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章
两次战局之间

OKH准备部分复员——柏林国会大厦召开的会议——“接下来该怎么办?”——缺乏战争计划——以海空作战击败英国?——争夺地中海?——入侵不列颠群岛?——海狮行动可行吗?——放弃入侵的理由——决心下得太晚,无法赢得“不列颠之战”——希特勒对英国的政治态度——两线战争的巨大风险

法国投降那天,可以说德国一扫自 1918 年 11 月 11 日放下武器以来蒙受的无尽耻辱。当年,德国在贡比涅森林福煦元帅的专列里签署了降书,今天,法国不得不在同一地点的同一节车厢内签署降书。1940 年 6 月 22 日,希特勒的执政生涯到达顶点。自 1918 年以来,法国的军事力量一直对德国构成威胁,现在,他们和东面的盟国,作为帝国的敌人已土崩瓦解。虽然我们还没彻底击败英国,但已经把他们逐出欧洲大陆。苏联现在是帝国的邻国,尽管与我们签订了《莫斯科条约》,可还是在东面构成潜在威胁。不过,鉴于德国先后击败了波兰和法国,估计苏联近期内不会发动入侵。如果克里姆林宫企图趁德国被牵制在西面之际,继续扩张领土的话,那么可以说他们错失了采取此类行动的时机。很明显,就连莫斯科也没想到,德国国防军会如此迅速、如此彻底地击败西方国家的联军。

尽管德国军队在波兰和法国大获全胜,但绝不能归因于德国统帅部自贡比涅那天起就一直致力于复仇战争。与所有敌对宣传的说法相反,德国陆军总参谋部清醒地分析了战争会给帝国带来的危险,1918—1939 年,他们的目标不是发动侵略或复仇战争,而是全力确保帝国的安全。但希特勒在政治上赢得惊人的胜利后,军方领导人终于折服了。也可以说他们承认了政治的优先地位,尽管他们并不赞同相关政策,但确实无力阻止,除非发动政变。

顺便提一句,我们目前赢得的胜利,决定性因素绝不仅仅是希特勒竭尽全力让德国重整军备。当然,鉴于强加给帝国的《凡尔赛和约》让我们丧失了防御能力,重整军备是成功从事一切作战行动(包括防御作战)的先决条件。但这并不是说德国国防军投入交战时,具有和后来苏联在陆军方面或西方国家在空军方面大致相当的优势。实际上,西方国家在作战部队、坦克、火炮数量上与德国旗鼓相当,某些方面甚至占有优势。西方战局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军备数量,而是德国军队更高的素质和更好的指挥。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德国军队学到很多东西,还掌握了战争艺术不变的法则。

停战后,OKH裁撤了相当一部分师,同时把一些步兵师改编为装甲师或摩托化师。

第 38 军军部先是迁往卢瓦尔河中游的桑塞尔地域,在那里领导部分师的改编工作。所以,我们离开满是历史纪念品而又雄伟的塞朗城堡,搬到世界著名的君度酒制造商在俯瞰卢瓦尔河河谷的陡峭山坡上建造的一座小型城堡。我们这处新居意图效仿那些旧城堡,可拙劣的模仿只流露出两个字——俗气。伫立在主建筑旁的塔楼从一开始就修成废墟状,并没有为主建筑锦上添花。平台上摆放的小型火炮,很难给人留下战利品的印象,与君度酒制造商的意愿大相径庭。这里唯一值得称道的是,从山顶可以俯瞰广阔而又肥沃的卢瓦尔河河谷美景。可是,城堡书房里挂的大幅油画,充分暴露出主人的暴发户形象。

这幅油画画的是世纪之交欧洲各国的君主,我们的老皇帝弗朗茨·约瑟夫和维多利亚女王也在其中,他们围坐在圆桌旁。君度酒似乎让这些君王多少有了点醉意,但在他们上方,城堡的主人居高临下地站在桌子上,得意扬扬地举着杯君度酒。这幅拙劣的油画,是我们从这座“城堡”唯一搬走的东西。

7 月 19 日,德国国防军所有高级指挥官被召到柏林,参加帝国国会召开的会议,希特勒在会上宣布西方战局胜利结束。他还表彰了一批高级军事指挥官,以此表达国家对他们的感谢之情。

此次授勋晋衔的规模表明,希特勒认为他已赢得战争。

当然,德国民众认为,恪尽职守的军人获得荣誉是理所当然的,但方式和范围超出了必要的程度,至少我们这些陆军将领的感觉是这样。

除了一位海军元帅,希特勒此次任命了 12 位陆军元帅,此举只会降低这种军衔的价值,迄今为止,元帅一直是德国最尊贵的军衔。此前,除了德皇威廉二世在和平时期任命过几位陆军元帅,获得元帅军衔的先决条件是独立指挥一场战局、赢得会战的胜利或征服某座要塞。

波兰战局后,陆军总司令和两位集团军群司令是符合上述条件的,但希特勒没有擢升他们为元帅,借此表达对陆军的感谢之情。可他这次一下子晋升了12 位陆军元帅,其中包括领导了两场辉煌战局的陆军总司令,以及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可他这个职务,既不是指挥机构,也不是总参谋长。另外,航空部国务秘书也成了元帅,无论他在组织方面取得多大的成就,也无法与陆军总司令相提并论。

但希特勒的态度表现得最明目张胆的是,他擢升空军总司令戈林为帝国元帅,还授予他大铁十字勋章,戈林是唯一获得这种勋章的人,这样一来,他就凌驾于陆海军总司令之上。希特勒的做法,只能视为刻意贬低陆军总司令,清楚地暴露出他对OKH的态度和评价。

国会会议当天,我得知我们的军部接到新任务。我们即将调到海峡沿岸,准备入侵英国,为此,3 个步兵师划拨给我军。我们住在勒图凯,这片优雅的海边度假胜地位于布洛涅附近,许多英国人在这里也有漂亮的别墅。我们把军部设在一座耗费巨资修建的大型宾馆内,而我和身边人员住在一名法国船主的小别墅里。虽然别墅的主人逃走了,可他的管家还在,所以,我们请他把房子和家具整理好并加以照料。与我后来在德国的亲身经历相反,我们从来没以主子自居,更不会随心所欲地处置别人的财产。我们处处留意,确保部队征用的房屋保持井然有序。擅自取走别人的全套家具或贵重物品,任何情况下都不符合德国陆军的传统。有一次,我驱车驶过一座别墅,发现刚刚离开的部队把这里搞得遍地狼藉,第二天,涉事连队的军士长就带着清理班回来,亲自把这里打扫干净。

由于我方官兵的行为举止无可指摘,所以我待在法国的 6 个月里,与当地居民的关系非常融洽。尽管我们表现得彬彬有礼,可他们始终不卑不亢,不过,这种态度反而赢得了我们的尊重。我觉得每个人可能多多少少都会沉醉于这片天佑之地的魅力。此地让我们见识了古老的文化、瑰丽的风光、著名的美食。这片富饶的国土,各种物品琳琅满目。可惜,我们的购买力有限。我们的军饷,只有一部分能兑换成占领国货币,至少陆军严格遵守了这项规定。所以,我们的购物欲受到限制,这对德国国防军的声誉是有好处的。但那几个月,我们偶尔可以去巴黎待上一天,感受一下那座城市的魅力,这就够了。我们在海边驻防期间,直到11 月仍能享受海水浴的快乐。我的新副官施佩希特中尉、忠实的司机纳格尔、马夫龙格经常在海滩上策马驰骋,而且乐此不疲。有一次,我们在海里沐浴,没考虑到海峡潮汐的高度异常,与退潮时相比,此时的落差高达 8 米。这种情况,对我们登陆英国海岸和入侵港口登船时间的影响非常严重。就这样,我们游到海里很远处,停在沙滩上的梅赛德斯车突然被海浪卷走。直到最后一刻,我们才调来拖车,驶入被海水浸软的沙滩,把我们的车辆拖了回来。纳格尔有一次在海里搞到些“战利品”。他游到很远处一艘沉没的轮船的船桥上,他爬了进去,很快带着乒乓球网、球拍、球从船长室爬了出来,这些东西丰富了我们的运动器材库。可能从来没有谁以这种奇怪的方式得到过乒乓球。

不过,此次战局获胜后,这个美丽的国家带给我们的快乐和舒适,以及悠闲的休整期,并没有削弱部队的意志,通常说来,占领军容易犯下这种错误。就算有懈怠倾向,也被入侵英国这项全新任务抵消,因为我们必须加紧训练。部队每天在沙丘和毗邻的湿软地带操练,这些场地在许多方面与我们计划中的登陆地段相似。改装过的莱茵河和易北河驳船、小型渔轮、摩托艇,这些摆渡装备运抵后,风平浪静的日子,我们就和海军一同操练登船和海上登陆。有时候,登陆驳船笨拙地搁浅,参加演练的官兵不免要洗个冷水澡。年轻的海军候补军官也得学会这项新技能,不能怪他们对此缺乏热情,每个人都想去漂亮的巡洋舰或潜艇服役,谁愿意跑来操作易北河驳船呢?更何况与老船长、驳船或渔轮的主人相处并不容易,他们和年轻的海军候补军官一同站在船桥上。以这些船只实施入侵,多少有些冒险,不过,每个人都还是积极投入准备工作,虽说这是个完全陌生的任务,但我们坚信一定能掌握相关技能。

海狮行动

看来,我在这里有必要对希特勒登陆英国的计划,以及促使他放弃这种企图的原因发表些批评性评论。

如果说击败法国后希特勒真以为自己赢得了战争,就等英国接受客观事实的话,那他就大错特错了。尽管相当含糊,但英国冷淡地拒绝了希特勒的和平提议,表明英国和英国政府无意接受现状。

所以,希特勒和OKW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接下来该怎么办?”

战争期间,如果在军事上遭遇挫败,或在政治方面出现意想不到的变局,例如另一些国家加入敌方阵营参战,从而造成全新局面的话,政治家和军队统帅无疑要面对上述问题。那么在某些情况下,除了推翻原先的战争计划,没有其他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也许有人会指责统帅部高估了本国的实力,低估了敌人的力量,误判了政治局势。可如果军事行动按预想决定性地战胜了一个敌人(击败法国甚至超出了预想),迫使另一个敌人逃回海岛,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领导人和军事统帅却自问“接下来该怎么办”,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德国方面到底有没有“战争计划”?

当然,没有哪场战争会按照固定程序,依据一方制定的计划进行。可是,既然希特勒 1939 年 9 月冒险与英法开战,那么他就该预先想清楚,必要情况下如何对付这两个国家。显然,入侵法国前,甚至是进攻期间,德国最高统帅部根本没有战争计划,以此指导如何赢得预想的军事胜利,以及获胜后又该怎么做。希特勒指望英国屈服,而他那些军事顾问显然认为必须等待“元首的决断”。

这个例子明确说明,不完善的最高军事领率机构会造成怎样的局面,还说明希特勒掌握国防军最高指挥权的同时,没有委派帝国总参谋长负责总体作战,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实际上,除了制定政策的国家元首,我们根本没有掌握全权的军事机构负责全面指导战争的实施。

希特勒从一开始就把OKW降为军事秘书处的地位。OKW负责人凯特尔的职务不可能为希特勒提供战略方面的建议。

另外,国防军各军种总司令也没得到充分的权力,根本无法对全面指导战争发挥影响。他们有时候会就作战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希特勒置若罔闻,总是按照自己的考虑做出最终决断。

希特勒在任何情况下都独断专行,除了雷德尔元帅就挪威问题提出过异议,我不知道三军种总司令部有哪个在全面指导战争的问题上做出过重要决定。

既然没有一个机构获准制定战争计划(至少OKW无权这样做),所有人只好等待“元首的直觉”。凯特尔和戈林这些人对希特勒奉若神明,而另一些人,像布劳希奇和雷德尔,只好听天由命。其实,三军种总司令部肯定也考虑过,这种情况从长远看会影响战争的进行,但又无力改变现状。例如,1939 年年末到1940 年年初的冬季,雷德尔元帅让海军司令部研究过登陆英国的技术可行性和相关需求。但希特勒从来没有把哪个军事机构或哪个人视为专家或执行者,委托他担任全面指导战争的顾问,行使总参谋部或总参谋长真正的职权。

我们目前这种最高军事领率机构造成的结果,必然是我前面提到的问题,在西线赢得决定性胜利后,“接下来该怎么办?”

可除了这个问题,德国最高统帅部还得面对两个现实:

1.英国还没被击败,他们显然不打算与我们达成谅解。

2.苏联现在成为帝国的邻国,对我们构成潜在威胁,无论克里姆林宫先前对德国展现出多么大的善意,他们迟早会介入战争。早在 1939 年 11 月,希特勒强调必须毫不拖延地在西线取得决定性胜利时,就暗示过这种威胁。

鉴于这两个现实,帝国的首要任务显然是尽快结束对英国的战争。只有实现这一点,才有望粉碎斯大林的企图,让他无法趁欧洲各国纷争之机继续奉行扩张主义政策。

要是找不到办法与英国达成谅解,那么,帝国就必须尽快以军事手段干掉英国这个最后的敌人。

这么短时间内就要决定欧洲长远的命运,而双方都没有认真探寻在合理的基础上达成谅解的途径,实在是一出悲剧。

可以肯定,希特勒不愿与英国展开殊死决战,因为他真正的目标在东方。

但法国战局结束后,希特勒在国会会议上向英国发出的和平倡议过于含糊,很难让对方做出积极回应。另外,就算英国认真对待这项倡议,得意忘形的希特勒是否愿意在合理、公平的基础上达成和平,这一点很值得怀疑。更何况,他过去的所作所为给自己造成严重束缚,他把半个波兰和波罗的海诸国拱手让给苏联,只能以另一场战争为代价,才能改变既成事实。意大利觊觎法属殖民地,希特勒为他们的贪婪大开方便之门,现在不得不依赖盟友。最后一点,布拉格事件后,希特勒已失信于全世界,就算他愿意签署协定也没人相信了。

战胜法国后,要是希特勒在合理的基础上与英国达成和平,德国民众肯定会欢呼雀跃。他们没那么贪婪,并不想把波兰人占多数的地区纳入帝国版图,也不愿响应某些梦想家的呼吁,索取昔日属于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土地。“优等民族”统治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思想,在德国除了少数纳粹党狂热分子,没人认真对待过。只要希特勒吹哨召回他那些宣传暴徒,无疑会为民众接受合理的和平肃清道路。

但另一方面,英国的民族性格在丘吉尔首相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英国现在和日后都不会认真考虑两国达成合理妥协的可能性。英国人的坚忍顽强令人钦佩,一旦投入战争,无论当前形势多么严峻,他们都会不屈不挠地奋战到底。另外,他们对希特勒及其政权的敌视和“无条件的仇恨”(某些政治领袖甚至痛恨普鲁士—德意志),让他们丧失了辨别能力,没认清对欧洲构成更大威胁的苏联。很明显,英国的政策依然秉承“欧洲势力均衡”的传统观点,他们最后一刻投入战争就是为恢复势力均衡,这种政策的基础是击败欧洲大陆越来越具有统治地位的帝国。可他们对整个世界已发生变化的事实视而不见,鉴于苏联的实力不断壮大,对欧洲的威胁与日俱增,再加上他们致力于世界革命的信念,现在重要的是建立“世界势力均衡”。

另外,英国首相丘吉尔无疑是个非常好斗的战士。他过于看重战斗,一心期待赢得胜利,没能超越军事目标看清政治前景。直到几年后,苏联人逼近巴尔干地区,触动了英国的利益痛点,丘吉尔才认识到这种发展造成的危险。可当时他已无法凭一己之力对抗罗斯福和斯大林。起初他相信本国人民的力量,认为罗斯福总统最终会率领美国人民站在英国一方参战,可是,尽管美国人不喜欢希特勒,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愿意参战。

丘吉尔这样的人,不可能看不到苏联对德国构成的潜在威胁。他把英国的希望寄托于苏德两国爆发战争。另一方面,他从来没想过与德国达成谅解,因为他认为两个极权主义国家可能很快会爆发权力之争。冷静分析苏德两国的强弱对比,没人会得出一方彻底击败另一方的结论,相反,这场长期斗争会牵制两个国家,让他们相互削弱。两个盎格鲁-撒克逊大国无疑会利用这种情况扮演世界调停者的角色。而两个极权主义国家的权力之争,很可能导致他们的政权土崩瓦解。

不幸的是,在专制、意识形态、“十字军东征”、铺天盖地的宣传鼓动民众的时代,没人在乎“理性”这个词。英德两国似乎认为以武力定胜负是唯一的解决之道,这就给两国人民和整个欧洲造成了不幸。

西方战局结束后,德国最高统帅部面临的问题是“接下来该怎么办”,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与英国继续打下去。但鉴于上面提到的原因,德国方面没有超出西方战局的战争计划,这种情况无疑会造成严重后果。希特勒构想以入侵的方式进攻英国的计划时(但还没下定决心),并没有为此展开实际行动。结果,利用英国目前实力虚弱的良机就此错失。我们现在开始的准备工作耗费了太多时间,仅从气候条件看,能否顺利登陆英国就很成问题。

这种情况,再加上我后面要谈的其他原因,成为希特勒放弃入侵英国,转身进攻苏联的理由或借口。当然,最终的结果人尽皆知。

分析德军战线发生决定性改变的原因前,似乎有必要谈谈,倘若希特勒准备与英国斗争到底,获胜的可能性有多大。

我们在这方面有三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是切断英国的海路补给,迫使对方屈服。由于帝国现在彻底控制了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海岸,以此作为空战和潜艇战基地,可以说条件非常有利。

不太有利的是,我们的作战手段不多。

德国海军的潜艇数量远远不够,重型舰只更谈不上,特别是与潜艇协同行动的航母。另外,情况很明显,只要英国空军没被击败,他们就能在反潜防御方面继续保持优势。

至于德国空军,此次作战承担的任务如下:

夺取制空权,至少要让英国空军无法介入潜艇战;

通过轰炸瘫痪英国的港口;

与潜艇有效协同,打击敌人的海上交通线。

实际上,这些任务也是击败英国空军,摧毁他们军备来源的先决条件。

不列颠之战的进程表明,1940 年的德国空军没有强大到足以完成上述任务的程度。就算当年 8 月和 9 月的气候条件更有利,就算德国统帅部没有在敌人最危急的时刻把打击英国空军的作战重点改为轰炸伦敦,能否取得不同的结果还是很难说。

不管怎样,由于德国空军的轰炸机数量有限,再加上缺乏作战半径更大的战斗机,1940 年夏季很难迅速实现击败英国空军、摧毁对方军备来源的目标。主要靠物质手段决定的交战需要的时间和力量可能远远超出最初的预计。实力大致相当的对手展开交战,要想迅速赢得决定性胜利,只能通过高超的指挥艺术来实现,很少像我们这样硬碰硬。

因此,我们一开始就该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潜艇舰队必须大力扩充才能确保胜利,德国空军也应当这样做。

还应该明确指出,以杜黑将军倡导的“战略性空战”,迅速迫使英国这样的大国屈服,这种想法至少在当时纯属白日做梦。后来盟军对德国发动的空中作战同样如此。

不管怎样,如果决定以切断英国海上交通线的办法迫使对方屈服,帝国就必须以全部军备生产能力加强潜艇和空中力量。为实现这个目的,必须裁减军队,腾出用于军备生产的工人。

但这场斗争的长期性隐藏着危险。没人知道苏联的和平状态还能保持多久。倘若德国裁减陆军,空中力量彻底牵制在对英国的战争中,那么就算苏联不参战,也会走上政治讹诈的道路。

另一个危险是美国可能会提早介入。他们不会坐视我们慢慢扼杀英国。美国也许会较早加入这场海空战,可如果德国入侵英国本土,无论美国怎样介入都为时过晚。

归根结底,倘若德国确实有全面指导战争的方案,那么赢得胜利还是大有希望的。苏联和美国干涉的危险始终存在,我们必须小心提防。当然,前提条件是严格遵循既定目标,也就是消灭英国空军,切断英国海上交通线。攻击对方的城市,打击敌国民众的士气,这种含糊的观点只会给我们赢得胜利造成危害。

有可能击败英国的第二种途径,我们称之为争夺地中海。许多人批评希特勒或德国军事领导层跳不出大陆思维的框架,一直没认清地中海作为英国生命线的重要性。

希特勒的思维完全放在欧洲大陆,这也许是事实。但另一个问题是,英国丢失地中海的话,真的会被迫放弃战斗吗?另外,征服地中海地区又会给德国造成怎样的后果呢?

不可否认,英国丧失了在地中海的地位,对她肯定是个沉重的打击,可能会给印度和中东以及英国的石油供应造成严重后果。另外,彻底封锁地中海航道,会导致英国的补给情况严重恶化。

可这是致命的打击吗?依我看,答案可能是否定的。英国绕道好望角,仍可以和远东、近东保持联系,我们根本无法封锁这条交通线。除非我们按照上文提到的第一种途径,以潜艇战和空战严密封锁英伦三岛。可是,此举需要德国空军投入全部军力,根本无力顾及地中海!英国丢失直布罗陀、马耳他,丧失在埃及和中东的地位,无疑是件痛苦的事,但不会致命。另一方面,就像英国人目前表现的那样,这些损失可能只会进一步加强他们的战斗意志。英国这个民族不会默默地接受这些损失,就此认输,反而会更加顽强地战斗下去!“地中海是英国的生命线”这句口号很可能纯属胡诌。如果战争继续下去,各自治领会不会背弃英国,这一点也值得怀疑。

第二个问题是,为争夺地中海展开决战,会给帝国造成怎样的后果?

首先可以确定,意大利会为这场交战提供出色的基地,但他们的军队能做出的贡献非常有限。这一点无须相关事件证明,当时就应该估计到。

最重要的是,我们无法指望意大利舰队能把英国人逐出地中海。

因此,这场斗争的重负落在德国肩头,而我们的盟友把地中海视为禁脔,他们会要求得到相应的指挥权,必然加剧不利的影响。

要想剥夺英国在地中海的地位,给予她致命打击,我们就必须夺取马耳他和直布罗陀,把英国人赶出埃及和希腊。毫无疑问,如果德国国防军把作战重点转到地中海地区,就可以通过军事手段解决这个问题。

可是,这条路径必然给我们带来更多问题。占领直布罗陀,我们必须征得西班牙同意(实际上他们是不会同意的),要么对西班牙施加压力后再执行。两种做法都会导致西班牙的中立地位告终。无论是否符合西班牙和葡萄牙政府的意愿,帝国都别无选择,只能承担起掩护伊比利亚半岛海岸的任务,同时为该地区提供补给。我们必须料到,这两个国家会抵抗,特别是葡萄牙,英国很快会占领该国殖民地。但不管怎样,从长远看,伊比利亚半岛会牵制大批德国军队。以武力占领伊比利亚诸国,会引发美国和拉美国家的激烈回应,对我们非常不利。

鉴于意大利和西班牙都对法属殖民地提出领土主张,因而不可能与法国达成真正的谅解,要是我们想阻止英国这个海上强国有朝一日重新踏足地中海,就必须占领法属北非。

如果我们把英国人逐出埃及,倘若他们登陆希腊,我们也得把他们赶走,那么,东地中海这条路径很可能把我们领向中东国家,特别是考虑到我们必须切断英国的石油供应。有人认为,德国在中东建立基地有两个好处,一是有可能对印度构成威胁,二是获得对付苏联的翼侧位置,阻止他们干涉德国。但我认为这种观点很不现实。从长远看,德国军队驻扎在中东,会给当地民众的态度造成怎样的影响,这一点值得怀疑,除此之外,还有两个问题:

从中东地区对印度或苏联展开军事行动,仅仅因为补给问题,就不可能取得真正的胜利。海上强国英国在此处始终占有优势。

德国军队开入中东,不仅无法阻止苏联干预德国,反而会促使他们提早动手。

依我看,争夺地中海这个问题的症结如下:

丧失了在地中海的地位,不会给英国造成致命打击;

另外,从长远看,争夺地中海的决定性交战,必然牵制德国强大的军力,这就给苏联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入侵德国的可能性倍增,特别是考虑到苏联企图攫夺巴尔干、在中东占据主导地位,要实现这一点,他们只能与德国开战。

征服地中海,借此击败英国的想法,是一条迂回路线,与拿破仑一世当年打算取道埃及进攻印度,置英国于死地的构想类似。这种行动必然把德国军队长期置于非决定性方向。真这样做的话,一方面会让英国本土获得重整军备的时间,另一方面也给苏联提供了对付帝国的良机。

之所以有人提议征服地中海,是因为他们觉得进攻英国本土毫无成功的希望,故而不愿做出相关决定。

这就带来 1940 年讨论的第三种途径,也就是入侵英伦三岛。

探讨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谈谈地中海作战行动的实际执行情况。这里和苏联战区后来多次发生的事情一样,希特勒没有及时投入必要的兵力。他犯的主要错误是没有占领马耳他,我们在初期阶段完全能做到这一点。希特勒放弃了,此举可能对我们最终丢失北非,以及由此引发的后果具有决定性影响。

不管怎样,希特勒 1940 年 7 月制定了入侵英伦三岛的计划(但没做出最终决定),还下令展开相应的准备工作。

此次行动的代号是“海狮”,但只能在具备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付诸实施。计划中的行动该如何执行,陆海军总司令部对此的反复争执,以及最终促使希特勒放弃行动的理由或借口,许多人早已详细介绍过,这里不再赘述。

所以,我在此只讨论三个最重要的问题:

入侵英国能否迫使对方放弃抵抗,这场行动成功的话,能赢得全面胜利吗?

这场入侵有成功的把握吗?失败的后果是什么?

最终导致希特勒放弃入侵,不再与英国决一死战,转而对付苏联的原因是什么?

对第一个问题,答案是入侵英国本土的确是击败英国最快的办法。我们在前面讨论的两种途径都无法迅速赢得决定性胜利。但入侵英国的行动成功的话,就能赢得全面胜利吗?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承认,就算征服英伦三岛,丘吉尔政府可能,甚至有很大的可能逃到加拿大继续斗争。英国各自治领是否会继续追随他,这个问题无法确定。不管怎样,就算我们征服英伦三岛,也不意味着英国彻底败亡。

但最重要的一点可能是:德国征服英伦三岛,敌人就丧失了从海上进攻欧洲大陆不可或缺的基地,至少当时是这样。即便美国参战,若没有英伦三岛这块跳板,根本没办法渡过大西洋发动入侵。如果我们占领英国,消灭英国空军,把英国舰队赶出大西洋,彻底消除英伦三岛的战争潜力,那么帝国就可以迅速解决地中海问题,这是毫无疑问的。

因此,就算英国丢失英伦三岛后企图继续抵抗下去,也毫无获胜的希望。但各自治领会继续追随英国吗?

如果苏联在短期内无法指望欧洲的“第二战线”,他们对德国的潜在威胁还存在吗?斯大林会不会与希特勒达成一致,转而向亚洲扩张?

如果美国不得不独自承担战争的重负,还会对德国发动“十字军东征”吗?

别说当时,就连今天也没人能回答这些问题。

当然,德国无法隔着海洋迫使对方接受和平。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成功入侵英伦三岛的话,帝国的处境肯定比希特勒采用的途径造成的局面有利得多。

从军事角度看,如果确实有成功的希望,那么 1940 年夏季入侵英国无疑是正确的解决之道。德国获胜后,如何通过谈判达成和平,这应该是德国合理政策的目标,不在军事考虑范畴内。

所以我们还是回到军事方面,谈谈关键问题:1940 年入侵英国能否成功。

海狮行动能否成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能始终存在分歧。可以肯定,这场行动的风险非常大。

尽管德国 1940 年夏季不具备相关优势,无法与 1944 年的盟军相提并论,但另一方面,我们也有个决定性优势,英国人起初没有沿他们的海岸组织防御,这项任务本该由装备精良、训练有素、领导得力的部队来执行。实际上,英国 1940年夏季几乎没有抵抗登陆入侵的防御,要是希特勒当初不让英国远征军逃离敦刻尔克,那么英国本土本该毫无防御能力。

1940 年夏季入侵英国本土,成功与否取决于两个因素:

1.尽快发动入侵,在英国缺乏防御能力的情况下打击对方,同时利用夏季有利的气候条件(7 月、8 月、9 月初,我们发现前方的海峡大多数时候平静得犹如湖面);

2.渡海期间和之后一段时间,尽可能充分消除英国海空军对海峡地域的影响力。

但可以肯定,鉴于气候因素的不确定性,以及德国空军能否在海峡上空夺得最低限度制空权的不确定性,海狮行动始终是个风险很大的任务。

考虑到这种风险,负责这场行动的高级指挥部门多少有些犹豫,对海狮行动有所保留。

当时就能看出,希特勒从一开始就没认真对待这场行动。许多人注意到,行动准备期间,从上级部门到执行机构,普遍缺乏以往的动力。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约德尔将军把入侵企图视为绝望之举,通常情况下没理由这样做。

德国空军总司令戈林向来凌驾于国防军统帅部之上,没把他指挥的对英空战视为国防军整个入侵行动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部分。相反,戈林投入、最终大量消耗空军力量的方式表明,他把针对英伦三岛的空战更多地看作独立作战行动,而且据此实施指挥。

最早提出入侵英国问题的海军总司令部研究行动实际可行性期间得出结论,满足一定条件的话,海狮行动有可能成功。尽管如此,他们也意识到技术手段严重不足,因而倍感压力。

态度最积极的可能是OKH,但最初,也就是法国崩溃前,他们似乎根本没考虑过入侵英伦三岛的可能性。

有一点可以肯定,指定用于入侵的陆军部队,不得不承担海狮行动的主要风险,但他们不仅展开密集的准备工作,还对入侵的成功前景充满信心。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指挥的第 38 军是计划中的第一波次渡海部队,从布洛涅—埃塔普勒出发,在贝克斯希尔—比奇角登陆。我们坚信这场行动能成功,但也没低估风险。不过,另外两个军种,特别是海军,他们担心的问题我们不太了解。

众所周知,希特勒最终放弃海狮计划,主要出于两个理由,或者说是借口。

首先是准备工作耗费的时间太长,第一波渡海行动最快也要到 9 月 24 日才能付诸实施。届时,就算第一波渡海行动取得成功,也无法保证海峡的好天气还能保持多久,以便后续部队继续渡海。

第二个理由最重要,到渡海行动的最早日期,德国空军仍没能按计划夺得英国上方的制空权。

就算我们承认,1940 年 9 月这两个理由看上去非常棘手,不得不放弃入侵英国的计划,可还是无法回答以下问题:要是德国的领导班子不同,是否有可能发动入侵?评估希特勒不与英国决一死战,转而进攻苏联的决定,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所以问题在于,上面提到的两个理由,也就是海狮行动延误,以及英国上方的空战结果不尽如人意,是不是无法避免。

第一个理由,也就是登陆日期推延到 9 月下旬,显然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我们有完整的战争计划,必然从一开始就考虑到击败英国的问题,那么,入侵行动的大部分技术准备工作本来可以在西方战局结束前完成。要真有这种计划,那么无论希特勒出于什么原因,放任英国远征军逃离敦刻尔克都是无法想象的。倘若法国崩溃之际,德国统帅部就决定入侵英国,也就是 6 月中旬而不是 7 月中旬定下决心,那么登陆日期就不会拖延到秋季。根据 7 月份下达的指令,入侵准备工作到 9 月中旬完成。要是提早 4 周下定决心,我们最快在 8 月中旬就能渡过海峡。

希特勒放弃海狮行动的第二个原因,是不列颠之战的结果很不理想,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

有可能发动入侵的最早日期前几周就发起孤立的空战,企图夺取英国上方的制空权,可以说是领导层面犯下的错误。

入侵前夺取英国上方的制空权,目的是确保入侵行动成功。结果,德国空军不得不在不利的条件下过早投入交战,耗尽了自身的实力。

要是德国空军总司令部清醒地分析敌我实力和能力对比,至少会严重怀疑己方力量是否足以、是否适合击败英国空军,打垮他们的生产基地,继而赢得决定性胜利。

首先,德国空军总司令部低估了英国战斗机部队的实力,高估了己方轰炸机部队的效力,还被敌人卓有成效的雷达体系搞得措手不及。

另外,众所周知,我们的轰炸机,特别是战斗机,作战半径和侵彻深度都不足,无法给予敌空军毁灭性打击。与敌人相比,英国上空的德国战斗机不得不在不利的战斗条件下作战,而我方轰炸机一旦超出战斗机航程,就得在没有护航的情况下展开行动。

仅仅出于这种考虑,德国空军指挥部门就应该迫使英国空军在同等条件下决战,也就是在海峡或海岸上空,换句话说就是与入侵行动直接协同。

最后,德国空军指挥部门又犯了另一个错误,关键时刻改变了空中攻势的作战目标,原因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样,归咎于预料到和没预料到的各种不利条件。9月 7 日,空中攻势的重点转到伦敦,这个作战目标与入侵行动的准备工作并无关联。

发动入侵前夺得制空权当然至关重要,可如果德国最高统帅部冷静分析所有因素,就会得出结论:空军实施的决定性打击,必须与入侵行动直接关联。

肯定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因为这样做的话,德国空军就得承担太多任务,也就是:

攻击英国南部的敌空军基地;

掩护法国港口的装载作业;

掩护运输船队渡过海峡;

支援第一波入侵部队登陆;

与己方海军和海岸炮兵协同,阻止英国舰队介入。

不过,尽管这些任务紧密相连,但并非同时完成。例如,除了驻锚在英国南部港口的轻型舰只,英国舰队可能到第一波入侵部队登陆后才会介入。

整个行动成功与否,取决于陆海军发动入侵之际海峡或英国南部上空大规模空战的结果。但对德国空军来说,这场交战的战斗条件比他们攻击英国内陆有利得多。

当然,这种做法就是孤注一掷,可我们既然要发动入侵,这就是特定条件下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若说希特勒 1940 年 9 月由于上述两个原因搁置了入侵英国的计划,那么就当时的情况看,这些原因还是很有说服力的。可这些原因之所以出现,完全是因为除了政治家希特勒,德国最高统帅部没有指导整体战争的机构。这个机构,本来可以及时拟制针对英国的战争计划,实际指挥国防军三军种协同一致的入侵行动。

如果说德国统帅部 1940 年夏季以上述方式放弃了与英国展开决战的大好时机,那么原因不仅仅是领率机构不完备,更重要的是希特勒的政治考量。

毫无疑问,希特勒一直不愿与英国人和英国发生战争。他多次说过,消灭英国并不符合帝国的利益。他钦佩英国的政治成就。就算这些话一下子难以让人相信,但有个问题可以肯定:希特勒知道,一旦英国倒下,受益的不是他或德国,而是美国、日本或苏联。不管怎样,这种清醒的考虑可以解释他对英国的态度。他不想也不期望与英国爆发战争,他希望尽可能避免与这个国家决一死战。

基于这种态度,再加上希特勒大概没料到德国会如此彻底地战胜法国,也许能解释他为何没制定击败法国后再把目标对准英国的战争计划。希特勒根本不想登陆英国。他的政治理念与战胜法国后出现的战略要求相冲突。很不幸,他的理念没获得英国方面赞同。

与此相反,希特勒对苏联的态度就没变过,1939 年他与斯大林结盟后也是如此。他不信任也看不起这个国家。他对俄罗斯帝国传统的扩张欲望心怀恐惧,可他却与苏联缔结了《莫斯科条约》,再次为对方打开了通往西方的门户。

可以设想,两个极权国家成为近邻后,希特勒知道双方迟早会发生冲突。另外,作为政治家的希特勒,始终受到“生存空间”理念支配,他认为必须确保德国人民的生存空间,而更大的生存空间只能从东方获得。

尽管以上两种思路让希特勒推迟了与苏联发生冲突的时间,但战胜法国后,他似乎成为欧洲大陆的实际主宰,像他这样的人,必然产生对付苏联的念头。更重要的是,苏联军队集结在德国东部边界构成的威胁,势必让他对克里姆林宫日后的立场产生猜疑。

希特勒现在面对入侵英国的问题,深知此时采取这种行动的风险非常大。倘若入侵失败,为此投入的陆海军力量就会损失殆尽,德国空军也会遭到严重削弱。不过,从纯粹的军事角度看,就算入侵英国的行动失败,也不意味着遭到削弱的德国军事力量再也无法恢复。但由此造成的政治后果很严重:首先,入侵失败会强化英国人抵抗到底的战争意愿;其次,还要考虑到美国和苏联的态度;最重要的是,这种显而易见的军事挫败,会决定性地削弱独裁者在德国乃至全世界的声望。

但独裁者不会把自己置于这种危险下。如果说他对英国的总体态度始终让他不愿与对方决一死战,如果说他对英国人想法的误判让他满心期待最终与对方达成谅解,那么,他现在面对危险退缩了,想避免与英国决战的风险。他的想法是,与其同英国硬碰硬,不如击落对方手里最后一柄寄予厚望的“大陆之剑”,借此迫使对方屈服。

面对军事和政治方面的高度风险,希特勒退缩了,尔后做出错误的决定。因为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希特勒在对他最有利的时刻不敢与英国决战,那么德国迟早会陷入难以为继的境地。对英国的战争拖得越久,帝国在东面遭受的威胁就越大。

希特勒 1940 年夏季没敢对英国发起决定性打击,错失了难得的良机后,他再也不能等待下去。现在,他不得不在西方还没出现足以在欧洲大陆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敌人前冒险发动先发制人的战争,消灭苏联这个对手。

希特勒不敢承担入侵英国的风险,可他反而冒上更大的风险展开一场两线战争。同时,他拖延,最终放弃了入侵计划,本该赢得决定性胜利的一年就这样白白浪费了,给德国造成无法弥补的时间损失。

海狮行动 9 月底撤销后,第 38 军恢复了常规训练。提供给我们的渡海器材撤离海峡各港口,英国空军的攻击给这些器材造成破坏。但我们对希特勒转而进攻苏联的企图一无所知,他大概很晚才做出最终决定。1941 年春季我调任新职,这才收到第一批指示。 bLo3HAWzabkdtr7sVjZRwoNGwTn4eGdkgTIGcCLukwoahwi6OKemB8+raxbRMgq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