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
——爱因斯坦
展开你梦想的翅膀,立定目标,追求人生成功的领域,在扬起双翼的同时,不必怀疑自己不可能,只要你的目光看得够远,就能够飞得更高。给自己的人生立个志愿,树个目标,脚踏实地,成功的意识需要培养,先立志,再与成功约会。
年仅 20 岁的曹操,刚入仕途就显示出不安于现状,努力打开新局面的作风。在任洛阳北部县尉时,鉴于权贵横行,搅得社会很不安宁的现状,曹操到任之初就赶制了十数根五色大棒,悬挂在大门左右,示曰:“有犯禁者,不避豪贵,皆责之。”权重势大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违反规定,提刀夜行,巡夜的曹操拿住这位无人敢惹的太岁,毫不留情地以棒责打,“由是,内外无敢犯者,威名颇震”。
黄巾起义后,曹操率兵参与镇压,由于战功显赫受封为典军校尉。董卓专权,朝政日非,曹操在刺杀董卓未果后,逃出京城洛阳回到家乡。一面假传皇帝诏书,号召各地讨伐贼臣董卓;一面在族人、友人的帮助下招募一支兵马,参加到了讨伐董卓的大军中。十八路诸侯与董卓小战之后,各怀私心,互相观望,任凭董卓劫持皇帝迁都长安。曹操对此大为不满,毅然率军追击。虽然兵败受伤,足见曹操与袁绍等辈不一样,是个勇于进取之人。曹操见十八路诸侯畏缩不前,不能成事,就率领残兵败将回到山东。青州黄巾军又起,曹操进兵镇压,得降卒 30 万,选拔精锐,号为“青州兵”。以兖州为根据地,曹操招贤纳士,广揽人才,“文有谋臣,武有猛将,威震山东”。接着,曹操在山东击败吕布,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下臣”,除军事上拥有较强实力外,又把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此后,曹操东征西讨,逐鹿中原,开始了兼并群雄的战争。
军阀张绣败而降,降而叛,最终被曹操吞并;妄自称尊的南方最大军阀袁术也被曹操彻底消灭;败而复起、骁勇善战的吕布被曹操斩草除根;刘备数次东山再起,数次被曹操击败,以至于在中原无法立足;官渡之战,曹操以劣势的兵力大破袁绍,此后接连进击,天下势力最强大的袁绍及其残余势力被消灭了,曹操夺得了冀、青、幽、并四州的广大土地。经过数年的征战,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曹操又挥师南下,夺取了刘表据有的荆州。由于轻敌和急功近利,曹操在赤壁遭受孙权和刘备的沉重打击。然而曹操并没有一蹶不振。赤壁之战后,他不仅统兵入关,消灭了马超、韩遂势力,进军汉中,消灭了张鲁,而且一直没有放弃吞并孙、刘一统天下的努力。曹操在临死之前,对于一统天下的理想未能成为现实遗憾不已,他对曹洪等人说:“孤纵横天下三十余年,群雄皆灭,只有江东孙权,西蜀刘备未曾剿除……”曹操的一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一生。这是他赖以取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并成为三国时代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的首要因素。现代人在自身素质修养方面最应该学习的,就是曹操不断开拓进取的品格。
没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就无法创立和发展事业。如果曹操在追击董卓失败后心灰意冷,卸甲归田,就不能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如果曹操占据兖州之后像刘表那样自我满足就不会有一统中原的成就。事实上,长久的原地踏步是不可能的。人类和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运动着的状态。静止只是短暂的,相对的。事业也是如此,要想维持一定的状态,不进也不退是不现实的,不进则退,是必然的规律。假如曹操登上丞相的宝座,就坐享富贵,不思进取,那么,不要多久,丞相的宝座就会归属他人。因为比曹操强大的袁绍、袁术等人绝不会容忍朝政大权长久地掌握在曹操手中。如果曹操不增强实力,继续扩大地盘,仅有的一点家底定将败个精光。刘璋是从父亲刘焉手中接管益州的,他只想守住这点基业不图有更大的作为,结果时日不长就被刘备夺去。如果不是地处边地,且有险可守,益州之主早就更名换姓了。照理说,守业要比创业容易,但实际上守业也不易。明智的守业者往往是以攻为守,只有开拓进取,才能长久地守住已有的事业。正如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所说:“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然不伐贼,王业亦亡”。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撑起整个地球。是的,坚定目标,自强不息,就能奔向成功的彼岸。曹操就是凭借自己这一优势不断成长壮大,最后成就大业。给自己点信心,就会离成功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