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青海湖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从倒淌河乡出发,沿青藏公路向西步行 20 多公里,青海湖便跃入眼帘。碧蓝的湖水蓝得无法再形容,湖连着天,天接着湖,无边无际。湖风掀起的层层波浪,使湖面形成千姿百态。啊!这哪里是湖,它分明就是海!此时,谁能想到这儿是海拔3000 多米的高原,莫不是站在大海的边上吗?见到湖,我们心情异常激动,原来这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是青海 721,100 平方公里的代名词,这是青藏高原上点缀着的一颗“蓝宝石”,与海平面海拔竖立相比简直是镶在天空中的一座天湖!

为领略青海湖的风采,我们从见湖之处的哈乙亥村境内就下了汽车,徒步向湖边走去。前方湖在招手,正后方我们的心在跳动。越走心越急,别看湖在眼前,可越走越是走不到头。离湖边有 20 多里路时,想见到湖的心情越迫切,好像越走越远,似乎有点走不动了。这时,陪同我们的倒淌河乡副乡长塔先加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两位日本学生徒步考察青海湖,当他们到达倒淌河乡察汗城遗址时已是黄昏,望见湖,他们原以为要不了多久就能走到湖边,就未携帐被,步行前去。不料越走越远,没有走到湖边,天就黑了,只好在草地上露宿,几乎冻死。第二天看湖时,青海湖仍在头一天起步时的位置上。于是他俩不敢再走,急忙返回了。塔先加笑着说:“望见湖水不一定是走到湖边,到达湖边还远着呢!”我想,那两位日本学生仍然未到湖边,但在当时没有交通和住宿条件的情况下,能千里迢迢到达湖滨,目睹湖水也是一次了不起的壮举。

于是我们鼓起勇气,继续徒步大约走了两个小时,终于走到了湖边。这里的湖边也跟海滩一样,有沙滩,有卵石。湖水清澈见底,我捧起湖水尝一口,微咸带苦,只见湖水一泛一泛地从远方波到跟前,我们情不自禁地脱下鞋子,把脚浸泡在湖水里,让湖水尽情地拍打脚背。此时,心里感到无限的满足和欣慰。

神奇的青海湖,是谁把你拉到海拔 3000 多米的高原上?美丽的青海湖,又是谁把你妆点得如此绮丽多姿呢?塔先加讲起了青海湖的美丽传说,这是流传在当地藏族群众中一个美丽的故事:

很早以前,这里是一片广袤的大草原,居住着一万户人家,被称为“赤秀加莫”(即一万户)。那时没有湖水,没有众多的河流,只有一口清澈甘甜、不见井底的泉水,平素泉眼被一块石板紧盖着。有一年,莲花生大师和其徒弟传教路过这里,师徒俩又累又渴,到处找水可找不到水。几天几夜没有找到水,徒弟求师傅占卜找水,师傅占卜出了水的位置,对徒弟说,草原是方圆形的,方圆的中心有一个小方眼,那个小方眼就是一口泉眼,泉眼上盖着一块石板,掀开石板下面就有水。可千万要注意,取上水以后一定要把石板盖好。徒弟按照师傅的吩咐在草原的中心找见了那口泉水。徒弟取完水,竟忘了盖石板,就急急忙忙回来了。这下可闯下了大祸,井下的水从泉眼里狂喷出来,没走多远就看见身后大水流了出来,他急忙想去盖石板,已经来不及了,徒弟跑到师傅跟前时,后面已经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湖,而且大水还在一个劲儿地往上涨。师傅看见了不慌不忙,口念咒语,手持宝剑,把宝剑扔向西方,不一会儿宝剑把印度马哈德哇山的山峰拦腰削来,闪电似的飘来,稳稳当当地落在泉眼上,这才镇住了泉眼,止住了大水。这时,方圆上千里的草原已经变成汪洋大海,居住在草原上的一万户民众也淹没在水底了,至今人们把青海湖称之为“错温赤秀加莫”,即万户淹没的地方,把湖中的海心山称之为“错宁玛哈德哇山”。传说现在印度玛哈德哇山的山尖有腰没有头呢。

听着传说我感觉已身处陆地变大海时那种天翻地覆的情景之中。这时,塔先加提醒道:传说毕竟是传说,现代地质用科学手段研究指出了陆地变湖的过程。在距今 2000 多万年以前,青藏高原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随着地壳运动,海底隆起成为陆地,青海湖地区因断层陷落而成为一个巨大的堰塞湖,本来湖水向东流入黄河,可到了距今十几万年的第四纪造山运动中,青海湖东岸的日月山峰突起,封住了东面的海水口,于是形成了现在的青海湖。古时候的青海湖面积很大,周围有 108 条河水注入湖中。后来,由于气候日渐干旱,湖面逐渐缩小,如今的青海湖变成了东西长为 106 公里、南北最宽处为 63 公里、面积 40600 平方公里、蓄水 800 多万立方米、最深处 28 米的湖。现在注入湖水的河流只有 40 多条。每年河水的净流量约 40亿立方米,而蒸发量却高达 70 亿立方米,造成了湖面逐年下降的趋势,出现了称为湖神的两个耳环子湖——尕海和耳海。现在又增加了鸟岛、沙岛、蛋黄岛三个岛屿。几十年前,只有在枯水季节人们才能进入这些岛上,而现在变成了与陆地相连的半岛,乘车可直驱岛上。目前,青海湖水位仍在不断下降,湖面还在缩小。随着湖水下降,湖滨出现了沙漠,这是大自然给人类保护青海湖生态的严重警告。

青海湖原先是淡水湖,湖中生物也很多,变成内陆湖以后,随着湖水的不断下降,湖水中的盐分逐渐变浓,达到了千分之六,加之海拔较高,水中的含氧量也比较低,浮游生物稀少。据记载,“几百年前,见海中有物,牛身豹首,白底黑纹,毛杂赤绿,跃浪腾波,迅如惊鹘。岸见人即潜入水中,不知何兽。”塔先加说,近 40 年前,人们曾见过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时,蛟龙腾出湖面,跃入云层的现象,现在这些现象均未发现,湖中唯一的动物就是湟鱼。湟水资源十分丰富,鱼产量约百万吨,1958年后的 25 年中,共捕捞约 18 万吨,平均每年约 7000 吨。为了有计划地捕捞,青海省人民政府从 1986 年起实行了封湖养鱼的措施,使湟鱼得以繁殖增长。

沿着湖边来到青藏公路 151 公里的码头,这里现在开设为旅游点,有专程去海心山的旅游船,我们乘坐机船向湖的中心行驶。约 3 个小时,船停泊在海心山东南方的湖边上。这时,首先迎接我们的是成群的鱼鸥、棕头鸥等,各种水禽飞翔在头顶,畅游在湖面,叽叽嘎嘎叫成一片。

弃船登岸,进入了草莽之中,海心山形似舰艇,西部较高,东部较低,面积约 2平方公里,拔湖 70 米,岛上岩石嶙峋,林木葱茏,景色十分旖旎。山角有一处石洞,石洞的泉眼里有淡水,这是岛上唯一能饮用的淡水。踏着莽草走到岛的最高点,有座寺庙呈现在眼前,寺庙原有两座,一座已完全塌毁,仅留断垣残壁,一座有正庙 3 间,两侧有平房两间,海心山处于世外桃源,一直是出家人修行的地方。我们在这里遇见 3 位尼姑,两位年轻,一位是中年人,她们来自尖扎县南宗寺,准备在岛上修行 3 年。寺庙正殿里有一位老僧人,来自西藏昌都,据说在岛上修行了十多年,在环湖地区有一定的声望,人们称他为“海心山活佛”。岛上还住着来自共和县廿地乡的一户牧民,名叫彭措扎西,他们是一对夫妇,有两个孩子,饲养着 100 只羊。岛上养畜无须用围栏,无须界限,岛上既有草场又有羊圈,与生存竞争激烈的陆地相比,彭措扎西一家人的生活宁静而自由,在独岛上寻找到了幸福。在这四面湖水的小岛上,他们是怎样来的呢?彭措扎西说,他们是冬季趁湖水冻结时就准备了够吃一年的粮食,从冰湖上赶着牛羊过来的。结冰时登岛,解冰后坐岛,第二年结冰时出岛,这是自古以来修行者和探险者去海心山的唯一办法。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青海湖有了船只,海心山可以随时登,也可以随时走,岛上的修行僧们也能吃上更多的新鲜蔬菜和水果。

据史书记载,海心山产“龙马”,唐代筑有“应龙城”。相传,汉武帝时,王莽秉政,在湖滨设西海郡。曾游牧于此,得龙种,日行千里,称青海骢。隋大业五年,炀帝西巡,到青海陈兵讲武,7 月置马牧于此,以求龙种。古代在海心山上寻求龙种完全是一种幻想罢了,由于水草茂盛和环境宁静,海心山上饲养的马四肢发达,与陆地上的马大不一样,这可能引出“龙种”的原因。离开海心山,船向西南方向驶去,约行驶一个小时,有几座石岩矗立在湖面,如仙人掌在海涛中沉浮。夕阳照在岩石上,恰似冰山反射出一片洁白的光芒,这就是由七块岩石组成的“三块石”,藏语叫“者莫智嘎尔石”,即“魔鬼石”。这又是青海湖的一佳绝处。

为什么叫“魔鬼石”呢?当地藏族群众有这样一种传说,当年莲花生大师的徒弟揭开泉眼后,湖水汹涌喷出,铺天盖地,惊动了西面天峻山上沉睡的一个魔鬼,魔鬼当即砍下天峻山山头,抛石过来以堵泉眼,这时正好与莲花生大师砍来的印度马哈德哇山头相遇,魔鬼石就只能落在离泉眼不远的湖面上。从此,天峻山的山头就移居在青海湖的湖面上了,天峻山至今是一个无头山,山头上平坦开阔,好像真的是被刀削平了似的。从天峻山上看青海湖上的三块石恰好在正前方,于是人们就产生了魔鬼石堵泉眼的美丽想象。三块石的来历固然是地质运动时造海铸山形成的一种自然奇观,而三块石竖插在海里,既像顶天的石柱子,又像镇海的石钉子,吸引着人们产生各种各样美丽的遐想。

青海湖三块石

(照片由共和县委宣传部提供)

船返回湖边时,已经是傍晚了。我们遇到了三三两两的藏族群众背着行李沿湖边走来,经打听,原来是朝湖来的善男信女,有来自本省的,也有来自甘肃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区的朝湖者。他们有的一步一个脚印徒步行走,有的是一卧一起磕头行走,有的则是伸展四肢磕长头,将自己的身子趴在地上伸展丈量着磕长头。朝湖者的这种苦行是很多游客都感到不可思议的,他们的身子用牛皮囊包着,两个手掌上绑着坚硬的木板,一卧一起,一爬一立,用不了几天就把结实的牛皮和坚硬的木板磨烂。这样需要一个多月时间才能绕湖磕完一圈。朝湖者坚信,苦行朝湖能清除今世灾难,换来下世幸福。于是千百年来,无数善男信女千里迢迢来到青海湖边,一步一个脚印、一卧一条身躯,深深地按印在湖边,无情地磨砺着自己。尤其在藏历金羊年朝湖活动达到高峰。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玛沁雪山属牛,牛年要拜雪山(果洛州境内),赛宗寺属猴,猴年要拜赛宗寺(兴海境内),青海湖属羊,羊年要拜青海湖。这样,朝湖的人们把希望寄托于青海湖,一年又一年,一次又一次地朝湖。

历史上民间的祭海活动曾引起过封建王朝的重视,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封青海湖为“广润宫”,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又加封青海湖“通圣广润王”,清世宗雍正四年(1726)诏封青海湖为“灵显宣威青海神”,大规模的带有政治性的祭海活动则始于清代,清宣宗道光十二年(1832)在倒淌河察汉城北修建了海神庙,每年秋季朝廷大员到此祭海并会盟。届时,青海蒙古族各王公及藏族千百户率众汇聚借以宣扬朝廷德威,以示羁縻,明令规定,蒙古诸首领不得私自祭海与会盟。民国时期沿袭了这种所谓“宣扬中央威德,联络蒙藏情感”的政治性祭海活动。

青海湖美丽、神秘,而神秘则往往蒙上了神话的色彩,历代封建王朝的祭海是为了笼络少数民族人心,巩固其封建统治。而民间的朝湖是一次全方位地、细细地欣赏青海湖风光的游览活动,同时也是对青海湖抒发最朴实、最忠诚的爱的情感的一种方式。此时,我沉浸在美丽的神话和秀丽的湖光之中。 YClVs0MAp13x7R1qkKxXdvjraESlCsOaSCaQOuinE/zAKBn4HMOnnwtpqKsD6S8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