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7.亲密并非无间

不奢望永久地占有一种美丽,那不是智者所为。找到最恰当的观赏距离,才是把握美的最好方式。

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游泰山,坐在山腰一家酒店喝酒。店后不远处有几棵槐树,开满了槐花,浓郁的香气直沁心脾;店前的小院子挺立着几丛翠竹,叶子在微风中沙沙成韵。我不禁感慨:“什么时候也能来这儿住住,这辈子才不算虚度呀!”

店主人端莱进来时听到了我的话,笑着说:“你只是那么想,真要来了,住不上半年,你又想着往下跑了。”

“为什么呢?”

“人都是这样子,再美的地方住得久了,也就不觉得美了。”

我不想顺着他的话往下说,就用手指指窗外说道:“我才不会呢,就凭这几丛竹子,怎么还不住个十年八年的?”

店主人笑了,说:“我刚来的时候,也蛮喜欢这里的。后来发现,山上气候比不得山下,雨大风更大,刮起来就像虎啸似的,整间小屋都好像在舞动,怪吓人的,常常整晚上睡不着,后来倒真的越来越烦了,生怕有一天雨大了把我们冲下去,到时候连尸骨都不知道到哪里找哩!”

听了店主人的话,我心里升起一股淡淡的帐惘和失落。不能不承认,店主人说得很有哲理。所谓的美丽,原来都是一种遥望的风景啊!或者不如说,最美的风景永远在远处,我们仰望的天空在向我们眨着眩惑的眼,等到有一天,我们真的潜身其中与它相对厮守时,美丽也就渐渐地离我们远去,到那时,我们感受到的依然是日子的乏味和平淡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乃人间胜境,看不出它的妙处来,是因为身在山中。人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尚且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微妙有加。

人与人之间,如果还没到亲密无间的地步,便是一条射线,前面的路是地久天长。一旦亲密无间了,就成了一条线段,那份交情就要进入倒计时了。

距离太近就没有给友谊留下必要的生长空间。人和人之间适当地保持距离,为彼此的心灵留下一点空间,这也许是维持人际关系的重要法则。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亲密的人之间经常发生摩擦和矛盾,反倒不及初次交往容易。很多家庭成员间常常相互埋怨,正是这种情况的表现。按理说应该是交往得越深就越容易相处,人际关系也越好。可事实并非如此。原因何在?很简单,就是人们忽略了一个“度”。因此,尽管有着良好的愿望——希望自己所拥有的人际关系亲密度越高越好,但还必须记住“亲密并非无间,美好需要距离”。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险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

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

(1)亲密距离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间隔,即我们常说的“亲密无间”,其近范围在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是15~44厘米,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就交往情境而言,亲密距离属于私下情境,只限于在情感上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之下,两个人(尤其是异性)如此贴近,就不太雅观。在同性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彼此十分热识而随和,可以不拘小节,无话不谈。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因此,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的用心如何,都是不礼貌的,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也会自讨没趣。

(2)个人距离

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已较少直接的身体接触。个人距离的近范围为46~76厘米,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这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个人距离的远范围是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较为融洽的熟人之间交往时保持的距离更靠近远范围的近距离(77厘米)一端,而陌生人之间谈话则更靠近远范围的远距离(122厘米)一端。

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

(3)社交距离

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的关系。其近范围为1.2~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一次,一个外交会谈座位的安排出现了疏忽,在两个并列的单人沙发中间没有放增加距离的茶几。结果,客人自始至终都尽量靠到沙发外侧扶手上,且身体也不得不常常后仰。可见,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关系需要有不同的人际距离。距离、情境与关系不相对应,会明显导致人出现心理不适感。

社交距离的远范围为2.1~3.7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公司的经理们常用一个大而宽阔的办公桌,并将来访者的座位放在离桌子有一段距离的地方,这样与来访者谈话时就能保持一定的距离。如企业或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谈判,工作招聘时的面谈,教授和大学生的论文答辩等,往往都要隔一张桌子或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就增加了一种庄重的气氛。

在社交距离范围内,已经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说话时,也要适当提高声音,需要更充分的目光接触。如果谈话者得不到对方目光的支持,他(她)会有强烈的被忽视、被拒绝的感受。这时,相互间的目光接触已是交谈中不可缺少的感情交流形式。

(4)公众距离

这是公开演说时演说者与听众所保持的距离。其范围为3.7~7.6米,远范围在7.5米之外。这是一个几乎能容纳一切人的“门户开放”的空间,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予交往,因为相互之间未必发生一定联系。因此,这个空间的交往,大多是当众演讲之类,当演讲者试图与一个特定的听众谈话时,他必须走下讲台,使两个人的距离缩短为个人距离或社交距离,才能够实现有效沟通。

显然,相互交往时空间距离的远近,是交往双方之间是否亲近、是否喜欢、是否友好的重要标志。因此,人们在交往时,选择正确的距离是至关重要的。有这样一个小伙子,他爱上了一个姑娘,向姑娘求婚遭到了当众拒绝。姑娘后来恼怒地说:“他竟在离我2米的地方谈这种事。”自然,这种社交距离不是谈婚论嫁的场合。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这依赖于具体情境,交谈双方的关系、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征、心境等。

社会地位不同,交往的自我空间距离也有差异。一般说来,有权力有地位的人对于个人空间的需求相应会大一些。我国古代的皇帝,坐在高高的龙椅上,与大臣们拉开了较大的距离,独占较大的空间,大臣们在皇帝面前均要弯腰低头,眼睛不能直视皇帝,退朝时还要背朝外退出。所有这些,都表现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地位。当人们接触到有权力有地位的人时,不敢贸然挨着他坐,而是尽量坐到远一点儿的地方,这都是为了避免因侵犯他的自我空间而惹他生气。

人们确定相互空间距离的远近,不仅取决于文化背景和社会地位,还取决于性格和具体情境等因素。例如,性格开朗、喜欢交往的人更乐意接近别人,也较容易容忍别人的靠近,他们的自我空间较小。而性格内向、孤僻自守的人不愿主动接近别人,宁愿把自己孤立地封闭起来,对靠近他的人十分敏感,他们的自我空间受到侵占,最易产生不舒服感和焦虑感。

此外,人们对自我空间需要也会随具体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人们无法考虑自我空间,因而容忍别人靠得很近,这时已没有亲密距离还是公众距离的界限,自我空间很小,彼此间不得不通过躲避别人的视线和呼吸来表示与别人的距离。然而,若在较为空旷的公共场合,人们的空间距离就会扩大,如公园休息亭和较空的餐馆,别人毫无理由地挨着自己坐下,就会引起怀疑和不自然的感觉。所以,人们有时会试图通过选择适当的位置来独占一块公共领地。如在公园休息亭,如果你想阻止别人和你同坐一条长凳,那么从一开始你就要坐在长凳的中间,这就会给人一种印象,似乎凳子比较短,这样你就能成功地在一段时间里独占这条凳子。

我们了解了交往中人们所需的自我空间及适当的交往距离,就能有意识地选择与人交往的最佳距离,而且,通过空间距离的信息,还可以很好地了解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性格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p35dtkJsNUs3QI6yDVN5MdCYvIm8yy3zuok2mhwXiG45d4JAh7W76Mh7xiuvDk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