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读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重复

本书的书名是“为何我们总是重复同样的错误”,如果你是因为被这个标题吸引而翻开了这本书,那么,也许你和我们在咨询室里接待的来访者们一样,正在开启一段向内探索的旅程。

我们为什么要了解重复?因为重复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固有模式。

精神生活中的重复有时很容易识别,比如我们会说“混个脸熟”“刷存在感”——重复给人熟悉之感,让人滋生喜爱之情。因此,我们喜欢和熟人相处,喜欢回到亲切的家里,感受那份不变的放松和舒适。思乡或怀旧之情,反映了我们对重复的渴望。广告正是利用了我们的这一特点——当我们反复看到某个品牌的广告时,我们就会下意识地对该品牌产生喜爱。

病理性重复的例子,有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她反反复复地说着“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还包括有强迫症状的人们会反反复复地做一系列相同的动作。有些重复则更加隐形,往往被赋予“命运”“劫数”的名头,在我们的感觉中,这是某种高于我们、外在于我们的力量。有些人因之痛苦不堪,他们来到咨询室里说:“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这样做。”有的来访者甚至感觉,自己已经步入晚年,却还在同样的问题上绕圈子,从而产生无限悲凉之感。

这个诡异的、高于我们又外在于我们的力量,不是别的,正是无意识。自弗洛伊德以来,精神分析工作者们与无意识工作了一百多年,也与人类重复性的命运工作了一百多年。本书的作者纳索先生是法国著名的精神科医生和精神分析师,他早年师从拉康,后在巴黎第七大学执教30年,理论扎实。同时,他还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35本著作已经被译为14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纳索先生的这本小书,以四两拨千斤,从重复出发,提炼出了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的本质。他所使用的语言通俗易懂、一气呵成,即便是从未接触过精神分析理论的读者,也能够轻松地理解他所讲述的内容。

我们为什么要重复呢?纳索先生告诉我们,重复和存在相连。存在的延续和统一感,可以说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基石。纳索先生总结说,“我重复,故我在”。这让我联想到,在绿房子 里,如果一个孩子在游戏中和接待者产生了某种连接,那么下一次来的时候,他一定会试图重复同样的场景,他会找到同一个接待者,拿出同一个玩具,用同样的方式,上演同一个故事。曾令我深受感动的是,我的一位同事在陪伴一位弥留之际的老者的过程中,后者把发生在他青春期里的一件小事重复讲述了16遍,他仿佛是在生命即将逝去的时刻,一遍又一遍地在时空中标记着自己的存在。重复也是精神分析最基本的设置:我们要求来访者依照固定的频次、固定的时间来同一个地点工作,且在非必要情况下不能缺席。精神分析师和来访者都要为这种“重复性的在场”做出努力,这是精神分析工作开展的前提。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克服各种阻力,来到咨询室,将我们的注意力放在我们的内心世界上时,精神分析工作才能真正开始。

我们可以说,重复是人类精神的要求。我们必须重复,也只能重复。那么问题就在于,如何避免或者摆脱那些病理性的重复,让我们的存在脱离那种令人痛苦的固有模式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纳索先生引入了拉康定义的“享乐”(jouissance)的概念。也许读者会有疑问:为什么我们明明是在谈论创伤性的痛苦,却要用“享乐”这个词来描述它?这涉及精神分析理论所假设的人类精神的建构过程:在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独立自主的成年人的过程中,他要经历很多个“放弃快乐”的阶段,比如放弃吃奶的快乐、随意排便的快乐、破坏的快乐……例如,在最早期,婴儿的快乐来源于用嘴巴吮吸母亲乳房时所获取的所有快感;而当他再大一点,长到一岁至两岁时,他就一定会经历断奶。换句话说,家人(社会)禁止他再用这种方式来获得快乐。对这个孩子来说,他必须放弃这种旧有的快乐模式,接受其他获得快乐的方式,只有如此,他才能朝下一种快乐模式迈进,他的精神世界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和建构。享乐这个词对应的正是对这种禁止的违反,在无意识中,享乐中的人们想要退回到以前的快乐模式中,而以前的快乐模式是后来的精神机制无法容忍的,比如,当一个人已经成年,他也就无法接受自己再以吃奶的方式获得快乐了。冲突由此产生,人们不再像婴儿那样简单地感受到“快乐”,而是会产生一种混合了“爽快”“痛苦”等感受的复杂感受,在意识层面,我们能感知到的感受通常是强烈的痛苦。从根本上说,“享乐”和“快乐”是对立的。快乐能够降低我们的精神压力,让我们的心灵感到舒缓;而享乐则体现为对痛苦机械而僵硬的重复,它不遵守现实中的规则,把人封闭在想象的世界中,让人无法和他人建立真实的、有益的关系。

享乐是一个很难理解的概念,因为必须从无意识的层面去体会它。对于不从事精神分析工作的读者来说,认识无意识也许是件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这本书能够让你开始思考人生路上的那些重要选择,那些在你的生命中反复出现的所谓“命运的兜兜转转”,去相信这种并不为我们的意识所了解的无意识力量,那么这本书就能体现出它的价值。

那么,精神分析的实践者们应当如何在实践中驯服重复的强迫性力量呢?我将纳索先生提供给我们的宝贵经验归纳为以下三个步骤,纳索先生在书中已有陈述,在此我只想加入我的理解,以供读者参考。

这三个步骤如下。

1.梦化

在倾听时,精神分析师要在脑海中构建导致重复发生的原初无意识幻想,这涉及比昂所说的梦化能力,也就是说,精神分析师要基于来访者的话语内容、语调语气、说话方式及其传递出的情绪和感觉,调动自己所有的精神分析理论、知识、情感、直觉,在脑海中上演那个创伤发生的画面,就像在拍摄一出戏或者创作一部小说。我们要把自己放在来访者曾经所处的位置上,去感受他可能感受到的一切,有时这种感受甚至是躯体层面的。但此时,我们还不必把我们“脑补”的这一幕分享给来访者。

2.再现

精神分析师要借助移情这一工具,引导来访者走入无意识幻想的场景中,找到重复的动机和情感来源。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它代表着痛苦经历的苏醒。在我的实践中,它总是伴随着失败、试错、修改,甚至还有来访者中断分析、挑战分析设置的动作。在这个过程中,精神分析师需要耐心地倾听来访者一次又一次地讲述同样的事情,从每一次的讲述中捕捉变化,从移情的角度思考,也要耐心地一次又一次地给出解释。

3.赋义

我们可以设想,当一个婴儿第一次感受到饥饿的时候,他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呢?他也许会处于一种极端的恐惧和孤独之中,因为他不知道这种压迫他、侵犯他的感受来源于哪里,他分不清它来自内部还是外部,也不知道他会不会一直处于这种极度的不适中,永远受其折磨,他的存在感因此而中断。而当母亲带着食物前来,缓解了孩子的饥饿感,将孩子从不适感中拯救出来时,母亲就为这种可怕的感受赋予了意义。孩子会明白,这种可怕的感觉是可以消除的,它的出现和消除与身体、口腔、食物有关,因此它不会再如此令人绝望。而母亲的话语“宝宝,你饿了吧,喝点奶就好了”,会让孩子从孤独的幻想中解脱出来,他会明白,他的感觉是一种与周围人共通的感觉,母亲的话语甚至已经为它命名(“饥饿”),他从此进入了人类社会围绕着“饥饿”所建立的所有语言和非语言的符号交流之中。这就是为什么,重复一旦被赋义,它就会停止。

在这一步,精神分析师的工作是和来访者一起,寻找最贴近来访者感受的话语。在这一步,来访者不再是那个在不知不觉中被动地经历创伤的主体,而是一边经历、一边思考的主体。从这个角度看,精神分析师修复的是比昂所说的思考机制。也可以说,我们在调用一种发育得更成熟的思考能力,来思考这个能力尚未发育时主体所经历的创伤。

重复是存在的前提,没有重复,就不可能有快乐,而重复的痛苦却像脖子上的枷锁一般,让我们的精神无法踏上自由的旅程。在人类精神的成长过程中,创伤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重复的枷锁让我们感到人生总是历经坎坷、兜兜转转的。曾经发生的事情,如同不肯离开的游魂一般萦绕在心底,只有直面重复的魑魅魍魉,认识重复、理解重复,我们才能真正地和自己和谐相处,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精神分析工作者
乔菁
2023年10月25日于杭州 GS0FLjYq0fmnMlWApbgBlj3k3fUdDS+htbQYpDzStkgX4wsx3zEvLmmd1bgwiWr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