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毅力,成功保障力

苏轼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而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一语便道出了毅力之于成功的重要性。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仁人志士都凭着他们坚韧的毅力验证了这一真谛,那么,什么是毅力呢?通俗地讲,毅力就是坚持持久的意志。这就是说,有坚强持久意志的人才有获得成功的可能,缺少坚强持久意志的人是很难取得胜利成功的。

有这样一幅漫画,一位青年挖井找水,已经挖了五个深浅不一的井,都没有找到水,他正准备换一个地方挖新的井。漫画下面有一组文字:“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从这句话中可知,这个青年没有毅力。其实他只要在多挖一点,就可以找到水了,何必费那么大的力去挖那么多的井呢?这样不是白白浪费时间吗!

成功就离不开毅力,有无数例子足以证明这一点。

文学家曹雪芹曾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由于家庭的骤变,又使他落到“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地步。正因为如此的经历,使他更加清醒地看透了当时的社会腐败和危机,滋长了狂羁傲世的叛逆思想,最终写出了伟大的现实主义著作——《红楼梦》。

诗人杜甫,虽出身于世代为官的家庭,但由于社会矛盾的巨流把他卷入到生活的底层使他接触到了动乱的现实和苦难的人民,成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当代楷模张海迪,5岁时因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历程。她无法上学,便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又自学了大学英语,还学习了日语、德语和世界语,翻译了16万字的外文著作和资料,另外还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书籍和医科院校的部分教材,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她当过乡村老师,并用学到的医学知识和针灸技术为群众无偿治疗疾病。她还用学过的无线电技术,在当地广播局做无线电修理工。1981年,《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1983年2月,《中国青年报》刊登了她的长篇自述《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并配发社论《让理想的光芒照亮生活之路》。3月,团中央召开了“优秀共青团员”张海迪命名表彰大会,宣传了她身残志坚、自学成才的感人事迹。5月,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向张海迪学习,邓小平、叶剑英等老一代革命家为张海迪题词。此后,张海迪的名字传遍全国各地,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全国典型。

人的一生,不管是长寿,还是短命,这个历程注定是要充满着“荆棘”的。只是有的人道路平坦一些,荆棘障碍相对少一些,有的人生道路可能坎坷不平,多荆棘、多障碍。一帆风顺,直上青云的总是很少,逆境往往要大于顺境。每个人只要生活在世上,就要与困难做斗争,不斗争则失败,斗争则能将不利因素、困难条件,转化为有利因素、有利条件。总之,顺境与逆境、困难与前进,常常是相互交错,相互消长的。不论生活、学习、工作,都会碰到数次乃至数十次、数百次、数千次的困难、阻力。不管困难大与小,阻力大与小,每个人都是逃不掉的,必然要碰到的。困难也罢,阻力也罢,大也好,小也好,这并不可怕,问题是遇到困难,遇到阻力后怎么办?是知难而进,还是遇难而退?由于毅力之不同,面对困难的态度、做法也会不同。

在困难、阻力面前,不同的人可以分成三种情况:

意志薄弱者,也就是眼光短浅者,缺乏远大抱负和理想,缺乏努力进取精神,自觉性不强。这种人开始的时候,往往把困难、阻力、障碍看得很简单,因此态度轻率,在没有深入调查了解“内情”时,就急于表态,“这很容易”,“没有问题”,可一旦遇到挫折时,由于思想、精神准备不充分,就容易败下阵来,颓然丧气,一副倒霉相。

意志较强者,凭借一时之勇,短促的毅力,在碰到困难挫折时,往往能战胜头几次之障碍但总因缺乏坚持持久之毅力而未能达到成功之顶峰,中途败下阵来,与前一种相比,是稍进了一步,但终因未到达彼岸而遗憾终生。这种人只要努力“再坚持一下”就能成功,可恰恰缺少了这“再坚持”的意志,才中途而废的。中途辍学者有之,一事无成者有之,大事办不了小事办不成者有之,高不成低不就者有之,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者有之。

意志坚强者,也就是胜利成功者,他们不管遇到多大的阻力,多么艰险的困难,都能一次次地战胜它,克服它,往往是困难阻力越大,他们的意志越坚强,受挫折越多,干劲儿越足,因此他们能够有始有终坚持到底。

可见,人们要做点事,要使自己的事业有成,你就必须要有毅力,必须有始有终,不可半途而废。半途停止者,前功再大也将毫无价值。因此成功与失败,就在于你是否有毅力。成功就在你脚下,但需要毅力,需要坚持,需要不达目的决不罢休那种劲头和精神。 RZfF6B44k7zv8iinBGZnDACKfyf6Stv5bpG//h5jbj5nC4omalrWaontFHkxggf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