没有日照,夏季酷暑,冬季湿寒,恰如谚语所称:春早气温不稳定,夏长酷热多伏旱,秋凉绵绵阴雨天,冬暖少雪云雾多。

贵州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平均气温在 14℃ ~16℃。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冷暖气流交汇频繁,常年雨量充沛。贵州地处低纬度地区,地势高低悬殊,地形起伏较大,导致气温垂直变化十分明显,常常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差异。但光照条件较差,降雨日数也较多,全年多数是阴天,素有“天无三日晴”之说。

云南地处低纬度的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气候也复杂多样,跨越了多个气候带。其中季风是云南气候的一个主要特征,受多种季风系统交叉影响,冬季既有来自西伯利亚的寒冷干燥的偏北季风,又有来自西南亚大陆的干热气团,还有来自青藏高原的高原冬季风。夏季则主要受印度夏季季风系统与东亚夏季风系统的影响。云南兼具低纬度气候、季风气候的特点,所以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还具有典型的垂直变化明显的山原气候,也就是山顶气候寒冷,雨量最多;山腰气候温和,降水较多;山麓河谷地带气候炎热,雨量较少。

综上所述,西南地区自然环境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在史料上多有记载,唐代岑参在《招北客文》对蜀地气候描述:“二江双注,群山四蔽,其地卑湿,其风胜脆。蛮貊杂处,滇焚为邻,地偏而两仪不正,寒薄而四气不均。花叶再荣,秋冬如春,暮夜多雨,朝旦多云。阳景罕开,阴气恒昏,以暑以湿,为瘵为疠。” 蜀地因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气候特征。对贵州气候特征的描述,可见康熙《贵州通志》中载:“黔处万山从谷中,地窳而气诊”“大抵黔地气候不齐,一日之间乍寒乍暖,百里之内此燠彼凉,稍一不慎,易生疾疹” 。同治末年,徐家榦对贵州清水江流域的气候也有描述,“地多瘴疠,夏秋为甚,雾霾沉濛,感其气者多患疟痢” 。由于山高地狭,树密林茂,烟瘴弥漫,一日之间,乍寒乍暖,稍有不慎,易生疾疹,这样的气候环境对人口繁衍生息是不利的。对云南气候的描述,清代地理学家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谈到滇地形地貌时说,“滇中长川有至百十余里者,纯是行龙,不甚盘结”;在描述气候特点时说“行东西大路上,不热不寒,四时有花,俱是春秋景象”。

以上论述,都对西南地区的地形环境和气候特征进行了准确概括。事实上,特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民间传统文化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一方文化。可以这样说,大量的民间文化艺术创造实践既是当地老百姓长期的劳动实践中的智慧结晶,还是在特定地理环境下孕育的产物。同时,较为封闭的地理生活单元,成为民间文化的富集和留存的天然容器。西南地区傩面具正是在这样的“容器”中才得以生存延续和发展,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个性特征。

二、大分散、小聚居的社会经济环境

社会经济的繁荣能够为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基础保障,因此,傩文化能在西南地区盛行上千年,成为傩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形成了数量众多、类型多样、极具特色的傩面具艺术,是脱离不了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的。基于此,对西南地区的社会经济环境作简要论述,以便对西南地区傩面具的演变规律进行整体把握。

(一)巴蜀地区的社会经济环境

据专家考证,远在旧石器时期,今四川境内就有人类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四川属于巴、蜀两国,并由此创造了巴蜀文化。公元前 316年,秦征服巴蜀后,四川地区就成为中国历朝历代所辖地区,设立巴郡、蜀郡,而今四川西部当时为羌,为西南夷所管辖。直到北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将川陕路分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简称四川路,至此始有“四川”之名。 元代设四川行省,明代置四川布政使司,所辖区域还包括今贵州遵义和云南东北部以及贵州西北部。清代为四川省,并对川滇黔省界进行调整,基本确定现在的四川省界。民国时期(1939年),今四川西部分治为西康省,1955年,西康省划归四川省。1997年,四川被分为今天的重庆直辖市和四川省,形成川渝分治。

巴蜀地区为多民族聚居地。主体民族为汉族,其渊源结构最为复杂,是由古代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汉族,侧面也反映了巴蜀地区历史变迁中移民迁移的历史。其次是彝族,彝族是四川省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的民族。还有藏族和羌族,主要集中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历史记载,巴蜀地区的汉民族多数都是外省移民的后裔。自秦统一巴蜀后,为了加强对巴蜀的控制,自秦惠文王至秦始皇,“移秦民万家实之” 。巴蜀地区历史上经历了七次大移民:第一次是在秦灭蜀、巴之后,秦移民万家入蜀,有四五万人;第二次是从西晋末年开始,北方 400年的战乱,导致全国性的北方人口南迁,在此期间,邻近四川的陕西、甘肃移民大量从秦岭进入四川;第三次在北宋初年,又发生了全国性的北民南迁,在这个时候,陕、甘移民入川;第四次是元末明初,以湖北省为主的南方移民入蜀;第五次是清代初期十余个省的移民入川,这次以湖北、湖南(当时行政区叫“湖广省”,还辖广西一部分)移民最多,就是而今民间传说的“湖广填四川”,这次大移民前后长达 100年,移民人口达 100多万;第六次是抗日战争前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间,先是有不少人逃难入川,后又有工厂学校内迁,“大军南下”定居四川;第七次是 20世纪末到 2l世纪初的三峡大移民,有许多人落户四川。

巴蜀地区大规模的经济开发,是从秦汉时期开始的。 当时移民分布的地域主要集中在适于耕种的平原地区、丘陵山区以及部分河谷地带。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砂、石、铜、铁、竹、木之器,南御滇、僰,僰僮,西近邛、筰,筰马、旄牛;然四塞,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以所多易所鲜。” 巴蜀地区农业开发历史相当久远,早在夏商时代,成都平原及周边丘陵山地也得到发展,至西周时已为当时的富庶之地。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食果实之饶。南贾滇、僰僮,西近邛、筰马旄牛。民食鱼稻,亡凶年忧,俗不愁苦。”

春秋战国,蜀地水利灌溉大规模修建,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自秦统一四川后,大量移民融入蜀地,使得巴蜀社会经济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其中秦代蜀守李冰整理岷江水系和修建都江堰,为蜀地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显而易见的效益。人们不仅“俗不愁苦”,而且“其山林泽渔,园囿瓜果,四季代熟,糜不有焉”

汉代,蜀郡工管就已大量生产中耕农具铁锄,有的器型上还铸有“蜀郡成都”字样。 铁制农具的使用,说明巴蜀地区的农耕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促进了巴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南北朝至隋唐,四川的经济、文化更有长足的发展,中唐有“扬一益二”的说法,此时的成都已与最繁华的扬州不相上下。 至此,巴蜀地区在中央王朝统治下,社会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隋唐五代时期,以成都为中心形成了我国西南地区的文化中心,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带来了文化艺术的繁荣。表现在:隋唐宫廷乐舞的传唱传承、民族民间乐舞的交流传播、民间傩戏傩舞和说唱艺术的兴起,以及宗教艺术的传播和多民族艺术的融会等方面。

(二)云贵高原的社会经济环境

据史料记载,在云贵高原就生活着最古老的人类的祖先“元谋人”。新石器时代,云南地区就普遍使用双肩石斧种植水稻。战国时期至汉代,就存在部落政权的国家——滇国、夜郎国等。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云贵地区设立了黔中郡、蜀郡、桂林郡。迁徙了 50万中原移民到西南地区,与百越族杂居。同时,修建了“五尺道”,加强了中央政权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和联系。汉武帝建元六年(前 135年),修筑通往云南的驿道。西汉元光六年(前 111年)开凿夜郎道。直到汉征服了滇王、夜郎以及邛、筰等部落后,设置益州郡、牂牁郡、犍为郡,加强了对云贵高原地区的管辖,对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的流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至此,中原地区先进的生活技术传播到云南,文化也随之得到传播。

《史记·西南夷传》记载汉代滇西氐羌的生产活动时描述道:“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 这一时期,游牧还是当地主要的经济方式。但这期间,云贵高原地区的金属冶炼技术也较为发达,在贵州普安青山出土的铜制器具,据鉴定为春秋战国至西汉初年间。

宋元时期,云贵高原地区同时存在宋朝、大理国。这一时期一些汉族人口流入云南。到元代,蒙古族军队进入云南,使得大量的北方人迁入。在当地积极发展畜牧业,云南成为元朝时期全国所设 14处大型养马场之一。

明清时期,在元代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儒学,发展交通,发展农业,使得云贵高原上的畜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直至清朝在云贵地区设立云贵总督,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人口流动加剧,大量的汉族人口不断涌入云贵地区,汉族逐步成为多数的民族,旱地耕种农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道光年间,在贵州省与云南省的边远山区也开始大量种植农作物,发展农业经济。

民国时期,在云贵地区大量种植烤烟,烤烟成为云贵高原的经济支柱。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民族解放运动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族工作打下基础,改革开放也为云贵高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尤其是国家加大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和对口支援,以及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得云贵地区的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

总之,历史上,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一直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边缘地带。尽管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人类祖先“类人猿”在云贵高原地区,在建立第一个封建专制集权王朝前,西南地区就已经出现滇、夜郎、巴、蜀等政权。但是,历代中央王朝对西南边疆的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人民生活状况往往重视不够,很难与主流社会保持同步发展,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即便有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元世祖经营云南,明初派重兵屯戍云贵,清朝雍正、乾隆致力于“改土归流”等发展边疆的活动,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边疆的稳定和皇权的稳固。

图 3-1-2 黔北道真仡佬族村寨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加之,西南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山多地少、箐深坡陡、瘴雾弥漫、阴冷多雨,众多少数民族都困于崇山峻岭之中,没有像中原地区那样的辽阔平原,也没有北方那种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西南地区很少有大片肥沃的耕地,尤其是云贵高原大多数属于喀斯特地形地貌,千峰万壑,岩石遍布。云南的北部高山巍峨,峡谷幽深,耕地几乎都是 30度以上的陡坡地。四川凉山州属于典型的低温山区,川西北羌族生活区很少有平地。所以,生产规模受限,生产技术难以发挥,生产力水平总体上十分低下,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历史上长期落后于中原。

图 3-1-3 黔北务川洪渡河“九天母石”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图 3-1-4 贵州黔东南达地水族村寨

资料来源:作者自摄 rQM2mOH/7Y2qm+MS+E129wd44EQtR1MJ7YiV4FGVRZ0LcQ1mgV5Mw3xuTL3VVWa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