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业余电台的计算机化

1978年1月12日,美国中西部正处于下雪的季节,短短几天,这片地区的积雪已经厚达半米。电线杆倒塌,货运列车脱轨,数百辆汽车被困在暗藏危险的道路旁。 这场暴雪持续五天之久,袭击了从密歇根州到马萨诸塞州的多个城镇,几千人被困,街道积雪未清,电力也不稳定。 克里斯滕森和休斯也同其他芝加哥人一样被困在那里,面临着又一天的失业。直到1月16日周一的早晨,感到不安的克里斯滕森打电话给休斯,建议两人着手为她们的计算机俱乐部CACHE创建一个CBBS。其实,克里斯滕森琢磨这个想法已经有段时间了,正好现在除了铲雪也没什么事分散她们的注意力,于是两个女人开始工作起来。 一天下来,她们已经大致敲定设计方案,在之后的几周里,她们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组装、焊接、编程和系统测试。一切准备就绪,她们两人准备向俱乐部其他成员展示CBBS。1978年2月16日,第一台土生土长的拨号式BBS建成,并开始在休斯的地下室运行,等着接听任何一个拥有计算机终端和调制解调器的人呼入。

CBBS物如其名,似乎同时拥有电话答录机和社区公告板的功能。访问系统需要一个终端、一台调制解调器和一根电话线,这一串东西在当时(1978年)对于除铁杆爱好者之外的大众来说并不容易获得。由于没有自己的计算机终端,最早的用户依赖电传打字机,如ASR-33型电传打字机。 要用这种终端连接网络,用户需要在耳边放电话听筒,手动拨打号码312-528-7141,等待休斯地下室的机器接听。听到CBBS有回应后,用户将听筒放在一个特殊的架子上,再在终端上按几次“回车键”。这个“神秘仪式”一旦启动成功,他们的打印机就开始运转,发出咔嗒咔嗒的声音,随之发出信息。

你或许能想到,这个系统并非万无一失。嘈杂的线路、古里古怪的调制解调器以及软件漏洞都可能使连接中断。克里斯滕森和休斯根据用户反馈定期更新系统,但新兴的调制解调器的世界既让人兴奋,同时也令人难以预测。 对此,克里斯滕森和休斯也只能在网上耸耸肩,她们什么也没有保证,只是建议潜在用户“如果你遇到问题,请随时挂断电话,重试几次”。

CBBS的设计代表了当时DIY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先进水平。 克里斯滕森用BASIC语言模拟系统软件,然后再用8080汇编语言对它进行改写,休斯利用从跳蚤市场买来的S-100主板定制硬件。利用全新的海斯牌调制解调器将机器连接到电话线上,这是第一台由爱好者制作、为爱好者服务的计算机调制解调器(图2.1)。 与当时市面上的大多数调制解调器不同,海斯牌调制解调器是可以编程的。克里斯滕森和休斯利用其可破解的特性,设计安装了一个巧妙的来电检测机制,将系统直接“冷启动”至CBBS软件,从而唤醒调制解调器并接听来电。倘若呼入的一方断开连接,系统则自行关闭,这种方式虽然比较简单粗糙,但在用户没有注销却掉线时是一种有效的恢复方式。

克里斯滕森和休斯与CACHE俱乐部成员以及海斯牌调制解调器制造商分享他们的发明,此外,克里斯滕森还向《多布博士计算机健美操和正畸》( Dr.Dobb's Journal of Computer Calisthenics&Orthodontia )以及《字节》杂志发送公告。这些杂志拥有十万多名订阅者,遍布北美洲和欧洲。 《多布博士计算机健美操和正畸》杂志的编辑只是简单地将克里斯滕森的原文本打印出来,附上便条“如遇系统问题,请给在家的她打电话”。 同时,《字节》的编辑发表了一篇关于CBBS的简评,标题为“CACHE俱乐部的线上涂鸦可能是什么”。他们不但简要介绍了系统架构,还针对如何拨号进行一步步指导,并开玩笑说读者要做好占线的准备,因为“看到此便条的其他人”也在这一时间尝试登录。此外,他们还在文章最后附上了于1978年3月19日通过CBBS召开的部分会议记录。杂志的编辑鼓励读者亲自试用一下这个系统,保准它会是“漫长而迷人的对话交流”。

上图为海斯联合公司为其第一款产品80-103A调制解调器做的广告。海斯牌调制解调器定位当时新兴的计算机爱好者市场,让微型计算机能够通过电话网络进行数据交换,采用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贝尔103标准协议。宣传册中不但介绍了调制解调器可以访问分时技术,还推荐了一系列其他应用,如远程办公、多人游戏、电子邮件、家庭和办公自动化、运行在线数据库,等等。该电路板设计适合安装流行微型计算机使用的S-100扩展总线,如牵牛星8800和以姆赛8080(IMSAI 8080)。(《字节》,1978年11月)

图2.1 海斯联合公司最早的调制解调器广告

对CBBS的反应立即如排山倒海般而来。当时,CBBS经口口相传,已经接到芝加哥以外地区的呼入电话。《多布博士计算机健美操和正畸》和《字节》的便条立刻引起人们对BBS的注意,休斯的电话线开始接听来自美国各地及美国以外地区的电话。 《字节》的创始主编卡尔·赫尔默斯(Carl Helmers)受CBBS启发,发表了一篇长达八页的社论,预测未来调制解调器对业余计算机技术的影响。 他激情澎湃地说:“对个人用户而言,通过拨号电话网络进行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是非常可能的。”赫尔默斯敦促读者要从典型的分时技术范式中跳脱出来,转向小规模组通信。爱好者认为,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流使合作有了新空间。赫尔默斯设想,如果“一些人拥有共同目标,而彼此之间又离得够远”,那么像电脑化公告牌这样的系统就会蓬勃发展。他认为,公告板可以代替长途驾驶和偶尔的会议,方便兴趣社区的成员定期交流。

经过几个月的测试、修改和修复,克里斯滕森和休斯向《字节》投稿,详细介绍新系统的架构。这篇标题为《电子公告板系统》的文章发表于1978年11月,阐释了运行独立的BBS须如何组装硬件以及编写软件代码。除了技术说明,他们在文章里还默契地为千变万化的BBS文化设立了几个规范,如社交规范和金融规范。玩CBBS很有趣,但它并不是免费的,需要购买硬件和花时间编写软件,因此,他们必须考虑在家运营在线社区要面临的财务挑战和技术挑战,许多早期用户需要购买昂贵的打印设备以访问系统(图2.2)。

许多早期用户通过电传打印机终端访问该系统,因此这些转换元件会被敲到纸卷上,而不是在屏幕上滚动。(《字节》,1978年11月)

图2.2 CBBS运营第一年的典型会议记录

从一开始,CBBS就为计算机通信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聚会场所。每当首次致电用户接入,系统就会发出一个包含“欢迎”的文本文件。CBBS欢迎文件传达了一种轻松随意的友好感觉。在一组简短的系统操作指令下面有个公告:“遇到系统问题请拨打克里斯滕森和休斯的电话,一起讨论软硬件方面的问题。”欢迎文件的语气活泼,感觉CBBS不像是什么高科技实验,倒像是不那么严肃的计算机俱乐部会议。

克里斯滕森和休斯还希望CBBS可以为其他计算机俱乐部提供创建线上会议场所的模型。通过阅读《字节》杂志的文章,读者能够了解创建BBS需要的所有知识。克里斯滕森在给《多布博士计算机健美操和正畸》杂志的信中指出,他已经和调制解调器制造商丹尼斯·海斯(Dennis Hayes)以及公共计算机公司网络委员会的负责人戴夫·考尔金斯(Dave Caulkins)共享了CBBS软件。 软件文档强调在CBBS上用无线电联系的乐趣,开玩笑说,用户无聊时,欢迎接通作者“偶尔聊聊天”。

除了这些免费分享,克里斯滕森和休斯也会琢磨CBBS面临的法律困境和商业潜力。克里斯滕森注意到,软件受版权保护,商业用途受限,但在非商业用途情况下“应该可以做出一些东西”。不久之后,他们开始出售CBBS副本。 克里斯滕森开玩笑说,以前总有人为了免费拷贝软件而“窃听”她,现在软件开始出售了,应该不会再有人“窃听”了。克里斯滕森根据考尔金斯的建议将软件价格定在50美元,并把所有收益都给了休斯。她解释说:“毕竟,所有的钱都是休斯投入的,我只是投入时间。”买家可以收到两个8英寸(1英寸=2.54厘米)的软盘,里面有8080汇编语言码和CP/M操作系统专用格式的相关文档。据她们回忆,这款软件售出了大约两百份。1981年年底,也就是《字节》杂志文章发表两年后,运营CBBS的系统已经有二十多个,遍布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的温哥华到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塔拉哈西的大城小镇。数不胜数的人在使用受CBBS影响的软件,比如苹果二代的ABBS软件和睿客TRS-80的FORUM-80软件。

是什么驱使克里斯滕森和休斯创建CBBS呢?她们想到自己会启发成千上万的人吗?她们当时是梦想着改变世界还是赚取钱财?还是只是一次不经意的尝试呢?当被问及动机时,克里斯滕森和休斯说没有什么动机。克里斯滕森在给《字节》杂志寄去的首次声明中说她让系统每天24小时运行不间断“只是为了看看究竟会发生什么”。后来,她开玩笑说,被困在暴风雪中,CBBS只是一件可以做的趣事而已。她说:“所有部件都齐备,又一直在下雪,我们出不去,那么就来编程吧。”当然了,这些话只是克里斯滕森带着些许幽默的自嘲,不过倒也符合战后科技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伦理:纯粹为了创新而已。

当然,这个CBBS还有个实际用途。正如系统本身告诉呼入用户的那样,它的设计目的是供“计算机爱好者交流”。在1978年以前,克里斯滕森和休斯所在的CACHE俱乐部已经开始照搬照用媒体技术分享跟俱乐部爱好相关的信息。俱乐部发表了一篇名为《CACHE登记簿》( The CACHE Register )的月度时事通讯,利用放在克里斯滕森地下室的答录机维护一条信息“热线”。 CBBS并没有取代这些系统,而是提供新机会以扩大原本就在会议、时事通讯和电话中存在的生动对话。此外,与短暂交互不同的是,CBBS上发布的问题、答案、公告和文章在未来检索时仍然可以找到。

CBBS的创建标志着调制解调器的时代正式开始,这段时间为1978—1998年。那时,尽管个人计算机文化在推广,但真正使用计算机通信仍是比较小众的活动。与此同时,美国众多计算机科研机构也在进行网络互联,尤其是一些得到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或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财政资助的机构。尽管这些事件在时间方面是重叠的,但实际上,这些机构的计算机网络对于普通个人电脑用户而言几乎完全无法访问。因此,从1978年普通个人电脑用户的角度看,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的网络根本不存在。

但是,CBBS并非是随着芝加哥的大雪一起从天而降、史无前例、自发成形的,而是在一个创成式历史时刻诞生的。在这一历史紧要关头,政策、基础设施和流行文化融合,不再把个人电脑当成计算工具,而是重新将其设想为通信媒介。此外,业余电信传统为草根创新和渴望尝试新型数据网络形式的社区创造了环境。技术爱好者已经习惯通过无线电、邮件、旧物交换会和俱乐部会议交流信息。实际上,刊载CBBS文章的那一期《字节》杂志,其封面故事是关于改造业余无线电中继器以建立“计算机间通信”的全球系统(图2.3)。这一期杂志的封面图是闪亮的卫星照片和电离层传播图,呈现了世界各地的计算机爱好者通过以太网相互交换信息的惊人景象。相比之下,克里斯滕森和休斯勾勒的系统一定看起来非常简单。然而,CBBS在易访问性与操作难度之间找到了恰当的平衡,激励读者从他们的“烙铁”中跳脱出来。创建一个公告牌并不容易,但也不是不可能的,而且与一些稀奇古怪的方案不同,BBS的实际效果会立刻显现,尤其是可以为爱好者俱乐部及其组织提供即时的价值。

这个CBBS起源的故事是BBS传说中非常珍贵的片段。 克里斯滕森和休斯是谦逊的英雄,1978年的暴风雪为她们的探险提供了绝佳背景,更能引发人们的共鸣。乍一看,两个好朋友的故事意外引发了一场革命,这是硅谷创新老掉牙的故事,但是,CBBS与苹果公司和微软公司不同,它不是企业。克里斯滕森和休斯也只是想为爱好计算机的小伙伴提供一个交流和共享集体智慧的平台。克里斯滕森后来回忆说,CBBS的灵感来自俱乐部的时事通讯和俱乐部开会时用于张贴信息的软木公告栏。之后,美国许多人爱上科技,技术精湛带来的愉悦感与自豪感推动了CBBS系统进一步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CBBS的这个故事或许可以解释互联网的另一个神话。社会、科技、金融和法律等方面的限制塑造了早期的CBBS,同时也预示了后期的冲突与创新领域,这些领域让个人计算机网络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充满了活力。同样,CBBS花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修改无线电技术和电话网络。CBBS也许仅仅是将社区公告板进行计算机化,但它却标志着一个更重要的转变,即大众阶层进行的电信计算机化。

注:艺术家兼软件工程师肯·洛丁(Ken Lodding)用一幅画描绘了一颗卫星和两个微型计算机终端,围绕一个明亮的蓝绿色星球运行。网线将终端和卫星连接到星球表面。敏锐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这颗卫星的三点星形是业余无线电卫星公司正在开发的原型航天器。专题文章详细介绍了将业余无线电、微型计算机技术和卫星通信融合起来的机会。夹在中间的是克里斯滕森和休斯的一篇文章,介绍了他们建立在现有电话网络上的CBBS。(《字节》1978年11月)

图2.3 《字节》专为数据通信而设的特刊封面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社会、技术和监管活动多管齐下,为诸如CBBS之类的草根网络创造了良好环境。首先,作为全国电话网络的贝尔系统(Bell System)为数据通信爱好者提供了稳定、可访问和相对开放的基础设施。在近乎五年的时间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实际上垄断了美国的电信业务,这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越来越受关注。到20世纪70年代末,监管机构开始采取措施拆分贝尔母公司,并在20世纪80年代初向私有企业开放电话业务竞争。在这一过渡时期,贝尔垄断逐渐被打破,独立拨号网也逐渐形成。没有十位数的电话号码和RJ-11标准壁式插座,就没有BBS网或个人电脑调制解调器。

要把贝尔系统想象成可供挪用的基础设施,离不开更广泛的文化背景。拨号式BBS的技术文化直接源自业余实验的传统,爱好者实验已经围绕无线电通信研究进行了几十年。20世纪70年代,由于当时新双向调频设备和民用波段广播价格实惠,人们兴趣盎然,因此业余无线电在美国经历了一次复兴。在这之前,业余无线电活动因其复杂性、成本高以及使用真空管的设备难以获得等一直受限。但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微电子学的进步,基于集成电路和其他固态原件的收音机及无线电器材更简单了。在这些创新的推动下,20世纪70年代,人们生产出新型便携式和手持式甚高频无线电台,从而解决了业余爱好者参与无线电和民用无线电研究的资金难题和技术障碍。美国各地的业余无线电俱乐部创建“中继器”,为非正式交流提供虚拟聚会场所。 20世纪70年代末,与附近的陌生人在网上聊天已经很常见了。许多好莱坞电影和电视节目也都刻画过操作无线电设备的角色,民用电台里的俚语也已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对话中。

与此同时,20世纪70年代中期,双向无线电通信逐渐普及,微计算学作为业余实验的新领域也出现了。尽管一群计算机爱好者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便开始尝试业余计算机技术,但70年代中期发明的DIY工具包才真正为更多技术爱好者打开了微型计算机技术的大门。像牵牛星8800这样的套装电脑除被针对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出版物如QST和《73》进行报道以外,还出现在诸如《大众电子》( Popular Electronics )之类的普通技术杂志上。套装电脑是出了名的难组装、难操作,但电脑爱好者通常会运用自己之前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完成电脑组装操作,如业余无线电、模拟火箭和高保真音响设备等。1977年后,随着预装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包括电信设备在内的硬件周边出现二手市场。因此,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创建BBS的基本技术要求只需要一根电话线、一个调制解调器和一台个人电脑,既不再需要烙铁,也不再需要电气工程背景了,大部分美国人都能满足这个条件。

调制解调器的时代出现在社会变革、政治变革和技术变革的时刻。克里斯滕森和休斯将CBBS推向网络正是在几个系统汇集的重要节点:为自由主义做准备的电话网络、当时刚兴起的民用波段热、业余无线电实践革命以及微型计算机产品的新兴市场。简要地说,这些不断变化的系统为业余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环境,让他们可以从底层开始构建新的数据基础设施。在那个休息的下午,克里斯滕森和休斯认为CBBS会是个有意思的项目。在美国其他地方,民用波段广播的歌曲在流行音乐排行榜上正不断飙升;经济学家正在争论是否要打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垄断;业余无线电运营商在架设天线塔;电脑发烧友忙着把爱好变成产业。要理解这个非同寻常的创成式时刻,我们应该回到电气通信尚未普及之前。 T0GpiYlG8O+ohk/umIB/9i7Abr8sWLIobtHVcW2SVKZB51EECFUi0t2ITxciEUa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