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章
围绕作战计划展开的斗争

OKH的作战计划——反对意见——计划中的进攻无法赢得决定性胜利——施利芬计划的翻版?——敌军统帅部会怎么做?——A集团军群司令部的计划——目标:全面胜利——重点不在北翼,必须置于南翼——战局伊始就以装甲力量穿过阿登山区——以攻势防御应对敌人有可能发起的反攻——为贯彻新计划展开徒劳的斗争——A集团军群司令部发给OKH的各份呈文——作战构想部分更改,但没有根本性改变——飞行事故——作者被解除职务——向希特勒当面汇报后,A集团军群司令部的作战建议获得采纳——这份建议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执行?

直到战争结束后,构成我们西线攻势基础的作战计划,具体的来龙去脉才公之于众,这份计划与 1939 年 10 月 19 日和 29 日OKH签发的“黄色展开令”截然不同。按照新计划,我们在西线迅速打垮了英法联军、荷兰军队、比利时军队,赢得了决定性胜利。英国军事作家利德尔·哈特,根据他从集团军群司令冯·伦德施泰特元帅、我们当时的作战处处长布卢门特里特将军那里得到的信息,率先报道了新计划的来龙去脉,还以我的名字命名了这份计划。

因此我认为,自己作为主要参与者,现在应该利用现有资料,详细阐述这份至少具有一定重要意义的计划是如何形成的。的确,该计划的基本思路出自我的构想。我亲自撰写了所有备忘录,由集团军群司令部呈交OKH,我们希望按照我们的构想发动进攻,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在西线赢得决定性胜利。

1940 年 2 月,我已离开A集团军群参谋长的岗位,但终于得到向希特勒面陈作战构想的机会,集团军群司令部此前把这种构想呈报OKH,可一直没有回音。我面见希特勒几天后,OKH就根据我们的想法和建议签发了新展开令。

但我要明确强调,集团军群司令冯·伦德施泰特将军和我的同僚布卢门特里特、特雷斯科夫始终赞同我的构想,冯·伦德施泰特先生还在我们呈交的报告上签名,表示他完全赞成,而且大力支持。没有他的批准,我们不可能一再向OKH呈文,说服他们接受新计划。

对从事战争史研究的军官和历史学家来说,了解我们围绕作战计划展开的思想斗争的整个过程,也许是值得的。但我不想阐述集团军群司令部呈交OKH的各种文件,这些文件势必造成内容的重复,肯定会让读者厌倦。当然,这些呈文也提出了某些要求和理由,时至今日已没人感兴趣,因为它们针对的是当时的特定时刻,以及当时有可能实现的东西。

因此,我打算先介绍OKH展开令的基本作战思想,然后阐述我觉得OKH(更准确地说是希特勒)的战略构想存在缺陷的原因。接下来我会介绍与OKH的作战计划完全不同的基本作战思路,集团军群司令部的战略构想就建立在这种思路的基础上。最后我要简短叙述一下,经过漫长而又徒劳的斗争,根据集团军群司令部的思路拟制的作战计划最终如何替代了原先的方案,无疑是希特勒的指示起了作用。

OKH(即希特勒)的作战计划

如果让我根据手头的展开令,先阐述OKH(和希特勒)所策划的攻势的基本战略思想,那么我想这样来介绍:

按照希特勒 10 月 9 日的指令,OKH打算以强大的右翼穿过荷兰和比利时北部,击败可能盘踞在比利时的英法联军,以及比利时和荷兰军队。这个强大的突击翼寻求的是决定性胜利,由N集团军级支队和B集团军群(司令冯·博克大将)组成,开入莱茵河下游和北艾费尔地区。B集团军群编有 3 个集团军。德军北翼共计 30个步兵师和快速兵团大部(9 个装甲师、4 个摩托化步兵师)。西线德军共 102 个师,北翼兵力占了近一半(参见附件一)。

N集团军级支队的任务是歼灭荷兰军队,而B集团军群的 3 个集团军从吕蒂希 南北两侧穿过比利时北部。强大的装甲兵团应发挥决定性作用,一举击溃敌军(A集团军群的任务参见下文)。

10 月 19 日下达的第一道展开令,10 月 29 日做出修改,暂时把荷兰排除在外,可能是OKH提出的建议。(参见附件二)

按照新指令,B集团军群现在必须把两个集团军(第 4、第 6 集团军)排在第一线,另外两个集团军(第 18、第 2 集团军)排在第二线,从吕蒂希两侧向前推进。荷兰后来再次纳入作战计划,交给第 18 集团军对付。

B集团军群执行决定性进攻,A集团军群掩护他们的南翼。A集团军群编有两个集团军(第 12、第 16 集团军),共计 22 个步兵师,没有快速兵团,奉命开入艾费尔南部和洪斯吕克山地区,任务是穿过比利时南部和卢森堡。

第 12 集团军梯次配置在B集团军群左翼,伴随B集团军群一同攻击前进,以防敌人打击该集团军群翼侧。

第 16 集团军穿过卢森堡后转身向南,在纵深翼侧掩护整个行动,防御阵地大致沿马其诺防线西部边缘的北面延伸,位于萨尔河与色当东面的马斯河之间。

C集团军群编有两个集团军,共计 18 个步兵师,任务是掩护从卢森堡延伸到瑞士边界的西墙。17 个步兵师和 2 个快速师留作统帅部预备队。

这场行动的目标,在 10 月 19 日展开令的第一段称为“总企图”(根据希特勒 10 月 9 日签署的OKW指令),具体如下:

“尽可能多地击溃法国军队及其盟军,同时尽可能多地占领荷兰、比利时、法国北部领土,以此作为基地,日后对英国展开极具成功希望的空战和海战,也作为鲁尔区广阔的前方保障地带。”

展开令第二段,OKH阐述了率领进攻的两个集团军群的第一个目标:

“歼灭荷兰军队,尽可能多地击溃边境筑垒地域的比利时军队,迅速集中强大的兵团,特别是快速兵团,为强大的北翼继续进攻和迅速占领比利时沿海地区创造条件。”

我们在前面说过,10 月 29 日的展开令做出修改,OKH重新确定了“总企图”,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B集团军群进攻行动的目标,新的总企图如下:

“在法国北部和比利时境内接战并击溃尽可能多的法国军队,为我们在陆地和空中继续与英法两国交战创造有利条件。”

在“兵力配置和任务”段落,OKH为B集团军群规定的作战目标如下:

“歼灭索姆河以北地域的联军,一路前出到海峡沿岸。”

A集团军群的掩护任务大体不变,主要是遂行防御,但也有所扩大,右翼集团军(第 12 集团军)现在奉命迅速前进,尽快在菲迈附近及其南面渡过马斯河,穿过法国边境筑垒地域,朝拉昂这个总方向攻击前进。

两道展开令规定的作战企图概括起来大致如下:

实力较强的右翼负责粉碎比利时境内的英法军队,实力较弱的左翼掩护这场突击。就空间而言,作战目标是夺取海峡沿岸。首轮打击完成后该如何行事,指令里没有说明。

反对意见

很能说明问题的是,读罢两份展开令阐述的作战计划,我的第一反应更多地出自情感,而不是理智。OKH的作战企图,看上去基本是 1914 年施利芬计划的翻版。我羞愧不已,我们这代人除了重复旧方案,提不出任何新构想,即便这份旧方案出自施利芬,我们还是丢人至极。要是我们从文件柜里取出一份敌我双方都经历过的战争计划,结果会怎样,更何况对方早就为这份计划的重演做好了准备!所有军事专家都知道,德军 1914 年冲击凡尔登—图勒—南锡—埃皮纳勒筑垒防线,与之相比,德国人不愿进攻马其诺防线,也不具备这种能力。

不过,要是我把出自情感的第一反应归咎于OKH,无疑是不公正的。首先,这份计划出自希特勒,而不是OKH;其次,它也没有完全照搬施利芬计划。不管怎样,“照搬施利芬计划”的普遍看法,只有两个方面是正确的:第一,德军1939 年的进攻重点和 1914 年一样,都置于北翼;第二,两份计划都要穿过比利时。除此之外,可以说 1939 年的计划与 1914 年截然不同。

首先是完全不同的形势。1914 年还能像施利芬策划的那样,依靠作战突然性。就算德军无法以全部兵力穿过比利时,至少能把主力集中到最北翼。而 1939 年,希特勒这种企图根本无法遮敌耳目。

另外,1914 年还能像施利芬那样,希望法国人早早攻入洛林,给我们帮个大忙。而 1939 年已无法指望敌人助我们一臂之力。他们会投入强大的兵力,抗击我们从一开始就穿过比利时,甚至有可能穿过荷兰的突击,与 1914 年的情况相反,我们基本上要与敌人正面交战。法国人不会过早地在战线中央地段采取主动,有可能后发制人,对穿过比利时的我军主力的南翼发起强有力的反突击。所以,决不能全盘照搬施利芬计划。

但除此之外,我很清楚,OKH和希特勒都没想过全盘照搬施利芬计划。施利芬计划设想的是全面、决定性地歼灭法国军队。也就是说,他打算以大规模深远迂回从北面合围敌军,肃清法国北部之敌,尔后穿过巴黎西部,最终把所有法国军队逼到梅斯—孚日山脉—瑞士边界一线,迫使他们投降。但另一方面,他得承受初期在阿尔萨斯遭遇敌军反突击的风险,同时指望敌人攻往洛林,为德军顺利完成合围助上一臂之力。

相比之下,1939 年的作战计划没有争取全面胜利的想法。作战目标很明确,就是歼灭盘踞在比利时北部的联军,赢得局部胜利。同时在空间上夺取海峡沿岸,以此作为后续作战的基地。

冯·布劳希奇大将和他的总参谋长拟制展开令时,也许想到毛奇说过的话,他在《论 1870—1871 年战争》的序言里谈到总参谋部的工作:“没有哪份作战计划能准确预料与敌主力首次遭遇后的情况。只有外行会相信,预先确定的、包含各种细节并延续到最终的作战思想能在战局过程中始终如一地得到贯彻。”

如果OKH的作战思想以这种指导原则为基础,那么,他们就是想实现初期目标(北翼在比利时境内赢取局部胜利并夺得海峡沿岸)后,为是否和如何进行后续作战留下余地。

但就我在措森收到展开令后听说的情况看,我觉得OKH认为德国军队不可能在法国战区赢得全面胜利,最起码他们对此深感怀疑。陆军总司令和总参谋长随后多次视察我们的集团军群司令部,进一步加强了我这种印象。集团军群一再建议,必须努力争取全面胜利,可OKH从没给出明确答复。我还觉得,就连希特勒当时也不相信拟议的行动能彻底击败法国。相反,他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德国 1914 年的攻势失败后,甚至没看出控制必要的基地对英国展开潜艇战的必要性。这就是他现在非常注重夺取海峡沿岸的原因。

很明显,像施利芬策划的那样,以一场行动彻底击败法国,现在已不复可能。如上文所述,由于形势发生变化,已不具备实施这种行动的前提条件。但如果OKH实现局部目标后打算继续作战,以期最终击败法国,那么,初期行动就得瞄准这个最终目标!首先,我们要彻底歼灭敌人的北翼,确保第二步行动的决定性优势,第二步行动的目标必须是歼灭法国境内的联军残部。但另一方面,初期行动也要为第二步行动创造有利的作战条件。

第二步行动能为我们赢得全面胜利,但在我看来,OKH目前策划的作战行动,无法满足展开第二步行动的两个条件。

受领突击任务的德国B集团军群,辖内 43 个师侵入比利时,会遭遇 20 个比利时师,倘若荷兰参战的话,还得加上 10 个荷兰师。尽管这些师的战斗力远不及德国军队,但他们可以依托吕蒂希两侧和阿尔贝特运河强大的筑垒地域,或利用地形障碍实施顽强抵抗,要知道,比利时境内的阿尔贝特运河延伸到安特卫普要塞,南面的马斯河筑垒防线以那慕尔为支撑点,而荷兰境内有无数条水道。另外,这些敌军几天内就会得到英法军队(包括所有装甲和摩托化师)增援,这股联军早已部署在法国—比利时边界,严防德国入侵比利时。

德军进攻翼不可能再像 1914 年那样,以出其不意的大规模迂回合围敌军。待英法军队开抵,我们就不得不以近乎正面进攻的方式击败实力旗鼓相当的对手。初期行动只能靠战术手段赢得胜利,根本没在战略层面做好准备。

敌人借助娴熟的指挥,完全能避免在比利时境内遭遇惨败。就算他们无法守住安特卫普—吕蒂希—马斯河(或瑟穆瓦河)筑垒防线,我们也得预料到,对方会退到索姆河下游后方继续战斗。他们可以投入强大的预备队,在那里构筑新防线。而德军的攻势在此期间已从顶点走向衰落。A集团军群的布势和兵力都无法阻止敌人构设从色当东面的马其诺防线顶端延伸到索姆河下游的防线。这样一来,德国军队就陷入与 1914 年秋季作战结束后类似的境地,唯一的好处是控制了海峡沿岸宽大的海岸基地。我们既无法按计划歼灭比利时境内之敌,为最终决战争取到足够的优势,也没能为后续作战创造有利条件。所以,OKH策划的作战行动只能赢得局部胜利。

而 1940 年的实际情况是,B集团军群以娴熟的指挥彻底打垮了比利时境内的敌军,比利时和荷兰军队被迫投降。尽管我们对德军的指挥和装甲兵团的战斗力充满信心,但对这种战果还是有些始料未及。如果敌人指挥得更好些,本来不会这样。他们在比利时北部大败亏输,可能是因为我们后来修改了作战计划,在比利时境内作战的敌军后方交通线被A集团军群装甲力量切断,被迫撤离索姆河。

最后还要指出,OKH的作战计划有一个疏漏:对方果敢而又坚定的指挥带来的战斗力。我们不能假设敌人缺乏这种能力,特别是甘末林这样的将领,他甚至在我们这里也有很高的声望。贝克将军战前拜访过他,对他的印象非常好。

敌人果敢的指挥本来有可能挡住德军穿越比利时的突击,同时对北翼德军的南侧发起大规模反突击。即便指定用于支援比利时和荷兰的兵力已开入比利时,他们还是能为这种反突击集中 50—60 个师,当然,也许要抽调马其诺防线的兵力。在此期间,B集团军群朝西面的海峡或索姆河河口挺进得越远,敌人对北翼德军纵深翼侧的反突击就越有效。A集团军群的 22 个师能否挡住对方的反突击,这一点没有把握。不管怎么说,作战行动照此发展的话,我们就很难为西部战区的最终决战创造有利条件。

A集团军群司令部的计划

以上概述的反对意见,是我研究OKH展开令期间想到的,构成了我们多次向OKH提出建议,竭力说服他们接受我们作战观点的基础。这些建议多少有些重复,这种情况无法避免,所以我在这里简单总结一下,同时与OKH的作战企图加以比较。

1.西方攻势的目标,必须是在陆地寻求决战。如果致力于OKH展开令规定的次要目标,那么我们在政治(破坏三个国家的中立)和军事方面付出的代价就太不合理了。德国军队在欧洲大陆的进攻力对我们来说是决定性要素,把他们消耗在次要目标的做法不可取,特别是考虑到苏联这个因素。

2.我们的进攻重点必须置于A集团军群,而不是B集团军群。B集团军群计划中的突击,多多少少会正面遭遇预有准备之敌,也许能取得初期战果,但最终很可能停在索姆河畔。真正的机会是A集团军群穿过阿登山区发起突袭(由于地形复杂,敌人绝料不到我们会在这里使用装甲力量),朝索姆河下游攻击前进,在索姆河前方切断敌人投入比利时境内的军队。仅以这种方式就有望歼灭比利时境内的整个敌军北翼,为法国境内的最终决战创造先决条件。

3.A集团军群既创造了最大的良机,也给德军的攻势造成最主要的危害。倘若敌人应对正确,他们会设法避免在比利时境内从事对他们不利的决战,必要情况下退到索姆河后方。与此同时,他们还可以集中所有兵力,对我们的南翼发起大规模反突击,目标是合围比利时境内或莱茵河下游前方的德军主力。尽管我们不太相信法国统帅部会采取如此大胆的解决方案,他们的盟友肯定也会反对,但我们必须考虑到这种可能性。可如果我们穿过比利时北部的攻势在索姆河下游受阻,敌人至少会以预备队建立一条绵亘防线。这条防线有可能从色当东面的马其诺防线西北端起,利用埃纳河和索姆河,一路延伸到海峡。为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只要敌人在我们南翼展开,例如在马斯河两侧或马斯河与瓦兹河之间,就必须立即予以粉碎,这一点至关重要。我们从一开始就得破坏该地域敌军防线的完整性,为日后绕过马其诺防线创造条件。

4.A集团军群必须成为整个行动的重点,尽管出于空间原因,一开始可能会给B集团军群配备更多的师,但A集团军群应该编有 3 个集团军,而不是 2 个。按照计划,一个集团军穿过比利时南部强渡马斯河,尔后朝索姆河下游攻击前进,进入B集团军群当面之敌的后方。

另一个集团军必须按计划攻往西南方,任务是粉碎敌人集中兵力、在马斯河以西地域对我们南翼发起反突击的企图。

第三个集团军按计划在谢尔克与色当东面的穆宗之间,马其诺防线北面,掩护整个行动的纵深翼侧。

作战重点从B集团军群转到A集团军群,为此提出以下要求:

再调拨一个集团军和强大的装甲兵团,由于空间原因,这个集团军只能在我们的进攻取得进展后再投入,但从一开始就要做好准备。

以上就是集团军群司令部多次向OKH呈交备忘录提出的作战思路的简要概括。

为A集团军群的作战计划进行的斗争

当然,1939 年 10 月我不可能马上拟制出一份妥善的作战计划。凡人达成目标前,总是要辛勤地工作,还得进行一番斗争。完美的艺术品不可能像雅典娜那样,从宙斯的头颅里一跃而出。

毕竟,集团军群司令部 1939 年 10 月 31 日发给OKH的第一份呈文,就德国发动进攻的情况下如何遂行作战行动提出建议,其中包含“新计划”的基本思路。更准确地说,这份呈文是两封信。第一封信是集团军群司令写给陆军总司令的,谈到德国军队在当前情况下发动进攻的基本问题。

冯·伦德施泰特大将在信件开头处着重指出,根据 10 月 19 日和 29 日的展开令拟制的进攻计划,不可能取得决定性战果。敌我兵力对比没有为全歼敌军创造基础,纯粹的正面接敌致使我军无法攻击对方翼侧和背后。这场进攻很可能以索姆河的正面交战而告终。他还指出,装甲兵团和空中力量是我们的制胜王牌,但他们在深秋和冬季无法充分发挥效力,我方作战行动会遭遇种种困难。

可如果此次攻势获胜,为海空军打击英伦三岛创造条件的话,就必须发动进攻。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仅夺取部分海峡沿岸是不够的,必须占领整个法国北部的大西洋沿岸,以此作为实现上述目标的先决条件。

鉴于我们身后是苏联,为局部而不是全面胜利消耗军队的进攻力殊不可取。我方军队的进攻力是欧洲大陆的决定性要素,只要我们还有一支具备攻击力的军队,就能保持苏联与我们的友谊。

新组建的兵团的训练和内在凝聚力达到必要的水准前,我方军队的攻击力目前只能依靠现役师,但寻求决定性胜利的进攻,仅凭现役师是不够的。

要是我们对英国发动空战,这种压力也许会迫使西方国家主动进攻。但英国遭受高昂的伤亡后强行发动进攻,法国是否有足够的战斗意志配合,这一点殊难逆料。我们希望把进攻筑垒阵地的难题和破坏比利时、荷兰中立的罪名丢给敌人。但我们不能无限期地等下去,直到英国完善他们的陆军、空军军备。

从军事角度看,对英国的战争只能在海上和空中赢得。要是我们没等决战就把军队的进攻力消耗殆尽,那么只会在欧洲大陆大败亏输!所以,伦德施泰特大将在信里对德军过早(深秋或冬季)发动进攻提出警告。集团军群司令部在这方面与OKH观点一致,但对德军进攻行动的具体方案持不同看法。关于这个问题,集团军群司令认为,按照OKH的展开令行事,无法赢得全面胜利。

集团军群司令部 10 月 31 日呈送OKH的第二封信(参阅附件三),以积极建议的方式补充了集团军群司令的上述判断,陈述了我们对德军这场进攻该如何实施的看法。尽管形式不太完整,但信里包含“新计划”的基本思想,强调了以下必要性:

1.整个行动的重点置于南翼;

2.投入强大的摩托化力量,从南面出击,攻往比利时北部联军的身后;

3.另一个集团军在A集团军群身后跟进,负责攻势防御,掩护我们的南翼免遭敌人大规模反突击。

陆军总司令和总参谋长 11 月 3 日视察集团军群,没有提起这些呈文。不过,我还是趁这个机会,代表冯·伦德施泰特大将陈述了我们的观点。但冯·布劳希奇大将否决了我们增派兵力(另一个集团军和强大的装甲力量)的请求,他说道:“好吧,等我有多余的兵力就调给你们。”这句话表明,他当时根本没接受我们的思路。不过,他最后还是答应,从OKH预备队给我们调拨 1 个装甲师和 2 个摩托化团。

很不幸,此次视察也清楚地表明,OKH领导人对计划中的进攻,特别是德军在西线赢得全面胜利的可能性持强烈的保留态度。他们想从各集团军司令和军长那里了解部队的状况,这不难理解。可他们听取关于新建师现况的汇报时,表现出的态度给人的印象是,他们对计划中的进攻没抱太大希望。

为消除这种印象,冯·伦德施泰特大将几天后召集麾下将领,阐述了司令部的作战观点,还指出我们在西线赢得决定性胜利的机会很大,但这场进攻只能到来年春季再发动。

OKH要求我们在展开令框架内陈述意见,利用这个机会,我们 11 月 6 日再次提出建议,但没得到回复。

在此期间,希特勒的“观象青蛙”,也就是航空部的气象专家忙着在他们的梯子上爬上爬下。结果,只要他们预测到一段好天气,哪怕很短暂,希特勒就下达指令,让部队开入待机地域。但他的“观象青蛙”每次都撤销预报,于是,相关军事行动也随之取消。

11 月 12 日,我们收到一份完全出乎意料的电传电报,具体如下:

元首现在决定,在第12集团军南翼或第16集团军地域组建第三个快速部队集群,以第19军军部、第2和第10装甲师、1个摩托化师、党卫队警卫旗队、大德意志团编成,做好准备,利用阿尔隆、坦蒂尼、弗洛朗维尔两侧没有森林的地带,朝色当及其东面推进。

该集群的任务是:

A.击溃敌人开入比利时南部的机动力量,缓解第12、第16集团军的任务压力;

B.在色当附近或东南面出人意料地占领马斯河西岸,为后续行动创造有利条件,特别是在第6、第4集团军辖内装甲兵团没能在这里发挥作用的情况下。

OKH随后对展开令做出相应的补充。

电传电报的措辞表明,第 19 军调拨给A集团军群是遵照希特勒的命令。这是怎么回事?可能是第 16 集团军司令布施将军不久前向希特勒的汇报让他动了这个念头。布施将军知道我的思路,也许他在希特勒面前提到,我们想以装甲力量迅速突破阿登山区。不过,这也可能是希特勒自己的想法,他对战术机会独具慧眼,潜心研究地图后得出了结论。他也许意识到,在色当附近渡过马斯河是最容易的,而第 4 集团军辖内的装甲兵团在下游渡河会非常困难。他大概发现,渡过马斯河最有利的地点就是色当,马斯河防线在这里为B集团军群南翼开了个口子,一如既往,他想同时抓住所有深具吸引力的目标。虽然我们对装甲军配属给集团军群大为高兴,但这也意味着分散使用装甲力量。第 19 装甲军军长古德里安将军起初不同意这样使用他的军,因为他一直主张装甲力量必须集中在一处。直到我跟他介绍了集团军群司令部的作战构想,以及我们努力把整个行动重点置于南翼(也就是A集团军群)的目的,古德里安这才发现敌军后方索姆河河口这个诱人的目标,对我们的计划兴奋不已。正是他的热情,驱使我方装甲力量在敌军身后长驱直入,一路前出到海峡沿岸。古德里安认为,尽管地形复杂,但以大股装甲兵团穿过阿登山区的想法完全可行,我对此当然如释重负。

我们把话题拉回第 19 装甲军配属A集团军群这件事,毫无疑问,希特勒认为此举仅仅是个战术措施,渡过马斯河也是为缓解B集团军群的压力。

OKH对展开令的补充说明,也没体现出设定新目标的想法。他们根本没提从A集团军群地域攻往索姆河河口,一举合围敌军,赢得决定性胜利的构想,甚至没要求为此做好准备。

11 月 21 日,陆军总司令和他的总参谋长再次视察我部。我们在科布伦茨召开会议,列席的除了A集团军群几位集团军司令,还有B集团军群司令冯·博克大将和他的几位集团军司令。

一个特殊原因让此次会议不同以往。冯·布劳希奇大将想听听集团军群和集团军司令的想法,以及他们根据OKH展开令做出的安排。可是,B集团军群司令和他的几位部下讲完后,本该轮到我们发言,布劳希奇却宣布,说听听集团军司令的意见就够了。显然,他担心A集团军群司令部趁机发表不符合OKH展开令的观点。

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呈交备忘录(参阅附件四),以书面形式向OKH负责人再次陈述我们对此次进攻该如何实施的看法。

与上面提到的 2 份(10 月 31 日和 11 月 6 日),以及另外 4 份(11 月 30 日、12 月 6 日、12 月 18 日、次年 1 月 12 日)呈文一样,这份备忘录再次强调以往提过的主要观点,集团军群司令部提出的总体进攻计划建立在这些观点的基础上。由于当前形势的变化,个别呈文的内容略有些不同,但整体作战思想和建议与我们前面说过的基本相同,所以这里不再重复。

与此同时,希特勒似乎也在考虑第 19 装甲军用于A集团军群地域的问题,令他困扰的是,如果B集团军群辖内的装甲力量没能迅速取得预期战果,能否以更多兵力增援第 19 装甲军,如果可以的话,又该如何执行。不管怎样,据OKW战时日志官格赖纳说,希特勒 11 月中旬问过OKH,必要情况下,能否和如何增援古德里安装甲军。据格赖纳说,希特勒 11 月 20 日前后下达指示,要求OKH做好预案,倘若A集团军群取得“比B集团军群更快、更大的战果”,就把作战重点从B集团军群迅速转移到A集团军群。

11 月底,OKH把莱茵河东岸的第 14 摩托化军调入A集团军群展开地域后方,显然是遵照希特勒的指令行事。但该军仍留作OKH预备队,至于配属给B集团军群还是A集团军群,OKH会根据日后的具体作战形势而定。希特勒把作战重点转到A集团军群的念头,是他自己想到的,还是听说了A集团军群司令部的作战思路,这个问题不甚明了。

我们在前面说过,希特勒 11 月 23 日在柏林向三军高级将领发表讲话,次日,希特勒接见了冯·伦德施泰特大将、布施、古德里安将军。返回科布伦茨的途中,布施告诉我,希特勒在会见中表示,他非常理解集团军群的观点。如果真是这样,就说明希特勒加强A集团军群装甲力量的意图,主要是为了实现他所希望的目标,也就是在色当突破马斯河防线,为B集团军群的行动提供便利。依我看,冯·伦德施泰特大将当时不太可能把我们与OKH展开令截然相反的作战草案呈报希特勒,特别是考虑到陆军总司令当时的尴尬处境。另外,真这样做的话,他事先会告诉我。

格赖纳还指出,希特勒 10 月底就通过他的副官长施蒙特知道了A集团军群司令部的计划,这种说法值得怀疑,至少从时间上看不太可能。正如我在前文说过的那样,施蒙特代表希特勒来我们这里,想看看气候和地形条件是不是真像我们报告的那样,给进攻行动造成严重妨碍。我们的作战处处长布卢门特里特上校和冯·特雷斯科夫中校利用这个机会告诉施蒙特,集团军群司令部向OKH提交了作战计划,他们认为这份计划更好。

几天后,布卢门特里特征得我同意(冯·伦德施泰特大将批准了,我只好勉强同意),把我拟制的最后一份备忘录的副本交给施蒙特上校。至于施蒙特把这份副本呈送希特勒还是约德尔将军,我就不知道了。不管怎样,1940 年 2 月 17 日,希特勒让我就如何遂行西线攻势的问题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只字未提他看过我们呈送OKH的备忘录。

11 月底,希特勒也许确实考虑过,行动进行期间把进攻重点从B集团军群转移到A集团军群。但这绝不意味着他放弃了目前的作战计划,或接受了A集团军群司令部的基本作战思想。尽管第 14 摩托化军作为OKH预备队,变更部署到我们的展开地域后方,但先前的展开令依然有效。行动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B集团军群在比利时北部的大举推进,而A集团军群仍执行掩护任务。只有在B集团军群没取得预期战果,或A集团军群作战地域有望迅速赢得胜利的情况下,希特勒才会转移进攻重点。

哈尔德将军给我的回复也明确说明了这一点,这份回复针对的是我 11 月 30日就作战计划重新提交的新报告(参阅附件五),顺便说一句,这是他首次回复我们先前那些呈文。哈尔德指出,第二个重点(也就是A集团军群作战地域)似乎已出现,一旦突破阿登山区的行动大获成功,我们建议的作战目标就必然会扩大,整场行动也会按照我们的建议进行。

哈尔德将军指出,我们的大部分想法与OKH不谋而合,但不同之处在于,OKH先前就第 19 和第 14 军下达的命令,不是建立新的重点,只是为建立新重点创造可能性。他继续指出:“由于受到我们无法控制的力量影响,实际作战重点的形成,已经从部署问题变成行动期间的指挥问题。”

从哈尔德的答复可以看出两点:第一,希特勒保留了执行进攻期间最重要的决定权;第二,他显然认为作战重点的形成取决于战事进展,对A集团军群司令部的作战计划,他要么不知道,要么不想接受。我 12 月 15 日接到哈尔德将军打来的电话,证实了第二点。

12 月 6 日,我又给陆军总参谋长写了封私信,再次列举了支持我们这份作战计划的所有要点(参阅附件六)。实际上,我以作战建议的方式在信里完整地阐述了“新计划”。但到 12 月 15 日,我一直没得到哈尔德将军任何回复,于是打电话给第一军需长冯·施蒂尔普纳格尔将军,向他询问OKH是不是想对我们的建议装聋作哑,就这样一直拖下去。结果,哈尔德给我打了上面提到的那通电话。他对我保证,虽然他们完全赞同我们的意见,但必须执行严格的指令,作战重点仍置于B集团军群,或在进攻期间再决定是否转移重点。从这番话可以听出,OKH实际上接受了我们的作战思想,还以某种形式汇报给了希特勒。但与此同时,约德尔的代表瓦利蒙特将军和国防军指挥参谋部第一参谋,后来擢升将军的冯·洛斯贝格却告诉我,OKH从未向希特勒汇报过我们的建议!这种情况令我们困惑不解。

无论OKH是虚与委蛇还是真心赞同我们的意见,反正,进攻期间再考虑是否把作战重点转移到A集团军群,这种想法与A集团军群司令部设想的行动完全是两码事。

拿破仑的确说过“先投入战斗,然后就见分晓”,可这句话几乎成为法国人的公理,特别是他们 1914 年上当受骗,主动攻入洛林后更是如此。毫无疑问,这个公理也适用于 1940 年的联军统帅部,因为他们想让我们先发动进攻,然后伺机行事。他们肯定会规避比利时境内的决战,尔后以最强大的兵力对我们的南翼发起反突击。但对我们来说,决不能坐在这里考虑何时在何处打出我们王牌的问题,因为集团军群司令部的作战计划建立在出敌不意的基础上。敌人很难料到我们会以强大的装甲力量穿越阿登遍布森林的山地,身后还有一个集团军跟进。

但这场突击要想实现战术目标,也就是到达索姆河下游,必须打垮开赴比利时南部的敌军。与此同时,我们还得与敌军残部一同渡过马斯河,这样才能进入位于比利时北部B集团军群当面之敌的背后。同样,如果我们打算在对方采取行动前一举粉碎敌人部署在我们南翼(例如马斯河与瓦兹河之间)的强大预备队,为歼灭敌军残余力量的“第二幕”创造有利条件,我们部署在这里的兵力就必须强大到足以掌握主动权。

如果我们等战事发展后再决定作战重点置于何处,无异于放弃了从南面迂回、歼灭比利时北部之敌的良机。同时,此举也让敌人有了获胜的机会,因为他们可以投入强大的预备队,对我们的南翼发动反攻。但敌军统帅部没抓住这个机会。

如果说是否给A集团军群配备强大的兵力,从而形成作战重点,取决于我们能否以不足的兵力取得出敌不意的效果,那么,毛奇的话适用于这种思想:“初期展开阶段犯的错是无法弥补的。”所以,无论B集团军群的强大突击能否粉碎比利时北部之敌,也无论孤军深入的第 19 装甲军能否到达色当,我们决不能坐等攻势发展。倘若上级打算采纳A集团军群的计划,那么从一开始就该给集团军群配属足够的装甲力量和 3 个集团军(哪怕第三个集团军只能在我军夺得更多空间后前调)。据此,我 12 月 6 日为集团军群起草的呈文,要求为A集团军群配属共计 40 个师的 3 个集团军,外加 2 个快速军,而不是编有 22 个步兵师的 2 个集团军和 1 个装甲军。希特勒介入并接受我们的作战思想后,A集团军群获得的兵力终于达到这个数字。

所以,为了让上级采纳集团军群司令部的计划,我们还得继续斗争。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行动伊始不能只投入第 19 装甲军,第 14 摩托化军也得加入其中,按计划穿越阿登山区,在色当附近及其下方渡过马斯河,尔后攻往索姆河下游。另外,我们要求配属的第三个集团军,必须从一开始就发起进攻,打击有可能部署在马斯河西面我方南翼的敌军。

如果这两个要求得到满足,那么无论OKH是否全盘接受我们的思想,进攻行动必然会朝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全面胜利的目标。

当然,就像毛奇说过的那样,我们的作战计划不可能预见到首度遭遇敌军主力后的情形,但可以肯定,倘若我们以不足的兵力发动进攻,初期阶段就会陷入停顿。不过,毛奇在同一段话里还说,与敌军首度遭遇后,指挥官“必须时刻紧盯自己的大目标”。我们认为,大目标就是在欧洲大陆赢得全面胜利。德军的攻势必须从一开始就瞄准这个目标,哪怕决定性胜利只能以两个阶段来实现。上文提到拿破仑的做法在其他情况下也许是最佳策略,希特勒据此保留了把作战重点置于何处的决定权,但在我们看来,此举意味着放弃了赢得全面胜利的机会。

由于我在 12 月 6 日写给陆军总参谋长的信件没取得预期结果,于是我按照我们的作战思想,为西线攻势拟制了一份“展开令草案”(参阅附件七),12月 18 日呈交冯·伦德施泰特大将。他会以这份文件为基础,向陆军总司令汇报情况,如果获得批准,他还要向希特勒汇报。12 月 22 日,冯·伦德施泰特大将与冯·布劳希奇大将会晤,但没能面见希特勒。另外,我们还以书面形式,把这份展开令草案呈送OKH。我希望以这种具体的形式阐明我们的作战思路,也许比先前的理论性解释更具说服力,说不定能让总参作战处接受我们的思想。可直到战争结束后我才发现,总参作战处根本没有从哈尔德将军那里收到我们关于西线攻势的呈文。

12 月下半月的天气情况排除了发动进攻的一切可能性。另外,现在似乎有必要停一停,然后再继续敦促上级更改作战计划。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提供的材料很充裕,所以我可以安安心心地回家过圣诞。从利格尼茨返回科布伦茨的途中,我打电话给措森的OKH,想知道他们这段时间对我们那份作战草案的态度。冯·施蒂尔普纳格尔将军又一次告诉我,OKH基本赞同我们的观点,但限于希特勒的指令,无法决定作战重点的问题。没人知道陆军总司令有没有把我们的建议告诉希特勒,应该没有,因为时任总参作战处处长的豪辛格中校告诉我,冯·布劳希奇大将自11 月 5 日起就没再见过希特勒。

随着新年到来,希特勒的“观象青蛙”再次活跃起来。晴朗、霜冻预示着一段好天气,为空军的行动创造了机会。但严寒导致艾费尔和阿登山区覆盖了一层厚厚的冰雪,对装甲兵团的行动很不利。

不管怎样,希特勒再次发出指令,让部队从待机地域开入进攻出发阵地。

尽管如此,集团军群司令部 1 月 22 日再次向OKH呈交了题为“西线攻势”的备忘录(参阅附件八),我们在这份备忘录里又一次阐明先前反复提过的关于西线攻势的想法,还强调进攻的目标是赢得全面胜利。尽管此时已无法更改展开令,但集团军群司令部还是坚信,我们的思路会在展开和作战实施过程中脱颖而出。另外,发动进攻的指令先前撤销了那么多次,这次也许还是这样,所以,仍存在彻底更改作战计划的可能性。

但要达成这个目的,就得清除一直妨碍我们的作战计划获得采纳的绊脚石,这块绊脚石在哪里呢?据我们从OKH听到的说法,希特勒的观点是最大的阻碍。OKH一再强调,他们基本赞同我们的观点,但受到希特勒指令的制约,他坚持认为,作战重点应当视作战进程而定。可由于我们的计划与OKH制定的展开令相去甚远,OKH把我们的计划呈报希特勒了吗?如果呈报希特勒的计划不仅能实现局部目标,还有望在西线赢得全面胜利,能说服希特勒改变主意吗?据我们所知,希特勒和OKH负责人到目前为止都不相信我们能在西线赢得全面胜利。

为澄清这个问题,我们随“西线攻势”备忘录一同附上冯·伦德施泰特大将签名的信件,具体如下:

集团军群从OKW下达的指令获悉,元首兼最高统帅保留了在作战过程中确定作战重点的决定权,借此获得最高指挥权,OKH因而无权自行做出作战决定,所以我请求你们把这份建议(指的是上面提到的备忘录)呈交元首。

签名:冯·伦德施泰特

当然,这项请求是我对伦德施泰特大将提出的建议,他听罢立即签名同意,但此举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德国的军事传统,因为只有陆军总司令和代表他的陆军总参谋长有权向希特勒提出建议。

可如果OKH真赞同我们的观点,就该主动采纳我们的作战计划,并上报希特勒。这是个机会,能让OKH得到好评,重新获得陆战指导权威的地位。没有谁比我更欢迎这种结果,当初我作为第一军需长,与冯·弗里奇大将和贝克将军一同为OKH的地位努力争取过。 另一方面,如果OKH已经把我们的想法呈报希特勒,但徒劳无获,那么,希特勒非常敬重的冯·伦德施泰特大将亲笔签署的这份文件,可能会给OKH莫大帮助,说不定能打消希特勒视作战进程确定作战重点的决定。我们从OKH听到种种反馈后不得不推断,实现我们的作战思想,目前最主要的障碍就是希特勒的决定。

可这份备忘录得到的回复令我们大失所望。回函指出,我们认为OKH只寻求局部目标的看法纯属误解,他们会及时确定更多目标。至于提供更多兵力,为A集团军群配属另一个集团军的问题,他们已做好预案,投入时机必须由陆军总司令来决定。希特勒会根据陆军总司令的建议,最终确定作战重点。他们基本赞同我们的作战思路,因而认为没必要把这份备忘录呈送希特勒。

虽然OKH的回函称,陆军总司令赞同我们这份备忘录的主要思路,但无法掩盖的事实是,他们不打算建议希特勒按照我们的建议对作战计划做出根本性修改。相反,目前的展开令依然有效。比利时境内的决战仍以B集团军群的正面进攻来实施,至少在攻势第一阶段那里依然是作战重点。

A集团军群继续掩护这场行动,受领的任务没有朝索姆河下游拓展,也就是说,没要求我们打击比利时北部B集团军群当面之敌的背后。作战重点是否调整到A集团军群,这个问题仍取决于作战进程。A集团军群没获得装甲力量,按照集团军群司令部的作战建议,装甲力量配属集团军群是个先决条件,这样才能确保比利时南部的突袭大获成功,尔后再攻往索姆河河口,楔入敌军背后。集团军群也没得到配属另一个集团军的保证,我们的任务是以攻势防御抗击敌人有可能发起的反突击,再配属一个集团军很有必要。

就这样,上级没有解决“初期展开阶段无法弥补的错误”,他们不想就我们倡议的行动做出决定,就像约德尔将军 1940 年 2 月说的那样,他们认为这场行动“沿隐蔽的小径实施,纯粹是碰运气”。

显然,德军和联军最高统帅部的看法不谋而合,都认为在比利时北部展开正面交战更稳妥,因而不愿冒险实施大胆的行动。所谓“大胆的行动”,对德军来说就是采纳A集团军群的计划,对联军而言就是避免在比利时决战,对德军攻势的南翼发起强有力的反突击。

在此期间发生了一起事件,最高统帅部随后按照A集团军群司令部的建议,彻底更改了作战计划,许多人认为这起事件起到了决定性影响。

由于飞行事故,第 7 伞兵师作战参谋意外地降落在比利时境内。第 1 航空队的展开令至少有一部分落入比利时人手里。所以我们不得不猜测,西方国家通过比利时掌握了我们目前的作战计划。

虽说这起不幸的事件后来确实促使希特勒和OKH采纳了A集团军群的建议,但他们起初并没有为此更改作战计划。1 月 25 日,陆军总司令在科布伦茨和巴特戈德斯贝格分别会晤了A、B集团军群司令和他们麾下的集团军司令,此次会议表明,OKH的基本观点没有任何变化。会议是在上述事件发生了一段时间后举行的,各集团军群和集团军受领的任务保持不变。只是B集团军群的任务有所扩大,第 18 集团军现在奉命占领整个荷兰,而不是像先前设想的那样,只占领“荷兰要塞”地域外的部分荷兰领土。不管怎样,A集团军群的任务照旧。第 2 集团军司令部确实调到我们这片地域,但和第 14 摩托化军一样,仍由OKH掌握。至于第 14 摩托化军,我先前代表集团军群司令在发给OKH的呈文里指出,仅以第 19 装甲军穿越阿登山区是不够的,此举无法在色当赢得胜利,因为敌人在此期间会把强大的兵力(法国第 2 集团军)集结在马斯河畔。尽管我再三解释,但冯·布劳希奇却宣称他不能把第 14 摩托化军交给我们。这说明上级仍坚持己见,认为作战重点是否调整到A集团军群取决于作战进程。但也说明另一点,展开令落入比利时人手里的不幸事件并没让上级更改作战部署。

尽管如此,我除了在 1 月 25 日向陆军总司令阐述集团军群的观点,又在 1 月30 日根据近期收到的敌情报告,向OKH递交了更新过的呈文。我告诉他们,必须料到强大的法国军队(特别是他们的快速兵团)开赴比利时南部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下,仅凭第 19 装甲军的实力不足以击败这股敌军,更谈不上强渡马斯河。

2 月 7 日,我们在科布伦茨举行的图上作业证实了这种观点,此次作业推演了第 19 装甲军和集团军群辖内两个集团军的行动,明确表明第 19 装甲军孤军深入是多么困难。我当时的印象是,参加图上作业的哈尔德将军开始认识到我们的观点正确合理。

但在此期间,我个人的命运出人意料地发生了变化。1 月 27 日我接到通知,说我被任命为第 38 军军长,该军很快就要在国内组建。据冯·伦德施泰特大将说,1 月 25 日那场会议期间,陆军总司令私下里告诉他,集团军群要换个参谋长。他给出的理由是,就连军龄不如我的赖因哈特将军也获得一个军,所以我的军长任命不能再拖了。我获得任命似乎并不违背常规晋升程序,可大规模攻势即将展开之际,集团军群更换参谋长有些蹊跷。职务问题本来可以用其他方式来解决,现在的说法纯属借口。所以很难不让人怀疑,把我调离集团军群参谋长岗位,完全是因为我敢于一次次反对OKH的作战计划,所以他们想赶紧摆脱我这个麻烦制造者。

我参与领导的图上作业结束后,冯·伦德施泰特大将当着所有在场人员的面对我作为他的参谋长取得的成绩表示感谢。这位高级指挥官的绅士风度和宽宏慷慨,在他的话里显露无遗。同样令我满足的是,集团军群辖内两位集团军司令,布施和李斯特将军,以及古德里安将军,不仅对我去职深表惋惜,还觉得非常震惊。

2 月 9 日,我离开科布伦茨,先赶往利格尼茨。

但在此期间,我忠心耿耿的同僚布卢门特里特上校和冯·特雷斯科夫中校不愿放弃,没有因为我调离而停止斗争,继续努力让我们的作战计划获得采纳。我估计,可能是特雷斯科夫说服了他的朋友,也就是希特勒的副官长施蒙特,让我获得了向希特勒面陈西线攻势该如何进行的机会。

不管怎样,我 2 月 17 日奉命来到柏林,和另外几位新任命的军长一同面见希特勒。我们报到后,与希特勒共进早餐,一如既往,吃饭的时候主要是希特勒在讲话。我记得,他对敌国军事技术的创新有着惊人的了解。英国驱逐舰在挪威领海攻击“阿尔特马克”号轮船的消息,让希特勒发表了关于小国无法保持中立的长篇大论。

我们吃罢早餐道别时,希特勒让我跟他去办公室。落座后,他请我陈述对西线攻势的看法。我不清楚他是否通过他的副官长知道了我们的计划,或了解多少。不管怎样,我发现他对集团军群几个月来反复呼吁的观点理解得非常快,而且完全赞同我说的内容。

回来后,我立即根据自己的记忆,就此次会谈的内容写了份备忘录送交A集团军群司令部,具体内容如下:

1940年2月17日,A集团军群前任参谋长作为第38军军长向元首报到,趁机向他汇报了A集团军群对实施西线行动的想法,报告内容如下:

1.西线攻势的目标必须是在陆地赢得决定性胜利。当前展开令规定的局部目标,例如在比利时击败尽可能多的敌军,夺取部分海峡沿岸,在政治和军事方面下的赌注太大。我们必须以陆地上的最终胜利为目标。因此,作战指导从一开始就应当致力于在法国赢得全面胜利,彻底粉碎法国的抵抗力。

2.与当前的展开令相反,上述目标要求把进攻行动的重点明确置于南翼,也就是A集团军群,而不是留在B集团军群或暂不决定。目前的打法,充其量只能正面打击英法军队,迫使他们退往索姆河,我们的行动随后很可能在那里停滞不前。如果把作战重点转移到南翼的A集团军群,他们就可以穿越比利时南部,渡过马斯河,朝索姆河下游方向攻击前进,那么,盘踞在比利时北部的强大敌军会被切断,再遭到B集团军群正面打击,这股敌军就会全军覆没。但A集团军群必须向索姆河下游迅速突破,才有望实现上述战果。这是此次战局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是以强大的右翼合围法国军队。

3.执行这项任务的A集团军群需要配属3个集团军,所以,应当把另一个集团军部署到集团军群北翼。集团军群最靠北的集团军(第2集团军)的任务是突破马斯河,攻往索姆河下游,切断B集团军群当面之敌的退路。南面,第二个集团军(第12集团军)必须在色当两侧渡过马斯河,尔后转向西南方,发起进攻,粉碎法军以强大的兵力在马斯河西面实施反突击的一切企图。第三个集团军(第16集团军)最初的任务是在马斯河与摩泽尔河之间实施防御,掩护整个行动。德国空军尽早粉碎法军的展开至关重要,因为法军如果还有勇气的话,会设法在马斯河西面或两侧发起大规模反突击,可能会一路前出到摩泽尔河。

4.只把第19装甲军投入色当附近的马斯河,肯定是不够的。如果敌人以强大的摩托化力量在比利时南部对付我们,那么,第19装甲军的实力太弱,无法迅速歼灭对方,同时以剩余力量渡过马斯河防线。倘若敌人只是以强大的兵力据守马斯河,那么,基于目前的兵力配置,该军也无法凭一己之力渡过马斯河。如果我们想以摩托化力量为先锋,至少要在集团军群目前的作战地带投入2个军,在沙勒维尔和色当同时渡过马斯河,而不考虑第4集团军辖内装甲力量在日韦强渡马斯河的情况。因此,第14摩托化军从一开始就应当置于古德里安军翼侧,A、B集团军群都不该干涉该军的使用问题。

元首说他赞同上述观点。新的展开令很快就会下达。

可惜,这道最终展开令不再由我经手,我只知道是基于希特勒 2 月 20 日下达的指令。新展开令的基本内容如下,与我长时间争取的要求相符。

1.以两个快速军(古德里安将军的第 19 装甲军、冯·维特斯海姆将军的第 14摩托化军)开进,在沙勒维尔—色当一线渡过马斯河。两个军编为新组建的装甲集群,由冯·克莱斯特将军统一指挥。

2.原本隶属B集团军群的第 2 集团军,转隶A集团军群,并为A集团军群补充所需要的第三个集团军。如果第 16 集团军转身向南,集团军群进攻地段的宽度允许的话,第三个集团军就立即推进。

3.原本隶属B集团军群的第 4 集团军转隶A集团军群,从而让集团军群攻往索姆河下游期间获得必要的机动空间。(为拓宽进攻地段,A集团军群一再要求,至少把第 4 集团军最靠南的一个军转隶过来。战时日志官格赖纳的记载把这场转隶的日期提早到 11 月,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直到新展开令下达,隶属关系才发生变更。)

OKH下达的新命令,充分考虑了A集团军群司令部的所有观点。整个作战行动的重点转移到南翼,作战地段宽度扩大到马其诺防线以北地域和那里的交通网。不过,B集团军群仍有 3 个集团军,强大的兵力足以让他们完成比利时北部和荷兰的任务,众所周知,他们后来在那里赢得了辉煌的胜利。

A集团军群现在得以发起突袭,穿过阿登山区,渡过马斯河攻往索姆河下游,把敌人打得措手不及。这样一来,集团军群就切断了比利时北部之敌撤到索姆河后方的退路,还能有效应对敌人对德军这场攻势的南翼发起大规模反突击。

关于德军 1940 年 5 月实施的进攻作战,我想大致介绍如下:

由于德军部队,特别是装甲部队的优势,B集团军群的进攻取得辉煌的战果,远比他们发起正面冲击,遭遇比利时强大的筑垒阵地好得多。不过,比利时北部的联军大败亏输的决定性因素是德军出敌不意地穿过阿登山区,渡过马斯河攻往索姆河河口,最终前出到海峡港口。这场胜利,除了冯·伦德施泰特大将的杰出指挥,功劳最大的可能是干劲十足的古德里安将军,他把集团军群的作战理念付诸实践。

比利时北部的战果没有完全实现预期目的。据丘吉尔说,联军从敦刻尔克撤走 338226 人(包括 26176 名法军官兵),尽管他们损失了所有重武器和其他装备。这一点归咎于希特勒的干预,他两次命令装甲兵团停止前进,一次是在他们赶往海岸期间,第二次是在敦刻尔克前方。后一道命令相当于为英军搭设了跨越海峡的金桥,希特勒为何要下达这种命令,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说法是,希特勒想保全装甲兵团的实力,用于法国战局第二阶段,而凯特尔也告诉过他,敦刻尔克周边地形不适合使用装甲部队。第二种说法是,戈林向元首保证,仅凭空军就能阻止英国人逃离敦刻尔克。戈林好大喜功,总是自吹自擂,所以我认为他完全有可能许下这种承诺。不管怎样,从军事角度看,这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第三种说法出自希特勒与冯·伦德施泰特大将的谈话,据说是希特勒故意放走英军,因为他认为此举有利于日后与英国达成和解。

不管怎么说,放英军逃离敦刻尔克,是希特勒犯下的重大错误之一。纵虎归山后来导致他没敢入侵英国,之后又让英国得以在非洲和意大利作战。

希特勒采纳了A集团军群的作战构想,也就是穿过阿登山区攻往海边,一举切断比利时北部的敌军,最起码前出到敦刻尔克门前。但他没接受另一个构想,也就是作战行动第一阶段应当为第二阶段创造有利条件。A集团军群的快速兵团攻往海边之际,德国统帅部所做的仅仅是掩护这场运动,把跟进的各个师像珍珠串那样排列在遭受威胁的南翼,以防敌人有可能在马斯河两侧发起反突击。他们大概认为,从马斯河西面向南发动进攻,从一开始就粉碎敌人实施大规模反突击的一切企图,同时撕开马斯河与瓦兹河之间的敌军防线,这种想法过于冒险。

正如后来的苏联战局表明的那样,希特勒在作战问题上有某种直觉。但他缺乏军事统帅所需要的素质教育,合格的军事统帅能承受作战行动中的高风险,因为他知道自己能驾驭风险。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宁愿采用更保险的解决方案,也就是在南翼实施防御,掩护德军攻势的第一阶段,而不敢按照A集团军群司令部的建议,采取大胆的行动。他很走运,因为敌军统帅部没有发动大规模反突击。对方本来完全可以及时集中大约 50 个师,在马斯河两侧发起大规模反突击,一路向东攻往摩泽尔河,不过,他们可能要暂时放弃荷兰和比利时除筑垒地域外的其他地区。

所以,德军攻势的第一阶段结束后,双方再次沿绵亘的战线对峙,这条战线从马其诺防线延伸到卡里尼昂,然后沿埃纳河和索姆河下游递延。德军首先要做的是,必须再次突破这条防线。尽管德军第二阶段的攻势迫使敌人短时间内彻底投降,但主要原因是对方在比利时北部惨败后,已没有足够的兵力据守从瑞士边界到海边的防线。另一个原因是,法国军队的士气遭到决定性打击。当然也不能忽略这样的事实,敌人根本没有能与德军装甲部队匹敌的作战力量。倘若联军总司令像A集团军群司令部预计的那样正确行事,那么他们就会在马斯河两侧发起大规模进攻。不过,按照A集团军群的作战计划,敌人展开期间,我们就在马斯河与瓦兹河之间发动进攻,一举粉碎对方的企图。与此同时,B集团军群合围比利时北部之敌,尔后转向索姆河下游,按照施利芬计划合围法军残部,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在马其诺防线后方反转的正面与敌人决战。

除了英军从敦刻尔克逃离,我们最终在法国战区赢得辉煌的胜利,因此,以上考虑似乎纯属多余。唯一的作用可能是表明,就算敌人的行动更积极、更正确,我们的新计划也能取得胜利。不过,马斯河与摩泽尔河之间的第一阶段行动可能也出现了危急的时刻。 hU7G86DzsS2Zzezek/Jf/l32punihc+FXsFMeAT6IW+thHLJsWqC+olBEAPLGVf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