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7章
军国主义德国

第1节 陆海军扩张

威廉二世即位后全力准备实现其梦寐以求的霸业,他的重心便是在德国大力发展军国主义。1888年威廉二世即位时,德国陆军兵力仅十八支部队共十八万七千余人;到1911年已达二十五支部队共六十一万七千余人。不仅如此,威廉二世的目标是到1915年时陆军要达到八十二万人。1807年德意志各诸侯国被拿破仑·波拿巴打败后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蒂尔西特条约》。根据条约规定,当时德意志只能保留四万人的常备军。一百多年过去之后,德意志帝国陆军军力已经是那时的二十倍。在这一百多年里,德国人口大增,军备也越来越强,同时军国主义倾向也越来越严重。兵力多而精是实现军国主义的要髓,因此,德国规定青年男子必须在军营中服役两到三年。在军队中所有士兵无论贵贱一律平等,并且要绝对服从各种命令和军纪。忠君、爱国、勇敢、重视名誉是他们的必修课程,而在纪律严明的军队中生活三年则让大多数德国男子身心均得到有效锤炼。德国的伯恩哈迪将军曾嘲讽德国学校的德育教育过于迂腐,称赞唯有在军队中接受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忠君爱国思想的国民,并坚持认为德国青年男子必须在军队中接受锻炼与教育。相反,也有人认为全民皆兵政策会破坏生产力的发展。然而,德国的全民皆兵政策实际上早已实行百年有余,并在各行各业实行军事化管理。可以说全民皆兵政策与发展生产力二者取得了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

威廉二世在扩张陆军的同时也在大力扩张海军。除德国北部沿海地区居民外,德国人整体是缺乏海权思想的,因而德国一直以来不重视海军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威廉二世身先士卒利用各种机会向国民大力灌输海权思想。1897年,威廉二世向议会提出海军大规模扩张议案,大致内容为:1904年之前要建造战列舰七艘、大型巡洋舰两艘、小型巡洋舰七艘。1900年1月1日威廉二世在演讲中就海军问题曾表示:“我期望以最快速度全力扩张吾国之海军,使其得以与吾国陆军相媲美,如此一来不单可使国防稳固,亦可使我国在国际上获得最崇高之地位。此目标实现之日必将是让世界为之震动之时,我的祖父威廉一世在世时曾言‘最后之决定权在于剑(武力)’,我必将使吾国海军与威廉一世时之陆军相媲美。”最终,威廉二世的提案在当年的议会中得以通过。

第2节 爱国主义教育

威廉二世于即位的第二年,即1889年,便发布敕令,要求进行教育改革,实行新式教育。教育改革首先要求废除希腊文和拉丁文等没什么用处的外语教育,并要求改以德语教育为主。此外,在宗教方面要着重加强道德教育。总之,德国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一切教育活动要以服务德国人为中心,教化并提高德国人的综合素质,今日德国中等教育模式的源头即来源于此。根据这一教育方针,德国有针对性地培养德国人的国家意识,并加强德国人的爱国情怀,同时强化秩序和纪律教育,培养国民的坚强意志。通过这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德国基本构建出了实现军国主义所需的最基本的基础。

在大学教育上,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及掌握各种专业知识。德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实际上可以追溯到拿破仑·波拿巴对德意志进行侵略的时代。当时很多大学生投笔从戎,以视死如归的气概参加了1813年的对法战争。此后,德国大学里兴起了很多社团,这些社团的宗旨便是要弘扬爱国精神及发扬国粹。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又逐渐孕育出了“一统全体日耳曼民族”这一远大理想。

德国的中等和高等教育均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科学技术知识,并能够进行灵活运用,因此,德国的教育改革在后来的兵器材料和军需品改良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德国的教育在大力推进了作为富国基础的各种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在武器弹药改良、航空、造舰、交通、通信等领域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极大地增强了德国的军事实力。总之,德国的教育无论是在精神还是在物质方面,都为德国的军国主义发展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

第3节 血腥的大学生决斗

德国素有决斗的传统。决斗的本意在于维护个人荣誉及增强个人意志。在德国军队中决斗最盛行,其次便是在学生之间。虽然在民众中也时有决斗发生,但发生的次数不多,与军人及学生之间的决斗不能相提并论。德国人的决斗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决斗属于同一类型,但其激烈程度堪称各国之最。德式决斗往往要斗到一方完全失去抵抗力之后方才罢手,因而经常有人因为没有把握好分寸而致使对方丧命。威廉一世晚年对此风气非常担忧,因而下敕谕要求禁止。但由于决斗之风已成传统,因此要想禁绝绝非易事。同样,威廉二世也曾下诏要求要以和平手段来解决纷争,但其本意并不是要杜绝决斗。德国军人对决斗禁止令不屑一顾,他们认为:如果禁止决斗,不但有损人们维护自身名誉之心,而且会让人丧失斗士之魂,甚至有可能会严重阻碍国民士气的发扬。

由于禁止学生们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决斗,因此,他们之间的决斗经常是秘密进行的。总之,决斗培养了国民刚烈的气质,当然也是斯巴达式教育的必然结果。曾有一位英国记者目睹过学生之间决斗的惨烈场面,并记述如下。

靠近德国海德堡附近的两座山丘之间有一座二层建筑,外观看起来与古代的荷兰旅馆造型极其相似。建筑前面有一座四周被茂盛的树木环绕的花园,园中有很多被大学生用于酒会的啤酒桌,桌旁长条凳的凳子腿上用铁链拴着几只猛犬。突然,从对面建筑里传来刀剑相互击打的声音,鼎沸的人群中还夹杂着辱骂声,原来是学生们正在酣斗,于是我和友人急忙朝建筑的门口赶去。门一打开,一个头戴红帽子的大学生迎面而来,他操着流利的英语跟我们打了招呼之后,带领我们前去参观。我们穿过大堂后通过楼梯上到二楼,再经过一个长长的走廊之后来到一个房间。学生介绍说这个房间名为“修理场”,其实就是给伤者进行治疗的地方。屋内有五六把桌椅,地上散乱着带血的海绵、毛巾、酒精棉及破损的衣物等,此外还有沾满了血迹的洗脸盆和洗脚盆。墙上和椅背上挂着血迹斑斑的内衣和外套,桌子上堆放着手术箱、药箱、白兰地、绷带、止血带等各种医疗用品。

此时恰好有两个青年结束决斗来到这里,其中一人近乎半裸,进来之后便斜坐在了椅子上。医生见状开始给他剃头,准备为其缝合头上的两处伤口。鲜血不停地从他头上流下来,脸上也有三处挂彩,皮肉就像被屠刀切过的生肉一样向外翻着,耳朵也被削掉了半边,情形异常骇人,让人不敢直视,这不禁让人为这个青年的性命担忧。友人对我说:“这种程度的负伤是很平常的。他明天就会牵着狗上街炫耀,绷带就是他的荣誉勋章。”我们没有再继续看医生和学生给伤者清理伤口,而是又被直接带去了决斗室。

原本以为决斗室应该是一个既宽敞又明亮的地方,实际却是一个长约六十英尺 ,宽约三十五英尺的小房间,且通风与光照条件极差。当天外面天气很暖和,这个闭塞空间的空气中混合了血腥味、汗味及锯末等味道,总之恶臭滚滚让人难以呼吸。现在正进行另一场决斗,二人决斗正酣,兵器相互砍击声阵阵不绝,非常刺耳。再仔细看,两人都在脸上戴着一个大的护目镜,头戴头盔,身着胸甲,保护自己的上半身;右臂都套着填有厚实棉花的套袖。两人年龄大致在二十四左右,体型也都有些偏瘦;两人手中所持长剑均锋利无比,两剑相击碰撞出阵阵火花。决斗正酣之际,突然一方剑身被另一方砍断,断剑直接朝我们身后的墙上飞去。裁判员见状急忙高声喊停,于是双方斗士就此收手原地待命。当助理人员去取另一把剑来的时候,双方同伴各自上前为自己一方斗士检查并处理伤口,其中一人由于伤势较重,被采取紧急措施,缠上了绷带。

不久,新剑取来,依然是一把锋利无比、寒光逼人的宝剑。两斗士再次对视,随着裁判员的一声令下,决斗再次开始。随着利剑的舞动,剑气伴随着迸射的火花直逼而来,随着鲜血突然喷出,决斗再次被叫停。助理人员和医生赶紧上前查看伤势并进行了紧急处理。其中一人因头部多处负伤而血流满面,鲜血滴滴答答地洒落到地板的锯末上,而这个青年却对此毫不在意,并准备继续战斗,终因鲜血蒙蔽了双眼而不得不请求暂停。同伴们见状一拥而上,为其递水拭血。待止血完毕,他又开始精神抖擞地投入决斗之中,不过最终还是由于负伤过重加之疲劳过度,导致其锐气尽失而踉踉跄跄地倒在了地上。此时胜负已决,裁判员随即宣布停战,于是双方被带到了“修理场”接受紧急治疗。

第4节 滑稽的啤酒对决

大学生之间的啤酒对决是德国所独有的。德国人有将暴饮啤酒作为一种荣耀的传统,后来这一怪癖逐渐在大学生之间流传开来。慕尼黑的一家报纸曾撰文缅怀过一位在八十岁时去世的蒂宾根市老者。文章称这位老人在世时每天都要喝一百大杯啤酒,并在文中盛赞其为德国人的骄傲。另外,蒂宾根市还有一个奇特的男人,此人每天中午之前都会来到教会旁的酒吧里点上十二杯倒得满满的啤酒。每到12时,教堂的大钟就会敲响十二下,大钟每响一声,这个奇特的男人就喝干一杯啤酒。当十二声全部响完,他正好喝完十二杯啤酒。他这个习惯每天雷打不动并已持续多年,已经是其人生中一大快事。此事见诸报端后被广为流传,于是每天正午酒吧前都会聚集很多人看他饮酒。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年轻气盛的学生们发明啤酒对决也就不足为奇了。

大学生之间的啤酒对决首先需要开设一个模拟法庭,先假定其中两个学生犯有罪行,然后由高年级或年长的学生担任主审和副审及法庭工作人员,对“犯有罪行”的两人进行审判。两人需在法庭上极力为自己开脱辩驳,但最终法官还是会判定两人都有罪,都要被处以“极刑”。所谓“极刑”其实就是看谁在规定时间内喝得多,喝输的学生就要负担全体法庭组成人员的啤酒钱。

两个“罪犯”对坐于桌前,桌上放着大量倒满啤酒的啤酒杯,其余学生则在一旁围观。随着一声令下,两人急速端起酒杯并一杯接一杯地一饮而尽。在周围学生的喝彩助威之下,两人越发起劲,但终究还是会有一方败下阵来。胜出者会被人簇拥着站到桌上,并戴上象征胜利的桂冠。

威廉二世平生一直很欣赏学生之间的决斗,波恩大学时代他曾经在学生会做过一次演讲表示:“世间误解决斗者甚多,吾却不以为然。中世纪骑士皆以决斗培养气概,今日德国之学生亦须以剑术决斗来涵养自己坚忍刚毅之性情。德国大学存续一日,则吾将对决斗奖励不止。”

威廉二世在推崇斯巴达教育的同时,于1914年——大战开始之年——要求青年在政府的监督下接受军事预备教育,为陆海军提供生力军。在战争期间,更是要求所有青年男子必须接受这一教育方式。德国政府为了团结各类青年,明确表示青年们在预备役中将被一视同仁,一律平等,无论其是何种阶级或宗教信仰。此种教育方式对培养青年人的责任感和刚毅而坚忍的性格都非常有帮助,但德国政府同时规定在接受预备教育期间不允许加入任何政党。青年们服役期间每周都会举行一次军事演习,陆军部将会为此提供各种援助,比如给参加演习者提供免费车票等。

毫无疑问,德国的预备役教育为他日青年们成为正式军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培养了他们爱国之心的同时,也使他们早早养成了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此外,书生们原本特有的文弱气息也被斯巴达式教育一扫而光,教育效果异常显著。 3Lsrk6WdFOvCEk9bWmoT6iepb9lpkuD5oqdWCuqptxn0qUOTXt1Y3epxW/7Oxew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