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自2014年创立伊始,指文团队就在潜心策划中国古代兵器大百科。我们对中国古代的兵器进行了全面梳理,将其按实战作用分成了六大类——枪矛、戈戟、短兵、弓弩、火器、护具,每一大类都找了一位或两位专攻于此的作者参与创作。

太极白熊、文韬、赵开阳、肇英、王龙润、虎符、巨侠七位作者的研究成果让我们欣喜不已,所写内容不仅考据专业、全面系统,更难能可贵的是文字深入浅出、旁征博引风趣幽默。我们有了做好一本适合中国人阅读的兵器大百科的基础。接下来如何在此基础上,完成视觉化创作就是关键了。照片、手绘、图解……我们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手段,大体上都不能令人满意,创作几度陷入困顿,以致停滞。

经过几次与外部视觉化团队的失败合作后,我们痛定思痛,最终选择了创建自己的视觉化团队,希望通过最新的技术手段,全面系统地复原中国五千年的实战兵器原貌。2021年6月,以王涛为首的视觉创作团队一边物色建模、渲染伙伴,一边尝试各种建模软件。与此同时,以朱章凤为主的编辑团队,开始重新整理文字稿件,分门别类地搜集相关图片资料,为视觉创作团队提供图文参考,计划在半年内完成创作。

2021年9月,创作团队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公司层级的大会议,相关人等聚集- -堂,观看视觉创作团队的创作成果。成果是震撼、惊艳的,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这次会议就像当年沃卓斯基兄弟找华纳投资拍《黑客帝国》一样。起初,华纳只愿意投1000万美元,沃卓斯基兄弟就用这1000万美元拍了一个10分钟的宣传片给投资方。大受震撼的华纳陆续将投资追加到9000万美元。拍完第一部后,沃卓斯基兄弟又将电影扩充成了三部曲,华纳继续投资到3亿美元。和华纳一样,在这次会议上,公司做出一致决定,将该项目升级为头号重点产品,决心将其做成一个能打动读者、改变产品生态的大项目。公司决定加大项目的人力、资金投入,项目不再设置期限,直到做到满意为止。创作团队得到了莫大的鼓舞,感觉这三个月来的探索非常值得。

重新定位后的项目组每周定期召开工作进度研讨会,共同磋商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视觉创作团队提出的第一个难题是,现有图文资料不足以支撑完成建模的所有细节。为了解决这个迫在眉睫的难题,除了调精兵强将加入编辑团队外,我们还组建了遍布全国的专家顾问团队,落实创作所需的各类细节。视觉团队提出的第二个难题是,现有电脑配置太低,严重影响了建模渲染的工作进度。当时显卡正贵,一张都要上万元,为了加快创作进度,公司一咬牙,更新了设计团队的所有电脑。

2021年11月,项目开发已经推进了五个月,不论是视觉创作团队,还是编辑团队都已经度过了最初的亢奋期,整个项目团队充满了犹疑麻木、自我否定、狂躁愤怒。随着技术的精进、创作经验的累积,以及对兵器领域认识的加深,作为视觉创作的领头人王涛全盘否定了这五个月以来的所有视觉创作,认为不够完善,难登大雅之堂。他提出目前的视觉创作团队还没有能力做出令人满意的作品,需要整个团队成员进一步学习。而顶着巨大压力的编辑团队主编朱章凤,随着内容细化到一个个兵器具体细节的考证,也濒临崩溃。创作首先要打动自己,然后才能做出超出读者期待的东西。她一次次地将一个个兵器的资料整理落实,又一次次被否定:这远远不够!她茫无头绪,感觉怎么努力都达不到团队想要的要求,整个工作琐碎繁杂,难以为继。

为了提振士气,也为了破开当前僵化的局面。公司组织团队冷静沟通,化繁为简,找出突破点。最后,所有人达成共识:排除纷争、干扰,将全部人力集中到枪矛的创作开发上来,优先把这一部分最终的视觉创作以及版面设计做出来,其他五类兵器的创作统统靠后。视觉创作团队首先要找到当前最满意的建模以及材质的渲染方式,按最新的技术手段将所有的枪矛建模和材质设计重新做了一次。其次,请专家顾问团队考虑一个课题:兵器最终的呈现状态是以兵器锻造时,还是作战中,抑或考古发掘后的状态为准?因为不同的状态下兵器的颜色、光影,甚至造型都是完全不一样的。这里既要考虑兵器的真实状态,也要考虑读者的接受程度,毕竟这本书是创作给当下的读者看的。编辑团队除了集中精力将具体各朝代的枪矛细节落实清楚,提供足够多的细节参考资料和图片外,还有两项工作需要突破:一是进一步调整正文文稿,将其改造成适合大百科版面需要的文字。原文稿内容缜密,连贯性强,要改编成以图为主,碎片化的大百科文字,需要对原文稿深度解构。二是研究读者的需求,结合版面设计,构思兵器相关的图解,用图文结合的视觉方式展示复杂兵器的构造、技术、实战技巧、发展演变等。

集合人力的重点攻关,成果显著。2022年2月份,枪矛部分的创作基本完成了,图书的整体版面效果也有了雏形。兵器展现出来的细节、图解的方式、文字层次,以及整个版面的视觉效果,再- -次惊艳了所有人。当然问题也暴露了不少,有些兵器材质的细节不到位,有些兵器的配色欠妥。而图解部分问题更多,很多图解的方案还没有落实到位,只是草草勾勒。不管细节怎么样,版面呈现的整体效果是令人震撼的,创作团队重新拾起了必胜的信心,对戈戟、短兵、火器三部分的创作心里也有了底,但弓弩、甲胄两部分的制作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弓弩是因为可参考的历史图片资料太少,复原难度较大;而甲胄部分则是由于建模过于复杂,让人望而生畏。

2022年上半年,项目团队一直处于疯狂的创作状态中,首席视觉设计师王涛自始至终都在寻求建模和材质处理上的突破,走上了一条从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的反复推敲之路。其间,他整宿整宿地睡不着觉,苦不堪言。好在团队团结一心,相互体谅,硬撑着把进度往前赶。2022年6月份,经过团队-年来的努力,枪矛、戈戟、短兵的创作总算完成了,火器的建模也基本完成了。几经努力,弓弩的建模也有了眉目,综合众多资料,团队对弓弩章节做了优化修订。到2022年8月,甲胄建模也有了突破,这为本书的创作全面落实奠定了基础。2022年10月,编辑团队终于攻克了全书的内容构思,视觉团队也完成了所有的建模和渲染。

此后,经过审校定版后的书稿,被送到印刷厂,彩色打印装订了十多本,分别寄往全国各地的审阅专家。我们还请到了刘永华老师为此书作序。2022年12月,汇集了大量审阅意见的编辑团队开始逐条核实查阅。大量关于图片的修改意见,让视觉创作团队左右为难,最终决定对部分兵器重新建模、渲染。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细节不够精细或有误,另一方面则是随着经验的积累,对前面的很多建模不甚满意。

为了实现制作该项目的初心,做一本打动读者,超出读者预期的大百科,指文前后投入了策划、撰稿人、绘图、编辑、美编、建模等人员总计19位,顾问21人,参与最终内容审阅的专家12位,总计历时8年,集中创作2年。本书文字编辑不下20次,总计建模2000多个,参考图片素材12000多幅、文章900多篇、图书80多本,才做出这部展现中国五千年实战兵器的图文史诗。它是一部中国战争史,也是一部中国科技史,更是一部中国人的奋斗史。

本书只是试图用视觉化的方式呈现中国文化的一个尝试,虽全力以赴,但仍可能存在诸多谬误,我们恳请读者朋友不吝赐教,多提意见,因为它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希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我们,一起用最新的技术手段,用视觉化的方式重新呈现我们的历史。 Zk1NUpVvvdqcunkeB82XfEv6En3/Fj6+7Osqw3POblgAbbZsd2RVl83j+tmccHP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