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恰卜恰
——青南草原上的一块瑰宝

提起“恰卜恰”很多人都熟知,她是青海湖畔的一颗明珠,海南藏族自治州的首府。对我来说则更感亲切,因为她很早就在我的心中生了根。

小时候,我在青海东部农业区的藏族村庄里生活,由于人多地少而又很贫瘠,这里的藏族人民早在民国初期就开始了向青海西南部的半农半牧区迁移,集中迁移的地区就有恰卜恰,这种迁移活动已有几代人的历史了,所以“恰卜恰”也就成了东部藏区人们经常提到的一个地名了。我记事的时候就常听到过什么扎西家的姑娘嫁到恰卜恰了,什么才仁家的小儿子跑到恰卜恰招了女婿了,等等。甚至谁家在生计方面遇到了困难也就拖家带口去了恰卜恰,谁家与邻里间发生了什么纠纷也就干脆把家搬到恰卜恰去居住了。为此,恰卜恰这个名字从小就占据了我幼小的心灵,我多么向往恰卜恰啊!这儿也许是青稞之仓,粮食满地生长,顿顿能吃上酥油糌粑。这儿也许是牛羊之乡,牛奶就像小溪长流不断,这里的人们四季能穿上羊羔皮袄。于是,我一直憧憬和向往着恰卜恰这块美丽富饶的宝地。

滨水主题公园

(照片由共和县委宣传部提供)

时光流逝了 30 多年,小时候的夙愿终于实现了。现在,我以记者的身份前往恰卜恰去采访。从西宁出发,宽敞平坦的柏油路宛如一条黑色绸带,飘落山涧深谷和草原之上。过湟源峡,翻日月山,越倒淌河和尕海滩,行程 140 公里。小时候听说过的“那遥远的地方”,如今仅 3 个小时就到达了。我首先看到的是辽阔平坦的大草原,然后看到的是大草原怀里坐落着的恰卜恰镇。它位于共和盆地的腹心地带,北靠隆宝赛欠山,南望龙羊峡黄河。东西两面由近及远逐渐抬升,城镇坐落在山谷中,两面的山峦构成了她的天然屏障,选址地位适中,交通方便,不愧是一处好地方。

啊!终于看到了,她那生机勃发的姿容映入我的眼帘。

她位于青南草原的大门口,青康公路穿越镇区,前往玉树州、果洛州就从这里经过。黄河支流恰卜恰河纵贯南北,柏油路宽阔笔直。街道两旁的榆树和绿篱墙挺拔秀丽。沿河两岸房屋鳞次栉比,端庄大方。具有一定建筑规模的少年宫、海南饭店、邮电招待所等大楼在入镇口鼎足而立,构成镇区较为壮观的一角。镇口三角花园正面一幅巨大油画上,一位藏族长者面带笑容,手捧哈达欢迎入镇者。真是一幅壮观美丽的草原风景画,一派热情大方的民族风情味。

据说“恰卜恰”是蒙古语的谐音,意为如刀切开的崖坎。这个崖坎是指离镇 5公里处的恰藏牙豁。恰藏牙豁真的像一刀切开了一样陡峭异常。“恰卜恰”还有另一种解释。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视察海南州时将“恰卜恰”地名解释为藏语“曲恰”的谐音,意为奔流的两条河。据说过去有两条河从这里流向黄河,把恰卜恰形成二龙之间的明珠。由于漫长的生态变迁,现在河水不见了,但从干河滩上仍然看得出当年河水奔流的痕迹,从 1953 年开始,她被建设成为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首府。

走在恰卜恰镇大街上,我追溯她的历史。寻找小时候想象过的那些传说,恰卜恰镇的藏族镇长多杰对我说,“别看你现在见到的恰卜恰如此繁华,可新中国成立前这里是一片荒漠,是一个没有人烟的地方。”那么我小时候听到的青海东部农业区迁去的移民到哪里去了呢?经多杰镇长介绍后我才知道,最早的迁居点是在恰卜恰镇的周围。恰卜恰在广义上是指共和盆地,这里草原广袤,土地肥沃,宜农宜牧。但受历代战乱影响,这里生产技术的传播非常缓慢。当地的土著民族藏族单一地经营着畜牧业生产,适于生长农作物的广大黑土地却被历代撂荒。大约在清末民初,青海东部农业区的藏族首先发现了这块新大陆,于是开始了向西迁徙的大移动。最早的移民是来自今化隆回族自治县境内的藏族,据说这个县的原甘都藏族部落逐渐迁移到今共和县恰卜恰乡、甘地乡、东巴乡、曲沟乡和贵南县的沙沟乡等地。另外,这个县的卡力岗藏族部落大部分迁到今共和县恰卜恰以西 30 公里的沙珠玉乡和同德县巴沟乡一带。直到现在连地名也仍然保留着祖籍的名字。从此,恰卜恰境内的藏族成分有了新的变化,历代从事畜牧业的藏族称为“智华”,意为帐房家,后来迁居从事农业生产的藏族称为“绒哇”,意为土房家。从这以后,东部农业区各地区的藏族陆续向恰卜恰地区迁移。湟中县索尔加的藏族部落迁移到恰卜恰以东 4 公里处的今东巴乡境内,地名目前仍然称索尔加村。平安、乐都、民和地区的藏族也零零散散地迁居到恰卜恰和海南州各县境内。此外,甘肃境内的部分汉族迁到了恰卜恰以南 10 公里的今曲沟乡境内。随后,东部农业区的部分回族也迁到了恰卜恰境内。于是恰卜恰形成了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共同奋斗,和谐共处。

东部农业区的移民到恰卜恰后,仍由原部落头人维持新迁居地的秩序。民国初期,迁居今恰卜恰乡加立村的原甘都部落头人叫拉麻,人们称之为甘都拉麻,国民党统治时期任民团营长,人们也叫甘都营长。在恰卜恰西修了一座五亩地左右的营盘,统管恰卜恰地区的政务,这也是恰卜恰最早的第一座房屋。据说这个营盘里当时只有一些壮丁,没有一营的兵马,而恰卜恰地区的一切政务都由这位营长处理,这个营盘也就是当时唯一的衙门。到了民国十八年,马家政府在这里设一处“德兴海”官商的一分支商栈,也是当时唯一的一家商号。新中国成立以后,迁居恰卜恰的民众日渐增多。现在镇区人口达 4 万多。历代迁居及繁衍的人口约 10 万人,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恰卜恰镇的村庄星罗棋布、良田万顷、阡陌纵横,树木苍翠挺拔,欣欣向荣。

恰卜恰镇南面的隆宝赛欠山,被恰卜恰和环湖地区的藏族封为神山。逢年过节向神山祭奠祈福。传说这座神山最早也是“流浪汉”,她是从西藏地区流浪到这里,最后定居在恰卜恰南面被封为神山的。据当地群众说,这个山神十分同情流浪汉,在慈悲保佑方面格外照顾外来户。现在恰卜恰镇上的人际关系、民族关系如这个传说一样,不管你是先来的还是后来的,不管你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亲如一家人,丝毫看不出某些地区所出现的那样区域观、民族观、宗教观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狭隘思想,这也许是从前人口大迁移给恰卜恰带来的一种地区优势。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谐共处。

恰卜恰如巨人在草原上站起来了,不,她就如雄鹰一样展翅飞起来了。如今的恰卜恰是青南草原门户上的交通枢纽,这里的马路属全省城镇马路中最多、最长、最宽,从 1987 年开始,对镇区马路逐年进行改造,镇区现已建有环城路、团结路、长风路、绿洲路、人民路等主要公路干线。新修的马路平坦宽畅,全部铺上了柏油,达到了省级公路一级标准,并在交岔路口设立了交通指挥岗,车辆行驶秩序井然。恰卜恰河上修建了人民桥、共和桥、民族桥、团结桥、绿洲桥,修通了恰卜恰河两岸的交通。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按照“全面提升城镇综合功能,打造全省藏族聚居区第一大镇”的奋斗目标,组织实施了恰卜恰镇区道路、桥梁、给排水、河道整治、广场建设、临街建筑外立面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基本形成了“四区一组团”的结构形态(河东区、河西区、工业区、新区和德吉滩)。“六路五桥”(东台街、人民西路、健康北路、健康南路、新建街、青年路、东风桥、人民桥、长风桥、新建桥、青年桥)工程的建成,使镇区街道“四横十纵”布局基本形成。此外,还修通了镇区十三条街(巷)道路,每条街巷车辆都能行驶,交通建设促进了运输业的发展,现在除了从恰卜恰每天往返西宁,通往玉树、果洛两州和州属各县的班车定期发放外,还从恰卜恰至共和县各乡和全县大部分村通了公共汽车,人们行走十分方便,离恰卜恰西郊 20 公里处还有一个大型飞机场。

恰卜恰的交通便捷了,四方客商纷纷集居此地,现已经成为青南草原上的贸易中心。这里已有规模较大的商贸易大楼和民族特色的民族商场。截至 2021 年个体摊贩已达 500 来家,文化街、东风街、同心街等四大贸易市场每天顾客满盈,热闹非凡。

恰卜恰是一块宝地。我非常佩服前人对这块宝地的发现,先人们当年迁居此地的目的仅仅是从这片土地中获取粮食、填饱肚皮的生存目的,真正要开发宝地,从宝地里取宝就要靠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政府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这里的经济生产发展迅速,现在恰卜恰地区驻有州、县及中央部门的企事业单位、厂矿 100 多个,他们因地制宜,大力开发当地的资源,省州县在这里开办了一批毛纺、皮革工业及畜产品和肉食品加工业,开发利用了电石、大理石等矿山资源。另外,农机、化肥、建筑、汽车修理、粮油加工、食品、印刷、制药等工业也有了一定规模。光伏发电、风能发电已成为国家的重点开发地区,恰卜恰地区的工业年产值占全州年产值的一半还多。

从这块宝地里取的宝显然是用于建设这块宝地了。新中国成立前,恰卜恰这里是一片荒滩,20 世纪 50 年代只有一部分平房,60 年代有两座两层的小楼房,70 年代发展成 11座楼房,80年代达到 200座楼房。这些楼房建筑具有浓厚的少数民族风格,大部分是琉璃拱顶,白墙红窗,既有现代风格又有民族特色。除此之外,居民修建的新房也势如破竹。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没有居民房屋。70 年代末期开始建起了居民新房。至 2021 年居民庄廓达千户,这些居民新村分别坐落在恰卜恰环城路两旁。一到夜晚,灯火通明,楼房和居民的灯光交相辉映,犹如天上的星星在眨眼。恰卜恰这块宝地已引起人们的钦慕和留恋,许多国家职工,不管你是哪方籍贯、哪个民族,退休以后就在当地打起庄廓,扎下了根,听说远在玉树果洛工作的职工也将恰卜恰作为自己退休以后定居的目的地,在这里购置地皮,兴建庄廓。

恰卜恰镇老城区青海湖南北大街的两边,是新建的藏文化产业创意园、亚细亚商贸城、德洋广场、州电影公司数字影院、商住综合楼,以及正在建设当中的景洲帝王国际商城等高楼大厦,使得恰卜恰镇看起来像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环城东路、环城西路两边的楼房拔地而起,每年城镇道路都在不断更新和建设,近几年,主要对青海湖南大街、长安巷街道绿洲桥、共和东西路、黄河中路等道路和桥梁进行了加宽改造,特别是对一些小巷道也进行了加宽改造,还安装了路灯,原来恰卜恰上街通往下街的桥梁只有 2 座,而现在有 8 座桥梁。旧城的城镇道路改造四通八达,不仅便于车辆行驶,还给城镇居民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镇区环境卫生保洁机制进一步健全,环卫设施更加齐全,治理“八乱”力度不断加大,创卫工作取得较好成效,使得城镇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恰卜恰镇城北新区,在短短的 3 年建设中实施完成了征地拆迁和“三横四纵”道路、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及河道治理、供排水、供气工程和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如今的城北新区,给人的印象不像是一个偏僻的高原边陲小城,而像是到了一个现代化城市。这是因为从城镇道路建设布局到服务的提升,各方面都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市亮化工程使得城北新区的夜晚呈现出一片灯火辉煌、星辰璀璨的景象。

沧海桑田,几多巨变。如今,当你走进恰卜恰镇,看到的是一座干净整洁的新型城市,一条条宽阔笔直的街道、一幢幢崭新亮丽的高楼、一排排郁郁葱葱的风景树呈现在眼前。你会惊讶地发现:这里的路宽了,楼高了,城市变美了、变靓了,映入眼帘的绿色更多了,早起晨练的人多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多了。那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时代新姿映衬的美景图画,释放着重彩的墨香,使这座城镇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恰卜恰,你真是青南草原上的一块瑰宝,你美丽、富饶,而又慷慨大方。今天,我终于找到了小时候憧憬过的地方,找到了前辈们开拓这片土地时的足迹,更加欣喜的是我看到了当代人怎样把她描绘成一幅最新最美的图画。 vXHQuIZHGooJu8v1F+aZMGvs9hEpv25buzbZjhE5kHBXq2N5LFxsAt2j7CZipcv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