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研究

冯屹

摘要: 本章围绕汽车行业绿色转型,从“双积分”政策实施、绿色制造体系构建、生产者责任延伸、碳排放数据管理等多方面总结了目前行业取得的成效,围绕减污降碳协同、信息披露、产融结合、国际合作等领域阐述了“双碳”目标下的后续工作任务,在“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过程中,为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路径参考。

关键词: 碳管理;信息披露;绿色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与自觉行动,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正在从蓝图变为现实。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美丽中国的根本遵循,作为人民美好生活必需品的汽车产品,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必然要求。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市场,“十三五”以来,汽车行业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成绩可圈可点,“十四五”是我国由“汽车大国”转向“汽车强国”的重要战略窗口期,随着碳达峰碳中和被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正在加速构建,我们应当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走出一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

多年来,汽车产业形成以绿色、低碳、循环为关键要素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以推进汽车全生命周期内碳减排为核心目标,深入开展绿色设计、绿色选材、绿色生产、绿色产品、资源综合利用等研究,探索汽车产业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全面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

一、落实高质量要求,助力汽车产业绿色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一)“双积分”提升节能降碳成效,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领跑全球

为提升我国乘用车节能水平,缓解能源和环境双重压力,促进汽车产业健康发展,2017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积分办法》),建立起推动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2020年6月,五部门进一步修订《积分办法》,明确2021—2023年政策要求,强化节能引导。自《积分办法》实施七年以来,推动我国乘用车节能减排与产业转型升级,新能源汽车在产销规模、动力电池等方面“领跑”全球,在优化行业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融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引导产业低碳转型,节能减排成效卓著。《积分办法》通过引导供给侧产品结构优化,为道路交通领域节能减排做出积极贡献。一是促进节能水平和技术渗透率明显提升。2022年行业平均燃油消耗量达到4.10L/100km(WLTC工况),相比2016年下降幅度达36%。企业不断加大先进节能技术布局,于2022年同时搭载涡轮增压、缸内直喷技术的车型产量占比达61%,国产混合动力和48V微混车型产量占比分别为5.9%和5.5%,增速连续三年超过40%。二是碳减排贡献突出。据测算,《积分办法》通过推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2016—2022年我国乘用车领域使用环节累计节约燃油近31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亿吨左右,为道路交通领域碳减排做出了积极贡献。

推动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和技术水平快速提升。新能源汽车是实现“双碳”目标和汽车产业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积分办法》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一是产销规模全球领先。2022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产销量分别完成671.6万辆和654.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7.77%和94.26%,连续八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6%,提前完成2025年发展目标。二是关键技术实现突破。2022年行业纯电动乘用车平均电耗达到12.4kWh/100km,平均续驶里程达到420km左右,取得显著进步。量产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到300Wh/kg,驱动电机峰值功率密度超过4.8kW/kg,最高转速达到1.6万r/min,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积分交易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自2016年实施积分交易以来,新能源汽车积分交易额逐年提升,2016—2022年,累计交易总额达到172亿元。随着积分市场活跃度和积分价格逐渐上升,技术先进的企业将获得更多收益,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有效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二)支撑行业绿色制造体系构建,做好汽车行业绿色发展风向标

绿色制造是推动工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国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绿色制造理念得到广泛推广和普及。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十三五”期间,汽车行业创建312家绿色工厂、52家绿色供应链,开发129种绿色设计产品,树立了一批绿色低碳发展标杆。三十余项汽车行业绿色标准出台,覆盖M1类传统能源车、铅酸蓄电池、锂离子电池、汽车轮胎、内燃机等,标准引领绿色转型效果明显。

在汽车行业整体面向绿色制造体系转型的背景下,业内一直致力于推进汽车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汽车行业已多次组织开展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为企业提供绿色制造试点示范第三方评价服务。此外,汽车行业研究编写了《汽车零部件企业绿色发展报告编制指南》《汽车零部件企业绿色发展指数核算方法》,发布了数十家汽车企业和上百家零部件企业的绿色发展指数研究成果。同时,为推动汽车产品绿色低碳转型、引导汽车产品绿色低碳消费,汽车行业长期深耕“中国生态汽车”研究,自2015年正式实施该项目以来,已累计发布近百款车型成绩,其中数十款车型获得最高等级的白金牌,有效推动了产业技术进步,显著提升了我国汽车生态性能水平。

(三)推动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引导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基于我国自2016年开展的汽车有害物质和可回收利用率(End-of-Life Vehicle,ELV)管理工作,通过对企业提交的ELV自我声明材料进行合规验证,引导汽车生产企业加强供应链绿色管理,对各级零部件、材料供应商提出有害物质管控要求,逐步建立与完善企业绿色管理体系;通过对汽车产品中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和多溴二苯醚等有害物质的限制使用,引导汽车行业重视有害物质替代和减量化技术研发工作,无铅焊料、锌铝涂层、无溴阻燃剂等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的绿色环保材料不断获推广应用,汽车产品有害物质使用削减显著。

通过对汽车产品提出可再利用率和可回收利用率的要求,引导汽车生产企业从源头开展绿色生态设计,积极采用易回收材料和易拆解部件,应用资源利用效率高、环境污染小、易于回收利用的绿色制造技术,汽车可回收利用率水平不断提升;通过发布ELV工作简报、行业白皮书和绿色发展报告等多项举措,公示汽车产品有害物质使用和可回收利用率等信息,总结并评估汽车生产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情况,促使绿色设计理念贯穿乘用车企业整车研发环节,使ELV管理影响力不断增强;通过将有害物质限制要求等指标纳入环境标识认证、生态汽车认证等,推动汽车生产企业加大绿色产品研发投入,加强绿色产品推广力度,促进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

目前,我国100余家乘用车企业已建立覆盖整车设计、开发、生产、量产一致性控制的全流程ELV管理体系;乘用车单车铅含量(除铅蓄电池外)较实施ELV管理前下降近50%,累计削减铅使用量近1万吨;超过90%的乘用车车型可满足欧盟出口认证要求(可回收利用率≥95%且可再利用率≥85%)。

同时,在“健康中国2030”的政策背景下,汽车生产企业、零部件企业、材料企业、检测机构和研究机构等围绕车内空气质量、人体工程学设计、噪声与震动污染、电磁安全防护等方面不断深入开展性能提升研究,探索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保证量产汽车健康性能的稳定性,包括采用低VOC、低气味、抗菌防霉、防过敏的内饰材料,配备高效车载空调滤芯,应用深紫外线灭菌灯或负离子空气净化模块等,逐渐形成了健康汽车竞争技术高地,不断推动汽车行业的绿色健康发展。

(四)构建本土化碳排放研究体系,支撑汽车行业碳排放做到“心中有数”

碳排放核算体系研究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为科学制定国家政策、评估考核工作进展、参与国际谈判履约等提供必要的数据依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要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针对部分行业企业面临的不懂碳、不会算等问题,汽车行业已构建了涵盖数据库、方法学、模型的碳排放研究体系。建立了中国首个汽车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库(CALCD),涵盖整车、材料、零部件、使用、回收等全产业链阶段数据上万条;上线中国工业碳排放信息系统(CICES),促进行业碳排放管理能力及数据体系建设;封装车队、单车、工艺、材料等碳核算方法学和模型,实现汽车碳核算过程的标准化流程化,支撑产业链各类产品碳足迹核算需求;初步建成自动化碳核算工具体系,涵盖数据采集、数据库对接、模型建立、流程管理、企业展示、减排决策等功能,提供碳核算一站式服务。

此外,相关研究成果通过《中国汽车低碳行动计划》系列图书连续五年对外发布,累计核算1.5万余款乘用车和商用车车型,科学指导了汽车行业的碳中和技术路线,树立了碳排放研究国际品牌影响力。

二、锚定“双碳”目标,支撑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擘画新蓝图
(一)推动碳排放信息披露,实现数字化支撑汽车工业绿色低碳转型

环境信息披露是企业绿色转型过程中重要的管理制度,也是国家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内容。生态环境部于2021年相继印发了《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格式准则》,并提出各行业协会、企业单位在此基础上开展行业性研究,旨在建立全面规范的企业环境与碳排放信息披露体系,有效推动企业持续开展绿色低碳工作。汽车行业开展绿色发展信息披露工作,已连续数年公布汽车企业绿色发展指数(GDI),量化评估企业信息披露水平,并开发了工业企业绿色发展报告公示平台,发布企业绿色发展报告。

为进一步推动碳排放数据信息的公示,汽车行业成功搭建了中国汽车产业链碳公示平台(CPP),平台已于2023年5月正式上线。平台以数字化赋能低碳化,助力中国汽车产业完善汽车碳数据,夯实汽车碳排放管理能力,推动碳数据国际互认,跑赢以“碳排放”为核心的国际贸易新赛道。平台将公示汽车产品碳足迹,并实现“四个目标”,即构建低碳生态,推动企业加快开展碳排放核算工作,构建低碳供应链;引导低碳消费,帮助消费者识别低碳汽车,强化社会认识与支持;突破贸易壁垒,支撑汽车产品碳足迹信息国际互认,助力汽车产品走出去;达成“双碳”目标,支撑构建我国汽车碳排放管理体系,助力工业碳中和。

(二)深耕产业减污降碳协同研究,助力打造稳健的企业环境治理体系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2022年《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的出台,对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进行系统谋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实施机制,为2030年前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工作提供行动指引。汽车产业与化石能源消费、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居民生活紧密相连,而这些领域又可以统筹成为减污和降碳一致的控制对象,同时,各相关领域的环境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高度同根、同源、同过程特性和排放时空一致性特征,因此深耕产业减污降碳协同、提升减污降碳综合效能,有助于在科学把握污染防治和气候治理整体性的基础上,实现环境效益、气候效益、经济效益多赢。

在微观层面上,企业是开展减污降碳的主体。而企业开展减污降碳工作离不开自身环境治理体系的建设,建设重点方向包括提高废物综合利用水平、强化减污降碳源头防控、探索实现多种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的先进技术等。此外,企业自身供应链的协同减污降碳也应被纳入环境治理体系之中。供应链环境风险尽职调查与预警作为了解企业供应商现实情况的有效手段,可以帮助企业及时跟踪产业链减污降碳开展情况。

(三)促进汽车产业与金融机构协同合作,以绿色金融赋能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汽车产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金融资源的引导支持对汽车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日益凸显,深化产业资源与金融资源对接,引导外界支持行业绿色发展,推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共同进步,是当下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增长点。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投资、碳资产开发、绿色供应链金融等新概念不断涌现,为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作为供应链长、辐射面广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绿色理念对汽车产业经营与融资表现的正向作用愈发明显,节能减排、绿色生产、资源利用、产品安全等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合作伙伴、地方政府与消费者所看重,成为对企业进行投资评估时的重要参考指标。在此背景下,行业企业不仅要筑牢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积极进行绿色转型,也要与多方机构合作共赢,共同探寻基于企业绿色低碳表现的产融协同合作模式。

产业与金融双方合作共赢,需要共同强化绿色属性与金融属性在行业中的突出地位。金融机构在评估企业状况时,将绿色低碳指标的优先级进一步提升,以便为汽车企业提供特征更加鲜明的绿色金融产品,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来支持企业的绿色转型。汽车企业则需深化践行绿色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与信息透明度,定期发布相关报告,展示其在环境治理等方面的进步,打通金融机构与企业间的信息壁垒,从而为准确的风险评估和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汽车行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与研究优势,整合数字化、信息化能力,联合金融机构等合作伙伴,面向绿色金融开展了多项能力研究:一是行业ESG提升研究,基于行业企业可持续行为的各种表现,综合整理各类数据,形成了以ESG为基础、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企业技术能力等多维度的产业投融资价值评价机制,联合有关机构进行绿色信贷等产品的开发;二是汽车产业碳资产的开发与变现,在各碳市场向汽车供应链延伸,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重启在即的背景下,布局开发动力蓄电池再生利用、车用空调低全球变暖潜值制冷剂替代等碳资产方法学,协助企业评估碳资产开发潜力;三是开拓绿色供应链金融业务,发掘提升绿色属性与现有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的匹配度,寻求绿色行为评价、内部碳交易、低碳技术应用等概念嵌入供应链金融的可行性与合作点。

(四)强化国际绿色低碳研究合作,为全球绿色治理体系输送中国方案

我国坚定维护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当前,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希望实现经济绿色复苏,在此过程中在绿色基础设施、绿色贸易、绿色政策等方面开展国际合作则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全球处在新一轮的科技创新和能源革命的浪潮当中,产业链也面临着绿色重构,以能效、储能、氢能、负排放技术为代表的关键低碳技术发展需要建立新的国际合作机制。

汽车行业多年来深耕绿色低碳领域国际合作,持续发出中国声音,已联合美国、英国、德国、比利时、日本等多国的知名机构和高校,成立世界汽车生命周期联合研究工作组(WALCA),共同探讨基于生命周期方法的汽车绿色低碳路径;与剑桥大学、耶鲁大学、诺丁汉大学、能源基金会、阿美石油等国际高校和机构开展联合研究,达成模型开发、数据传输、成果引用等方面合作,开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汽车产业绿色发展研究,加速汽车产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转型;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参与联合国世界车辆法规协调论坛(UN/WP.29)框架下汽车生命周期评价非正式工作组会议,代表中方分享在汽车碳排放标准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在职权草案讨论环节积极表明相关技术意见,推动世界范围内汽车碳足迹数据披露和互信互任。通过搭平台、寻合作、发声音、促转型,高质量开展国际绿色低碳合作,提升中国低碳规则话语权和低碳产品竞争力。 6xfjS6n8y661KfLSxxrZF4d5mAeLu4CfdTOYwHLwf3RxhUdbYouVWjrD81wGSUU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