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6章
人类思想创造了感知世界

人类通过思想创造了自己赖以生活的感知世界。

人类必须生活在自己思想创造的世界中。人类通过思想的感知过程而创造了自己的世界。人类思想也就是组织原则,使人类能够感知世界,从而创造自己将要生活其中的内心世界。地图制作者就创造了航海家将要航行其中的“世界”,这个“世界”可能与现实完全对应,也可能只是部分对应。同样地,我们的思想创造了我们的“世界”,这些“世界”可能与现实相对应,也可能相矛盾,这取决于我们思想的组织特征及其所储备的知识。

人类头脑不具备内在的本能程序,因此缺乏一张现成的“世界地图”,这就是为什么人类需要从婴儿时期就开始长达多年的自主学习,然后才能够应对世界,而刚出生的小鹿却几乎可以立即做到。人类孩童必须通过思想感知组织的经验来创造自己的内心世界,作为外部世界不断改进的地图。教育和间接经验只是作为工具,来丰富这个自主学习所发生的领域。

例如,一个五岁的孩子不肯在早餐时喝牛奶。他的母亲解释说,汽车需要汽油才能行驶,牛奶就是他的“汽油”,会让他在泳池里游得更轻松。于是孩子立刻喝完了牛奶。母亲欺骗孩子了吗?完全没有。用汽油与汽车的关系比喻比一杯牛奶的外观更能说明牛奶的作用。重要的是,孩子对牛奶的感知会进而影响他的行为。

感知即自组织系统

眼睛(或其他感官)所感受到的事物只是感知过程的一部分。大脑负责大部分感知工作,将来自外部世界的信号组成有意义、可识别的模式。更准确地说,大脑只是提供了某种结构,传入的感觉信号可以在其中自行组成有意义的模式。大脑神经将感觉信号转换成一种可以自行组成稳定模式的形态。就这一点而言,大脑非常被动,没有去选择、分类和组织信息,而是让信息自行组织。

毛巾模型与明胶模型

信息系统之间存在两种基本类型的区别,可以用毛巾与明胶为模型来说明。

以毛巾为模型,将一块普通的毛巾铺在一个平面上,例如桌面。毛巾旁边放着一碗墨水。不时从碗中舀一勺墨水浇在毛巾上,毛巾就染上了墨渍。将毛巾视作接受传入信息的记忆面,一勺勺墨水则是传入的信息或经验。一段时间后,毛巾表面可见些许墨渍,如图4所示。墨渍维持原状,不会以任何方式褪色或变化。因此,毛巾面上发生的所有情况都被良好地记录了下来。如果我们想使用由此储存的信息,我们就必须使用一个单独的处理器,以某种方式测量或关联墨渍。这种毛巾模型代表了典型的计算机结构:完美记录信息的存储器,外加一个单独的处理器。这也是典型的人类思维结构:一个记忆储存系统,外加一个思维系统。

明胶模型则不同。假设信息接收面从毛巾换成一盘宽而浅的明胶(果酱或果冻)。这一次,把那碗墨水加热。当一勺热墨水倒在明胶上时,明胶会溶解。但墨水很快冷却下来,停止溶解明胶。液体(墨水和融化的明胶)倒出时,会留下一个浅浅的凹痕,作为明胶表面所发生情况的记录。凹痕与毛巾表面的墨渍同理。同样地将多勺墨水倒在明胶表面上,效果却大不相同。最终,与毛巾墨渍相对应的单独凹痕不同,多个凹痕之间形成了一条侵蚀路径,如图5所示。第2勺热墨水趋于 流向 第一个凹痕,第3勺趋于流向第2个凹痕,再流向第1个凹痕,于是形成了一条路径。一旦路径形成,所记录的信息就不再独立,而是相互关联。如果我们再倒下第4勺热墨水,它也会沿着路径流向第1个凹痕。换言之,我们建立了将信息串联起来的 模式 。正如我们看到杯子就知道它适合用来喝水,因为杯子与水已经相互关联。

图4

图5

明胶模型为传入的信息提供了组成模式的“机会”。前面关于自组织系统的章节中提到了“黏性”是此类系统的一个特征:一旦某事发生,就没那么容易回到最初状态了。在明胶模型中,传入的信息会依附在先前的信息上,从而创建模式。更多信息将趋于沿着这些既定的模式流动,把路径走得更远。

模式的重要性

模式最简单的定义是:如果一种状态趋于以大于机会的概率遵从另一种状态,那么模式就存在。与墙纸图案同理(“图案”与“模式”英文单词都是pattern),我们认同某种设计后便想要复制它:该设计比其他任何设计更可能遵从自己。

模式最简单的体现就是轨道或通路。沿着路径而行的任何路人都较可能继续走在这条路上,而不是突然走到这条路以外的荒地上(正如我们较可能把玻璃杯当作饮酒容器,而非投掷物)。

如果人类不使用模式和系统,那么我们就无法掌握语言。语言是一个代码系统,词语只是确定了正确的路径,然后我们的思想沿着这条路行进,使用该词来表达它所代表的含义。

替代模式

模式只是一种便捷方式,将环境特征连接或组合在一起。正如同一间教室的孩子能够以多种方式分组(例如按年龄、身高、发色、住址、姓氏等),不同的思想能够以不同方式看待同一件事。图6所示的模式可以用多种方式描述,所有这些方式都正确。例如,一个瓶子可以装满牛奶或者只装一半;牛会被牧场主视为收入来源,被艺术家视为赋予风景生命力的元素。

图6

我们通常会将玻璃杯视为饮用容器,那么,我们怎么会在一些情况下把它用作投掷物呢?答案是:在某种情况下我们会在四处寻找一个“手掌大小的可投掷物”,玻璃杯刚好符合。这个过程如图7所示,宽路径从玻璃杯通往饮用容器,狭窄的路径从玻璃杯通往投掷物。窄路径一开始很难走,因为另一条路径很宽(很大程度上由经验决定路径宽窄)。但是如果从投掷物出发,就很容易沿着窄路向下走并最终到达玻璃杯。

图7

心情基于切换路径的过程:突然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这也是洞察力和创造力的基础,是使用水平思考的目的。这就是为什么,模式转换过程对新元系统而言如此关键。

改变模式

感知是创造模式的自组织过程。模式只是看待事物的某种特定方式,并不与其他方式互斥。模式属于原始真理。我们将模式视为正确的存在并加以使用,直到我们用另一种模式取而代之。无论我们是作为个人还是社会,我们的思想在演变过程中可能都会经历一系列看待世界的模式或方式的转换,其中每一种都代表自组织过程中的一个稳定状态。没有稳定的感知模式,生活就无法继续。

因此,我们必须使用稳定的感知模式作为原始真理,意识到它们并非独一无二的,而且它们能够被更好的模式所取代。平衡问题一如既往地存在:我们应该对现有模式调整多少,应该在何种程度上尝试用更好的模式替换它们?想法是将事物组合在一起的模式或方式,我们必须能够在使用和享受当前想法与创造新想法之间实现平衡。

影响模式

模式是传入的信息自组织形成的,是一个被动过程。那么思想可能以何种方式 影响 模式呢?尽管模式是被动、自组织形成的,但其形成环境会对其产生很大影响。参加烹饪培训,较可能形成烹饪模式;选择去法国,较可能形成法语模式。专注于某个问题,比在不专注的情况下较可能发展出更多相关模式。刻意将不同事物放在一起,可能组合成新模式;刻意使用水平思考,可以激发新模式的诞生。逻辑分析可以澄清问题、引导注意力,从而鼓励新模式出现;在数学中使用符号便于形象化复杂事物,从而产生新感知;心理或物理模型也能够以同样方式提供帮助。因此,尽管模式是通过经验的自组织而被动形成的,但人类可以影响这些经验,从而影响模式。

感知模式创造了每个人所生活的世界,而新元系统则关于改变这些模式。 HOm5XboATnxxYMOFcTh1Fba0NSj/mGEAnVi3WYKWgyRoFPHrr2KUmxEOa3y6ZgQ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