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伏俟城曾经是吐谷浑的首都

在共和县石乃亥乡北 2.5 公里、青海湖西 7.5 公里处,有一座古遗址在召唤着来往的游人,诉说着上千年的历史史话,这就是吐谷浑的都城——伏俟城。

据史料记载,公元 6 世纪中叶,统一了青海诸羌部落的鲜卑吐谷浑部在青海湖西部修伏俟城建都,成为吐谷浑国的政治中心,同时也成为商旅通行、集散之地。吐谷浑在青海湖畔建立都城,应该说充分考虑了当时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以及政治、经济、军事的因素,当时是明智而正确的。

伏俟城遗址

(照片由共和县委宣传部提供)

吐谷浑,是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名。原为人名,是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涉归之庶长子,原居于徒河之青山(辽宁义县境内)。

公元 4 世纪初,涉归死,其嫡子奕洛环继为单于,与吐谷浑不和,为争夺草场多次发生冲突。吐谷浑遂率所部 1700 族人西迁,从辽东西迁到今内蒙古西部,历时 32 年的辗转,到达袍罕(今甘肃临夏),继而又迁牧于青海东南部。逐渐征服了当地的羌、氐各部,东晋初,建立起吐谷浑国。5 世纪中叶,吐谷浑又扩张至今新疆东南部地区,成为西陲的一个强大势力。吐谷浑王国在历史上存在了 350 多年,通过青海道,吐谷浑一直和中原保持着联系。

公元 329 年,吐谷浑的孙子叶延承袭为首领,并开始以其祖父吐谷浑的名字作为本部族的名称、姓氏、国号,让子子孙孙牢记他的功劳,标志着吐谷浑政权初步建立。公元 376 年,叶延之孙视连续立为首领后,把政治中心从甘肃境内迁移到青海的莫河川(今海西州乌兰县莫河一带)。这是吐谷浑在青海建立的第一个政治中心。公元529 年,慕容夸吕继承王位,称可汗,把政治中心又从伏罗川迁到伏俟城(今青海湖西铁卜加古城)。公元 663 年,吐蕃攻占吐谷浑全境,诺曷钵可汗被迫逃到凉州(今甘肃武威市),吐谷浑王国灭亡。

吐谷浑是我国历史上割据时间最长的地方政权之一,对青海高原的开发建设和高原文化的创建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我们来到铁卜加,看见了当年吐谷浑王城伏俟城。伏俟城位于今共和县石乃亥乡以北、切吉河南,东距青海湖约 7.5 公里,又称铁卜加古城。古城周围是一片地域开阔、水草丰美的大草原。当地人称“切吉加夸日”,藏语“夸日”为城,称汉人为“加”,意思就是切吉地方的汉人城。因为这里自古以来一直是兄弟民族游牧之地,他们没有筑城而居的习惯,加上年代久远,谁也说不清它的来历,就误认为是汉人所筑的城郭。

据史料考证,这座古城建于 1400 年前,至今仍然保存得相当完整。城略呈正方形,城南北长 210 米,东西 240 米,残高 7~12 米,基宽 18 米,顶宽 3 米,夯土筑、夯土层厚 0.15 米,城门东开,外有方形遮墙。城外有郭,残长 1400 米,城内自城门向西有条中轴线,中轴线两旁各有方形墙基痕迹,最西端有东西长 70 米,南北宽 70米的一座小方院,城内靠西南有高约 9 米的夯土台,直径约 30 米,1992 年至 1993年连续两年由青海省文物部门进行了考古发掘,揭露面积 3000 米,出土文物有泥质灰陶片、五铁钱、铁器、骨器、石磨等。外城的北墙已被河水冲毁,完整的南墙长达 1400 米。这种城内有城、城外有廓,以中轴线为基础的建筑布局,反映了汉式城廓制度的基本特点,颇具民族风格,体现了吐谷浑文化的多元性。

吐谷浑政权被吐蕃灭亡后,吐谷浑人散居在今青海、甘肃的河西、新疆东部以及今宁夏、内蒙古、陕西北部、山西、河北北部等地。直至北宋以后,吐谷浑人的活动才不见于中国史籍的记载。据说,留居在今青海、甘肃一带的吐谷浑人,以后又与藏族、蒙古族等族融合,形成今天我国的少数民族——土族,但此说法还在学术界探讨之中。

号称中西“文化运河”的丝绸之路早在新石期时代晚期就已存在,西汉张骞通西域后日益兴盛。张骞去西域,是从长安出发,跨渭水,越陇山,向西穿过祁连山以北的河西走廊,进入西域。

在公元 4 ~ 6 世纪河西走廊一带阻塞不通的情况下,东西商旅往来多取道祁连山南,经青海西达南疆。伏俟城东连西平(今西宁)、金城(今兰州),南下可达益州(今成都),西通鄯善(今新疆若羌),曾经在中西交通线上发挥过相当重要的作用,是这条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枢纽。

这条道被古代和现代的人们所熟知,是传统意义上的丝绸之路东段的主道,而黄河以西、经过祁连山以南吐谷浑王国疆界内的丝绸之路南道就鲜为人知了。丝绸之路南道一般经过西宁,过日月山后大致有三条支线:其一,经青海湖南岸或北岸,过柴达木的德令哈、大柴旦、小柴旦,出当金山口,到达甘肃敦煌,汇入河西走廊道,再往西域;其二,过青海湖南岸,经今都兰县城、香日德、诺木洪、格尔木、乌图美仁,再向西北经过尕斯库勒湖,越阿尔金山到西域。这条线是主线,与现代的青新公路走向基本一致;其三,从白兰(今鄂陵湖、扎陵湖一带)出发,经布尔汗布达山南麓或北麓,一直向西,溯今楚拉克阿干河谷入新疆是青海道的主线,这条道沿途水草条件较好,现在仍然是比较繁华的路线。此后,经拾寅伏连筹、夸吕几代可汗的努力,吐谷浑王国逐渐掌控了丝绸之路的南道。这一时期,河西走廊一带烽火连绵,丝路北道不再是畅通无阻的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受到了阻碍。于是,在吐谷浑王国的推动下,丝绸之路的南道开始复兴,并一度取代河西道成为丝绸之路的主干道,延续了中国自汉朝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出于与南朝开展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需要,吐谷浑人在自己的国境内开辟了一条通往南朝都城建康(今南京)的新道。他们的使者和商队频频从今青海湖东岸向东南行,经共和县或兴海县渡过黄河,过今黄南州、四川松潘县,到达益州(今成都)一带,再沿长江而下,到达建康(今南京),向南朝皇帝进贡土特产,与南朝人贸易。从慕利延开始,吐谷浑的好几个王被南朝封为“河南王”,《南齐》《梁书》《南史》都以“河南”来指称吐谷浑王国,并为其立传。丝绸之路南道又叫“羌中道”“青海道”,它作为丝路南道与河西走廊段北道相辅而行,都是中原通往西域的贸易通道。但由于路险天寒,丝绸之路南道向来比较冷清,远远比不上丝路北道的繁华。如果没有吐谷浑王慕利延的西征,它也许就会长久地寂寂无闻下去。

公元 445 年,在北魏高凉王的追击下,吐谷浑王慕利延率领部众远遁白兰,然后从白兰进行了吐谷浑历史上有名的西征。关于慕利延西行的路线,史书记载过于简略,有学者认为他当时急于逃命,可能走的是垂直距离最短的捷径,也就是青海道的第三条支线。吐谷浑人是善于做买卖的,他们的商队经常出没于益州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公元 553 年,由东魏(都城为邺城,今河南安阳附近)返回的一支拥有驼骡 600 头、人员 240 人的庞大商队,一次就运回数以万计的杂彩丝绢,当然他们去时也是满载各种货物的。史称吐谷浑人曾得波斯良马,反映他们和波斯也有贸易往来。1956 年在西宁隍庙街曾一次挖出近百枚波斯萨珊王朝和俾路斯王朝(公元457 ~ 483 年)时的银币,足以说明吐谷浑人控制的这条东西贸易通道在当时是多么重要,而吐谷浑人选定伏俟城作为王都,是为了更好地控制这条交通通道吧。

现在,伏俟城遗址旁建有青海省铁卜加草原改良试验站,草改站东临青海湖,西与海西州天峻县毗邻,坐落在海南、海北、海西州三县三乡(镇)地域交界之地,海拔 3270 米,土地面积 768 平方米,有牧草种子繁殖及实验用地面积 176 平方米,自 1959 年 8 月建站至今,主要进行高寒草地改良、人工草地建植、牧草及作物育种、昆虫害预测预报、畜种改良和草木业科技示范的研究和技术推广等工作。 yf3BrJ5Y9jdMRy/Z7Rhg+Jfd1+XqWbg1hg9KSLtuYbf2gS7LfqPEA7YFzUoC5bv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