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青南草原门户
——倒淌河

“翻过日月山,又是一重天。”这句民谚真是有道理。杨树、田园、农庄、房屋消失了,踏上的是绿草如茵的草地。见了帐篷、牛羊,心情豁然开朗,眼前一片新鲜好奇,我们顺着笔直的公路向西行驶 10 多公里,一条河流跃入眼际,它像一条银色的飘带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潺潺倒流,这就是著名的倒淌河。

倒淌河是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辖属的东南第一个镇,也是青南草原上的门户,来到这里就算是来到了草原,进入了青海牧区。马路从西宁延伸到这里,突然分为两叉,一条沿青海湖指向西北方,为青兰公路,另一条爬上青海南山柳梢沟指向西南方为青康公路,倒淌河镇就位于这三岔路路口。这里真不愧是青南草原的门户,青海与康藏公路的分界线。

“倒淌河”,因河水西流而得名,藏语称“柔莫”。位于青海湖东缘,北与海晏县银滩乡接壤,东与湟源县日月乡毗邻,东南与贵德县罗汉堂乡为邻,南与龙羊峡镇相连,西和西南与东巴乡、恰卜恰镇、江西沟乡连接,面积 1301.98 平方公里。地貌为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湖滨倾斜平原。海拔 3200 —3510米,尕当山最高海拔 4877米。东西长 75 公里,南北宽 65.5 公里。年平均气温-0.5℃,月平均最高气温 18.51℃,月平均最低气温-22.3℃,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 338 毫米,绝对无霜期 38 天,平均年日照时数 2718 小时。农作物生长季为 130 —150 天,牧草生长季为 150 —170天。1984 年,倒淌河公社改为倒淌河乡。2003 年,撤销倒淌河乡,成立倒淌河镇。

倒淌河同日月山一样,也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陆地上条条河水向东流,而这条河为什么却往西方倒流呢?这件事有许多美丽的传说,说法不同,有人说它是西海龙王的一根胡须变成的,有人说文成公主途经此地,要弃轿乘马进入草原,她越走感到离家乡越远,泪水落地,变成了倒淌河。当地群众中还有这样一种传说:从小身居皇宫的文成公主进藏时到达此地,见到草原辽阔,花艳草绿,被秀丽的风景深深吸引,激动的泪水涌进柔莫曲,柔莫曲为公主进藏的意志所感动,由东流变成了西流,把公主引往西藏,以后柔莫曲便成了倒淌河。小河因此闻名,倒淌河之名就是因为这条小河的这一奇特现象而来的。

据史料记载,倒淌河地名在唐代就有了,当时称它为“尉迟川”,即河流回旋的意思。倒淌河名声不小、河水却不大。它发源于野牛山,经 80 多公里流入青海湖,在春季融雪时和初秋多雨时,水量才较大。为什么天下河水向东流,唯有此水向西流呢?其奥秘是这样的:远在 2.3 亿年以前,青藏高原是一片浩瀚的喜马拉雅海,后来这里发生了一次剧烈的造山运动,喜马拉雅山隆起,青藏高原出现,青海湖地区成了一个内陆盆地,大约在 13 万年前,湖东的地壳发生了强烈的变化,巍峨的日月山平地凸起,把青海湖的出口严严堵住。从此,青海湖成为堰塞湖,使这条原来东流的河水首尾换头,倒淌河入青海湖,这就是倒淌河的形成。

倒淌河地处要冲,历来是兵家争夺的地方,历史上这里居住过羌、吐谷浑、吐蕃,有许多城堡遗址,这些城堡有汉、唐、明各历史时期修建的,遗址尚存的是明清时期的城堡,到了明末清初,蒙古族移居到湖滨草原,原居住在黄河以北的大部分藏族部落被迁移到黄河以南(明史卷·三十)。为防御黄河南岸藏族民众重返青海湖畔与蒙古族民众争抢牧地,专门修筑了许多城堡,清宣宗道光三年(1823),陕西总督长龄在这里修筑了阿什汗城和察汗城等,仅阿什汗城就拨副将一员,都司一员,守备两员,士兵 1200 名驻守。直到清文宗咸丰六年(1856)这些城才撤防。随着这些城堡的衰落,迁移到黄河以南的藏族才陆续返回到环湖牧居,第一站也就是草原门户倒淌河了。

遗留的古城史料表明,倒淌河这片肥沃美丽的地方历史上曾成为兵家争战、强人抢夺的地方,这里硝烟不息,战火不停。凄凉景象真如唐代诗人杜甫在《兵车行》所写的:“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它的凄凉又被古人称为:“过了日月山,两眼泪不干。”诗人显然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但也确实反映了当时的情况,现在看来人们也无须去埋怨古人对环湖如此消极的描写。

如今的倒淌河以崭新的面貌坐落在草原上,建筑物依然沿着三岔路成了“人”字形的三条街。三条街汇合处是一片开阔的广场,广场中间修了一座漂亮的花园,广场周围的三条街面都是贸易市场,有商店、旅店、修理店、理发店等,还有清真饭馆、川味饭馆,琳琅满目,样样俱全。

在 109 和 214 国道分岔形成的三角地带,经过政府部门的精心规划,建设了开放式小广场,以方砖铺设小路,种植观赏草坪。各村群众来镇办事,席地而坐,广场成了休闲约谈的好去处。在广场西面耸立着一座象征藏汉民族团结的文成公主大型雕像。雕像高 18 米,文成公主雕像面向正东,双手合十,面目慈祥。文成公主雕像左右分别耸立一根石柱,高 9 米,象征吉祥如意;文成公主雕像身后建有一座文化墙,墙面浮雕记述着文成公主进藏和亲的历史,传承着这块土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倒淌河集镇经过两年的拆建,一座具有藏族聚居区特色的新型高原城镇于 2002 年基本建成。

青藏高原第一镇

赶集的牧民有骑摩托车的、开私家车的,南来北往的过路人停在这里观光三岔街。三岔街上人来人去,车来车往,拥拥攘攘,好不热闹。虽说这里是高原牧区,可与大城市别无两样,姑娘们时尚靓丽,小伙子们时尚跟风。

倒淌河镇的大规模集镇建设始于 2001 年。根据规划,对镇区 109 和 214 公路两侧的老旧平房全部进行了拆除,统一按照要求新建了砖混结构、具有藏民族特色建筑风格的二层楼房。政府鼓励社会各界踊跃投资建设,并给予一定补助,沿街各工商户在自己原址上新建商铺。政府投资对城镇道路及其设施进行改造扩建,镇区设立路灯、垃圾箱等公共设施。路旁一楼商铺琳琅满目,镇区常住人口迅速增加。夏季旅游旺季镇区人来人往,夜晚灯光璀璨、灯火辉煌,一座新型高原美丽城镇初具规模。

倒淌河如此繁荣,这与古代诗人的描写真是两重天啊,今日的景象真正反映了柔莫曲迷人之河的含义,假如文成公主看到今天的倒淌河也绝不会因荒凉思乡而泪落成倒淌河。

倒淌河镇是一个纯牧业为主的镇,镇政府下辖甲乙、元者、黄科、东卫、黑科、哈乙亥、蒙古、拉乙亥麻和次汗达哇 9 个村民委员会和两个社区,全镇共有 4057 户13907 人,牲畜 32.12 万头(只)。2021 年人均纯收入 12643.12 元,这与解放初期的2000 多人口、8 万多牲畜相比,真是翻了几番。

倒淌河镇有一个蒙古族聚居村,这是海南州唯一的一个蒙古族居住的行政村,它位于政府东北方向的日月山下,距镇有 10 公里。老村长加保介绍,蒙古族聚居村是角日格和托日合两个部落组成的行政村。史料记载,古始汗的后裔自罗卜藏丹津反清失败后,居住在青海湖一带的蒙古族因战乱向西逃难,直到清末民初,西迁的蒙古族托日合部落和移居黄河南的角日格部落,经过颠沛流离来到倒淌河,与藏族同胞共同生活,久而久之,吸收了藏族的语言和生活习惯。但他们仍然保持着蒙古族的生活习惯,尤其是在新婚佳节上保持蒙古族的服饰和习俗。现在蒙古族聚居村有 353 户 1567 人,3.04 万头(只)牲畜。在镇区西面建有民族特色的游牧民定居“蒙古包”房屋 61 户,取名“蒙古民俗村”。2011 年县政府将蒙古族聚居村列为“百村示范”村。这片“蒙古包”地段已被一家旅游企业承包经营,取名“倒淌河镇旅游综合服务区”,集土特产、旅游观光、住宿等功能于一体,在环青海湖公路沿线旅游中发挥着优势。

2012 年以后是倒淌河城镇化建设发展较快的几年。这期间,2012 年 109 国道高速路、柳梢沟隧道通车,倒淌河高速公路收费站建成运行。

为加强集镇建设,鼓励农牧民进城定居,倒淌河镇游牧民定居工程遍地开花。在镇区集镇建设游牧民定居工程,镇区镇政府北面为蒙古村、甲乙村、黄科村、次汗达哇村、拉乙亥麻村的部分村民建成游牧民定居工程 110 户,村民进城入住;镇区西面拉乙亥麻村建成新型二层楼房游牧民定居工程 54 户,镇区东南面为哈乙亥村、甲乙村、黑科村、东卫村进城牧民建成游牧民定居房 65 户。为保障进城村民生活,2012 年县水利局争取项目,新建倒淌河城镇供水管网工程,该工程从镇东北面约 6公里处的蒙古族聚居村截引泉水引入镇区,水质好,甘甜可口,受到群众欢迎。同时,通过配套卫生、环保垃圾车、垃圾桶、解决进城牧民用电、太阳能、网络、电视、电话等基础设施,确保了群众进得来、留得住,镇区定居人口迅速增加。

如今,“柔莫曲”真像是它的传说一样,不仅美丽,而且富饶,是一块真正能迷住人心的宝地。 k34Eh9EnOIqXN4ZLLYgZsf+gwr61sVbbuNpbtkgARYRLv6p2Ff3eW92Pp3JYSnh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