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初版序

教了几十年书,很容易养成“好为人师”的毛病,这点我很警惕。本来嘛,大千世界,人各有志,很难说哪一种生活方式最好。可在“劝学”这个问题上,我立场不够坚定,常常突破自我设限——有时散文,有时随笔,有时讲座,说多了,自己都感觉不太好意思。

比起传授各种专业知识,劝人读书或教人怎么读书,显得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以致学有专精的教授们,普遍不太愿意涉足。前年我在北大出版社刊行《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就是想打破这个禁忌,让“劝学文”变得有趣且有学问。只不过,关于读书是否有用、有益、有趣,我希望论证的,其实是最后一点。假如有一天“读书”这一行为真的风靡全球,我相信,“有趣”必定是最为关键的原动力。

这回重作冯妇,书名取自去年的同题演讲。这篇《读书是件好玩的事》初刊《读书》2013年第9期,《新华文摘》2013年第21期(11月)转载。与之宗旨相似且互为掎角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读书”》和《读书的“风景”与“爱美的”学问》,已收入《读书的“风景”》一书,故不再重复露面。需要说明的是,这篇演讲稿篇幅太长,不合《读书》体例,只好裁出三段,交给了《中华读书报》。至于为纪念“世界读书日”,去年我为《人民日报》撰写短文,今年又为《人民教育》提供卷首语,这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与第一辑的新鲜出炉不同,第二辑乃旧文重刊。讲述个人读书生活的那些篇可能不怎么好玩,值得一提的是充满戏剧性的“读书俱乐部”。1988年底,《人民文学》编辑朱伟承包了南京的《东方纪事》,拉哥们姐们一起试验“主持人制”。具体说来就是,邀汪曾祺为总顾问,然后刘心武主持“东方闲话”,李陀主持“封面人物”,钱钢主持“自然·灾祸·人”,刘再复主持“知识分子心态录”,戴晴主持“‘文革’研究”,陈小川主持“女性研究”,史铁生主持“文化潮汐”,苏炜主持“感悟与人生”,查建英与林培瑞主持“东西风”,苏晓康主持“人与历史”,黄子平主持“当代文艺志”,林斤澜主持“四时佳兴”,陈平原主持“读书俱乐部”。不用多说,明眼人一看就明白,我主持的栏目纯属敲边鼓的。此双月刊1989年初开锣,三期以后打烊。理由很简单,风云突变,主持人各奔东西。我已写成的《畅销书的学问》和《书肆与文人》,只好请《瞭望周刊》的朋友帮助善后——此前因连载《逛书摊》,与该刊编辑有过愉快的合作。

第三辑可谓乱中有序,我关注的是图书的生产、传播、收藏以及评论,涉及名头很响的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及今天依然很活跃的《读书》杂志、《中华读书报》等,但也讲到半途而废的《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以及学生们积极筹办但很快关张的“书评网站”。其中最让我牵挂、念兹在兹的,始终是书评问题,因我认准,没有好书评,是中国学界风气不正,乃至劣币驱逐良币的根本原因。曾做过若干努力,但屡战屡败;如此“败军之将”,今天再也“不敢言勇”了。

如何向公众推介好书,免得其“养在深闺人未识”,可以是撰写书评,也可以应邀为他人书籍作序。第四辑所收录的,便是后者。因《自序自跋》已经出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书评文字也多入集,反而是近年为朋友著作所撰序言,涉及面广,话题有趣,且不必板起面孔,尽可主客交融、庄谐并举,故值得缀辑。

作为《文史知识》的编委,我有幸在该刊发表了大大小小十九篇文章(其中有连载两三期的)。这回应邀为“《文史知识》编委文丛”供稿,最初设想从我历年在该刊所发文章中选,开篇目即可,连提供书稿电子版都不必要。这么做冠冕堂皇,且很有纪念意义。唯一的缺憾是,这些文章与我仍在流通的各书颇有重叠。做还是不做,正为此苦恼不已;后突发奇想,决定换一种方式,以“读书”为专题,一半收未曾入集的新作,一半取自不再重刊的旧书。如此一来,既与此前《读书的“风景”》相呼应,又契合《文史知识》传播新知、普及“悦读”的办刊宗旨,不亦快哉!

2014年5月3日于京西圆明园花园 /+XUDtKk3bq166QTjZY+ePQUGrbVlu9SUecxM0cFUK4h5UBOgHv7mxzNXTLeWIC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