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8.自我心理防卫术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生活中,人不可避免地要遭遇挫折,造成心理上的创伤。然而,人又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心理防卫机制,用以保护自己脆弱的心灵。这些自我心理防卫术主要有以下四种:

(1)否定作用

有一位妇女,自幼父母双亡。后来结婚生有一女,她极为疼爱。但非常不幸,一天女儿因车祸意外死亡,当有人来家里告诉她这个消息时,她不肯相信,也不去认尸,坚持认为弄错了人,女儿没有死,放了学就会回来。下午她照常烧好女儿最喜欢吃的饭菜,摆好碗筷,等待女儿回家吃饭。到了晚上,仍照往日习惯,为女儿铺好床,好让女儿一回来就可就寝。她不准丈夫或任何人提及女儿已死的事,也拒绝去办丧事,坚信女儿一切都很好。

显然,这位妇女精神已崩溃,把女儿已死之事完全予以否定,欲通过否定作用来避免这件事所带给她的打击和痛苦。

应当注意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有意去否定许多事实。诸如,问某一年轻姑娘:“你有没有男朋友呀?”该姑娘会不好意思,脸红否定说:“我才没有男朋友呢!”其实她已有男朋友,而且快订婚了,只是不好意思而有意否定。这种连自己也能意识到的自我否定现象,并非潜意识中的否定。所以不算是心理防卫机制所指的“否定作用”。真正的否定作用是在潜意识情况之下进行的,个体不但否定了事实,而且真的相信没有发生,有时会达到妄想状态,便成为“精神病”症状了。

事实上,否定作用并不能使我们完全否定问题存在的事实,只是使我们否定对这些问题存在的注意力而已。不过,有时否定的心理防卫机制可以说是一种在心理压力中保卫自己的方法,可以给人多一点时间考虑与做决定。然而,不可忽略的是,否定作用在一般行为表现上,足以妨碍人们对问题的适应,因为其机制是躲避问题以代替面对问题。

(2)潜抑作用

所谓“潜抑作用”,是指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念头、感情和冲动不知不觉抑制到潜意识中去的一种心理防卫术。它是各种心理防卫机制中最基本的方法。一般而言,人们都具有将一些所不能忍受或能引起内心挣扎的念头、感情或冲动,在尚未为人觉察之前,便抑制、存储在潜意识中的倾向,以使自己不至于知道,保持心境的安宁。这些存储在潜意识中的念头、感情和冲动,虽不为人知,却可能不知不觉影响到人们的日常行为,使人往往做出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来。

换句话说,潜抑作用乃是把不愉快的心情,在不知不觉中,“有目的地忘却”,以免心情不快。它与通常所谓的“自然遗忘”,即因记忆痕迹的消灭而自然忘掉的情形性质不同。与压制作用也不一样,压制作用是指有意识地抑制自己认为不该有的冲动与欲望的行为。

有个女孩子常常在傍晚突然惊叫,接着在地上打滚,大吵大闹,有时甚至做出一些怪动作,像跳舞一般在地板上跑来跑去。每次发作一两个小时,夜夜如此,持续了好几个月。家里人束手无策,只好带她到心理门诊求治。施治者问及病因是什么,求治者一概回答:“不知道”“忘掉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只是每到傍晚,就自然发作”。

施治者运用催眠术,让她保持浅睡眠状态,然后与之谈话,再问以同样的问题。结果,求治者在朦胧状态中,慢慢说出了她第一次生病的情形。原来这个女孩的父亲非常疼爱她,管束得也比较严,不让她随便外出或与男性交往。生病那天,她早已与一位朋友约好了出去跳舞,本来准备到了傍晚,乘父亲不在时偷偷地溜出去与朋友汇合。不巧,当天晚上吃过晚饭之后,她父亲一直坐在门口看报纸寸步不离,所以无法出去赴约。她一方面害怕父亲,不敢开口向父亲要求出去;另一方面又担心朋友会一直站在外面等,于是心里非常着急。在这种越等越急的情况之下,她忽然大声叫,大声闹,在地上打滚,四处乱跳。自此之后,每到傍晚,便自然感到焦灼不安,然后就发作起来,但已将第一次发病的病因“忘”得一干二净。

(3)转移作用

转移作用是指,把对某一方的情绪反应转移到另一方的心理防卫术。这是人们常有的倾向,即把自己对某一对象的情感,诸如喜爱、憎恶、愤怒等,因某种原因无法向其对象直接发泄,而转移到其他较安全或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

一位丈夫,在办公室里受了上级的责备,一肚子的气因工作关系而不敢发作,只好忍气吞声。但一回到家中,可能就会对妻子粗声粗气,甚至发一阵子脾气,而做妻子的莫名其妙,一肚子火没处发。刚好小儿子在旁边,便顺手给了儿子一巴掌,儿子平白无故地挨了一巴掌,满腔愤怒,真想回敬一下,但孩子当然不能打妈妈。回头一看,小花狗正在摇尾巴,走过去抬起脚就给了小花狗一脚……

本来是丈夫受了上级的气,转来转去,最后发到了小狗身上。尽管怒气没有发到本来的对象身上,但因为得到了转移,出了气,心情也就舒展多了。这是因为对某一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是不为自己或社会所接受的,所以把它转而移到另一个比较可以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精神上的负担,即为“转移作用”。一般说来,人们所转移的对象,与原来的对象有相似关系,具有代替的性质,像小孩子喜欢吮奶头,长大了没有奶头可吮,便改为吸吮手指头,再大一点时改为咬笔尖,更大时,变成抽香烟或嚼口香糖,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有一位母亲,带着她的2岁孩子来找心理医生咨询。最近她发现孩子常常抱着自己的小枕头到处跑,怎么打骂都不听。同时,不管在家里或者在外面,常常吵着要枕头,并且常用手指头捏着枕头的角,玩个不停。如果妈妈带他外出,他非要拖着一个枕头不可,使妈妈又气又急。后来,心理医生从妈妈那里了解到:这个孩子出生不到半年,妈妈的父亲突然得了重病,为了照顾其父亲,只得把小孩留在家里让丈夫照顾。在这一段时间里,每当小孩哭的时候,丈夫就扔一个枕头让他抱着玩。因此,他无形中养成了习惯,把枕头角当成奶头吮吸,或用手指头去玩弄,把对母亲的依恋转移到了枕头身上。

(4)抵消作用

所谓“抵消作用”是指,以象征性的事情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的事情,以此补救其心理上的不舒服的一种心理防卫术。健康的人常使用此法以解除罪恶感、内疚感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一个小孩会说“对不起”,或以乖的表现来弥补他的错误行为。一个小孩长大之后,同样会在适当的时候继续以这种表示歉意的方式来补偿自己的不当行为。

一位性心理变态者,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与家里养的动物性交,出现了所谓“恋兽癖”的行为。自从此事发生之后,他内心一直感到惭愧,而且还担心染上疾病。所以就天天用肥皂、药水洗澡、洗手。

他之所以拼命洗手,其用意即想以此象征性的动作来洗净其心中的邪恶之感。实际上,洗手对已发生之事毫无补救,但心理上却有抵消的作用。另一位病人,一次不慎说错了话而出了纰漏,以后他每说一句话,就倒抽一口气,表示已把刚才说的话收回来了,不算数,或用手蒙住嘴,表示我没有说,这样心里就踏实多了。

心理学的诡计

在生活中,人不可避免地要遭遇挫折,造成心理上的创伤。然而,人又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心理防卫机制,用以保护自己脆弱的心灵。 dNa1yBJ9krBoH8+LNvRSosLNWQz1lvHMlKQiNM1md+N2Laqf4gsyMcKgJhCtBLS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