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颗钻专家导读】
性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属性

郑丽军

想必捧起本书的读者,或多或少对性充满好奇,希望了解、探索与性有关的更多知识与奥秘。性作为人类不可或缺的属性之一,对个体的生命体验有重要的意义。对人类而言,性不单单是繁殖的载体,还有更深远的社会意义,承载着个体对生命和自我的探索,涉及爱情、婚姻等社会关系。探索性的本原,理解性的多样性,有利于个体了解自己、他人以及人性。

今天,虽然关于性的知识日渐丰富,对于性的态度逐渐开放,但仍有很多人对性感到惶恐不安,存在一定的性羞耻感,认为性是低俗的,追求性的愉悦是放荡的。尤其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对性产生羞耻感。性羞耻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个体的性愉悦感,影响了个体的幸福感,并且不利于亲密关系的维系。

捧起并阅读这本《性心理学》,是了解性心理、消除性羞耻感非常好的途径。本书以科学为立足点,多视角解读了人类的性活动。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认识到性是人类的基本属性,正确看待与性相关的现象,进而消除对性的羞耻感,自然谈性、探性,提升个人的幸福感。

性事可小可大

性事可小可大,小到可能只涉及个人或者伴侣间的私密,大到可以关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人类的文明发展。因此,性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狭义的性是指生理层面的性,包含的内容很广。成熟的个体会有性吸引、性冲动、性唤起、性幻想、性行为,其中每一个概念都是复杂多样的。例如性吸引,大部分人会被异性吸引,而少部分人会被同性吸引,有人会同时被同性和异性吸引(双性恋),有人既不会被异性吸引也不会被同性吸引(无性恋),还有人会被人以外的事物吸引,其中每一种吸引方式都是性心理研究和关注的问题。

广义的性则包括由性衍生出的种种社会性,较之狭义的性更为复杂。例如,是选择一个物质条件优越,但缺乏吸引力的异性,还是选择一个有吸引力但物质条件一般的异性,这是一个社会关系中伴侣选择的问题。甚至单从“吸引力”来讲,影响因素就十分多样:面孔、身材、皮肤、性格等。选定伴侣进入婚姻后,同样会面临分居、出轨等危机的处理,以及生育、抚养子女等问题。这一切都属于性心理学研究的领域。在亲密关系之外的社会关系中,性心理仍普遍存在。例如,同事不经意间讲了一个黄色笑话,走在外面被陌生人凝视身体,因三十多岁单身而被人议论,有家长将小男孩带进公共女卫生间,等等。这些都涉及性心理学的范畴,性心理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体现。

《性心理学》是怎么来的?

纵观人类性科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对性的认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十九世纪的西方社会,对性的探索面临社会偏见、宗教禁忌、道德约束等障碍,性学先驱们突破重重阻碍,创作了性学经典启蒙著作,为后世探索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比较为人所熟知的,就有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该书阐述了性本能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然而,在《性学三论》诞生十年前,本书作者霭理士就已经有多部性学著作问世。

霭理士于1859年出生在英格兰的一个航海世家,自幼便与父亲出海远航,见多识广,兴趣广泛。虽然霭理士涉猎广泛,对语言学、文学、哲学、地质学、植物学等都有浓厚的研究兴趣,但最终他取得医学博士学位,终其一生致力于性学研究。早在1894年,霭理士就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性学著作《男与女》,从人类学和心理学角度评价了男女在第二性征上的差别。该著作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先后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1896年,霭理士的《性心理学研究录》第一卷《性逆转》(《性心理学研究录》第二版及以后各版重新调整了卷次,将《性逆转》调至第二卷。编者著)在经历多次被拒后终于以德文形式在莱比锡出版,不幸的是出版后不久它就被冠以“污秽淫邪”读物之名。出版方和霭理士本人接受了法庭的审判。但是压迫难以掩盖文明的曙光,该书很快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流传开来。在接下来的十三年间,霭理士又先后出版了《性心理学研究录》的第二卷《羞怯心理的进化,性的季候性现象,自动恋》、第三卷《性冲动性质的分析,恋爱与痛楚,女子的性冲动》、第四卷《人类的性选择》、第五卷《性爱的象征现象,解欲的机制,妊娠的心理状态》、第六卷《性与社会》。1928年他又写了《哀鸿现象和其他若干补充研究》。此外,作为对前六卷中部分内容的补充,他还对某些性领域边缘问题做了适当的讨论,将这本书列为第七卷。

霭理士的《性心理学研究录》凝结了他毕生的心血,突破了社会偏见、宗教禁忌、道德约束等重重枷锁,系统地对人类的性进行了科学的解读。内容从微观的性冲动到宏观的性与社会,从常态的性心理到非常态的性逆转,从青少年的青春期到女性妊娠,涵盖了不同人群多种性心理,系统性地开创了性心理学,为性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毫无疑问,霭理士也成为该领域的先驱。

考虑到七大卷的《性心理学研究录》体系庞大,内容繁杂,不利于性知识的传播,也不利于临床医师和医学院的学生研读,1933年霭理士出版了《性心理学》一书,即为本书的英文初版。《性心理学》摘选了《性心理学研究录》中的部分内容,并补充、更新了其出版后二十多年间新的研究和发现。该书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多次出版,在国内由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翻译出版。

为何要读《性心理学》?如何读?

距1896年霭理士出版《性心理学研究录》第一卷已经过去100多年,距离1933年本书英文版初次出版也已经过去近百年。今天,我们对性心理的研究有了巨大的进步,对性的认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涌现出大量的理论与研究成果。在这样的情况下,读百年前关于性心理学的论述对我们现代人有何帮助?我们今天是否还有必要再读这本书?我的看法是有必要读,但如何读,怎么读,读什么,有必要在这里做一些讨论。

本书被认为是性心理学的开山之作,是人类首次系统、全面地讨论性的作品,对性心理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并不能仅仅因为一本书经典就要去读,关键在于理解它为什么会成为经典。今天看来,本书中的很多知识和观点可能是常识,但在一百年前的社会环境中,却是巨大的进步与挑战。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本书开篇对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进行了讨论。性染色体X和Y不同的组合,决定了不同的性别,在今天看来是基本常识,是中学生物课要学的内容。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此类知识的普及还很有限,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了解。在古代重男轻女的思想中,人们更是将生不出儿子错误地归咎于女性的“无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讨论和普及决定性别的知识,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霭理士在本书中的诸多观点,在今天看亦是适用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无疑更是超前的。例如在绪论中,谈及医生对“精神变态”的治疗,霭理士认为医生应该从病人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一味地站在所谓“正常”的视角去审视:所谓的“正常”,其范围大多也因人而异。“我们要他前进到一个目的地,我们总应该先知道他目前所处的是怎样的一个地点。”在对病人进行治疗时,应该以病人的客观基础为出发点,而不是遵循所谓“正常”的标准执行,否则,“治疗的结果,表面上好像是把他引回了正路,而实际上这条正路也许是张三或李四的正路,而不是他的正路”。这样的原则,对于今天我们面对所谓“变态”的对象同样适用。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的价值标准总体趋于多元,而不是以所谓的“正常”纠正“异常”,这点在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中,正逐渐显现。

再如,对性变态(本书中的性歧变)的看法,霭理士认为常态与“变态”之间本来就没有明确的界限,只是程度不同。“正常”的人,或多或少也会有“变态”的成分存在。所以,机械地区分“正常”和“变态”是不合适的,当面对某种“非常态”时,应该重点关注“这种行为是否有害”,而不是“这种行为是否反常”。霭理士认为性活动是涉及当事人的私密行为,只要没有公开影响其他人,就不应该受到公众的评判。“常态是正常人的常态,病人的病态就是他的常态。”想要把“变态”转变为常态,对当事人而言是增加他的“邪孽”,是一种不自然的干预。霭理士认为对性问题的宽容,既是出于对“非常态”群体的考虑,也是为了让全社会的道德系统更加稳固。把性变态当作不道德看待,可能于事无补,反而会让社会更不相信道德的制裁力量,也可能衍生出更多的性变态,如同禁酒的后果可能是更多人饮酒一样。这样的观念,即使在今天看来,都是非常先进和值得借鉴的,不单适用于对性的态度,延伸到其他方面也同样适用。诸如此类思想的表达,在本书中有很多,读者应该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从而有所受益。

在阅读本书时,除了性知识,作者传达的性观念同样值得读者格外关注。相比之下,本书中的很多性知识,可能互联网时代的读者已经知晓。但性观念是一个复杂的信念系统,包含个体对性的态度、认知等,可以体现在狭义的性活动中,如对婚外性的态度,也可以体现在广义的性概念中,如对性感的理解。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读者最好能将自己已有的性观念与作者传达的性观念进行碰撞,重塑自己某些不合理的性观念,从而在今后的生活中对性有新的体验与感悟。

本书的另一独特之处是潘光旦先生的译注。潘光旦先生历时两年,呕心沥血为本书进行译注,本书中的注和附录约有十万字,其中大部分为潘光旦先生所注。潘光旦先生摘录了中国的文献与习俗中流传的关于性的见解、事例,相当于对中国传统典籍中的性心理学思想进行了梳理,在霭理士所著的内容之外,独成体系。这也是此译本的独特之处,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慢慢品味中国文化长河中,那些有趣的“性事”。

心理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在得出科学的结论之前,需要有数据的支持。常见的数据来源有实验和调查,在霭理士撰写《性心理学研究录》的时代,科学心理学诞生不久,关于性心理的实证研究是比较匮乏的。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霭理士在本书中还是非常重视实证研究的结果,对诸多问题的论述,都力求客观与统计数据的支持,这体现了霭理士注重科学性的意识。对于不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读者而言,注重科学性也很有必要。当前社会环境中,涉及性的话题比比皆是,在面对这些话题时,尊重问题的科学性,有利于秉持适当的观点与态度。很多时候我们所了解、所以为的并不就是科学的,可能存在一定偏差,继而有可能发展为偏见。

谈到性,不得不提的进化心理学

霭理士出生的时代,正是达尔文《物种起源》诞生的时代,进化论的思想对霭理士探究人类性活动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16岁到19岁暂居澳大利亚期间,霭理士研读了《自然的生命》一书,书中展现的自然进化机制的奇妙,深深地吸引了霭理士,进化的自然观在他心里默默地埋下了种子,这对他日后从事性学研究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本书的诸多论述中,霭理士都先引述动物界雄性和雌性之间的某种行为,然后再讨论人类社会中的相关表现。毫无疑问,这样的思路正是从进化论的角度来审视人类的性活动。作为心理学新的分支,进化心理学是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兴盛并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在霭理士的年代,可能还没有进化心理学这个概念。霭理士关于性选择的有关论述,实为进化心理学的雏形。

进化的主要功能为“适应”。生物进化的两个主要原则为“自然选择”和“性选择”。自然选择解释了生物为什么会进化出某些特征,如长颈鹿进化出长长的脖子以吃到高处的树叶;性选择解释了自然选择不能解释的另外一些特征和行为,如许多鸟类的雄性都进化出华丽的羽毛,因为极端的性特征代表健康与生存能力强,更容易获得雌性的选择,从而在择偶竞争中获胜,取得与雌性交配的机会。性选择是进化中为了最大限度实现繁殖成功而形成的适应机制,在人类择偶过程中,性选择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霭理士在本书第二章对此类问题进行了讨论。

性选择是进化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也用来解释人类的性活动,尤其是择偶行为。人类的性活动,尤其是性选择,本身就和进化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繁殖包含很多高级复杂的过程,如选择一个优秀的伴侣,根据异性的偏好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外表,与伴侣的互动等,都涉及进化。因此,性心理学与进化心理学有着密切联系,在进化心理学的教材中,有很大篇幅在讲人类的择偶策略。进化心理学是理解人类性活动的一个重要视角,了解简单的进化心理学思想与原则,有利于理解本书中性选择有关的内容。

在本书中,霭理士多处讨论了单婚与多婚的话题。在一百年前,婚姻可能是实现性满足的主要途径:男性倾向于多婚,即有多个伴侣;女性倾向于单婚,即只有一个伴侣。今天,婚姻已经不是实现性满足的唯一途径,不论男女都有条件获得更多的潜在伴侣。整体而言,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有更多的性伴侣,男性对固定伴侣之外的其他女性更有性兴趣,这一现象体现了男女两性不同的择偶策略。这一现象也可以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男性具有更加丰富的繁殖资源,男性一次射精大约含上亿颗精子,因此寻求更多的性伴侣,利于男性最大概率地获得繁殖成功。相对而言,女性的生殖资源有限,且相比男性,女性在子女抚养当中要付出更多:从受孕到分娩,再到子女成人前的照料,女性要比男性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承受更大的风险。因此,女性对性行为持更谨慎的态度。

进化心理学作为性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近年来日渐为大众所熟知,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进化心理学中与性选择和性别差异相关的理论,都是基于推论而来,没有办法通过直接的实验证明。进化心理学的观点倾向于生理决定论,在将其用于理解性选择与性别相关的事件时,我们需要谨慎对待,以免加深性别刻板印象,强化性别不平等观念。例如,性选择理论认为女性更偏好社会地位高、有资源的男性,但如果以此断定女性一心想嫁入豪门,便会加深社会对女性“物质”的刻板印象。人类作为高级生物,可能存在进化过程中产生的部分心理适应性,但更具备道德、法律、文化等高级社会意识。对人类的性活动,我们只有从多维度解读,方能避免陷入生理决定论的误区。

本书的脉络

开篇,霭理士谈论了写本书的初衷:一方面是作为工具书,方便医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使用,另一方面是推广科学的性知识与性观念。正文首先对性的生理基础进行了介绍,涉及性别的决定、性欲的产生及性行为过程中生理系统具体的反应过程。重点对触觉、听觉、嗅觉和视觉与性选择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和进化心理学关系密切。接下来专门对青春期性心理进行讨论,特别是性幻想、性梦与手淫等青少年面临的主要性心理问题,同时也对儿童的相关性活动进行了讨论。最后对性教育的论述,也是最精彩、最能体现作者先进思想的地方。随后,霭理士对性歧变现象进行了介绍,包括物恋、窃恋、虐恋、兽恋、裸恋。本章同样体现作者超前思想的,是最后对性歧变的态度,这值得深思体会。作者把同性恋单独列为一章,可见同性恋在当时社会中的普遍与重要性。同样地,潘光旦先生摘录了中国古籍中关于同性恋的大量记载与事例,单独作为附录呈现。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关于同性恋的研究近几十年有质的飞跃,本书中的部分概念如今已不再使用,具体内容见第五章伴读。

婚姻与性的关系密不可分。在“婚姻”这一章,本书作者对婚姻的匹配、婚姻满意度、生育以及性功能障碍、不孕不育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本章内容摘自《性心理学研究录》的不同部分,所以整体内容不够连贯。接下来,作者主要关注性行为中女性的性体验,重点阐述了男性在性行为中应该如何关注和提高女性的性满足,这一点的论述无疑是先进的,也是重要的。最后,作者以性冲动的升华作为全书的总结。

由于本书是在原有《性心理学研究录》七大卷的基础上整理而成,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不是很连贯,加之本书原版问世已经近百年,书中部分概念今天已很少使用。在各章伴读中,我会将相关内容与最近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

结语

性的多样性丰富了生命的多样性。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更加尊重个体的多样性,包括性的多样性。在性的各个维度上,每个人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尊重性的多样性,便是尊重每一个独特的生命。在本书中,霭理士充分表达了对各种非常态性表现的宽容。对当事人来说,非常态就是他的常态,只要没有违法犯罪、损害他人健康,他人便不应该妄加评论指责。在当前社会中,各种性的表现突破压抑,逐渐被人们所知悉,为此带来的争论也层出不穷。本书给我们的启示是,首先要站在科学的角度去审视,尽可能摒弃偏见而尊重多样性;同时,对于违法犯罪、损害他人健康的行为,要坚决制止。性心理学的效用同样可小可大,小可以提升个人的性体验,大可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Z5mhxsXJHSH8IamT8za18KBAUxhXBUTgWIcaifScUUW+2VkCz+4YLlqTXRRruRR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