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我们得到什么,而在于我们做什么。
——托·卡莱尔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也没有空手可得的成功,你要成功,如果你想体味收获的喜悦,那么就不要羡慕别人的运气,就必须经得起长久的付出与持续的努力。
诸葛亮父母早逝,年幼的他依靠叔父诸葛玄生活。这时正处东汉末年,政治黑暗,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诸葛亮 14 岁时,叔父诸葛玄曾被任命为豫章太守,诸葛亮姐弟也随之前往。不久,东汉朝廷又派朱皓为豫章太守,朱皓带着军队强行赶走了诸葛玄。诸葛玄无奈,只好带着诸葛亮姐弟去投靠荆州牧刘表,刘表接待并安置了他们。诸葛玄由于仕宦不得志,终于忧愤成疾,遂一病不起,与世长辞。叔父的去世,使年轻的诸葛亮备感孤苦伶仃。刘表顾及老朋友的面子,没有赶他们姐弟走,依然给予照顾。
诸葛亮是个有“心机”、有志气的青年,他认为,自己已经十六、七岁了,不应该总是仰人鼻息,长期靠人施舍过活。于是向刘表表明自己的意愿,刘表帮他们在襄阳城西一个叫隆中的地方,置了一些田产,定居下来。这一时期,诸葛亮从黄河流域来到长江流域,由北向南,再由东向西,辗转千里,流离漂泊的生活和遭遇,使他增长了不少见识,他认识到家庭、个人的命运是和整个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隆中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这里看不到硝烟战火,诸葛亮过着安定清静的耕读生活。在这期间,他攻读了大量的史书,钻研诸子百家,尤其是法家的学说,他还很注意从历代王朝的兴衰成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他经常与一些学者及朋友切磋学问,讨论天下大事。他很留心观察当时的朝政局面,了解政治、军事斗争形势的发展,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抱负。他在荆州地区结交了不少的朋友,如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他们都厌恶当时的腐败政治和战乱不休的局面,都有改善政治、安定天下的抱负,他们经常在一起读书吟诗,谈古论今,问学辩难,砥砺志气。朋友们对诸葛亮评价很高,认为他“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诸葛亮也常常自比管仲、乐毅,这说明他有志出将入相,治国安邦。他在隆中居住了十多年,随着年龄、阅历、学识的增长,在政治上逐渐成熟。广泛的社会交往、名士的垂青及朋友的推荐,使他的社会政治影响不断扩大,人们尊称他为“卧龙”先生。这为他将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奠定了基础。
献帝建安六年,刘备被曹操击败后,到荆州投靠刘表,刘表让他屯在新野。数年之中,没有发展,刘备郁郁不得志。徐庶去见刘备,刘备很器重徐庶的才能,试加以重用。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刘备说:“君与俱来。”徐庶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于是,刘备亲自前往隆中的草庐去拜访诸葛亮,一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
诸葛亮平素就知道刘备是汉朝宗室中的贤才,又见他如此诚意求贤,觉得他是个可以辅佐以定天下的明主。因此,当刘备屏退左右,向诸葛亮询问该从何处着手才能完成兴复汉室的大计时,诸葛亮指出,曹操已拥兵百万,有“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政治优势,目前不能与曹操争锋;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根据当时的政局,诸葛亮提出:“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桨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策,诸葛亮深入、全面地为刘备规划出今后正确的战略决策。刘备听后大为赞赏,他对诸葛亮的谋略才干十分佩服,两人的关系日益亲密。关羽与张飞认为诸葛亮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会空谈,对刘备的做法表示不满,刘备向他们解释说:“孤之有(诸葛)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关羽和张飞才停止发牢骚。
在诸葛亮的辅佐之下,刘备终于扭转了以前处处被动挨打的局面。按照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提出的战略方针,刘备与孙权结为同盟,在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一战中击败曹操的南征大军,随即刘备又通过外交手段取得荆州作为立足之地。以后,刘备又进取益州终于建立起蜀汉政权。局势的发展变化,充分说明了人才的重要性,刘备讲请出诸葛亮是“如鱼得水”确实毫不过分。而且从此以后,“三顾茅庐”也成为统治者谦恭下士、诚意求贤的同义语。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诸葛亮能受到如此礼遇,与他的勤奋好学是分不开的。懒惰是人生的大敌。偷懒之后,我们就会觉得时间不够用了,我们就会痛悔虚度一生。只有战胜懒惰,我们才能做时间的主人,从容不迫、丰富多彩地度过一生。
勤奋的人是时间的主人,懒惰的人是时间的奴隶。人总是贪图享受,就会养成懒惰的习性,因为享受不需要奋斗拼搏,没有谁生下来就愿意吃苦。
懒惰会使自己的生命时间白白地浪费掉,一生无所作为。懒惰的人总是会拖延他应该做的所有事情。
闹钟响了,他会说:“让我再睡一会儿。”
事情来了,他会说:“等一会儿,明天再说。”
所以,让你的生命时间有意义,你就必须战胜懒惰,选择勤奋。
“头悬梁,锥刺骨”,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勤奋好学的典范。纵古观今,有成就的人,不一定具有什么特殊的天资,而都是通过学习来增强自己的本领,只有苦练内功才可能被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