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何为“调制解调器的世界”?

个人电脑在互联网的“标准传说”中几乎是不存在的。阿帕网比个人电脑早了近十年。互联网协议不是针对单用户个人电脑设计的。直到1994年,微软才发布了传输控制/网际协议(TCP/IP)的正式版本。不过,大多数人是通过笔记本电脑或智能手机等个人电脑设备上网的。要了解互联网是如何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媒介的,我们需要先了解一段个人电脑网络的发明史以及它们是如何与互联网融合的。

这段历史要围绕一个相当奇怪的外围设备展开,即拨号调制解调器。20世纪80年代,调制解调器指的是将计算机数字信号转换成可听信号,再通过标准电话线进行传输的一种装置。个人电脑默认配备调制解调器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因此,调制解调器便成为区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计算机爱好者的一项技术。拥有调制解调器的人知道他们处在计算机用户的一个独立阶层,可以穿越新兴的网络空间。他们经常光顾的网络被统称为“调制解调器的世界”。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计算机并不被视为供个人使用的个人设备。在流行文化中,计算机被描述为负责社会自动化的庞大的“电子大脑”。 从1957年的《电脑风云》( Desk Set )到1968年的《2001太空漫游》( 2001:A Space Odyssey ),电影中计算机表现了人类的统治和非技能化。这也反映了以IBM为代表的公司向大公司和国家机构出售的主要是“大型计算机”。尽管“大型计算机”隐藏在大型建筑物的地下室,只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才能接触到,但大家还是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它们的存在,而且它们的存在感越来越强。利率、所得税、信用评级和兵役应征卡等,所有这些都与社会的“电脑化”有关。 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小型个人电脑却提供了一种新的计算机技术模式。像苹果公司和微软公司这样的公司将个人电脑作为供单个用户使用的设备推向市场,而不再是将其作为电子化大脑推动整个组织。个人电脑不再取代人类,而是作为一种为个人赋能、培养创造力和提高生产力的工具出售。

科技史学家通过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两种相互重叠的技术文化——分时技术和微型计算机技术,来追溯计算机从“大型机”到个人电脑的转变过程。分时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大学研究人员对大型机样式的一种修改。 分时技术指的是一种聪明的编程技术,将一台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分配给相互连接的终端网络,给众多用户一种独占访问计算机资源的错觉。分时技术的早期倡导者设想将计算机作为一种类似居民用电的公用设施。根据他们的推断,未来也许一台计算机便能够为整个社区提供足够的“计算力”。

结果证明分时技术在教育领域尤其成功。在成百上千所大学计算机实验室和K12 的教室里,分时技术让计算机技术的创造性和合作性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达特茅斯大学(Dartmouth University),BASIC 编程语言为初学者提供了一个可访问的入口。在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柏拉图系统(PLATO)上有互动游戏、教育软件、论坛和聊天室。分时技术让个人在拥有一种令人兴奋的个人控制感的同时,还让个人拥有一种对其他用户的集体责任感。历史学家乔伊·利西·兰金(Joy Lisi Rankin)称参与分时社区的人为“计算机技术公民”。截至20世纪80年代初,成千上万的学生已经成为分时社区的“公民”。

分时技术蓬勃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电子爱好者开始尝试建造自己的电脑。业余爱好者沉浸于业余无线电技术文化中,重视动手学习亲身实践和同行友谊。1975年,邮购的“微型计算机”MITS Altair 8800就对爱好者的动手技能发出挑战。 不久之后,一群微型计算机爱好者便组成俱乐部,发出时事通讯,通过邮件分享程序,将计算机添加到自己的业余电台。 为分时技术开发的软件深层目录既可访问,也很有趣,微型计算机用户配置一个BASIC解释程序,就可以从中获益良多。

到20世纪80年代末,计算机爱好者不再需要熟练使用工具。像牵牛星(Altair)这样的电脑被诸如睿客(Radio Shack)和康懋达(Commodore)之类的预制“家用电脑”所替代。新兴的个人电脑产业利用业余爱好者的才华和反主流文化的真诚来进行销售,然而,尽管销量不错,但一直到VisiCalc 等电子表格程序开始吸引商业用户的注意,“微型计算机”才逐渐被视为大型计算机或小型计算机的竞争对手。1981年,IBM公司推出个人电脑,进一步取得公司决策者的支持。几年之间,IBM电脑的兼容性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业界标准,促使众多业余爱好者离开他们的早期平台。截至20世纪80年代末,计算机的通俗形象已经不再是“严肃的”大型机,而是平易近人的台式机或个人电脑。

“调制解调器的世界”便是从这两种文化的十字路口发展起来的。装在家用预制微型计算机和成品个人电脑上的第一个BBS,结合了分时技术的协作感与微型计算机技术的访问基础设施。尽管分时计算机通常为机构所有,但大多数BBS是由业余爱好者在家里通过修补和实验来维护的。关键还在于,BBS与当时的分时技术服务的是不同的人群。最早的BBS用户主要是微型计算机爱好者,他们在BBS上交换技术信息、谈论自己的爱好。不过后来,BBS上的用户更加多样化,他们拥有个人电脑,除科技爱好者还有其他兴趣和身份。分时技术证明了围绕计算机网络可以形成社区的潜力,而拨号BBS使得计算机文化周边也能访问社区。

BBS出现在著名的1978年多雪的冬季。当时,沃德·克里斯滕森(Ward Christensen)和兰迪·休斯(Randy Suess)利用一台自制的S-100微型计算机和一台全新的海斯牌调制解调器创建了电脑化电子公告牌系统(CBBS)。克里斯滕森和休斯是当地微型计算机俱乐部的成员,俱乐部全称是“芝加哥地区计算机爱好者交流俱乐部”,该俱乐部的时事通讯是信息的关键来源,但想要访问早期的信息也不是那么容易,而且俱乐部成员必须提交新文章。该俱乐部在一次会议上使用软木公告栏发布公告,克里斯滕森和休斯正是受此启发,着手创建时事通讯文章的在线数据库。二人在休斯的住处安装好这个数据库系统,并于当年二月初开始运行该系统。紧接着,芝加哥以外的业余爱好者开始打电话来查看此系统,并相互交换信息,把这个“电脑化的”公告牌变成了一个公共论坛。几个月的时间里,CBBS接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个电话,新的公告栏如雨后春笋般也出现在亚特兰大和旧金山。

CBBS就是拨号BBS的原型。这个技术系统非常巧妙,界面友好,而且可以无障碍访问。CBBS的“主机”计算机连在电话线上,一次只能接待一个用户。要上网的话,潜在用户需要配置一个电话调制解调器和某种数据终端。一开始,大多数人是通过电传打印机来呼入,不过这些很快就被视频显示器和“终端仿真”软件取代了。成功连接CBBS之后,数据终端就会立即启动,显示“欢迎来到芝加哥沃德和兰迪的电子公告栏系统”。欢迎信息里还设置了系统导航说明,鼓励新用户给在主机旁的克里斯滕森和休斯打电话报告与硬件或软件相关的任何问题。他们会看到下面这条信息:“任何与业余爱好者计算机相关的问题,请随意留言。”

CBBS功能简单,以致掩盖了它作为业余爱好者社区组织工具的影响力。1978年11月,《字节》( Byte )杂志出版了一期关于通信的特刊,克里斯滕森和休斯在上面发表文章,解释CBBS的技术架构,并邀请读者体验。成千上万名读者接受了他们的邀请,很快,在北美洲和欧洲各地都出现了新的公告板系统。每个新公告板系统都对其核心概念加以调整,增加文件交易或玩游戏等功能,设置规则规定用户行为,体现当地文化和所有者个性。大部分BBS是免费试用的,只需支付长途话费。为了能在电子科技前沿体验一把这些新奇事物,BBS的狂热者甚至能支付几百美元的话费。

除了业余爱好者,还有其他人也在构建联机系统。1979年,两家新的商业在线服务相继推出,志在吸引个人电脑用户。同年底,总部位于弗吉尼亚州北部的有源(The Source)BBS号称拥有3000名客户拨打电话,分别来自美国260个城市。用户按日间15美元/时,晚间2.75美元/时付费,以获取国际新闻、股票市场数据、房地产列表和餐馆评论。与此同时,分时服务公司计算机在线开创了针对个人电脑爱好者的在线服务:微网(MicroNET)。有源关注信息获取,微网保障计算机技术能力。从每天的下午六点至第二天的早上五点,微网用户每小时支付5美元,便可以在连接了计算机在线网的大型计算机上编写和运行程序。但实际上吸引用户按小时付费的,既不是信息,也不是能接入计算机。对于早期拥有调制解调器的人来说,计算机在线和有源BBS已经成为重要的社区空间。这些系统上的论坛讨论、软件档案和“CB模拟器”聊天频道等实际上充当了新兴本地BBS的非正式主干网。

1983年夏天刮起一股新的刻板印象风:天才少年。电影院放映的冷战惊悚片《战争游戏》( War Games ),讲述了两个年轻主角利用调制解调器和微型计算机偷改成绩、下载游戏甚至几乎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故事。这是好莱坞电影第一次将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描绘成用于探索、游戏、寻求自我认同和青少年恶作剧的工具。 接下来的一年,因为青少年在家用电脑上配置了调制解调器,BBS及类似商业服务出现了新用户激增现象。可是,中年的爱好者和这些初来乍到的青少年之间有什么共同话题呢?哪些青少年能支付得起这种商业服务呢?不久,配备了调制解调器的青少年创建了自己的公告栏,用技术来满足他们的兴趣和需求。

与全国性的商业服务不同,BBS往往服务于本地用户,因为大多数业余爱好者支付不起经常拨打长途电话的话费。 系统管理员敏锐地意识到BBS文化的本地性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员就是在邀请陌生人到自己家中做客。他们把主机放在附近桌子上的柜子里,随着来电者呼入呼出,就能听到硬盘驱动的呼呼声,看到调制解调器的灯光闪烁。大部分BBS鼓励用户使用假名或控键,但用户和管理员之间的关系经常跨越线上与线下的界限。许多管理员在自家或喜爱的酒吧举办派对,他们的BBS用户可以参加。这些面对面的交流塑造了他们BBS的社会形象。想到对方可能是你的邻居、同学、同事或朋友时,口水战和激烈争论就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整个20世纪80年代,BBS的分布与人口分布基本一致。同样配备调制解调器的前提下,居住在密集城市的人比居住在小城镇的人在呼叫本地BBS方面有更多选择。在BBS集中的大城市,要求管理员进一步专业化,这样一来,BBS只服务于城市内特定人群和兴趣社区。想要谈论业余天文学的人创建一个版块,想要交易盗版软件的人去另一个版块。如果对上述两个话题都感兴趣,那么可以在每个版块创建单独的个人资料,从而选择、展示和披露他们在不同方面的网络身份。小城镇的用户就没这么幸运了,如果所在地区只有你一位业余天文学家,那么本地版块里也许没人会和你聊天。不同地区的BBS分布,见图1.2。

为把来自各个地区的用户聚在一起,BBS管理员需要让不同版块的用户无须拨打长途电话就可以交流。在20世纪早期,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组织了一个合作站网络,在全国范围内自愿“转播”信息。 阿帕网电子邮件系统凭借类似的“存储-转发”技术,在机器网络之间传输数据,中间无须人工操作。还有些机构网络利用系统间文件拷贝程序(UUCP)协议在分时技术之间传递信息。但是,与CBBS一样,最终,一位业余爱好者开始编写代码,组织城际链接,方便在各BBS之间传递信息和传输文件。

图1.2 北美地区当时每万人拥有BBS的数量(估算)

(资料来源:该数量根据1978—2010年与某BBS有关的106288个电话号码进行估算获得,包括1996年以前使用中的158个区号,每个区号内至少有一个BBS。)

1984年初,首个BBS内部连接从汤姆·詹宁斯(Tom Jennings)旧金山湾区的家里传播出来。詹宁斯是一位微型计算机专家和爱狗人士,自称“同性恋朋克怪咖”,率先在IBM个人电脑平台上发布了一个名为“惠多”的BBS主程序。 截至当年夏季,有十几个BBS运行“惠多”,詹宁斯通过电话与这些BBS的管理员保持联系。在巴尔的摩市的一位BBS管理员约翰·马迪尔(John Madill)的帮助下,詹宁斯添加了一个实验功能,让运行“惠多”程序的两个BBS相互呼叫并自动交换数据。经过一年的运营,活跃在网络上的BBS达到一百多个,“惠多网”便成为在各大BBS之间交换文件和传递信息的开放标准。截至1985年年底,从马里兰州到圣路易斯,从得克萨斯州到夏威夷,从英国到印度尼西亚,“网络邮件”在其间来回交换。惠多网凭借其开放的标准和巧妙的设计,成为一个实验平台。圣路易斯的一群管理员创建了一个层次结构,实现更高效的长距离传送信息,而互联的网关则在BBS和迅速发展起来的互联网之间传递邮件。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惠多网以其低准入门槛和全球覆盖性在计算机网络中拥有无可比拟的地位。

拨号式BBS创造的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带动了新形式的计算机艺术和文学。首先,文本奖励了那些喜欢书面交流的用户。许多管理员为用户提供了收集纯文本文档或文本文件的空间。尽管有些文本只是转录比较难找到的纸质材料,但文本文件现象已经发展成一种独特的电子出版类型,类似于爱好者DIY杂志或个人漫画。早在1983年,文本文件的作者群体就已经组成写作团队,制作了成百上千个协作文档和“电子杂志”。

数字文本也塑造了BBS的视觉文化。早期BBS的界面都是根据通用打字机上现成的有限符号集构建的,以确保其与电传打印机终端兼容。不过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IBM兼容“克隆”个人电脑被广泛使用,因此文本模式设计师们拥有了共同媒介,即80列、16色和256个字符。很快,BBS的界面和文本文件被饰以色彩斑斓的“ANSI艺术”图表。如ACiD和iCE之类的ANSI艺术图表集开始与当时存在的文本文件集一道,共同传播“艺术包”。 这些文本方式的图表具有高分辨率,使BBS的“门”游戏制作成为可能。作为BBS管理员安装的扩展程序,“门”游戏的范围从简单的赌场模拟游戏到复杂的策略游戏以及多玩家虚拟世界(图1.3)。

“红龙传奇”是一款多人幻想角色扮演游戏,由赛恩·埃布尔·罗宾逊(Seth Able Robinson)于1989年用Turbo Pascal语言编写。罗宾逊希望这款游戏能吸引更多人加入他的BBS,而且游戏机制会奖励那些经常拨入BBS的用户。玩家每天可以进行有限数量的活动,比如探索、交易、决斗、搜寻、在酒馆闲逛等,而且这些活动每天晚上都会被重新设定。“红龙传奇”越来越受欢迎,罗宾逊鼓励爱好者对它进行完善和修改,以便管理员能根据他们的BBS本地文化对游戏机制和美术设计进行更改。

图1.3 “红龙传奇”

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个人电脑日益普遍,调制解调器的价格也有所下降,使用BBS的人不再仅限于技术人员,而是已经扩大到对通信媒体有实际需求的人群。酷儿社区、粉丝文化和政治活动等主题的BBS尤其活跃,成为人们社交、组织和分享资源的空间。1984年,阿瑟科恩(Arthur Kohn)创立“密室”(Backroom),进而形成“GayCom”——专门为同性恋人士提供的BBS。美国和英国的政治组织者为推行和平与环保运动而建立了“依可网”(EcoNet)、“绿色网”(GreenNet)以及“和平网”(PeaceNet)。1985年,“全球电子链接”——也许是最知名的BBS为旧金山湾区反主流文化成员提供虚拟空间,里面汇集了成百上千名“感恩而死”乐队 的粉丝。当然,白人权力集团、军队、反犹太阴谋论者以及其他极右分子也没有忽视BBS技术的政治潜力。

我们永远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个BBS,也不清楚到底多少人曾使用过它们。现有数据一片混乱,难以厘清。但即使粗略估计一下,我们也不难知道这些业余网络比许多知名商业服务的规模还大。在北美地区的城镇,有十万多个这样的BBS,呼叫的人至少有250万。 从地理位置看,呼叫BBS的人不只是来自硅谷或北弗吉尼亚这样的科技中心。从阿拉斯加到百慕大,从波多黎各到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北美地区的电话区号列表中的任何一个区号都至少有一个拨号式BBS的主机。当今的社交媒体便源自这些本地社区和小型网络的交互连接。

在美国,BBS用户的统计数据似乎与个人电脑的数量高度一致,人口特征以白人男性为主。1989—1993年,美国人口统计局调查了电脑拥有者对BBS和电子邮件的使用情况。尽管该调查没有区分BBS、大学网络与商业服务,但由于针对早期上网人群的研究实在凤毛麟角,这项研究可以说是比较全面的调查之一。1989年,美国人口统计局报告,5%~7%的电脑拥有者使用BBS和电子邮件。使用者在年龄和收入方面的差异不显著,但白人单身男性使用BBS的可能性几乎是其他群体的两倍之多。20世纪90年代早期,电脑拥有率跃升,更多美国人随之进入调制解调器的世界。1993年,美国人口统计局调查发现,拥有电脑的黑人和白人在使用BBS方面的比例大致相等,约为9%,而电子邮件的使用率则一跃升至32%左右。似乎黑人用户比其他群体更乐意使用电子邮件。不过,女性上网人数仍然较少。使用BBS的男性数量几乎是使用BBS的女性数量的两倍,这一明显差异也反映在该时期女性的亲身体验中。

1991年,未来的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Al Gore) 介绍信息高速公路时,许多长期使用计算机的用户把它设想为一个加强版的BBS网络。当时,只有大约五分之一的美国人有家用电脑,会上网的人就更少了。当人们还在费劲地理解网络空间时,许多BBS爱好者看到了将技术爱好变现的机会。于是大量的指导手册和贸易展览出现了,它们都承诺保证教会管理员如何将他们的BBS商业化。1994年夏季,一场在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召开的BBS大会吸引了四千名与会者,相比1993年翻了一番,因此《信息世界》(InfoWorld)杂志的专栏作家鲍勃·梅特卡夫(Bob Metcalfe)说BBS就要在互联网上“爆炸”了。各大BBS都在全国范围内宣传自己立足本地,是诸如“计算机在线”“Prodigy”或“美国在线”等全国性系统的友好替代。它们将会是信息高速公路上的入口匝道、休息站和服务站。北美地区的BBS用户数量在1994年达到了最高峰(图1.4)。

但私有化的过程是非常混乱的。由于缺乏中央权威机构或宣传组织,BBS社区在这场关乎互联网未来的激烈争辩中没有发言权。 在商业服务提供商与高校网络管理员争论不休时,几乎完全没有考虑BBS用户和管理员的利益。更糟糕的是,资深互联网倡导者大多不熟悉拨号网络技术与文化。诸如国家科学基金会网络之类的分组交换系统与消费者导向的BBS网络分别在完全不同的基础设施上运行,同时熟练使用二者的人寥寥无几。 总体而言,BBS并非被权力机构有意忽视,而是被遗漏了。最后,1995年,一场关于“网络色情”的道德恐慌威胁着要戳破互联网泡沫时,各大BBS自然就成了替罪羊。BBS又旧又脏,互联网和万维网全新、干净而且安全。面对如此污名,许多有魄力的BBS运营商便悄悄地改头换面。于是,成千上万个拨号BBS似乎一夜之间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在美国,人们已不再使用BBS这个词了。1997年,美国人口统计局的调查问卷中正式用“互联网”取代了“BBS”,时至今日,服务商提供在线服务的形式及其发展速度一直在迭代(图1.5)。

图1.4 1978—2002年北美地区BBS用户数量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存档的BBS列表和回顾性自我报告进行的年度估计)

图1.5 1979—2015年不同服务商提供的在线服务的增长对比

(数据来源:根据行业刊物和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年度报告中披露的自我报告数据进行估算。除Minitel是法国居民专用外,其他估计为国际范围。Minitel一直服务到2012年,但使用统计数据只公布到1993年。美国在线于1998年收购了计算机在线。脸书的用户数量估计是根据每月活跃用户指标推断出来的。)

BBS运行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其影响却十分深远。从运营本地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到创建新的网络社区,之前的BBS用户和管理员在公共互联网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那么,他们究竟是些什么人呢?通常来说,调制解调器世界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符合人们对20世纪80年代电脑怪才的传统印象:年轻、白人、中产阶级男性或男孩。即使在BBS的鼎盛时期,也有许多BBS是男性专属,甚至公开的同性恋社区酷儿论坛也主要为男同性恋服务。然而,调制解调器世界的结构分散,致使各个系统大相径庭。个人BBS和BBS网络的组织者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利用BBS技术,为不同的电脑用户社区提供服务。纽约“回声”的管理员斯泰茜·霍恩(Stacy Horn)培育了一个以女性为主的社区,科罗拉多州的“橡树”和芝加哥的“百分之十连接”则力求打造女性专属空间,“TGnet”的会员区致力于变性人身份认同、健康与文化。同样,“AfroNet”联接了二十多个BBS,旨在就黑人权益进行广泛讨论。总而言之,20世纪90年代早期,拥有电脑的美国黑人家庭不如白人家庭那么多,但是他们使用BBS的比例相差不大。

要理解这段历史,我们必须正视规模方面的矛盾,在个人用户亲身体验和广泛的草根运动总体特征之间来回游荡。使用拨号式BBS的绝大多数人是中产阶级白人男性,同时,它也为没有其他媒体渠道的电脑用户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相对公共空间。理解调制解调器世界在二者之间的冲突,是理解社交媒体为什么在平台时代失败的基础,对于畅想未来世代至关重要。 A3YVoJIHBKsbkpgS+NPONBDfrfrzsqNMLhWjB2y+U+vnX1El9aRIgf+TnGqtk25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