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作战态势

决定性因素:德国军队的优势和波兰的地理环境——西面的风险——德军兵力和作战计划——波军兵力和作战计划——对波军部署情况的思考——波兰想“守住一切”——波兰的进攻梦想,他们会采取何种军事行动?——争取时间的斗争,决定性防御只能设在纳雷夫河、维斯瓦河、桑河后方——掩护纵深翼侧——西方国家抛弃波兰——联军总司令致歉

以下因素对波兰战局的作战态势具有决定性影响:

首先是德国军队的优势,但前提条件是德国统帅部甘愿在西面冒上巨大的风险,调集主力对付波兰;其次是地理环境,德军得以从东普鲁士—波美拉尼亚、西里西亚—斯洛伐克两个方向夹击波兰军队;最后是波兰从一开始就面临苏联在背后构成的潜在威胁。

德军兵力和作战计划

德国统帅部完全接受西面的上述风险。

OKH投入 42 个现役师(包括新组建的第 10 装甲师)对付波兰,外加以奥得河—瓦尔塔河河曲部要塞守备部队改编的 1 个步兵师(第 50 师)。我方兵力共计 24个步兵师、3 个山地师、6 个装甲师、4 个轻装师、4 个摩托化步兵师、1 个骑兵旅。另外还有动员后刚刚组建的 16 个师(第 2—第 4 波次 ),但这些师眼下还不具备充足的战斗力。除此之外,党卫队警卫旗队和 1—2 个加强团也调拨给东线陆军。

相比之下,我们在西面只留 11 个现役步兵师,外加兵力相当于 1 个师的要塞守备力量(后来改编为第 72 步兵师)和新组建的 35 个师(第 2—第 4 波次),没有装甲或摩托化兵团。西面部署的 46 个师,只有四分之三能参与作战行动。

作为空降师训练和装备的第 22 步兵师留在国内,担任OKH预备队。

空军主力编为两个航空队参加对波战争,第三个实力较弱的航空队留在西面。

德国统帅部这样分配兵力,无疑要冒上很大的风险。可是,由于波兰战局的进程快得出人意料(战败方犯的错误也起了作用),特别是因为波兰的西方盟友完全不作为,坐视波兰败亡,这种风险几乎没得到应有的重视。

但我们必须记住,德国统帅部当时估计法国军队约有 90 个师。实际上,1939年秋季,法国军队 3 周内就扩充到 108 个师(引自冯·蒂佩尔斯基希的说法)!他们有 57 个步兵师、5 个骑兵师、1 个装甲师、45 个预备役或本土师,还以强大的装甲和炮兵力量构成统帅部预备队。 法国的预备役师优于德国的战时编组,因为他们的预备役人员训练有素,而德国新组建的兵团,主要以只受过短期训练的新兵或一战期间的预备役人员组成。

因此,战争伊始,法国军队的优势数倍于西线德军。

英国投入的地面力量很少,只提供了 4 个师,而且这些师直到 10 月上旬才开抵战区。

德国针对波兰的作战计划,是充分利用边界线提供的机会,从一开始就对敌军实施两翼合围。德国陆军部署为两个隔得很远的翼侧集团,几乎彻底放弃了中央地带(奥得河—瓦尔塔河河曲部)。

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冯·博克大将,参谋长冯·扎尔穆特将军)辖两个集团军,编有 5 个步兵军和 1 个装甲军,共 9 个现役步兵师(包括以要塞守备部队新组建的、不满员的第 50 步兵师)、动员期间组建的 8 个步兵师、2 个装甲师(外加新组建的肯普夫装甲师)、2 个摩托化步兵师、1 个骑兵旅,也就是说,共计 21 个师。

另外,集团军群还编有东普鲁士柯尼斯堡和勒岑的要塞守备部队,以及波美拉尼亚的内策旅。集团军群以冯·屈希勒尔将军的第 3 集团军在东普鲁士展开,冯·克鲁格大将的第 4 集团军在东波美拉尼亚展开。

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先突破波兰走廊,尔后把维斯瓦河东面的主力迅速投向东南方或南方,跨过纳雷夫河防线,进入波军维斯瓦河防线后方。

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冯·伦德施泰特大将,参谋长冯·曼施泰因将军)的实力显然更强大,辖 3 个集团军(李斯特大将的第 14 集团军、冯·赖歇瑙大将的第10 集团军、布拉斯科维茨大将的第 8 集团军),编有 8 个步兵军、4 个装甲军,共 15 个现役步兵师、3 个山地师、8 个新组建的师,摩托化主力是 4 个装甲师、4个轻装师、2 个摩托化步兵师,共计 36 个师。

集团军群以第 14 集团军在上西里西亚工业区、摩拉维亚东部、斯洛伐克西部展开,第 10 集团军在上西里西亚的克罗伊茨堡周围及其南面展开,第 8 集团军在厄尔斯东面的西里西亚中部展开。

集团军群的任务是击败维斯瓦河河曲部和加利西亚的敌军,以强大的摩托化力量迅速攻往华沙,尽快沿宽大正面占领维斯瓦河畔若干渡场,与北方集团军群协同,歼灭波军残部。

波军兵力和作战计划

和平时期的波兰军队有 30 个步兵师、11 个骑兵旅、1 个山地旅、2 个摩托化(装甲)旅。另外,他们还有几个边防团,大批国土防卫营,以及驻守格丁根—海拉地域的海军部队。(引自 1942 年《军事科学周刊》,赫尔曼·施奈德的《对波兰作战态势的思考》。)

总之,波兰国防军的实力相当强大。不过,他们的武器基本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旧装备,就连空军的 1000 来架战机也达不到现代化要求。(引自冯·蒂佩尔斯基希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德国方面估计,一旦爆发战争,波兰能把现有师的数量增加一倍,但他们是否有足够的武器装备,这一点值得怀疑。据冯·蒂佩尔斯基希统计,战争爆发前的 1939 年,波兰只召集了可编为 10 个预备役师的团,不过波兰人显然没把这些部队按计划编为师级兵团。但战局进行期间,德国方面获得的情报发现,对方投入了一些预备役师。波兰统帅部掌握的军力如下(引自冯·蒂佩尔斯基希和赫尔曼·施奈德的著作):

东普鲁士边界,2 个师和 2 个骑兵旅组成的战役集群,在苏瓦乌基与沃姆扎之间沿布布尔河—纳雷夫河—维斯瓦河一线展开;

莫德林集团军辖 4 个师和 2 个骑兵旅,在姆瓦瓦两侧展开;

波美拉尼亚集团军集中在走廊内,编有 5 个师和 1 个骑兵旅;

德国边界对面,从瓦尔塔河到斯洛伐克边界,展开 3 个集团军:

波兹南集团军驻扎在波兹南省西部,辖 4 个师和 2 个骑兵旅;

罗兹集团军驻扎在维隆周围,辖 4 个师和 2 个骑兵旅;

克拉科夫集团军驻扎在琴斯托霍瓦与新塔尔格之间,辖 6 个师、1 个骑兵旅、1 个摩托化旅。

后两个集团军身后,是编有 6 个师和 1 个骑兵旅的普鲁士集团军,集中在托马舒夫—凯尔采地域。

最后是喀尔巴阡山集团军,主要以预备役兵团和国土防卫营组成,沿喀尔巴阡山边界掩护纵深翼侧,从塔尔努夫到伦贝格呈梯次配置。

辖 3 个师和 1 个摩托化旅的预备役集群(皮斯科尔集团军),留在维斯瓦河畔的莫德林、华沙、卢布林地域。

另外,战局进行期间,波兰人在布格河东面组建了独立的波莱谢集群,显然是为防范苏联入侵。

不过,德国军队进攻时,波军仍在展开,似乎没能彻底完成上述部署。

对波军部署情况的思考

波兰的作战意图是“守住一切”,更确切地说,他们不愿主动放弃任何东西,若非如此,很难解释这种兵力部署背后的意图究竟是什么。这种意图通常会导致实力较弱的一方战败。希特勒显然没汲取波兰的教训,几年后步了波兰的后尘。

波兰军队作战态势方面的困难显而易见:一是因为德国可以利用边界划分的优势从两个方向,后来甚至从三个方向进攻;二是因为波军兵力处于劣势。这种情况下,如果波兰统帅部仍企图“守住一切”,只能说明他们受到心理和政治束缚,没办法考虑军事现实。

除了毕苏斯基元帅和寥寥几位头脑冷静的政治家,整个波兰可能没有谁充分认识到,由于他们向邻国苏联和德国提出不合理的领土要求,波兰面临的处境非常危险。波兰只有 3500 万人口,波兰人占 2200 万,剩下的是德意志、乌克兰、白俄罗斯、犹太等少数民族,他们多多少少都受到波兰人压迫。

另外,德国(和俄国)军事实力虚弱的年月,波兰凭借与法国结盟,长期幻想进攻德国。他们企图对孤立的东普鲁士发动突然袭击,或是像波兰起义联盟鼓吹的那样,进攻上西里西亚。他们甚至梦想沿波兹南—奥得河畔法兰克福这条最短的路线进军柏林,或征服上西里西亚后,沿奥得河西岸攻往帝国首都。

德国在东普鲁士和奥得河—瓦尔塔河河曲部构筑了防御工事,后来又重新武装,这才粉碎了波兰人的梦想。但波兰政治家和军人并没有彻底放弃进攻德国的念头,因为他们指望法国会在西面同时发动攻势。不管怎么说,上述波军部署状况,即便最初目的主要是防御,但也能得出以下结论:一旦法国提供有力支援,他们就转入进攻。

另外,波兰总参谋部没有自己的指挥传统,这种传统需要建立在长期经验的基础上。一方面,波兰人的性格偏好进攻,而不是防御。他们可能一直怀念昔日的浪漫主义色彩,至少波兰军人的潜意识里有这种想法。我还记得一幅雷兹-希米格维元帅的肖像画,背景是冲锋陷阵的波兰骑兵中队。

另一方面,新组建的波兰军队接受法国人训练,因而不太可能学会快速、灵活的作战样式,而是接受对方的阵地战经验,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这种作战样式就主导了法国统帅部的军事思想。

由此可见,波兰军队的部署,除了“守住一切”的想法,根本没有建立在任何明确的作战思想上,不过是面对优势之敌的防御与昔日侵略野心的折中。同时,他们还幻想德军会像法国人传授的那样发动进攻,很快会陷入阵地战。有趣的是,战争爆发前不久,我们收到一份关于波兰进攻企图的机密报告。情报来源非常可靠,是波兰总统或波军总司令雷兹-斯米格雷元帅身边的亲信提供的。报告里指出,波兰人打算采取进攻性部署,把强大的兵力集中在波兹南省。但最值得注意的是,这场进攻性部署是按照英国的建议或要求进行的!鉴于当前形势,我们认为这份情报不可信。可后来的战事证明,波兰人确实把强大的兵力集中在波兹南省,尽管他们认为德军的进攻方向不太可能取道波兹南。这个波兹南集团军后来在布祖拉河会战中遭歼灭。

话说回来,波兰方面也不乏清醒的建议。赫尔曼·施奈德上校 1942 年为《军事科学周刊》撰写的文章指出,法国的魏刚将军曾建议在涅曼河、布布尔河、纳雷夫河、维斯瓦河、桑河一线后方设立防御。从作战角度看,这项建议是唯一正确的方案,因为它排除了德军实施合围的可能性,同时利用河流障碍,极大地强化了波军抗击德军装甲兵团的防御。另外,这条防线的长度只有 600 公里左右,而原先漫长的弧形防线沿波兰边界延伸,从苏瓦乌基到喀尔巴阡山各山口,长达1800 公里。但采纳这项建议,就得放弃整个波兰西部,包括该国最具价值的工业区和农业区。很难设想哪届波兰政府敢冒着下台的风险做出这样的决定。另外,即便战争伊始他们就大踏步后撤,也很难加强法国在西面发动进攻的决心,而波兰军队把波兰西部拱手让给德国人,会不会促使苏联人立即采取行动,攫夺波兰东部领土,这种可能性无法排除。

因此,正如施奈德上校指出的那样,波兰军事学院院长库特尔泽巴将军 1938年初向雷兹-斯米格雷元帅呈交了一份备忘录,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他认为绝不能放弃“波兰至关重要的战略地区”,不仅包括罗兹、上西里西亚工业区,还包括波兹南、库特诺、凯尔采这些宝贵的农业区。为此,他提出一份部署方案,与波军 1939 年实际执行的计划类似,可就连他也从一开始就放弃了守卫走廊和瓦尔塔河西面波兹南省的企图。他建议在东普鲁士边界南面,沿格鲁琼兹到波兹南这条宽大的弧线,从奥斯特罗沃起,经琴斯托霍瓦直到切申地域,在西里西亚边界修筑防御工事,以此加强波兰的防御。同时,这些工事要留下“出击口”,以便波兰军队日后对东、西普鲁士及西里西亚发动进攻。很明显,构筑如此庞大的筑垒防线,波兰力有不逮。另外,库特尔泽巴将军知道波兰的军力不及德国,对法国的支援也有清醒的认识,他认为即便法国积极提供全面军事支援,波兰最初也得靠自身力量坚持 6—8 周。因此,他建议在上述紧要地域的前方实施“战略防御”,把预备队集中在这些地域内,以便日后投入决定性交战。

正如我说过的那样,波兰军队 1939 年的部署情况与库特尔泽巴将军的方案非常相似。不同的是,库特尔泽巴建议把主力置于托伦—比得哥什—格涅兹诺地域,而波军 1939 年的兵力部署分为两个重点,一个在东普鲁士周围,另一个在西里西亚对面。

波兰 1939 年的兵力部署是想守住一切,包括走廊和突出的波兹南省,面对德军的优势和我方实施合围的可能性,这种部署只会招致失败。那么,波兰起初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败局呢?

由于德国从东普鲁士、西里西亚、斯洛伐克 3 个方向构成合围态势,波兰人首先要确定,是仅仅放弃库特尔泽巴将军说的“至关重要的战略地区”,还是让波兰军队和这些地区“人地皆失”。这也是 1943—1944 年希特勒要求我守住顿涅茨地区和第聂伯河河曲部时我一再向他提出的问题。

依我看,答案对波兰人来说很明确。波兰统帅部必须想方设法让他们的军队在战场上坚持下去,直到西方国家发动进攻,迫使德军把主力撤离波兰战区。丢失工业区,似乎从一开始就丧失了长期抵抗的可能性,但只要保全军队,就有收复沦陷区的希望。不管怎样,波兰人绝不能让己方军队被合围在维斯瓦河西面或两岸。

对波兰来说,至关重要的是争取时间。毫无疑问,他们只能在布布尔河—纳雷夫河—维斯瓦河—桑河一线后方实施决定性防御,但在南翼,也许可以把这条防线推进到杜纳耶茨河,保全维斯瓦河与桑河之间的中央工业区。

他们首先要做的,是设法消除德军从东普鲁士和斯洛伐克西部实施合围的可能性。北面,布布尔河—纳雷夫河一线,以及维斯瓦河到莫德林要塞和维绍格鲁德一线可资利用,毕竟这是强大的天然屏障。苏联人昔日构设的筑垒工事,虽说陈旧过时,但还是能进一步加强波军的防御。另外,就算德军装甲部队从东普鲁士出击,兵力也不会太强大。

南面,重要的是守住喀尔巴阡山各山口,阻止德军的深远合围。归根结底,这两项任务都能以有限的兵力完成。波兰军队在布布尔河—纳雷夫河一线前方展开,和他们把强大的兵力部署到走廊和突出的波兹南省一样,无疑是错误的做法。

如果波军以上述方式,在南、北纵深翼侧挡住德军的深远合围,那么他们就有可能在波兰西部展开阻滞作战。但必须意识到,德军有可能从西里西亚方向发起主要突击。一方面是因为与波美拉尼亚或东普鲁士相比,此处的铁路和公路网便于德军更快地集中强大的兵力,另一方面是因为取道波兹南攻往华沙,这条路线完全是正面突击,从作战角度看效率最低,因而不太可能采用。

波军主力不该像他们 1939 年所做的那样,集中在边界附近,应当部署在远离边界,但又能及时发现德军主要突击方向的地方。在走廊和波兹南省只保留少量兵力也很重要,这样就能腾出强大的兵力,应对德军有可能从西里西亚发起的主要突击,保留足够的战略预备队至关重要。如果波兰不是长期沉溺于进攻的梦想,而是在格鲁琼兹—托伦之间沿维斯瓦河一线加强德国昔日的防御工事,那么他们至少能迟滞从波美拉尼亚和东普鲁士出击的两股德军会合,同样,要是他们加强波兹南要塞,本来可以严重限制德军在该省的行动自由。

还应该指出,根据形势发展,利用内线在波兰西部北面或南面发起反突击的想法,实际上是做不到的。这是因为遂行此类行动的空间太小,波兰铁路网的效率也不够。另外还要考虑到这样的事实:德国空军和装甲兵团很快会阻止波军大股力量的运动。因此,除了从一开始就策划在布布尔河—纳雷夫河—维斯瓦河—桑河(或杜纳耶茨河)一线后方实施决定性防御,同时在这条防线前方尽力争取时间外,没有别的办法。另外,一开始就得把主力置于西里西亚对面,同时确保上文提到的南北纵深翼侧的安全。

如果像实际发生的那样,西方国家坐视波兰军队孤军奋战,那么谁也不敢说,波兰人采用上述方式,最终就能免遭失败。但不管怎样,以上方式本来能防止波兰军队在边境地域被轻而易举地打垮,可他们没做到这一点,结果,波兰统帅部既无法在维斯瓦河河曲部交战,也无法把他们的军队撤到几条河流后方实施预有计划的防御。

就像我上文谈到的那样,波兰必须从一开始就尽力争取时间。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长久地抵御德国军队的猛烈冲击,最终退到前面提到的河流防线后方,直到盟友在西面发动进攻,迫使德军撤离波兰。所以问题很清楚,波兰军方领导应该明确无误地告诉国家领导人,如果西方国家不做出具有约束力的承诺,保证战争爆发后立即在西面全力发动进攻,那么波兰就不能对德国开战。

鉴于波军总司令雷兹-斯米格雷元帅当时对政府的决策具有决定性影响力,波兰政府不可能忽视他的警告。但他们应当在但泽和走廊问题上及时做出让步,哪怕只是为了推延与德国的战争。

1940 年,我方部队在法国缴获一封信,是西线联军总司令甘末林将军 1939 年9 月 10 日写给波兰驻巴黎武官的。这封信显然是就波兰问题做出的回复,也就是联军何时为波兰提供有效支援。甘末林请波兰武官转告雷兹-斯米格雷元帅:

“我方半数以上的现役师在东北部投入战斗。我军跨过边界后,遭遇德国人激烈抵抗。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取得了进展,但随后陷入阵地战,对付的是预有准备之敌,而且我们需要的炮兵力量还没得到彻底满足……空中力量自开战后就与地面部队协同作战。我们知道,德国空军正以相当一部分力量对付我们。因此,我已经履行了自己的承诺,也就是法国动员后第 15 天以麾下主力发动进攻。就我而言,确实已倾尽全力。”

由此看来,波兰确实得到了法国方面的保证。唯一的问题是,波兰统帅部对法国动员后第 15 天以主力“发动进攻”的承诺是否满意。不管怎么说,事实表明,这种承诺绝不代表联军会为波兰提供快速、有效的支援。

华沙政府寄希望于联军采取行动,他们高估了己方的实力,自以为能实施长时间抵抗,这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必然导致最终失败。 WZl1XOQq1Ng5lKZdoPvmAuiutP3olxrgOQJMQqFdne9k0pwZus297k2lyYuoZUW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