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意识形态的现代化

自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之前,由于长时期的革命式和“继续革命式”的动员,中国转型成为一个高度意识形态化的社会。意识形态指导一切,衡量一切。这里指的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治动员型意识形态。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再次接受了市场。此前,市场被视为仅是资本主义的产物,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不能容许市场存在的。但邓小平一代领导人解决了这个问题。在邓小平看来,市场本身没有意识形态成分,它只是人类创造财富的一种工具。因此,资本主义可以利用市场,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市场。这种去意识形态化的市场意识无疑符合历史和现实情况。历史地看,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大部分时期,中国的市场存在并且相当发达,只有在很短的几段时期里,政府采取敌视市场的经济国家主义政策。 从现实看,除了苏联与东欧一些国家,市场也存在于不同的政治和经济体制之下。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的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并把它写入宪法,执政党因此完成了意识形态的转型。从全球化角度看,这一转型既是全球化的产物,也是中国融入世界的前提条件。很难想象,在计划经济意识形态下,中国如何能够实现和世界接轨并走出去呢?直到今天,还有少数拒绝市场经济的经济体依然流离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

应当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意识形态转型指的是官方层面的意识形态。在社会意识形态层面,中国社会越来越表现为多元化,对市场的看法和态度也千差万别。有相信市场经济的,也有不相信市场经济的;有市场经济获益者,也有市场经济的受害者;有鼓吹完全市场化者,也有鼓吹消灭市场经济者。社会层面的意识形态力量不时地通过不同途径表现出来,并且试图影响政府的决策。尽管执政党及其政府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意识形态力量的影响,内部对市场的看法也不见得总是一致,但市场已经获得了意识形态上和法律上的合法性。

无论是社会层面多元化的市场意识形态,还是政府内部对市场化的不同看法,分化本身是现代化的重要象征。无论东西方,传统社会的主要特征就是“一致性”,而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就是“多元性”。用“多元一体”的概念来形容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现状是比较恰当的。 kpt/av/PlWNZaFqEA6yDE8qm98+PihO2Z4juEdu3kEpHaIsrzPU6JEh7B5YF7Dh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