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赵佶《徽宗真迹耄耋图卷》(局部)
我们挑一只猫时,首先是挑选猫的品种。如今大家普通喂养的,诸如英短(蓝猫、银渐层、金渐层)、金吉拉猫、布偶猫、波斯猫、橘猫、狸花猫等,都各有千秋,各有惹人喜爱的优点。
先说英短,它们一般体形圆胖、四肢粗短、毛软而密、头大脸圆,深受爱猫者的喜欢。英短一般都是比较喜欢亲近主人的,还经常会趴在你身上睡觉。
而银渐层和金渐层是英短蓝猫和金吉拉猫结合后生育的后代,人们尤其喜欢一身金毛的金渐层,认为它富贵招财。而金渐层在保留蓝猫憨态可掬的体态之外,还拥有宝石一般,十分迷人的绿色或蓝绿色大圆眼睛,所以金渐层的价格也高出普通蓝猫很多。
作者家的蓝猫(能能)
而金吉拉猫,主要是从波斯猫定向培育而来,故有猫界的“人造公主”之称。金吉拉猫的外形突出了波斯猫的优点,宝石般的眼睛,有祖母绿、蓝绿、绿色或黄绿色等,难怪人们把一种宝石叫“猫儿眼”。它浑身上下的毛,长而蓬松,有着一条类似松鼠的尾巴,看起来非常的可爱。
布偶猫,之所以有这样一个称谓,是因为它简直就像一件布偶。当人们抚摸玩弄猫的时候,其他品种的猫你得看它心情,它不高兴时就不容许你动手动脚的。而布偶猫不同,它忍耐性强,十分黏人,对你的抚摸玩弄非常能容忍,可以随意摆弄。当然,有时候因为过于黏人,它又分不清你多急多忙,还会跑来求撸和添乱。另外,布偶猫叫声甜美,体形也比较大,所以当宠物是相当称职的,故而价格也不低。
杨雨老师家的金渐层(祐祐)
好友金锐家的布偶猫
杨雨老师家的布偶猫(团团)
波斯猫和布偶猫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毛发华丽、举止优雅,而上述所说的英短,虽然憨态可掬,却被一些网友揶揄为“脸像屁股”。
波斯猫有着天生的高贵感。中世纪欧洲宫廷的贵妇们很喜欢这种猫,因为波斯猫优雅华贵的外表和当时欧洲人崇尚华丽精致、细腻柔美的审美习惯相匹配。贵妇们抱着一只漂亮的波斯猫,不亚于戴了一件名贵的首饰,能彰显自己高贵的身份。相比之下,波斯猫和布偶猫不同的地方在于前者的性格高冷,不像后者那样太过温柔。
而以“大橘为重”著称的橘猫,一贯肥胖,有着“十只橘猫九只胖,还有一只压倒炕”的“美誉”。橘猫其实不见得是某一品种,一般肥肥胖胖、毛色橘黄的都被称为橘猫,其中也包括中国本土猫。
橘猫一般都以胖胖的可爱形象出现,即便它性格其实很彪悍,比如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故宫御猫——爱新觉罗·帕帕就是一只胖胖的橘猫,大家都戏称它为“御前带膘侍卫”。这只大橘看起来胆小,总是一副怯生生的样子,当它从猫洞(实为故宫墙上留的排水孔)探出头时,那个样子简直要“萌化”宠猫者的心。不过,有知悉内情者说,帕帕其实很凶,经常抢其他猫的饭吃,一般猫都不是它这个重量级选手的对手,只有一只名叫“少年”的狸花猫,才能让它退避三舍。
由此看来,谈到“武力值高”,还得数狸花猫。作为中国本土的狸花猫,虽然不如以上的猫名贵,但也拥有很多优点:它们活泼健壮,善于捕老鼠(虽然现在城市中不太看重这一点);不挑食。狸花猫不娇气,吃鱼吃骨头也不会卡到嗓子。缺点就是成年的狸花猫向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单纯把它豢养在家中,它是很不乐意的。但如果放养它,在外面跑得野了,就不怎么亲近人。
朋友朱军营家的橘猫
在中国古代,有一些异种猫,如波斯猫与中国鲁西狸猫杂交而成的狮子猫。这一品种的猫在南宋时就已经出现,比如陆游在他的《老学庵笔记》中就说过:“一种狮猫,形如狮子”。但狮猫这类,属于珍异品种,在当时不是一般家庭有条件能畜养的。
朋友徐若英家的狸花猫
《猫苑》一书中有记载,咸丰元年(1851),宫中的太监白三喜,唆使其侄子白大取走了宫中一只珍贵的狮子猫,被立案查办。由此可见,偷取狮子猫这件事,在当时算得上盗窃国家财产且数额较大的行为。
这本书中还提到,有个叫张炯(字心田)的人说,狮子猫眼有一金一银的,他外公胡光林 是个大官,在镇江当知府时,曾经豢养着一对狮子猫,一雌一雄,一模一样的鸳鸯眼,他小时候住在外公的官宅中,亲眼见过。由此可见张心田这样的官宦子弟都把见过狮子猫这件事当作彰显自己身份的谈资,可想当时狮子猫是多么珍贵。所以清人黄汉(《猫苑》作者)也说,“狮猫,历朝宫禁卿相家多畜之”,只有皇家、权贵家才养得起,非一般平民所能沾染。
杨雨老师家的美短狸花(绵绵)
这里要格外说明一下的是,我的家乡临清,就是著名的临清狮子猫的产地。画猫名家曹克家曾说过:“世界动物没有异眼的,只有山东临清有异眼猫。”
小说《金瓶梅》中的人物,潘金莲曾养了一只狮子猫:
临清狮子猫(临清狮猫协会张士军提供)
潘金莲房中养的一只白狮子猫儿,浑身纯白,只额儿上带龟背一道黑,名唤雪里送炭,又名雪狮子。又善会口衔汗巾子,拾扇儿。西门庆不在房中,妇人晚夕常抱它在被窝里睡,又不撒尿屎在衣服上,呼之即至,挥之即去,妇人常唤它是雪贼。每日不吃牛肝干鱼,只吃生肉,调养得十分肥壮,毛内可藏一鸡蛋。
小说《金瓶梅》中写的清河县,实际上就在临清一带,所以这只猫正是明代当年临清狮子猫的生动写照。西门大官人当时财力颇为雄厚,是当地有名的土豪,五六个如花似玉的老婆都养得起,又何况这本地的一只狮子猫。
然而,在古代注重实用的那个年代,人们对于猫的捕鼠功能还是很看重的。狮子猫虽然好看,但不善于捉老鼠。比如清人张应庚 就说:“狮猫,产西洋诸国,毛长身大,不善捕鼠。”由此可见,是否擅长捉老鼠,是古人衡量一只猫价值的重要指标。以现今的眼光看,这未免有点太实用主义,把猫“工具化”了。
但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古代,老鼠带来的困扰相当严重。当时民间的房子很多都是土墙,地面大多也并无青砖铺地。所以老鼠钻洞穿墙,十分猖獗。它们偷吃食物咬坏衣物,甚至破坏梁椽,打翻灯烛引发火灾,危害极大。
北宋诗人黄庭坚,就曾经被老鼠扰得不胜其烦。其诗曰:“秋来鼠辈欺猫死,窥瓮翻盘搅夜眠。”不但如此,对于读书人来说,老鼠还会啃坏那些他们珍重的书籍,“怪来米尽鼠忘迁,嚼啮侵寻到简编”(南宋赵蕃),这是最不能容忍的!所以养一只猫能灭鼠,是相当重要之事,这也是我们身居钢筋水泥丛林中的现代人所体会不到的。
黄汉在《猫苑》中曾说,广东人挑选猫时,会提起猫的耳朵,猫的四脚和尾巴马上往上缩的就是好猫。湖南湘潭有个叫张博斋的说法是把猫扔到墙上,猫能用爪子抓牢墙壁不掉下来的就是好猫。
以上的做法,想必我们不会赞同。首先提猫耳朵这件事,对猫来说相当疼痛,一点也不慈爱。而且经常要给猫剪指甲的“铲屎官”们其实还不希望猫拥有锋利爪子和剽悍性格。但在古代,大家的理念却是“捉到老鼠才是好猫”。正像鲁迅先生说的,焦大不会喜欢林妹妹。比如在旧时的农村,能干活能生孩子才是好媳妇,美貌佳人不实用。
当然,有一些富贵人家,也开始重视猫的宠物特性而忽略捕鼠功能。如宋代的《梦粱录》记载:“有长毛,白黄色者称曰‘狮猫’,不能捕鼠,以为美观,多府第贵官诸司人畜之,特见贵爱。”
除了会捉老鼠是第一要务外,古人选猫,也有形体和毛色上的一些讲究。明代人写的《便民图篆》中有一篇相猫法,口诀如下:
猫儿身短最为良,眼用金银尾用长。
面似虎威声要喊,老鼠闻之自避藏。
露爪能翻瓦,腰长会走家。
面长鸡绝种,尾大懒如蛇。
在这里,“猫儿身短最为良”是说选身材短小精悍的猫。《相猫经》 说的“眼带金光身要短”,也是同样的意思。五短身材的猫,古人称为“五秃”,相传能镇三五家,也就是说连周边的三五家邻居都不会有老鼠敢来。
《相猫经》有云“金眼夜明灯”,就是说猫的眼睛最好是黄澄澄的。这种猫的眼睛晚上在监控摄像头里特别亮,“金眼夜明灯”名副其实。但对于黑痕入眼,或是似有泪痕的猫,古人是很忌讳的,称之为:“眼常带泪惹灾星。”
所谓“面似虎威声要喊,老鼠闻之自避藏”,是指古人喜欢猫长得像小老虎,声音有气势,能震慑老鼠。当然,这个“声要喊”,不是一直叫唤的意思。民谚中还有“好猫不作声”之说。清人黄汉解释说,这里的不作声,不是不会叫唤,而是不叫则已,一叫就能声震屋宇,甚至让老鼠“闻声惊堕”,堪比武侠小说中的“狮吼功”。
“露爪能翻瓦”的意思是选猫不要挑爪子一直露在外面的。古人认为这样的猫如果走在房顶上会翻掉屋瓦,造成漏雨等麻烦。《相猫经》的“爪露能翻瓦”也是一个意思。书中还说,“油爪滑生光”。对于这一句,有个叫陶炳文的人解释说:“猫行地,有爪痕者,名油爪,此为上品”,意思说猫踩在地上有明显爪印的(猫脚上的汗腺还是比较发达的),称为油爪,是好猫。这个标准不知从何而来,也许这样的猫四肢健劲,抓地有力,从而善于捕鼠吧。
“腰长会走家”,是指古人觉得猫的腰越短越好,腰长的猫不忠诚,会背叛主人,主动跑到条件好的人家去。不过《猫苑》作者黄汉却认为,有一种叫“蛇相猫”的品种,它的头尾身足耳无一不长,虽然违背了“五短”是好猫的“定律”,却是猫中佳品。
“面长鸡绝种”在《相猫经》中的解释是:“面长鼻梁钩,鸡鸭一网收。”也就是说,猫最好是选头面浑圆的,不能要脸长鼻高的,不然性情凶恶,喜欢偷吃家里养的鸡鸭。所谓“鼻梁高耸断鸡种,一画横生面上凶。头尾欹斜兼嘴秃,谓无须。食鸡食鸭卷如风”。
如下图徐悲鸿先生画中的猫,应该就是不符合古人相猫法。
对于这一点,我倒是有些赞同。印象中脸长鼻高的狸花猫,好多都是野性难驯的,虽然现在我们不再养小鸡小鸭之类的家禽,但这类猫性情凶悍,不亲近人,不愿意被人撸却是事实,加上面相也不可爱,所以一般养猫之人,除非口味特别,否则还是不要选这类猫。
“尾大懒如蛇”意思是说尾巴大的猫会比较懒,但为什么用蛇来形容懒,则比较费解,也许是用冬眠中的蛇来做比喻。古人喜欢尾巴又长又细又尖的品种;现代人已经不把“懒”作为猫的缺点,反而喜欢养一只懒而笨的猫。
徐悲鸿《猫》
古人还认为,猫口腔上腭的横棱(称为“坎”)越多越好,越多则表示此猫越擅长捉老鼠。“猫口中三坎,捉一季;五坎,捉二季;七坎,捉三季;九坎,捉四季。”还有所谓的“耳薄毛毡不畏寒”,意思是说猫的耳朵越薄越好,这样的猫不怕寒冷。
康熙年间,有一个叫陈淏子的人,写了一本名叫《花镜》的书,上面记载了一个邪门的偏方,说是:“猫初生者,以硫黄纳猪肠内,煮熟拌饭与饲,冬不畏寒,亦不恋灶。”
其实旧时的种种说法,很多荒诞不经。类似于古时对人的相术,诸如“男人颧骨高,生来志气高。女人颧骨高,杀夫不用刀”,又如“人中宽又长,儿女站满堂。人中一条线,有子也难站”,等等。但有时候造化弄人,生不逢时,就要为时运所累。比如一个颧骨高的美女,在古代中国不受欢迎,但到了现代或者西方世界成了优点,拍照也上相。同样,如果一只胖墩墩,长尾巴,不善于捉老鼠的大懒猫,在现代都市是宠儿,在古代却可能被人弃如敝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