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文献回顾

1990年后,拉美的发展中国家对社会救助进行了调整,建立了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项目,即把救助资格与就业、教育、儿童营养、医疗服务等人力资本发展政策结合起来,以实现较长时期内消除贫困与促进发展的目标。

国外理论界对拉丁美洲新型社会救助的关注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在儿童保护方面的效果。由于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提供的救助金附带条件,这些条件往往与儿童的教育、健康、营养相关。因此,许多研究只关注了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在儿童保护方面的作用和效果,研究显示,巴西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对象的营养状况要明显好于未接收者,对儿童的积极效应尤为明显。 此外,巴西的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项目在提升入学率方面的效果显著,研究表明,随着受助时间的延长,成效也愈明显,儿童受助一年后入学率会提升2.8%,两年后会增加4.3%,而三年后会进一步提升5.5%,此外,与非受助儿童相比,受助儿童的缺勤率和辍学率要降低3.6%和1.6%。 在墨西哥,机会计划这项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项目使高中的入学率提高了85%,16-19岁的学生逃课率下降了23.7%;从1997年到2003年接受高中教育的机会,12-14岁的男生和女生分别上升了42%和33%,15-18岁学生的上学时间平均提高了一年;1997年到2003年间,平均只有50%的儿童完成了9年的基本教育,2008年这个数字提高到100%。同时,母亲参加健康教育学习班的人数大幅增加,并使孩子的健康与身体发育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受助家庭的儿童生病率比受助前降低了12%。 二是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与社会工作的关系。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项目的实施与社会工作者密切相关,社会工作者在项目实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有研究者对智利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项目的实施进行分析后提出,智利社会工作者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应更加关注人权与社会正义。 三是关注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项目与女性福祉的关系。有学者发现,巴西的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项目——家庭津贴计划大大改善了妇女福祉,提升了孕产妇营养和健康状况,并改善了妇女受教育程度。 女性通过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项目更加独立,创业精神有所提升,从而扩大了就业机会。 还有证据表明,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项目减少了性别收入差距,因为救助金被要求发放给家庭中的女性户主,由此减少了家庭暴力,即提高女性收入与培养女性经济独立有助于减少家庭暴力。

国内理论界对拉丁美洲新型社会救助的关注较为有限,既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分析与考察拉美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的产生背景、特点、成效和影响等,并从中总结经验、获得相关启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贫困与弱势群体问题依然十分严峻的状况下,由于社会保险和传统的边缘性社会救助均无力应对以上问题,拉美各国政府不得不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并尝试改革传统的社会救助,这时刚形成不久的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进入一些拉美政治家的视野,由此产生了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项目。 新型社会救助通过有条件的现金转移支付赋予社会救助促进人力资本发展的功能,使社会救助具备“发展”的理念, 其在人力资本投资与兼顾公平和效率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有助于长期减贫。 二是关注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在儿童福利或教育或卫生保健某一方面中的作用和效果。例如,有学者发现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项目改善了儿童的受教育条件,世界银行的研究发现,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方案有助于儿童入学率的提高。哥伦比亚和墨西哥的计划实施都提高了中学的入学率。尤其是对原来小学入学率很低的地方,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方案的效果更好。此外,项目还改善了儿童的健康和营养状况。在墨西哥,项目受益者进行体检的频率增加了18%,洪都拉斯的项目使儿童接受医疗服务的比例提高15%至21%;墨西哥、尼加拉瓜和哥伦比亚的身材矮小率分别降低了10%、5.5%和7%。 由于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项目一般都要求受益家庭必须保证家庭中适龄儿童入学并达到一定的出勤率,同时计划在教育领域的大力投入改善了贫困人口受教育的情况,发挥了重要的教育扶贫作用。 在卫生保健方面,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项目可以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服务使用率,并增强了其卫生保健意识,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学术界已经对拉美国家的社会救助进行了相关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目前既有研究数量较为有限,且较为缺乏对拉美典型国家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项目产生的背景和发展、价值理念、制度设计和技术方案的深入考察与分析。本书旨在通过对巴西、墨西哥与智利三个国家的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项目的细致分析,总结其经验和特点,并比较异同,以从中获得启示,从而为我国社会救助的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Tu2VNwVDA99izZO19lPvgAs4dlaI/Y88NXCnRJUackuKqvsjYKJAoM58N8jKbw/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