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6章
意大利的中立

第1节 德意奥三国同盟的形成

此时,德奥一方与俄英法一方均在摩拳擦掌,准备开启一场史无前例的世界大战。此时的欧洲局势风云突变,电闪雷鸣,甚至乾坤都要为之颠倒。而此时的意大利正在做何种打算呢?意大利从一开始就一言不发、默默观望,并觉察到局势已经日渐危急。1914年8月3日,当听到德国已经入侵比利的消息时,意大利却出人意料地对外宣布要保持中立,其理由为:“三国同盟条约只在受他国侵犯之时方可生效,由于是德奥首先发难因而无效,故意大利有权保持中立。”与此同时,意大利要求停泊在意大利港口的德国军舰要么解除武装,要么二十四小时内撤离。意大利的表现完全出乎德国意料。在强敌英国表明要参战之时,德国却失去了原本对战局有所帮助的意大利。威廉二世的郁闷可想而知。

意大利的中立虽然有违同盟之义,是外交大忌,但如果仔细考虑一下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的缘由的话,自然也就能明白意大利与德奥分道扬镳是理所当然的。意大利与奥匈帝国之间,不仅人种和宗教信仰不同,甚至还互为世仇。原本亚得里亚海沿岸一带对奥匈帝国而言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领土,而这部分土地在历史上曾经属于意大利,因此,意大利一直处心积虑地想要伺机夺回。此外,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势力范围已经扩大到了整个半岛两岸,这就对意大利的国防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意大利在极力阻止奥匈帝国南下的同时,计划在巴尔干半岛西岸的阿尔巴尼亚地区建立根据地,谋划着将亚得里亚海纳为自己的势力范围。由于以上种种矛盾,意奥两国之间根本无法和平共处。如果意大利执意想要实施上述计划,则必然会与德奥之间发生激烈冲突。因而要想实现上述计划就只能乞求北方邻国法国提供支援,于是意大利就开始向法国频频暗送秋波。

在失去阿尔萨斯和洛林之后,法国对德国的仇恨日增。老奸巨猾而富有谋略的德国“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对此也非常忧虑。为转移法国对德国的仇视,奥托·冯·俾斯麦心生一计,向法国抛出了突尼斯问题,怂恿法国占领非洲的突尼斯。突尼斯原本被认为是意大利的势力范围,既然得到了德国的默许,于是法国就毫不客气地以武力占领了突尼斯。意大利当然对此怒不可遏,如同法国憎恨夺走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德国一样,意大利发誓要向法国报此深仇大恨。奥托·冯·俾斯麦见大事已成,就开始暗中指使奥匈帝国拉拢意大利。因愤怒而丧失理智的意大利当局旋即与奥匈帝国一拍即合加入了德奥同盟,至此三国同盟于1881年登上了历史舞台。然而,此三国同盟建立的本意是为了共同抵御他国侵略,因此不具备联手对外侵略的功能。意大利原本指望与德奥结盟,借力德奥向法国报仇,未承想竟被法国贸易制裁,损失惨重。意大利的对法出口在此之前为四亿六百万法郎,而加入三国同盟之后第二年就锐减至两亿一千八百万法郎。为减少损失,意大利没收了法国在意大利的全部投资。同时,出于同盟国之间的责任,意大利有义务增加军备。因此,意大利为增加军备而发行了国债,数额由上一年的一亿两千七百万法郎激增至两亿多法郎,不足部分只能通过向国民征收重税的方式获得,此举又导致民怨沸腾。意大利政府逐渐开始后悔因一时头脑发热与法国产生严重矛盾,于是意大利在维持三国同盟的同时,又寻求机会与法国进行对话。至此,意大利为了自己的利益开始巧妙地脚踩两只船。

奥托·冯·俾斯麦

漫画三国同盟:同盟国在火药桶旁吸烟

第2节 意大利与德奥离心

随着国力的增长,意大利的国际地位也随之提高,其心态逐渐膨胀,并逐渐转变了一直以来在德奥面前隐忍顺从的态度,行为处事也日益积极起来。在1908年11月月末召开的议会会议中,反对党领袖弗尔西斯对自己盟国表示了严重不满,称:“今日之战争,唯一威胁意大利者竟为意大利之盟国,岂非咄咄怪事?奥地利应立即改变其傲慢态度,如若不然,意大利唯有与其分道扬镳。我斗胆断言:整个意大利会一致赞同我的看法,我们为了保卫意大利的主权完整将不惜付出任何代价。”与会者听闻此言都异常振奋,并为弗尔西斯的讲演连连高声喝彩。甚至意大利首相乔瓦尼·乔利蒂在听完弗尔西斯的讲演之后也起身与弗尔西斯握手,其余的诸位大臣也纷纷向弗尔西斯致辞表示感谢。由此可见,意大利此时已经显露出要从三国同盟中脱离出来的意向。之所以尚未退出,首先是因为促使意大利彻底退出三国同盟的外部力量还不够强大;其次德奥通过外交手段一直挟持意大利不让其简单地退出,迫使意大利不得不暂时遵守盟约。此盟约在历经数次改动之后原本将于1914年6月28日到期,但由于1912年10月巴尔干战争的爆发,致使三国于1912年11月在柏林又重新签订了一次盟期为十二年的盟约。

大战伊始,意大利很明白与德奥两国共处同一战线于意大利无益,于是意大利就断然宣布保持中立。意大利之所以与德奥两国离心离德,主要是因为意大利与协约国之间的利害关系日趋一致。若想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下俄国与意大利之间的复杂关系。

第3节 沙皇尼古拉二世访问意大利

俄意两国关系原本也极其糟糕。埃塞俄比亚战争期间,由于埃塞俄比亚得到了俄国的大力支援,意大利在阿杜瓦之战中大败,因此,意大利人对俄国的憎恨之情日益严重。此外,沙皇尼古拉二世即位时,各国纷纷表示祝贺,作为回礼沙皇尼古拉二世亲赴德国、奥地利、法国致谢,却唯独故意漏掉了意大利,因此,意大利人十分厌恶沙皇尼古拉二世。1900年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即位之后,开始对俄国采取接近策略。1902年,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亲赴俄国访问以示友好亲善。沙皇尼古拉二世为感谢意大利的亲睦之举,决定于次年对意大利进行回访致谢。意大利经多方努力,做好了迎接准备。然而,意大利社会党却在紧要关头发表声明称,如果沙皇尼古拉二世来访,一定让其难堪。于是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突然终止了访意计划。意大利政府及人民对俄国的突然爽约行为表示强烈不满,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震怒,为表抗议,表示从此之后不再接见俄国大使。然而,这也仅仅是俄意两国外交层面上的矛盾,绝非关乎两国重大利害的核心问题。正在此时,一件关乎欧洲势力均衡的事件的发生促使俄意两国开始再次亲近。

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

早在1900年,意大利王室与法国王室之间进行秘密和亲,如此一来,意大利就有必要和俄国建立友好关系。俄国是法国的同盟国,俄意两国之间的关系就成了一种间接的盟友关系。因此,俄法两国如果继续在小事上跟意大利较劲则对大家都没有好处。与此同时,奥匈帝国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张到亚得里亚海一带,这给意大利的对外贸易造成了严重影响。此外,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势力扩张压制了当地的斯拉夫民族,这就让同为斯拉夫民族的俄国与受到奥匈帝国排挤的意大利在巴尔干地区找到了共同的敌人,自然而然地促成了俄意两国联手来对付共同的敌人——奥匈帝国。

1908年俄国外交大臣亚历山大·伊兹沃斯基会见了意大利外交大臣托马索·蒂托尼,并签署了密约。密约规定:“将来俄意两国将密切合作,努力保持巴尔干半岛局势稳定,并支持黑山王国的独立,一起谋求俄意两国在巴尔干半岛地区的共同经济利益。”得益于密约的签署,俄意两国关系开始更加密切。意大利人因沙皇尼古拉二世终止访意一事而对俄国产生的憎恶也被一扫而光。

1909年10月沙皇尼古拉二世决意访问意大利。从路线上来讲,沙皇尼古拉二世乘船从黑海经达达尼尔海峡,然后进入地中海之后再登陆意大利最方便。然而,沙皇尼古拉二世却有意规避这条近路,而特意选择通过陆路大迂回的方式赶赴意大利。关于沙皇尼古拉二世为何避开达达尼尔海峡而选择陆路的理由,一部分守旧论者从历史上找原因:历代沙皇认为,俄国的帝王必须是东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并具有光复东罗马帝国荣光的历史使命。君士坦丁堡原为东罗马帝国的旧都,因此,必须从土耳其手中夺回来。然而,君士坦丁堡现在却是土耳其的首都,如果沙皇尼古拉二世要乘船过达达尼尔海峡则必然要经过君士坦丁堡,按照国际礼仪,土耳其苏丹就要在君士坦丁堡会见沙皇尼古拉二世。沙皇尼古拉二世认为应该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君士坦丁堡,如果作为土耳其苏丹的宾客进入君士坦丁堡不仅丧失颜面,而且与土耳其苏丹握手更是亵渎国威,因此沙皇尼古拉二世才决定避开这条路线。此外,沙皇尼古拉二世在表示对意大利的深切情谊的同时,故意绕过奥地利,想以此来表示对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强烈不满。1909年10月19日夜,沙皇尼古拉二世从黑海叶夫帕托里亚港出发并在敖德萨登陆,随后乘专列进入波兰,沿途警戒极其森严。专列进入德国后又途经法国,于1909年10月23日经由芒德朗进入意大利。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对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来访极其用心:首先派遣了众多侍从前往迎接,并由掌管意大利铁路的监察总长亲自驾驶沙皇尼古拉二世乘坐的专列;从芒德朗到罗马的铁路沿线,每十米设一岗哨,并在各哨卡配备一名军官及二十五名哨兵;铁路沿线及沿途各车站附近全部进行交通管制,以防社会党分子生事。

意大利外交大臣托马索·蒂托尼

此时的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已在故都都灵以南二十英里处等候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到来,因为当时社会党人在罗马正大肆开展反对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活动。为防不测,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才不得已前来都灵迎接。为营造良好的气氛,意大利政府给各新闻社提前下达通知,要求他们统一好报道口径,具体内容为:沙皇尼古拉二世此次访意,不仅仅是外交礼仪上的回礼,更是基于巴尔干半岛局势的变化;同时,此次访问更是前些年沙皇与法国总统及英国国王会见所取得成果的有力补充。此通知已经在暗示意大利意想要脱离三国同盟并转而与协约国交好的意思。1909年10月25日,沙皇尼古拉二世结束访问踏上归途,此时的意大利民众对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态度已经大为改观,两国元首之间的亲密程度也大为增加。俄意两国约定将相互协作共同维护巴尔干半岛的势力均衡。很明显,此约定直接剑指的目标就是在巴尔干半岛上不断进行扩张的奥匈帝国。

第4节 意大利转投协约国

大战伊始,面对错综复杂的列国关系,意大利无法简单地决定谁是敌人谁是朋友。从海上力量来看,三国同盟一方到底是无法与协约国一方相匹敌的。特别是在地中海海域,意奥两国的舰队实力远逊于协约国一方,即便意奥两国能够在海战中取胜,其前提也必将是意大利已经做好了其舰队全军覆没的心理准备。如果意大利失败,则意大利不久前才在非洲获取的黎波里殖民地就极有可能被协约国一方夺取;即便意大利胜利能得到一些领地,顶多也就是收回1860年被拿破仑三世夺走的尼斯;至于一直渴望收回的蒂罗尔、的里雅斯特地区,由于被奥匈帝国占领,基本无望收回。如前文所述,意奥两国在巴尔干问题上时常利害相悖,也是促使意大利要退出同盟国一方的重要原因。同时,如果奥匈帝国要在巴尔干地区扩张势力,意大利王后埃莱娜的娘家黑山王国就要遭殃,对此,意大利不能坐视不管。黑山与塞尔维亚由于同族同种,两国有着相互协助共同恢复当年在巴尔干地区的“大塞尔维亚荣光”的共同愿望;同时,所谓的“大塞尔维亚主义”可以说是造成此次世界大战的一个主因。无论如何,从意大利的立场来看,退出三国同盟并加入协约国一方才是达成自己夙愿的唯一正确且可行的道路。

拿破仑三世

意大利加入同盟国多年以来基本上是出工不出力,完全没有要与德奥两国共荣俱损的诚意与决心,所以盟约规定只有当盟国中一国或二国受到他国侵略时其他盟国才能施以援手,却并没有规定盟国侵略他国时自己也要对其进行援助的条款。协约国方面对同盟国之间的内情也是了如指掌。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被刺杀后,德国的态度恶劣至极,其惯用的恐吓手段已无所不用其极。协约国一方对德国的态度早已经是忍无可忍,已然暗下决心要教训德国,却都兀自按兵不动,其目的之一便是要等待德国首先出兵,如此一来意大利就可以按照盟约规定免除与德奥共同参战的义务。果不其然,德国以疾风迅雷之势风卷残云般地攻入比利时和法国之时,意大利就在不违反盟约的前提下得到了保持中立的口实,并最终宣布中立。 OPXqg6zmfPc9ahKZG4gV9kolyyf1HQ0iuHesj3EUpRGsdGIGxp1magcIwEyQ853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