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在现代社会的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服务业分别被界定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历史学家常把农业文明称为第一文明,把工业文明称为第二文明。总之,在已经形成的固化概念中,农业和农业文化乃至农业文明一定是在工业和工业文化乃至工业文明之前产生的。然而在许多考古学家的眼中,工业是第一产业,工业文化的诞生不仅早于农业文化,而且是人类创造的第一种文化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是学会使用工具和火。工具的发明不仅提高了生产力,而且催生出原始手工业。其后的世界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则以工具的进步、科技的创新为先导,并形成以生产力提升和产业变革为核心的发展模式。比如,旧石器时代的手工业器物是那么简单和粗糙,但包含着物质形态、工艺形态、制度形态、精神形态等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了工业文化的起源,对人类社会而言,它是后来文化和文明的基石,具有永恒的价值。

工业是支撑人类文化与文明发展的根本性力量。迄今为止,许多工业考古实践至少可以证明以下事实:一是人类的生产力主要由工业所代表;二是人类最初的文化是从工业开始的,以旧石器文化为代表;三是国家文明依靠工业支撑,工业促进了分工,而分工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四是农业离不开工业的支持,各种农具都是工业的产物;五是部落、国家间的征服依靠工业,如各种武器的发明和生产;六是工业满足人的吃穿住行用的需求,形成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从生产力角度看,人类经历了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一种与之相匹配的文化,作为这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存在。在农业社会,工业文化虽获得一定的发展,但并没有成为一种社会主导性的文化,直至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它才逐步进入人类文化舞台中心。工业文化是工业活动的产物,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它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社会行为及价值取向,是工业进步最直接、最根本的思想源泉。同时,工业文化一直在调节着人与人、人与机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保障复杂的工业社会得以顺畅运行。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的分水岭,人类文明之光因科技进步而灿烂,谁抢占了产业制高点,谁就有可能成为时代的领导者。因此,哪个国家最先引燃工业革命,哪个国家就有可能成为世界强国。工业革命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每次工业革命之前,必然打下了相应的文化基础。每次工业革命之后,不仅会创造新的工业文化业态,而且能极大地丰富工业文化的内涵,并为下次引燃工业革命打下基础。揭示这种相关性、必然性及其内在逻辑,就可以从思想层面、文化层面、科技层面做好准备与应对。

不同的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文化,有的文化依旧繁荣,有的文化悄然没落。究其原因,文化虽无优劣之别,却有先进落后之分。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总能够适应和满足时代进步、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工业不仅承担了为整个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重任,而且通过技术和产品的普及应用,给消费者创造出许多源于工业的文化形态。这些文化形态代表并体现了人类先进的生产力,早已成为一种全球广泛传播、普遍认同、无法抗拒的先进文化。部分国家正是巧妙利用这种文化势差开展对其他国家的“文化霸权”乃至“文化战争”。

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世界的,工业是创造人造美的主要力量。工业发展在不断美化人们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呈现了一个异彩纷呈、美不胜收的世界。但工业在带来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繁荣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并伴随一些问题与异化现象,这促使人们必须上升到哲学层面来深度考量工业与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工业社会的伦理困境,主要源自人类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科技力量越发强大,伦理问题也越发具有技术的维度。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市场竞争已步入“拼技术、拼创新、拼文化”的时代,企业和产业都开启了以技术比高低、以创新论输赢、以文化定成败的征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和消费者对更高精神追求的向往,产品的文化价值越来越得到重视。将丰富的文化内涵引入产品中,可以使其相对于竞争产品体现出独特的韵味和魅力,并利用这种文化价值的差异效应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超额溢价,成为获取产品定价权乃至产业主导权的制胜法宝。

总之,工业文化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内涵十分丰富。令人遗憾的是,工业文化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全球学术界和产业界对其的系统研究却很少,甚至都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理论架构和知识体系,相关研究也碎片化散落在工程、经济、管理、文化、历史、社会等诸多学科领域。理论的缺失和碎片化的现状促使我们从十年前就开始系统地研究工业文化,并初步构建起理论体系框架。在探索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要深入挖掘工业文化内涵,就需要融合文科的视野、理科的思维和工科的技术,需要尽快建立起工业文化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实践体系,从理论上、思想上、文化上指导人类社会的发展。

本书是在王新哲、孙星、罗民合著的《工业文化》一书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精简与提升,并增添了部分最新的研究成果。本书相当于“工业文化精选书丛”的“总论”,其他图书将围绕本书的重点内容展开。

程楠、张伟杰、张恒立、董温彦、陈洪捷等同志参与了本书初稿的部分内容的写作。本书的编写与出版,得到了何映昆、朱永利、周岚、柯斌、邢天添、王斌等同志的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中国工信出版传媒集团朱师君、顾翀、李文、宋吉文、刘涛、蒋艳、李莎等同志对本书的出版高度重视,在书稿的文字、设计等方面做了非常细致的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限于能力和水平,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不吝指正。本书责任编辑的电子邮件地址为lisha@ptpress.com.cn。

编 者
2023年5月 54w9CWNcXtL5nUHGPyRHEkAhX6YeEbNm7dObaRu2tJYVhVLqn3PbMdaEou9PP10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