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容易误读误写的中医药常用字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就已基本形成,之后历朝历代均有总结和发展,是我国人民在生产、生活以及同疾病作斗争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中医药记录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纵观中医药发展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

一、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时期

中医药理论体系形成于先秦两汉时期,形成的标志是四大经典。一是神农氏炎帝尝百草,形成了中药学理论的源头《神农本草经》。二是黄帝与太医岐伯所作被称为“岐黄之术”的“医之始祖”《黄帝内经》。三是“医祖”扁鹊所著,在脉诊、经络、命门和三焦等的论述方面较之《黄帝内经》有所发展和提出“治未病”理论的《难经》。四是“医圣”张仲景所著以六经论伤寒,以六腑论杂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的《伤寒杂病论》。

二、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发展时期

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历代医家在各自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研究中,均从不同角度发展了中医学理论体系。

魏晋隋唐时期:充实和发展临床专科专著。隋朝巢元芳著《诸病源候论》为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晋代王叔和著《脉经》为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晋代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为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唐代孙思邈著《千金要方》为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唐代王焘著《外台秘要》汇集了唐以前的医学著作。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为我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

宋金元时期:提出许多独特的见解,中医药学理论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宋代陈无择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把复杂的病因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大类,发展了中医病因学说。宋代钱乙所著《小儿要证直诀》,论述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提出了以五脏为纲的儿科辩证方法。刘完素和张从正提倡祛邪为主。刘完素以火热立论,用药多寒凉,被称为“寒凉派”。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用汗、吐、下三法攻邪,被称为“攻下派”。李东垣和朱丹溪提倡扶正为主。李东垣是“脾胃学说”创始人,被称作“补土派”。朱丹溪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说,被称作“滋阴派”。

明清时期:是中医药学理论的综合汇通和深化发展阶段,出现了温补学派和温病学派。温补学派是由李东垣的“补土派”发展而来,重视脾肾,善于温补,明确提出了“肾为先天之本,脾胃后天之本”。温病学派是由刘完素的“火热论”发展而来,创立了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形成了温病学说。

近代和现代:中西医碰撞、废除,最后迎来发展新机时期。鸦片战争后,西方科技和文化的传入,由于当时科技与认知的局限性,没法解释中医药学的深奥理论与科学性,就把中医药学冠以“伪科学”。尤其是 1928 年,汪精卫首次提出废止中医案,未获通过。1929 年,余云岫等再次提出废止中医案,参会的 120 名委员全是西医,几乎是全票通过。虽在全国中医的强烈反对和抗争下很快被废止,但中医药学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大力倡导中西医结合和中医科学化、现代化。2005 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随着国家的强盛和科技的进步,中医药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天地。

中医药从远古至今的发展少不了文字记载,所以在中医药学中有一些很容易误读误写的字,现搜集整理于后。

(一)脏腑生理

贲:读bēn(奔)。贲门。不能按“喷”类推读pēn。

腠:读còu(凑)。腠理:肌肉和皮肤的纹理。

膻:读dàn(旦)。膻中。不读tán(坛);表示羊膻味,读shān(山)。

頞:读è(饿)。鼻梁。不读ān(安)。

腓:读féi(肥)。腓肠肌。不读fēi(非)或fěi。

睾:读gāo(高)。睾丸。不读gǎo(搞)。

膏肓:读gāo huāng。我国古代医学名称。心尖脂肪叫“膏”;心脏和膈膜之间叫“肓”。古代认为“膏肓”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肓”不可误读为“盲”(máng)。

肱:读gōng(工)。肱骨。不读hóng(宏)。

癸:读guǐ(鬼)。天癸,中医指促进性机能发育的物质。不读kuí。“癸”,五行中属阴水,专指月经。

颔:读hàn(汗)。下巴骨,下巴部。与“颌”不同。

颌:读hé(合)。口腔上部和下部的骨头与肌肉等组织。上部叫上颌,下部叫下颌。

胻:读héng。胻骨,胫骨的上段,亦指胫骨。不可按“行”读为ing(形)。

骺:读hóu(侯)。长骨两端连接关节的部分。不读hòu(后)或gòu(垢)。

踝:读huái(怀)。踝骨,小腿与脚连接处两边突起的圆骨。不读guǒ(果)。

胫:读jìng(竟)。小腿,从膝下至脚上部分。不读平声jīng(经)。

䐃:读jùn(俊)。隆起的肌肉。不读jiǒng(窘)。

尻:读kāo。臀部;尾骶骨。不读jiǔ(九)。

颏:读kē。由承浆穴以下至下颌骨下缘的部位。俗称下巴或下巴颏、下巴骨。

髁:读kē(颗)表示股骨;读kuà(跨)表示髋骨,同“胯”。不读huái(怀)或guǒ(果)。

脉:读mài(卖),表示脉象;读mò(默),表示脉脉含情。

溺:读niào(尿),表示小便,即后世“尿”字;读nì(逆),表示淹没、沉溺。

脬:读pāo(抛)。膀胱。不能按“浮”类推误读fú(浮)。

髂:读qià(洽)。髂骨。不读kè(客)。

桡:读ráo(饶),桡骨,位于前臂外侧靠近拇指一侧的长骨部。

腨:读shuàn(涮)。胫肉,俗称小腿肚。不读duān(端)。

吮:读shǔn。婴儿吮乳。不读yǔn(允)。

臀:读tún(豚)。臀部。不读diàn(殿)。

橐龠:读tuó yuè。指古代鼓风吹火用的器具,此喻肺主气,司呼吸,调节气机的功能。

涎:读xián(嫌)。口涎,口水。不读yán(延)。

齛齧:读xiè niè。咬,噬啮。

囟:读xìn(信)。脑门,婴儿头顶骨缝未合处。不可误读误写为“囱”(cōng)。

砧:读zhēn(真),砧骨,耳中三个小骨链的中间一个。

跖:读zhí(直)。跖骨,即脚掌骨。不读shù(庶)。

(二)证候病名

愊:读bì(闭),不可误读误写为“幅”。“愊愊”,胀满貌。“愊臆”,亦作“愊亿、愊忆、愊抑”。愤怒、悲伤、忧愁之气郁结胸中。形容声音的悲哀。

晡:读bū。日晡潮热,“日晡”指申时,即 15 至 17 点。不读pǔ(普)或fǔ(甫)。

眵:读chī(痴)。俗称“眼屎”。不读duō(多)。

瘛疭:读chì zòng(翅纵)。指痉挛的症状,筋脉抽搐或弛纵的疾病。

瘳:读chōu。“不瘳”,疾病不愈。

怵惕:读chù tì(触剃)。恐惧警惕。怵不读shù(术)。

搐:读chù(触)。抽搐。不可按“蓄”类推读ù。

创:读chuāng(疮)。创伤,金创。与创造的“创”(chuàng)读音不同。

卒中:读cù zhòng,多由脑血栓、脑出血等引起。通称中风,也叫脑卒中。

瘁:读cuì(翠)。心力交瘁。不读zú(足)。

皴:读cūn(村)。皮肤皱起或开裂。不读jùn(俊)。另,皲(读jūn)与本字义近而音形有别,不可混淆。

痤:读cuó(嵯)。痤疮。不能按“锉”类推读cuò或误读cuǒ。

恶:读ě,表示恶心;读è,恶习;读wū,古文疑问代词和叹词;读wù,憎恶。

佝:读gōu(钩)。佝偻。不能按“拘”类推读jū。

瘕:读jiǎ(假)。癥瘕。不可按“暇”类推读iá。

强:读jiàng(犟)。表示僵硬,如《伤寒论》“项背强”。读qiáng表示坚强;读qiǎng(抢)表示勉力、勉强。

痉挛:读jìng lúan,肌肉突然紧张,不自主地抽搐的症状。

疽:读jū(居)。痈疽。不能按“咀”类推读jǔ。

龟:读jūn(军)。同“皲”,“龟裂”即“皲裂”。又古西域有“龟兹”国,“龟”读qiū(秋)。

咯:读kǎ(卡)。同“喀”,“咯血”,指喉及喉部以下的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咯出。“咯”为多音多义字,喀血义不读gē(哥)、luò(洛)。

衉:读kè。古同“喀”,呕,吐。

咳:读ké(壳。旧音亦读kài);古又表小孩笑,读hái(孩)。常义为咳嗽,嗳气。注意:古医书中的“咳逆”,多指肺经的咳嗽上气,宋以后医著中常指胃经的嗳气。

癩:读lài(赖)。恶疮,麻风病。不能按“懒”类推读lǎn。

淋:读lìn(吝),用于性传染病;读lín(林)用于淋巴、淋漓。

瘰疬:读luǒ lì(裸立)。在颈部皮肉间可扪及大小不等的核块,小者称瘰,大者称疬,统称瘰疬。“瘰”不可按声符读lěi(累)。

眊:读mào(帽)。眼睛看不清。不读máo(毛)。

懑:读mèn(闷)。烦懑。不读mǎn(满)。

:读mèn,“闷”的古异体字。烦,即烦闷。不可混同“冤”(yuān)。

嘿:读mò(默),同“默”,不作声,多叠用,《伤寒论》中有:“嘿嘿不欲饮食”。不读今常用音hēi(黑)。

衄:读nǜ。鼻孔出血。也泛指五官和肌肤等出血。损伤;挫败。不能按“扭”类推读niù。

疱:读pào(泡)。面部疮疱,粉刺。不读bāo(包)。

衃:读pēi(坯)。瘀血,凝血。不读bù(不)。

龋:读qǔ(取)。龋齿。不读yǔ(禹)。

日晡:读rì bū。下午申时热势较高者,称为日晡潮热,常见于阳明腑实证,亦称阳明潮热。

眚:读shěng(省)。眼睛生翳。不读shēng(生)。

瞤:读shùn(顺)。眼皮或肌肉跳动,不可按声符读rùn(闰)。“肉瞤”:肉瞤筋惕是一种疾病名,指的是体表筋肉不自主地惕然瘛动。

怢栗:读tū lì。指振寒战栗。《素问·风论》:“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

㖞:读wāi(歪)。口㖞。不读wō(窝)。

痏:读wěi(伟)。瘢痕;针刺的刺数;穴位;疮疡。不读yǒu(友)。

癎:读xián(弦)。癫癎,今作“痫”。不读jiān(肩)。

洒洒:读xiǎn(显)。恶寒貌。亦作“洗洗”。不读常音sǎ。

齘:读xiè(谢)。磨牙。不读jiè(介)。

眩:读xuàn(楦)。目眩。不读xuán(玄)。

疡:读yáng疮。溃烂。

暍:读yē(耶)。中暑,伤暑病;或叠用“暍暍”,指热貌。不可按“喝”类推读hē。

瘖:读yīn(音)。音哑,不能说话。不可误读误写为“暗”(àn)或“谙”(ān)。

痈疽:读yōng jū。发生于体表、四肢、内脏的急性化脓性疾患,是一种毒疮。

燠暍:读yù yē(玉耶)。指伤暑,中暑。

悁:读yuān(冤)。悁悁,忧闷,忧伤。不能按“捐”类推读juān。

哕:读yuě。表示呕哕,干呕。不可按声符读suì(岁)。

瘵:读zhài(债)。病,多指痨病。不读jì(祭)。

怔忡:读zhēng chōng(争充)。心悸。不读zhèng zhōng(正中)。

癥瘕:读zhēng jiǎ(征甲)。癥瘕为腹中结块的病。坚硬不移动,痛有定处为“癥”;聚散无常,痛无定处为“瘕”。

踯躅:zhí zhú(直竹)。形容慢慢地走,徘徊不前,同踟蹰。

惴:读zhuì(缀)。惴惴,忧惧,恐惧貌。不可按“喘”“揣”“端”类推读chuǎn、chuǎi或duān。

(三)中药名字

菝葜:读bá qiā(拔掐)。不可写作“拔契”,“葜”字不读qì(弃)。功效:祛风湿、利小便、消肿毒、止痛。

柏:读bò(擘)黄柏一名用;读bǎi(百)侧柏叶一名用。

蒡:读bàng(棒)。牛蒡子。不读páng(旁)。

蓓:读bèi(倍)。蓓蕾。不可按“陪”“培”类推读péi。

萆薢:读bì xiè。味苦,性平。归肾、胃经。功效:利湿去浊,祛风除痹。主治:用于膏淋,白浊,白带过多,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

赤瓟:读chì Páo。赤咚瓟,雄花序总状、圆锥状、近头状或伞房状。功效:理气;活血;祛痰;利湿。

柽柳:读chēng liǔ(称柳),落叶小乔木,嫩枝和叶可入药,性平味甘咸,能透发痧疹。易误为“圣柳”。

蛏肉:读chēng ròu(称肉),具有补阴,清热,除烦的功效。易误为“圣肉”。

楮:读chǔ(楚)。楮实楮白皮。该字在古书中有异体作“柠”,不可读níng。楮树又名榖树,读gǔ,注意“榖”左下从木,与谷物之“穀”(左下从禾)不同。

苁:读cōng(聪)。肉苁蓉。不读cóng(从)。

酢浆草:读cù jiāng cǎo(醋浆草),全草可入药,有解热、利尿等作用,外敷可治皮肤病。易误为“作浆草”。

靛:读diàn(电),蓝靛,深蓝色。“靛”易误为“定”。

阿:读ē。阿胶。与阿妈的“阿”(ā)读音不同。

茯苓:读fú líng。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葛:读gé。葛根。作姓读上声。

茛:读gèn。毛茛。从“艮”声。易误为“毛良”。

枸:读gǒu(狗)指枸杞;读jǔ(举)指枸橼。

蓇葖:读gū tū。一种果实。成熟时果皮在一面裂开。如芍药的果实。

鹳:读guàn(灌),老鹳草:祛风通络,清热解毒。“鹳”易误为“欢”。

蛤蚧:读gé jiè。味咸,性平。归肺、肾经。功效:补肺益肾,纳气平喘,助阳益精。

栝楼:读guā lóu。即瓜蒌,味甘、微苦,性寒。归肺、胃、大肠经。

蒿:读hāo(薅),青蒿,茎、叶可入药,有特殊气味,嫩者可食。“蒿”易误为“高”。

诃:读hē(喝)。诃子(诃黎勒)。不能按“柯”类推读kē。

斛:读hú(胡)。石斛,茎多节,绿褐色,开白花,茎可入药。“斛”易误为“解”。

槲:读hú(胡)。槲寄生,桑寄生科,茎和叶子都可入药,有降低血压的作用。“槲”易误为“蟹”。

芐:读hù(户)。地黄别名,《尔雅·释草》:“芐,地黄”。不读ià(下);书写时勿作“苄”。

荠:读jì(剂)指荠菜;读qí(齐)指荠苨(nǐ)和荸(bí)荠。

伽:读qié(茄)。伽蓝菜,全草药用,有解毒、散瘀之效。“伽”易误为“加”。

茳芏:读jiāng dù。俗称咸草、咸水草、三角茳芏、大甲蔺、苑里蔺、淡水草席草、龙须草,为禾本目、莎草科、莎草属的植物。主治吐血,尿血,衄血,风火牙痛,白带。

桔梗:读jié gěng(洁梗)。根入药,有祛痰、利咽、排脓等作用。易误为“橘梗”。

粳:读jīng(京)。粳米。不能按“埂”类推误读gěng。

蒟蒻:读jǔ ruò。即魔芋,味辛,性寒。有毒。功效:消肿散结,解毒止痛。用于肿瘤,颈淋巴结结核;外用治痈疖肿毒,毒蛇咬伤。

枸橼:读jǔ yuán。又称香橼,其干片有清香气,味略苦而微甜,性温,无毒。理气降逆;宽胸化痰。主胸腹满闷;胁肋胀痛;咳嗽痰多。用于肝胃气滞,胸胁胀痛,脘腹痞满,呕吐噫气,痰多咳嗽。“枸”读gǒu(狗)指枸杞。

莨菪:读làng dàng(浪荡)。又名天仙子。味苦辛,性温,大毒,归心肝、胃经。功效:解痉止痛,安心定痫,主治脘腹疼痛,风湿痹,痛风虫牙痛,跌打伤痛,喘嗽不止,泻痢脱肛,癫狂,惊痫,痈肿疮毒。莨不读liáng(良)。

棱:读léng“楞”。三棱,中药名,破血行气,消积止痛。易误为“三凌”。

萝艻:读luó niǎo。即罗勒,又叫九层塔。清热凉血;除湿解毒。主治肺热咳血;肺结核咯血;尿血;小儿惊风;破伤风;肾炎水肿;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没药:读mò yào。味辛、苦,性平。归心、肝、脾经。功效:散瘀定痛,消肿生肌。主治:用于胸痹心痛,胃脘疼痛,痛经经闭,产后瘀阻,癥瘕腹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痈肿疮疡等病症的治疗。

硇砂:读náo shā(挠砂)。味咸、苦、辛,性温。归肝、脾、胃经。功效:消积软坚,化腐生肌,祛痰,利尿。“硇”不读ìn(囟)。

拗:读niù(扭)。羊角拗,有毒,祛风湿,通经络,解疮毒,杀虫。易误为“羊角袄”。

朴:读pò(破)。厚朴。此字另三个音为pǔ(朴素)、pō(朴刀)、piáo(姓)。“厚朴”之“朴”不可繁化及读pǔ(普)。

荠苨:读qí nǐ:又名地参。味甘,性寒。归肺、脾经。功效:润燥化痰,清热解毒。

翘:读qiáo(桥)。连翘,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易误为“连跷”。

茜:读qiàn(欠)。茜草。不读ī(西)。

荨:读qián(前)指荨麻;读ún(寻)荨麻疹口语用;读tán(谈)中药知母的异名。

羌活:读qiāng huó(枪活)。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易误为“姜活”。

秦艽:读qín jiāo(勤交)。味辛、苦,性平。归胃、肝、胆经。功效: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用于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日晡潮热,小儿疳积发热。“艽”读jiāo(交)不读jiǔ(九)。

稔:读rěn(忍)。毛稔,止血,止痛,止痢,消肿。易误为“毛捻”。

茸:读róng(荣)。鹿茸。不读ěr(耳)。

薷:读rú(茹)。香薷,发汗解暑,行水散湿,温胃调中。易误为“香需”。

霜薤:读shuāng xiè。经霜的薤。指白薤。薤白,味甘,性温。归肝、胃经。功效:疏肝解郁,和胃止痛。

蓍实:读shī shí(师实)。主益气,充肌肤,明目聪慧。易误为“其实”。

莎草:读suō cǎo(梭草)。又叫香附,有健胃、理气、调经等功能。易误为“沙草”。

荽:读suī(虽)。胡荽,又叫香菜、香荽、延荽,发表透疹,健胃。易误为“胡妥”。

獭:读tǎ(塔)。水獭,獭肝。不读lài(赖)。

葶苈:读tíng lì。又名葶苈子。味辛、苦,性大寒。归肺、膀胱经。功效:泻肺平喘,行水消肿。

腽肭脐:读wà nà qí(瓦纳脐)。又叫海狗肾,温肾壮阳,填精补髓。易误为“温内脐”。

菀:读wǎn(晚)。紫菀。不可误读误写为“苑”(yuàn)。

榅桲:读wēn po。别名木梨。味甘、酸、性温。功效:祛湿解暑,舒筋活络。

莴苣:读wō jù。味甘、性凉、能通乳汁,利小便,消食,醒酒。可治小便赤涩,短少,尿血等。

芜菁:读wú jīng。芜菁的种子。具有养肝明目,行气利水,清热解毒之功效。主治青盲目暗,黄疸便结,小便不利,症积 ,疮疽,面䵟。

靰鞡:读wù la。靰鞡草亦称乌拉草,属莎草科多年生灰绿色草本植物。功效:通筋活络,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

豨莶:读xī xiān。豨莶草,味辛、苦,性寒。归肝、肾经。功效:祛风湿,利关节,解毒。

苋:读xiàn(线)。马齿苋,清热、解毒,治菌痢。易误为“马齿见”。

缬草:读xié cǎo(鞋草)。治心神不安,胃弱,腰痛,月经不调,跌打损伤。易误为“结草”。

薤白:读xiè bái(泻白)。理气、宽胸、通阳、散结。易误为“韭白”。

芎:读xiōng(匈)。川芎,不读gōng(弓)。

蕈:读xùn(逊)。香蕈,即香菇。易误为“香覃”。

蘡薁:读yīng yù。味酸、甘、涩,性平。功效:生津止渴。主暑月伤津口干。

礜:读yù。礜石。不可误读误写为矾石之“礬”(fán)。

柘木:读zhè mù(浙木)。化瘀止血、清肝明目。易误为“拓木”。

枳实:读zhǐ shí(只实)。理气宽中,行滞消胀。易误为“积实”。

术:读zhú(竹)。白术,苍术,莪术,旧写作朮。与“术”(shù)读音不同。

(四)腧穴专业术语

攒:读cuán。穴位名攒竹。不读zàn(赞)或zǎn(昝)。

臑:读nào(闹)。穴位名臂臑。不可按“濡”类推读rú。

腧:读shù(树),不读shū(输)。腧穴,也叫穴位、气穴。人体脏腑、经络的活动机能聚结于体表的一些特殊部位。

郄:读xì(戏)。穴位名郄中。不读xī。郄穴,孔穴。指体内气血聚会于空隙处的重要穴位。

穴:读xué(学)。穴位。不读xuè(谑)。

髃:读yú(于)。穴位名肩髃,属于手阳明大肠经,主要用于治疗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瘾疹等病症。不可按“偶”类推读ǒu。

彧:读yù(域)。穴位名彧中。不读huò(或)。

杼:读zhù(柱)。大杼穴。不能按“抒”类推读shū或误读为yú(于)。

(五)诊断治疗术语

砭:读biān(边)。古代刺穴用的有刃的扁石块。不可按“贬”类推读biǎn。

瘥:读chài(虿)。病愈。不读chā(叉)或chà(岔)。

鑱:读chán。鑱针,古代九针之一。可以治疗热病、皮肤病。

瘳:读chōu(抽)。病愈,病瘳。不可按“寥”类推读liáo,或误读误写为“廖”(liào)。

鍉:读dī(低)。鍉针,九针之一。也读dí(敌),不读tí(题)或shì(是)。

灸:读jiǔ(久)。针灸。不读平声jiū(纠)。

芤:读kōu(抠),不读kǒng(孔)。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即宽大而中间有空虚感的脉搏。

刳:读kū(枯)。剖开。不读kuā(夸)。

内:读nà(纳)。内针,内谷,内药,内臼中,此义今作“纳”。与内外的“内”(nèi)读音不同。

铍:读pí。铍针,古针具名,九针之一。亦作铍刀、剑针。多用于外科,以刺破痈疽,排出脓血。

濡:读ruǎn(软)表示濡脉、肉濡及柔软义,同“软”,脉象浮而细软,轻按可得,重按反不明显;读rú(儒)表示湿润义。

数:读shuò(硕)。数脉、频数。与数学的“数”(shù)读音不同。

溲:读sǒu(叟)指浸泡、拌和(溲面、溲药);读sōu(搜)指小便。不能按“瘦”类推读shòu。

痏:读wěi(委)。针孔,瘢痕。不读yiǔ(有)。

诊:读zhěn(枕)。诊断。不可按“珍”类推读zhēn。

中:读zhòng(仲)。药中肯綮,中病即止,中病,中毒,中暑,与中外的“中”(zhōng)读音不同。

(六)其他易误读误写的字

卒:读cù(促)。卒然,突然,后世作“猝”。与死亡、终了义的“卒”(zú)读音不同。

度:读duó(夺)。揣度病情。与度量衡、程度、气度的“度”(dù)读音不同。

分蘖:读fēn niè。小麦、水稻等在地下或近地面的茎基部发生分枝。

合:读gě。计量单位,十分之一升。升合。不读常音hé。

匮:读guì(柜),后世作“柜”。表示藏物之器,但在专有名词“金匮”(包括书名《金匮要略》)中不改为“柜”。表示缺乏等义时读kuì(溃)。

和:读hè(贺)表示唱和,和诗,曲高和寡;读hé(河)表示和谐、和平;读huó表示和面;读huò表示搅拌和药及煎药遍数。

期:读jī(基)。周,周年。与日期的“期”读音不同。

校:读jiào(叫)表示校勘、校订;读iào表示校尉、学校。

解剖:读jiě pōu,用特制的刀、剪把人体或动植物体剖开。

泌:读mì(密)。分泌,泌尿。不读bì(必)。

娩:读miǎn(免)。分娩。不可按“晚”的读音类推读wǎn。

炮:读páo(袍)。中药炮制。与枪炮的“炮”(pào)读音不同。

否:读pǐ(痞)。否塞不通,阴阳否隔,否极泰来。与是否的“否”(fǒu)读音不同。

嘌呤:读piào líng,有机化合物,无色结晶,易溶于水,在人体内氧化而变成尿酸。

逡:读qūn。退行或徘徊。不可按“俊”类推读jùn或按“梭”类推读suō。

稔:读rěn(忍)。本指谷物成熟,代指“年”。不读niàn(念)。

娠:读shēn(身)。妊娠。不可看半边读chén(辰)。

恃:读shì(是)。依仗,恃能厌事。不可按“持”类推读chí。

螫:读shì(是)。虫蜇。与“蜇(zhē)”义同形略近而音不同,不可误混。

邃:读suì(岁)。深远,深邃。不可误读误写为“遽”(jù)。

飧:读sūn。晚饭。

摶:读tuán(团)。把东西捏聚成团,即“团”的动词形。不可误读误写为“搏”(bó)。

遗:读为wèi(卫)表示赠送;读为yí(移)表示丢失。

庠:读xiáng(详)。古指学校。不要误读误写为“痒”。

飨:读xiǎng。用酒食款待人。也泛指对人提供某些东西。古又同“享”。

硝酸铵:读iāo suān ǎn,无机化合物,无色或白色结晶,溶于水。

恤:读xù(序)。忧虑,体恤。不读xuè(血)。

酗:读xù(序)。沉迷于酒,发酒疯。不读xiōng(凶)。

殷:读yān(淹)。形容血色殷红,黑红色。与殷勤、殷切的“殷”(yīn),读音不同。

爻彖:读yáo tuàn。指《周易》中的爻辞和彖辞。借指八卦。

诣:读yì(意)。造诣,到。不能按“旨”“指”类推误读zhǐ。

饔:读yōng。熟食,有时专指早饭。

垣:读yuán(元)。矮墙。不可按“桓”类推读huán,或按“恒”类推读héng。

摭:读zhí(直)。拾取,摘取。不读shù(庶)或zhè(蔗)。

识:读zhì(志)。多闻博识。与认识的“识”(shí)读音不同。

竹箨:读zhú tuò。笋壳。

属:读zhǔ(主)。连属,徽音累属。与类属的“属”(shǔ)读音不同。 ZfI+CVgtF1gbLPq8sLVvbIP067e6rnKDvOYG0AVUuQnr30K0MSEuAxZ9bzDOyCx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