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厄尼走进会议室那一刻感到有些紧张。他已经很久没有和这么多人在一起了。他的紧张并非出于健康原因,大家都已经做了体检,身体也没有什么不适,真正的原因在于社交方面。自从2020年以来,与人交往的规则似乎发生了变化,他不确定该如何与人建立联系了。不过,这是一次商业社交会议,这便是他来到这里的目的。

他刚戴上工牌,就有人走到他跟前,看了看他的工牌,说:“你好,厄尼。我是芭布。”他应该伸出手来握手吗?在当前的工作环境中,问什么样的问题合适呢?

她伸出手,作了自我介绍:“我在市场营销部,我们主要负责创造协同机会……”

厄尼注意到,她说话的时候,眼睛好像在扫视整个房间。她的脸上带着专业人士的微笑,并用眼神与他交流。但她说的话给人感觉像经过训练似的,很不自然。她说:“给我说说你负责哪块业务吧。”

厄尼把他的公司描述了一番,这时,她的脸上有一种专注的表情——至少他是这么看的。她说的话题都很恰当,讲话时长也很合适,从职场意义上来说刚刚好。然后,她向厄尼递了她的名片,便走向其他人了。

“好吧,我想这就是人际网络。”厄尼一边想着,一边去拿苏打水,“有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

有些东西永不改变,但有些东西亟须改变

在戴尔·卡耐基培训机构,我们一致认为有些事情永远不会改变。毕竟,我们的创始人戴尔·卡耐基先生建立的那些永恒的原则到今天依然实用而且有效。

在疫情的影响下,世界经历了极大的转变,人们已经适应了虚拟会议、远程工作和保持社交距离。我们之前与他人联系的方式便显得有些久远,甚至有些过时。我们亟须与他人进行真正的联系,进行深刻而有意义的互动,这样的联系和互动应该基于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共性而非利益。

那些仅仅为了销售商品、满足需求、交新朋友或感觉良好而与他人“联系”的方式需要改变一下。学习应该如何建立真正的联系的时候到了。

人际交往法则

利用戴尔·卡耐基的素材为这种与人交往的“新”方式做基础的优点之一是,它一点儿也不新奇。

戴尔·卡耐基留给我们的不光是某些原则,或者某个过程,他曾经教给了我们与人交往的一整套系统。他著书立说,创造了一系列“人际关系原则”,本书的开篇已经将其悉数收录。这些原则是我们做的所有培训的根基,尤其可以作为改善人际联系的路标。下面,我们来谈谈这些原则是如何成为一个系统的。

建立联系 (原则1—原则9),取得 合作 (原则10—原则12), 开始改变 (原则22—原则30)。

换言之,联系是合作与改变的基础和先导。联系造就融洽的关系;反之,缺乏联系会导致关系冷淡。合作造就影响力;反之,缺乏合作会导致屈从。改变使领导力成为可能;反之,缺乏围绕改变的合作,则会引起抗拒。

在厄尼和芭布的故事中,他从未感受到自己与她有过什么真正的联系。他们之间没有真正融洽的关系,结果,他对她无动于衷。也许他很快就会忘掉与她有过什么交集,即便碰巧看到她的名片,也很难想起有过什么交流。我们可以将缺乏联系归咎于防疫口罩、社交距离规定、虚拟互动、工作环境或100万个其他原因。但事实是,无论背景如何,联系确实是可能发生的。我们只需知道如何做到就可以了。

什么是联系

和一个人建立联系,正如这里所下的定义,是与其进行有意义的互动,一时或者一生都无所谓。和一个人进行“有意义”的互动意味着什么呢?在很多方面,联系就像审美——只有你感觉到它的存在,才能懂它。在很久不和一个人互动、交流的情况下,如果你还能感受到彼此间那种温暖的积极感,那么,这就是联系。同样,我们知道什么时候没和对方产生联系——想想那种空落落的感觉,许多事务层面的互动并没有提供什么意义感。

乔纳森·维哈尔乘飞机旅行时,通常戴着耳机,原因不是他在听音乐,而是他生性内向,得空就思考,总让新的想法进入脑海。他说:“我坐飞机飞行数百万千米,倒是建立过一些很好的联系。有一次,我们乘坐一架小型飞机,飞到印第安纳波利斯 时遭遇了严重的颠簸,那种颠簸简直让你担心机翼会掉下来。坐在我旁边的女士抓住我的手,可我们之前从未说过话。我心里明白,她准是吓坏了。因此,在我们手拉着手时,我就开始和她交谈,询问她的工作、家庭和爱好,从而让她不去担心颠簸。我们之间建立的联系虽然持续了区区几分钟,却是那么真切!此后再没见过她,也再无音信。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她,也不会忘记我们的谈话。”

联系无处不在

联系的机会无处不在。联系可以发生在正式场合,比如社交会议或销售会议上,也可以发生在日常的工作场所和私人生活中,比如:

●和保险公司通电话时

●排队买咖啡遇见咖啡师时

●在家庭聚会上碰到不常见的人时

●遇到一个和自己不对路的人时

●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评论时

●在单位的休息室时

●在单位跨职能或跨级别工作时

●还有更多场合……

联系可以自然而然地发生,也可以依策略进行;它可以有计划地发生,也可以自发地进行。无论是面对面交流还是虚拟互动,人们都是可能发生联系的。

与及时达 (Instacart)的联系

特丽的车胎爆了,她决定利用及时达快递服务平台订购一些杂货。她的代购商尼尔给她发了一条短信:“没有全麦汉堡面包了,可以换成松软白面包吗?”

特丽有个选择。她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是”来回答,也可以建立一种联系。

“哎,我猜这是上天要告诉我去得到我原本真正想要的东西的方式吧。我正在努力保持健康,所以当时就订了全麦的。”

此刻,尼尔也有个选择。他可以不予理睬,也可以推进联系。

“是的,这绝对是一个健康饮食的标志。感谢您立即回复。”

“没事。我可以想象,当您站在那里等待,而对方没有回复时,一定很沮丧。”特丽继续与他建立联系,表达对他的共情。

“的确如此!但您这样的客户令我很开心。”

那天,特丽和尼尔建立联系并没有什么“理由”。他这样做不是为了小费(因为她已经预订了),而她这样做也不是为了得到任何东西。事实上,他们本来不会相遇,因为按尼尔接到的指示是把食品放在门口。当交易完成后,聊天通道就会关闭,之后他们再也不会交谈。

联系可能发生在任何地方,有的简单,有的深刻。联系就像调味品一样,为生活增添滋味儿。这种联系能使他人快乐,也能使我们快乐,让我们微笑。谁不想笑对人生呢?

我们对于联系的看法

戴尔·卡耐基认为联系是一种外展型沟通。我们不是等待他人来找我们,而是向他人伸出手并主动联系。我们做好调查研究,问出有意义的问题,这反映出我们对他人的真正兴趣,从而实现从“对事”到“对人”的转变。倾听他人,对其所说、所想、所感的事情感同身受。这完全不同于等他人讲完,我们再去讲自己的想法。当我们和他人产生情感共鸣时,即便只有片刻,我们也可以与其建立强大的联系。这事关发现对他们重要的东西,事关“知晓”他们是怎样的人、他们需要或想要什么。这是基于戴尔·卡耐基在《如何赢得朋友及影响他人》中提出的第9条原则:“真诚地让对方感到自己重要。”

卡耐基资深导师南·德雷克建议道:“如果你真要去参加某个社交活动,就提前做好功课。例如,你要是去参加一年一度的节日聚会,提前搞清楚谁会去。做一些调查。比如,‘某人的家里有三个孩子’。这样的信息可以帮助你和这些人更好地沟通,因为这表明你在倾听,而且在关注对他们重要的人和事。你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某人在领英上的资料(或者其他社交媒体上的资料),并就此对他们有所了解。”这会帮助你建立联系。你们上过同一所学校吗?你们对相同的公益事业都感兴趣吗?你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吗?你们获得过相似的证书吗?你们追随同样的一些人吗?这些小事儿可以开启一场精彩的对话,激发强大的联系。无论是朋友关系、同事关系还是网友关系,你都不能找借口不去了解对方。

求同存异

与不同的人产生联系是否毫无挑战?当然不是。在现代社会,人际冲突已是常态。这致使一些人怀疑我们与其构建联系时的动机。他们的反应会是“你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我不会因为你而改变自己”。

然而,正是在这些情况下,联系才最为重要。真正的联系可以从差异中找出共性。一旦共性被找到,冲突就随之减少。我们可能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但我们可以走进他们的世界,稍做停留,去理解他们的观点,尝试改变我们自己的观点,或者至少了解引起分歧的真正根源。

事实是,改变我们自己要比改变环境更加容易。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我们自己来改变环境。

本书的结构安排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与联系相关的精神元素,即我们的意识和观念;第二部分探讨人际元素,即技巧和外展型沟通。当这些要素结合起来时,联系就会产生。

意识和观念+技巧和外展=联系

要点速览

●戴尔·卡耐基培训机构所做的联系业务始于1912年。

建立联系 (原则1—原则9), 取得合作 (原则10—原则12), 开始改变 (原则22—原则30)。

●联系造就融洽的关系;反之,缺乏联系会导致关系冷淡。

●联系意味着发现人们的核心需求——对人们重要的东西。我们一直在这样做,但目的不只是索取。

●联系的类型

1.工作型/私人型

2.线下型/线上型

3.圈内人士型/圈外人士型

4.非策略型/策略型

●真正的联系并不功利。它基于第9条原则:“真诚地让对方感到自己重要。”

●戴尔·卡耐基对沟通的看法:不要等他们来找你。

●从“对事”变成“对人”:我随时都可以和你联系。

●改变我们自己要比改变环境更容易。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环境。

“仅仅理解这些原则是不够的,你必须对它们加以应用。如果你想要学习如何应对压力和焦虑,那么你必须走出去解决麻烦。如果你想学习演讲,那么你必须站起来发表演讲。如果你想学习游泳,那么你必须跳进水里。没有水,你就不能游泳;不与他人共处,你就无法产生联系。”

——奈杰尔·奥尔斯顿 xy0CJUe/YGTvu+yI1/G5vwSCyrTMXLNrwtCncSKUU4URy0s0lUaQkAQg4eeAYdN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