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的研究中,我们就“联系”这个话题采访了我们内部的几位相关方面的专家。我们提出的问题是:“如果让您给大家一条有关更好地与他人联系的建议,您的建议会是什么?”以下是专家们的一些答复。
不懂得倾听、不敞开心扉、不懂得尊重、不懂得欣赏、不愿意征求他人观点,这些都可能导致无法与他人建立联系。相反,我们需要共鸣式倾听,并且要足够谦逊。这才是双方寻找共同点的基础。
——埃尔塞尔·查尔斯(Ercell Charles),客户转型副总裁兼卡耐基资深导师
与他人的联系实际上遵循这样一个公式,即关系质量由接触质量和接触时间共同决定。我们都与相识多年的人存在人际关系,然而,要么这种关系质量不高,要么我们并没有真正持续地对待这些关系。最佳关系得以维持,有赖于你与他人保持高质量的联系,并随时间的推移始终如一。
——奈杰尔·阿尔斯顿(Nigel Alston),培训师
关于建立联系,我最好的建议是——关注自己少一些。多听,少说,抛开自己!如果你真心对对方感兴趣,那就与他建立联系。有很多人在首次跟对方相遇时,就开始谈论自己。比如说:“我来自佛罗里达,有三个孩子,喜欢钓鱼。”相反,你应该问问对方,他们家住哪里,家庭情况如何,他们有什么爱好。当你多听少说时,你就能找到双方的共同点。
——乔治·坎塔菲奥(George Cantafio),培训师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读过13所不同的学校。在学校里,我总是新人,所以必须很快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发展人际关系,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这一点至关重要,尤其是当对方的文化与你熟悉的文化差异很大时更是如此,要带着好奇心去了解对方。差异并不意味着好与坏——差异就是不同。当你带着疑问和好奇,敞开心扉对待差异时,你就能更容易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丽贝卡·科利尔(Rebecca Collier),卡耐基资深导师
在过去几年里,我们不仅都被要求做出改变,而且要找到一种办法融入虚拟世界。记住自己的观念和态度,并视自己为“执拗的人”,这很重要。我喜欢称其为一种“瑕疵”。正所谓“瑕不掩瑜”,我们的缺点让我们成为了不起的人。
为了与他人建立联系,我们的每次交流都必须关注对方。这种联系的目的就是共同追求成功。叫一个人的名字的声音是最动听的,问问他们的名字怎么念。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努力去了解对方,了解对方的生活。
永远记住:“关注自己少一些,关注他人多一些。”
——格蕾丝·达格雷斯(Grace Dagres),高级培训师
卡耐基先生写道,如果想让他人对我们感兴趣,我们可能要花两年时间才可以交到一些朋友;如果我们变得对他人感兴趣,那么我们用两个月就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大多数时间,我们总会问封闭式问题,这些问题只是我们想要得到肯定的假设。当我们问含有预设选项的问题时,情况也是一样。若问“你喜欢甲还是喜欢乙”,你就没有给真正的交谈留出任何空间。
取而代之的是,你应该问一些开放式问题,然后根据他们的回答做出回应。一旦你的开放式问题得到回答,你就可以问“为什么会这样”或者“再多告诉我一点儿”。这就是与他人建立真正联系的方式。
——安德烈亚斯·伊夫兰(Andreas Iff land),卡耐基资深导师
这还得回归到“对他人真正感兴趣”这个原则。这句话我们都听过无数遍了。但是,当你更深入地研究时,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这条建议永不过时。戴尔·卡耐基说,对他人真正“感”兴趣,而非“有”兴趣。这两者并不同。“有”兴趣的重点在你常做什么事,“感”兴趣的重点在你的人性。后者隐含着这样一个假设:我们尚未真正对他人产生兴趣。这是一种观念,而非行动。所以,“我是一个真正对他人感兴趣的人”这样的说法就是一种身份认同。
这个原则也有“真正”感兴趣这层意思。想想当你“真正”对某事感兴趣时,你是什么样的人。对此,我们想多了解一些。我们有兴趣学习,问很多问题,并寻求更多信息。我们需要和其他人一起做这件事,透过表象深入挖掘,找出相似之处,加深对对方的了解。要想讨厌一个与你有共同点的人恐怕也难。
——罗伯特·约翰斯顿(Robert Johnston),资深培训师
疫情迫使我们多数人不得不戴口罩。但是,口罩并非只是人们戴的物理面具,也是心理面具。在我们的培训课上,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人们“摘下”面具。当然,这并非字面意思。我们每个人的身份面具都是我们想要向世人展示的形象。真正的转变发生在我们放下戒备心理的时候,同时也是给他人机会去建立信任的时候。训练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的内容,而在于学会在观念中如何把自己排除在外,而把他人排在首位。只有当我们先了解他人,才可能信任他人。
——大卫·卡巴科夫(David Kabakoff),培训师
几年前,有人给了我这个建议:任何时候,去有陌生人的地方,你就想象你正在主持一场聚会。你希望每个人都因为去了那里而感到舒适,受到欢迎,得到赞赏。不要过于强调自己,也不要过于关注他人对你的看法。走出自我,关注房间里的其他人,让他们感到惬意,这也是人们相互之间建立联系的一种方式。
——杰恩·利德姆(Jayne Leedham),卡耐基资深导师
我最好的建议是:“不要试图自己去建立联系。”要让他人介绍一下你想联系的人,在他人之间做介绍。例如,除非你能与他人建立联系,否则没人知道你是干什么的。但是,建立联系不仅仅需要“横向”沟通。的确,在和他人交谈时,灵活地转移话题很重要。然而,“纵向”沟通对于建立联系同样也很重要。持久地谈论某个话题才有可能让讨论更深入,从而建立真正的联系。我们往往太在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太在意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我们应该问一问“我为什么在意这些”。我们应该用对话的方式提问,并以合作的态度表示“我们是解决问题的人”,让那些叫得出自己名字的人围绕在你身边。
——汤姆·曼根(Tom Mangan),资深培训师
我建议大家最好通过认真倾听去理解他人,去弄清楚他人的需求,看看你是否能以某种方式为他们服务。通过以他人为焦点进行交往,你就可以在倾听的基础上了解到他们的价值观以及我们和他们之间存在的共性。通过倾听去了解这个人是谁。他们看重什么?他们有什么目标?他们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我们并不要求所有对话都要深刻、有意义。但是当你认真倾听从而去理解他人时,你便是在与他人进行联系。
——劳拉·诺兹(Laura Nortz),资深培训师
我要告诉你的建议来自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那就是我们的内心世界比我们的外部世界更强大。内在的力量最终会转换为我们向外部展现的力量。我们在谈论的联系实际上是内在的联系。大家可能都听过冰山一角这个说法。的确如此,我们所看到的冰山之一角只是外部世界,冰山强大的力量其实隐藏在水下。如果我们先花些时间,让大脑和心灵协调一致,也就是说让我们的思维和情绪保持一致,那我们就是在为与他人交往积蓄能量。当我们这样做时,我们便更可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联系。
——雷娜·帕伦特(Rena Parent),资深培训师
对于希望提升与他人联系能力的人,我建议首先考量一下他们是如何与自身联系的。根据戴尔·卡耐基的观点,我们在进入成年世界时会在某种程度上失去自身的本真,失去我们内心孩童般的情感。有人可能会将这种损失视为一种“妄自菲薄综合征” (impostor syndrome)或“掩饰”(covering)。而我断定,它是由于我们缺乏与自身本真的联系而造成的。
为了适应环境,我们很多人会丧失更深层次的自我,从而导致生活平庸,关系缺失。如果一个人没有建立真正的联系,他就应该审视自己的内心、情绪智力和自我联系的能力,以便确定是否存在内在联系的脱节。
——安托瓦内特·罗宾逊(Antoinette Robinson),培训师
说到与他人沟通,你需要考虑发展一些持续一生的关系。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着眼于人们一生中的人际关系,他们发现,长寿、健康、成功等因素的关键在于一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强弱程度。这比胆固醇更适合作为预测长寿的指标!事情不会很容易。我们需要投入足够时间和共同努力,以便维持这样的终生关系。但是,如果你一开始就有意建立一段持久的关系,然后投入时间加以维系,那么对你和对方来说,结果都会是积极的。
——杰夫·希默(Jeff Shimer),资深培训师
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是我在戴尔·卡耐基培训机构的一位导师,我是从他那里学到这一点的:他教给我的一件事是《如何赢得朋友及影响他人》中的第1条原则,即不批评、不指责、不抱怨。人们确实有批评、指责、抱怨的倾向!有一天,他问我:“批评的对立面是什么?”我说:“是欣赏。”他教导我说:“不对。批评的对立面是理解。”
——弗兰克·斯塔基(Frank Starkey),资深培训师
通过阅读那些一直教授、实践和发展这本书中的智慧的这些受访者们的建议,我们可以看到这本书为建立联系而凸显的主题和勾勒的线索。在继续阅读之前,花一点儿时间重新阅读导师们的建议,并寻找与你正在寻求建立的关系相关的新线索。
“在你未来遇到的人当中,四分之三渴望引起共情。给予他们共情,他们会以爱相报。”
——戴尔·卡耐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