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想尽各种方法来解释高等教育中,特别是研究型大学里缺乏女性身影的问题。雅各布·明塞尔(Jacob Mincer)和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等人从人力资本理论角度解释道:男女劳动力市场差异,往往受供应学派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说,女性在人力资本方面的投入较少,因为她们的工作可能会因养育子女而受到影响。克劳迪娅·戈尔丁(Claudia Goldin)、劳伦斯·卡兹(Lawrence Katz)和库西姆克(Kuziemko)以此为理论切入点,研究了20世纪的女性与高等教育。他们认为,缩小男女入学比例的差距,可以有效地改变女性参与未来劳动力市场的预期值。根据这种观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女性教师的缺乏是因为获得博士学位的女性太稀缺——这一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女性深思熟虑的决定。
相比之下,机制歧视理论家认为,占主导地位的群体参与实践是为了维持其在工作场所的特权地位。根据这种观点,选择特定的生产实践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目前参与生产过程的所谓内部人员的佣金。此外,占主导地位的群体可能会使用日益复杂的筛选机制来控制人们获得最理想工作的机会。在学术界,这种形式的歧视反映在影响招聘和晋升的学术行为标准和仪式上。
虽然这些解释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高等教育中普遍缺乏女性教师,但并不能阐释为何这一现象在STEM中的某些领域已有所改善,而在其他领域则改观不大。莎拉·特博和玛丽娅·查尔斯(Maria Charles)对其他STEM领域的研究表明,个体特征与广泛社会学环境的相互作用也许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女性只能在某些STEM领域被接受。按照这一说法,有关STEM工作领域和STEM从业者的本质,以及“男性和女性的内在品质”的西方文化定势,是推动塑造男性和女性观点、才能、抱负和喜好的决定性因素。换句话说,特博和查尔斯认为,与人和工作相关的性别文化定势再现了职业隔离。
然而,这些文化定势容易产生地位差别。例如,劳里·拉德曼(Laurie Rudman)、科林·A.莫斯-拉库津(Corinne A.Moss-Racusin)、朱莉·E.费伦(Julie E.Phelan)和桑妮·纳茨(Sanne Nauts)表明如若某些特性(例如竞争力)被认定为更具男性特性,那么男性就享有更高的地位,而某些特性(例如友善)若被认定为更具女性特性,女性应享有的地位反而与男性是一样的。反之,男性若有其不应有的特性(例如情绪化),则无伤大雅,而女性若有其不应有的特性(例如攻击性),则会被人诟病。拉德曼及其同事称,性别一致性对男性来说意味着享有优势地位,但对女性来说却相反。
这些性别定势因学科而异,甚至会因学科教条而被强化,体现在仪式和实践中。像经济学这样在思想上极度重视竞争的学科,很有可能将竞争视为一种个人属性。换言之,在这种情况下,性别定势证实了男性主导的学术文化,这一特点在阐释理论框架的各种假设中有所体现。
在这样一种文化中,实践、规范和学术仪式会反映性别定势,还可能影响研究和整体观点的可接受度。现代语言协会(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前主席琳达·哈琴(Linda Hutcheon)称,“高等教育专家”所采用的专业话语模式很明显模仿了市场的竞争模式。哈琴指出,人们所采用的话语模式是一种充满争论和冲突的话语模式——在经济学中尤为明显,因为经济学致力于使竞争更加合理化。参加过美国经济学会年会的人都会发现,个人提出的“论点”通常会受到“讨论者”的攻击,他们提出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问题,而旨在展示自己的智力和地位。相反,哈琴表示,我们可以设想一种完全不同的话语模式,这种模式基于建设性的思想交流,有助于扩大讨论、建立共识以及充分阐述一个主题。
最终,男权主义文化降低了女性对于学科的归属感。经济学的独特之处与题材有关,由此产生的互动可能会加剧性别差异,从而降低女性在这门学科中被发现的可能性。
经济学中真的存在由男权主义文化导致的性别问题吗?这一说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在珍妮特·耶伦的推动下,美国经济学会最近开展了一项针对45000多名经济学家的调查,以更好地了解经济学领域中女性和少数族裔所处的环境。最后的调查结果令人震惊。当被问及女性在经济学领域是否受到尊重时,仅有16%的女性受访者表示同意或非常同意,而大约一半的男性表示同意。当被问及经济学领域的总体氛围时,只有20%的女性表示满意,但男性表示满意的比例是女性的两倍。最糟糕的是,当被问及是否同意“我觉得自己在经济学领域受到重视”这一说法时,仅有25%的女性表示同意或非常同意,75%的女性都不同意这一说法。
当然,有一些人倾向于认为,性别平等势不可挡,有天赋的人自会成功,而那些有偏见的人将淡出历史。由此来看,年长保守的男性教师终将会退休(对一些人来说时间可能要久一些),让位于思想更开明的同事。然而,爱丽丝(Alice)最近的研究告诫我们不要这么想。爱丽丝利用内容分析法和计量经济学分析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经济学研究生匿名就业论坛,对其6年数据的分析指出,在这种环境下,“火辣性感”“美丽动人”“以牙还牙”常用来形容女性经济学家,而“积极上进”“才华横溢”“才思敏捷”则常用来形容男性经济学家。此结果让许多业内人士瞠目结舌。
爱丽丝的研究,以及在美国经济学会调查中,那些职场女性的亲身经历,让我们不得不承认经济学领域中确实存在严重的性别问题。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构建更合理的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