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280 年,希腊的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与罗马交战。由于皮洛士成功地使用了战术,罗马军队很快就被击败,7000 人死亡,2000 人被俘。不过,皮洛士的损失也很惨重,他自己还在战斗中受了伤。
第二年,皮洛士率领比上一次更多的军队进攻罗马,双方展开了第二次激战。参战的罗马士兵达 7 万人,还带来了一种新近发明的特别战车。最后,罗马又被打败了。不过,这次战斗中,皮洛士的损失极其惨重,死伤达 5000 人,跟罗马军队的损失差不多。对于两战皆胜的皮洛士来说,因为他损失了大批有生力量,而且不容易得到补充,所以这胜利很有点得不偿失的味道。
战斗结束后,大家向他表示祝贺,而皮洛士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叹息地说道:“要是再来一次这样的胜利,我就没有军队了!”从此,像皮洛士这样事实上接近失败的胜利,就叫“皮洛士的胜利”。
就好像将军不喜欢伤亡一样,经济学家也讨厌一样东西,那就是成本。任何经济活动都必须计算成本,如果成本过高,即使有一些收益,也是“皮洛士的胜利”。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人们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达到一定目的,就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所费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称之为成本。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成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它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首先,成本属于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即成本是构成商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品生产中生产要素耗费的货币表现。
其次,成本具有补偿的性质。它是为了保证企业再生产而应从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的价值。
最后,成本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牺牲。它作为实现一定目的而付出资源的价值牺牲,可以是多种资源的价值牺牲,也可以是某些方面的资源价值牺牲;甚至从更广的含义看,成本是为达到一种目的而放弃另一种目的所牺牲的经济价值,在经营决策中所用的机会成本就有这种含义。
马克思曾科学地指出了成本的经济性质,并从补偿角度指明了成本的补偿商品生产中使资本自身消耗的东西,实际上是说明了成本对再生产的作用。也就是讲产品成本是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补偿尺度,由此也可见,在一定的产品销售量和销售价格的条件下,产品成本水平的高低,不但制约着企业的生存,而且决定着利润的多少,从而制约着企业再生产扩大的可能性。马克思对于成本的考察,既看到耗费,又重视补偿,这是对成本性质完整的理解。在商品生产条件下,耗费和补偿是对立统一的。任何耗费总是个别生产者的事,而补偿则是社会的过程。耗费要求得到补偿和能否得到补偿是两个不同的事情。这就迫使商品生产者不得不重视成本,努力加强管理,力求以较少的耗费来寻求补偿,并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
成本作为生产中的各项费用支出,是商品生产的“投入”。借助成本可以反映国家和企业经济活动中“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它也是衡量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一项综合指标,因为它可以反映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低、原料和劳动力的消耗状况、设备利用率、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高低。在产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成本下降,利润就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可以增加,相对的社会积累就可以增加,为逐步降低物价和提高人民生活创造条件。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是:改善经营管理,采用新技术,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固定资产的消耗,节约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提高劳动生产率,等等。
成本定义的关键词是“付出”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资源”的价值牺牲。成本法则告诉我们,成本一定消耗资源,不消耗资源的成本不存在。为什么要消耗资源?为什么要付出代价?就是为了“过程增值或结果有效”这一成本目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人们无论做什么,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已经付出的资源代价当然是成本;应该付出的,但还没有付出,而且迟早要付出的资源代价也应该理解为成本,如预算和成本计划中所规定的预计成本,我们也应该理解为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