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清理慈禧陵追记

徐广源

慈禧死后葬在了哪里?如今她的尸骨如何?这些都是世人很想知道的事情。笔者是当年清理慈禧陵地宫及慈禧内棺的主要成员,并亲手整理过慈禧的尸体。今将昔日清理的情形撰写成文,以飨读者。

慈禧陵的历史

慈禧陵正式名称叫“菩陀峪定东陵”,位于今河北省遵化市清东陵。始建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八月二十日,竣工于光绪五年(1879年)六月。后来慈禧独掌政权,便以陵寝年久失修为借口,从光绪二十一年开始,对她的陵寝进行了一次大规模修缮,主体建筑大部分拆除重建,其他附属建筑进行揭瓦大修。维修工程直到慈禧死前几天才完工,历时达13年之久。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1908年11月15日)慈禧病死于北京西苑仪鸾殿,终年74岁。宣统元年十月初四(1909年11月16日)葬入地宫。死后20年,即1928年7月初,军阀孙殿英部以“军事演习”为名,封锁了陵区,用7天7夜的时间盗掘了慈禧陵和乾隆帝的裕陵,毁棺抛尸,将随葬珍宝洗劫一空。东陵盗案发生后,震惊中外。寄居在天津张园的溥仪闻知此事,悲愤至极,在园内搭起灵棚,供上乾隆、慈禧的神牌,朝夕祭奠,并很快派出以原镇国公载泽为首,以耆龄、宝熙、陈毅、溥侗、恒煦为主要成员的东陵盗案善后处理小组,带领匠役、兵丁等70多人,于1928年8月赴东陵进行善后处理事宜。载泽等人到东陵后,将抛在椁盖上的慈禧尸体重新殓入棺,覆盖上被,载泽并将皇家颁赏给他的两件遗念衣置于棺内,掩好棺盖,堵死地宫盗口。裕陵地宫内,除孝仪皇后尸体尚未腐烂,比较完好外,其他一帝一后三妃均已成一堆零乱散骨。载泽等将孝仪皇后另殓一棺,其余五人遗骨统殓入乾隆帝棺内。这次重殓工作比较匆忙草率,均未恢复外椁,地宫内也未进行清扫整理,草草收场。关于这次东陵善后重殓,载泽、耆龄、陈毅等人,或写有日记,或作诗以记之,内容翔实,皆存于世。

清理慈禧陵地宫

清东陵文物保管所(今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前身)成立于1952年。20世纪60年代初,慈禧陵开始接待游人。这是清东陵开放的第一座陵寝,当时游人只能参观地面建筑。1978年,乾隆帝的裕陵地宫正式对外开放。由于乾隆皇帝知名度较高,裕陵地宫又是我国开放的第二座皇帝陵地下宫殿,地宫内布满石雕,价值较高,所以游人如云、络绎不绝,形成了一个旅游高潮。凡来清东陵旅游观光的,自然也要光顾慈禧陵。精美豪华的地面建筑使游人赞不绝口,惊叹不已,又都以看不到慈禧陵地宫而深表遗憾,人们纷纷要求开放慈禧陵地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过不久,国家开始由乱转治,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入全面经济建设轨道上来,各项事业迅猛发展,旅游事业方兴未艾。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旅游事业,满足广大游人的要求,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决定清理慈禧陵地宫。

1979年2月17日,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开始正式清理慈禧陵最重要、最神秘的地方——地宫。

地宫在宝顶(坟头)的正下方。清朝皇陵与明朝皇陵有所区别。明陵的宝顶很大,地宫很深,发掘难度相对也大,这也是明陵未被盗掘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清朝陵寝的宝顶较小,地宫距地面较浅。清陵大部分都是依山而建,如果按水平高度讲,地宫内的地面要高于陵前的地面,所以清理工作不太费力,加之地宫曾被盗掘过,盗口明显,盗掘通道没有填实,给清理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盗口就在方城砖隧道的尽头。我们先拆除了北面用澄浆砖干摆砌成的墙。这堵墙被拆掉后,里面还是一堵墙。下部露出了弧形的券脸石。券脸石上面有五伏五券砖。显然这是地宫的入口。在券脸石下的墙根处,我们撬起了几块地面墁石,下面就是乱七八糟的砖头、灰土。这说明1928年载泽等人在回填地宫盗口时,没有按原来的做法层层用砖灰砌。清走了盗洞内的砖头、灰土,继续往下挖,在券脸石下面露出了一道石墙,完全用巨大的汉白玉条石砌成。根据《菩陀峪万年吉地工程黄册》记载,这道墙是墓道券的南口墙,俗称金钢墙。再往下挖,发现金钢墙上有一块较小的石块,四边缝隙里没有灰条,石块是活动的。把这块条石抽出,形成了一个长方形洞口,只能容一个人爬出爬入。昔日的孙殿英盗陵匪徒和载泽等善后重殓人员都是从这个洞口进入的,地宫内的大量稀世珍宝也是从这个洞口被盗走的。我们这时也只得先从此口爬进。墓道地面是砖礓 img ,呈坡状,越往里越低。我们先进去三四个人,打着手电筒,慢慢向里走,约十米,就到了平地。地面用青白石铺墁。迎面是一座巨大的石门楼,两扇石门关着。门楼上的吻兽、瓦垅、椽飞都是用石料雕制的,建筑形式与地面上的陵寝门相似。石门上既无像裕陵地宫石门的菩萨雕像,也没有明十三陵地宫石门上的九九八十一颗门钉,除雕有一副兽头衔环铺首外,全部为光素平面。石门对缝的下部被凿坏,但未凿通,显然这是当年盗陵匪徒所为。用手电从门缝向里看,门后没有自来石支顶。于是我们几人用力推门,门慢慢开了,迎面又是一道石门,距第一道石门只有2米多。这道石门没有门楼。石门的样式与第一道石门一样。上门槛和四个门簪都是铜的,每个门簪的看面都刻有一幅精美的龙凤呈样图案,用手电光一照,依然铜光闪烁。这一点即使是精美豪华的裕陵地宫也不能相比。上槛以上的墙壁与券顶相接,因而形成了一个半圆形,故称之为“月光石”。月光石上雕刻了两组“龙凤呈祥”图案,还有海水江崖。第二道石门的门楼没有被凿坏,看来昔日的盗陵匪徒吸取了开第一道门的教训和经验。我们推开第二道石门,进入金券,用手电往里一照,迎面不远就是一具棺木,端端正正地放在须弥座式的石棺床上。棺上的金漆藏文佛经在手电光的照射下熠熠闪光。这是一具内棺,十分完整。破碎的外椁扔在金券的西北角。椁盖向上翻着,上面堆放着乱七八糟的丝织物。西南角的册宝石座上放着一件叠好的龙袍。东南角的册宝石座上放着一个黄绸包,里面包着许多小木板和一颗木印。根据常识知道,这些小木板是谥册,上面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着慈禧的上谥册文。木印叫谥宝,镌刻慈禧谥号,满汉合璧。因册和宝皆用檀香木制作,故也称香册、香宝。地宫内虽干燥温暖,但气味极为难闻。我们把地宫内的情形大概察看一遍以后,返回地面,前后用了20分钟左右。

保管所领导听了我们的汇报以后,召集有关人员专门研究了地宫的清理开放事宜,制定了详细周密的清理方案。主要工作有清理并考证遗物,编写文字说明;安设照明设施;成型外椁;清理盗口;拆掉金钢墙;设计并施工地宫入口;清扫地宫等。为了赶在五一节前开放,保管所的领导决定慈禧内棺暂不开启清理,留待日后淡季进行。1979年4月8日,慈禧陵地宫正式对外开放。清东陵再一次出现了旅游高潮。

清理慈禧内棺

因裕陵地宫和慈禧陵地宫对外开放而引发的旅游高潮在1983年已渐趋冷落下来,这年11月和12月,东陵保管所的几位领导经过多次研究商量决定,清理慈禧遗骨,仿做一个慈禧像置于棺中。将棺的一侧打开,安上玻璃,让游人透过玻璃能看到仰卧在棺内的慈禧。保管所的一位负责人还特地从西安请来了一位造型专家,让他做慈禧像。四年前在清理慈禧陵地宫时,因赶任务,时间紧,决定慈禧内棺留待日后闲时清理。此时正是清理的好机会。听说要清理慈禧内棺,大家都兴趣极高,跃跃欲试。

1983年12月6日下午下班后,我和十几名职工在保管所领导的带领下进入了慈禧陵地宫。慈禧的棺椁与清朝其他皇帝、皇后的棺椁的型制是一样的,均用楠木制成。外椁通体抹饰金漆,直帮平顶。顶部两侧收缩,形成两个斜坡。棺前顶部平伸出一个形似亚葫芦的木板,故有“葫芦材”的别称。外椁全长269厘米,前高161厘米,后高155厘米,宽150厘米。按清制,皇帝和皇后的外椁漆饰49道,皇贵妃和皇太子外椁漆饰35道,以下递减。我们抬起外椁,移放一旁,露出内棺,内棺通体朱漆。顶部四边收缩,呈坡状。前宽128.5厘米,后宽123厘米,前高98厘米,后高91厘米。棺的表面以卐字锦纹为底,上面阴刻藏文佛经,字内填金,字横排,棺盖上有九尊团佛和凤戏牡丹的图案。内棺基本完整。在抬起外椁时,在椁与棺之间的空隙里发现了一堆堆被老鼠咬碎的纸、糖果皮、水果皮等物。负责启棺的几名工人极其小心地启动棺盖。棺的两侧盖与帮之间用两个木榫相连接。把棺盖抬起,平放在旁边的地上,大家围上内棺,将目光一齐投向棺内。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映入眼帘的不是事前所想象的一堆杂乱遗骨,而是另一种情形:一件黄缎大被将棺内盖得严严实实。被上盖着一件黄缎袍,袍上又盖着一件蓝缎坎肩。在场的人很快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这是1928年溥仪派人来东陵重殓慈禧时的原状,尚未被人破坏过。保管所领导当场命令:谁也不许动棺内之物,马上盖盖,恢复原样。套外椁时,因椁糟朽破碎,一时难以套上,只好放置一旁,暂时不套。大家迅速撤出地宫。保管所领导班子连夜开会,做出两项决定:一是将开启慈禧陵内棺之事写成书面材料,速报国家文物局。二是暂时关闭慈禧陵地宫,保持现状。由保卫干部每天到地宫检查一次,做好记录。

书面汇报材料第二天就送到了位于北京五四大街的国家文物局。十天以后,国家文物局两名领导带着几名干部来到东陵,向保管所的领导和参加开棺的职工详细地了解了启棺的前后情况,到地宫察看了现场,并指示用透明胶布把慈禧内棺盖的缝隙粘住。临返京前,这位领导告诉保管所领导听候上级处理意见。十几天过去了,还没有听到消息。1984年元旦过去了,依然杳无音信。元月4日这一天,国家文物局一名干部带着几名专家来到了东陵,说是专门为保护慈禧尸体来的。经与东陵保管所领导共同商定,由国家文物局专家和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干部职工共同组成一个清理慈禧内棺小组,有十几人,各有分工,国家文物局专家负责指挥和录像。其他工作,如启棺、照相、测量、记录、供电都由保管所干部职工承担。我负责清理慈禧尸体和棺内遗物。

清理小组在第二天上午就开始了行动,每位成员按照分工,各司其事,工作有条不紊。有了上次启棺的经验,这次启棺更为顺利。把棺盖抬走后,又看到了上月6日晚上的棺内情景。在国家文物局专家的指导下,我依次揭取了盖在黄缎被上的坎肩和黄缎袍。在每次揭取前,都要量好尺寸,拍摄照片。在黄袍下,黄缎被的上面发现了一个黄绸小包。我左手托包,右手打开包,里面是一颗牙齿、二节指甲。这与当年曾参加慈禧重殓事宜的耆龄所写的《东陵日记》完全相符。据说清朝后妃生前掉的头发、牙齿,剪下的指甲都不扔掉,保存起来,入殓时放置棺中,葬入地宫。黄缎被很大,把棺内铺得严严实实,被上织有许多团龙。被的中部有一条南北方向的隆起,不言而喻,被的下面就是遗骸。我用纸筒将黄缎被慢慢卷走后,下面果然是一具尸骸,脸部和上身用黄绸包裹着,下体穿着裤子,已严重褪色,一时难以辨清原来是什么颜色。裤子上满绣“寿”字,寿字为标准楷书,每个寿字长7厘米、宽6厘米,两脚裹着黄绸,揭开黄绸,只见双脚被一条紫红色的绸带捆着。右脚穿着白色绫袜,左脚赤露着,袜子放在左腿裤子上。揭开上身的黄绸,慈禧的尸骸全部展现在众人的眼前。她头北脚南,仰身而卧,头微微东侧。头骨的右侧有稀疏白发,左侧黑发散披在胸上。右上肢搭放在腹部,左上肢自然地直伸于左胯的外侧。两眼深陷成洞,腰间扎着一条丝带。遗骨完全连在一起,尸身全长153厘米。尸体下面铺着一件黄绸里蟒缎褥,褥下有一块长条木板,长198厘米,宽47厘米,厚3厘米,是当年抬尸体用的。我们也用这块木板把尸骨抬出棺外,板下铺着一层厚约10厘米的锯末。文物局的专家们在棺内喷洒了防腐消毒药液。然后又将慈禧尸体抬回棺内,把棺内的被、袍、坎肩等物依次按原来样子放回棺内。一切按原状恢复以后,专家们又喷洒了一遍药。盖上棺盖,套上外棺。木工们对破碎的外椁进行了修补。清理工作整整进行了一天。

慈禧内棺自这次清理以后至今也未动过,仍保持着1928年重殓时的状态。 EtK4D1QQsv87l4u5Chkvwj1DrWQ19ihadfhbC8W6ESQr8R0ovmkotmsz5g2E6Mu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