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一
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长大

做家长的你,当你的孩子不听话、不安分、注意力不集中,他这也不好、那也不行却想要很多东西时,你该怎么办?

做孩子的你,当你的父母管制你、责骂你,永远觉得你有错却觉得自己很委屈,你该怎么办?

如果你回答不了这两个问题,那么我想你该看看这本书,它将成为你的指南。

实际上,我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为界限是一个有距离感的词,以为它意味着我们并不亲近,我们要拉开距离,你有你的世界,我有我的世界,我们各司其职、各在一方,却也能相亲相爱、安然度过。这与我所理解的亲子关系是不同的,我一度以为血缘,就意味着父母可以控制子女,为所欲为,子女只能压抑自我,顶着孝顺,揣着委屈。

而这本《养育界限》则是站在一个不偏向家长也不偏向孩子的角度上,提出生活中时时处处存在又实实在在难解的难题,告诉我们如何找到爱的途径,维持好亲子关系天平的平衡。

比如,书中提到,孩子不想去学校该怎么办,我就曾经是那个不想去学校的孩子。海夫人提出,在孩子头脑中,存在着“不想去学校”和“不去学校是不对的”两种矛盾的思想。我不禁感慨,她就像钻进我的脑袋中看到了一样。而家长要“看见”孩子,接纳孩子,才能知道如何给予孩子支持和帮助,而非一味责怪孩子。这里的界限,是一种保护。

再比如,有一个家长问了关于孩子拖延的问题,海夫人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家长干预孩子太多,孩子在用这种方式反抗。

书中说“人天生就具有自主性和内动力,这二者就像饥饿和干渴,属于人的本能。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幸运地拥有足够的成长权、体验权和空间权,让自主性、内动力自然生长。如果养育者没有界限意识,‘常驻’在属于孩子的空间里,侵害或者剥夺孩子的体验权和成长权,那么原本与生俱来的自主性、内动力会慢慢折损、消耗甚至消失”。

对这一段分析我认同,因为我就是一个拖延者,直到今天,我依然无法摆脱父母的期待和干预,在他们的期待无法达成时,我也在用拖延这个方法去应付。海夫人在这里再次提出了要明确界限,要给孩子爱和自由,这里的界限,是放手。

在这本书里,表面上提问的是家长,一个个无助的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养育孩子,在左和右、黑和白、这样和那样等世间种种天平中,难以平衡。而我在这本书里看到的则是一个个孤立无援的孩子,他们只能像一个空空的口袋,等待被家长的情绪填满。

海夫人告诉我们:妈妈要做家里情绪的定海神针,告诉我们:“事实”在哪里,边界就在哪里。这是一种中正、理性、明智的教养方式。

海夫人还一再强调,不需要用情绪去左右言行举止,而应该看到事实,中正、客观地与孩子商量。在这里,坚守边界也是能力,是一种内观、自律、自省的能力。

这些能力何其重要,又何其难以获得。我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但我时常以孩子的内心和视角去度量大人的世界。在我看来,有的家长刻薄又自私,情绪反复无常又爱推卸责任,他们把生活的沉重转嫁到孩子头上,逼孩子接受大人的愤怒、无助和狭隘,使孩子怀着各种痛苦长大。这些孩子再成为同样的家长,代代重复。

是时候终结这一切了,是时候有一本父母的指南出现了。

这个时候,恭喜你,找到了海夫人的书。它并不仅仅是一本指导父母如何做父母的手册,也不仅仅是一本亲子问题合集,它还是一条抵达爱与包容的道路。让你在这条道路上找到家长与孩子之间一个刚刚好的距离。

“界限”怎么会是冷冰冰的隔膜?界限分明是真理。

鲍勃·迪伦说:“一个人要走多少路,别人才能把他称为人。”而我想把它改为“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能长大。”

长大是一种微妙的奇迹,因为内在小孩那么脆弱、柔软,那么容易步入歧途又容易受伤,请你慎重地选择成为父母——这真的是世界上责任最重大的工作之一。

好了,现在,恭喜你,找到了这本指南,拿着它,向前吧。

于潇湉
2023年10月19日

于潇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签约作家,青岛市作家协会理事,青岛文联第二、三届签约作家,其作品曾入选中宣部重点主题出版物、国家出版基金、丝路书香工程。曾获桂冠童书奖、冰心儿童文学奖、青铜葵花奖、泰山文艺奖等奖项。代表作《深蓝色的七千米》《鲸鱼是楼下的海》《海上漂来你的信》等。

长篇小说《鲸鱼是楼下的海》获第二届“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之“铜葵花奖”。 FHgfDzLxif6hw4J21ETHMK/5n0a8RYgrsdJqsfPmkt4I2xkld9RcEaSLCA0KfPY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