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1章
创造力

我们需要仔细研究我们的思维不起作用的原因。从第1章到第13章,我将在每一章中讨论思维的一个方面。之所以从创造力开始,是因为我们的思维习惯中极度缺乏创造力。我们非常清楚,进步取决于创造力,也就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以不同的方式做事,把不同的事物组合起来以创造新的价值。

我们依赖创造力,我们离不开创造力。然而我们所做的,却只是祈祷某些富有创造力的人能够出现,为我们带来新的想法和新的可能性。

我们为什么需要创造力?

人的大脑并非生来就具有创造力。它的主要作用是生成常规模式,然后使用并遵循这些模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常生活。我们大约有98%的时间需要使用常规模式,只有2%的时间需要发挥创造力。

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可以做一个游戏。从一个字母开始,每次增加一个字母。每增加一个字母,都要组成一个完整的单词。

从字母“a”开始:

增加“t”,组成的新词是“at”(在)。

增加“c”,组成的新词是“cat”(猫)。

增加“o”,组成的新词是“coat”(外套)。

增加“r”,组成的新词是“actor”(演员)。

在增加“r”之前,这个游戏都比较简单,只需要按照现有的字母顺序,在单词中加入一个新的字母。但是加入“r”时,你必须回顾已有的全部字母,重新排列它们的顺序。

在我们的生活中,随着时间推移,新的信息时刻在涌现。我们随即把这些新信息添加到我们已有的信息中。但是总有一些时刻,我们需要回顾过去,重构我们所拥有的信息。这就是创造力。多数时候,并没有人或物逼迫我们回顾过去。我们满足于我们所拥有的东西。然而,如果我们选择回顾过去,重构信息,我们就会得到一种更好的排列方式,这时我们就使用了创造力。

商品与价值

技术正逐渐成为一种商品,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取。生产过程和效率也逐渐成为每个人都买得到的商品。

在一个贸易自由的世界里,创造力将成为唯一的区分因素。有了创造力,你就可以利用已有商品来提供新产品、新服务和新价值。

要想通过新产品和新服务提供新价值,就必须有创造力。有了创造力,我们就可以设计出更好的新方法,用以传递既定的旧价值。我们也可以运用创造力,直接设计新价值,然后寻找实现这些新价值的方法。

语言问题

我们对“创造力”一词的理解存在一个语言问题。按照我们的理解,只要你创造出先前不存在的东西,你就具有创造力。但是创造出的东西不一定有益。你可能只弄出了一团乱麻。

这导致我们以为,创造力就是为不同而不同——许许多多有创造力的人都这么认为。

如果门一般是长方形的,而你建议把它改成三角形,那么除非你能证明这个新形状的价值,否则这种想法就不具有创造性。

因此,问题在于创造力这个词没有把艺术创造力——我们通常对它的理解——和对我们思维有益的思想创造力区分开。这导致我们认为所有的新东西都具有创造性。正因如此,发明“水平思考”这个词来专门指代思想创造力是有必要的。

尽管我的思维方法在艺术领域(尤其是音乐领域)被广泛应用,但我在本书中讨论的是思想创造力。

思想创造力

英语里没有一个专门的词可以指代思想创造力,这可能会引起可怕的误解。学校的老师在教学生音乐、舞蹈和绘画时,声称自己是在教授“创造力”。

许多人认为,如果你弄出一团乱麻,你就创造出了新东西,那么从理论上来说,你就是具有“创造力”的。也就是说,制造出原先不存在的东西就是创造,不需要考虑其价值。事实上,很多人认为创造力的本质就是为不同而不同。

我们的语言里需要有一个词,它既强调思想创造力,也表示变化、新颖和价值。

原因

我们一直没有在文化和学术等方面推动创造力发展的原因有很多。

比如上面提到的语言问题,它进而引起了理解上的问题。一旦你声称能教授创造力,就会有人问你能否教出下一个达·芬奇或莫奈、贝多芬或肖邦。这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结论就是,创造力无法被教授。

既然无法从逻辑上解释或实现创造力,那么它肯定是一种神秘的天赋。这种天赋只有少数人拥有,其他人只能嫉妒。

所有的创意在事后(也就是在你提出它之后)看来都是合乎逻辑的。如果一个想法在事后看来确实符合逻辑,人们就会认为,一开始也可以通过逻辑推出它。因此创造力不是必要的,有逻辑就足够了。在一个不对称的系统中,这种观点实在荒谬透顶,后面我将解释我这么说的原因。

要想富有创造力,不能只靠高智商。高智商的人为了保住智力赋予他们的先天优势,声称创造力不是一种可习得的技巧,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

以上是我们一直以来对创造力不以为意的一些传统原因。

通过头脑风暴激发创造力

头脑风暴最早出现在广告业,被当作一种激发创造力的方法。它有一定价值,但是总体效果比较差。

想象有个人走在路上。他是个普通人,并不是音乐家。随后,他被人用绳子绑了起来。有人拿出了一把小提琴。很显然,被绳子绑着是拉不了小提琴的。但如果把绳子割断,这人就能拉小提琴,就能成为小提琴手了吗?显然不可能。但这就是头脑风暴所期待的事。实际上,仅仅解除限制(就像割断绳子)是不够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你受到限制,如果你每提出一个想法都会受到攻击,那么你确实很难发挥创造力。因此,如果我们能够解除限制,消除攻击,那么每个人都会变得有创造力。这比上述例子中割断绳子的观点稍微符合逻辑,因为它假设每个人天生都具有一定的创造力。

头脑风暴固然有其价值,但是比起水平思考工具,它的效果非常差。仅靠解除限制和延迟判断是不够的。常见的头脑风暴过程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不管不顾地抛出大量(通常是很疯狂的)想法,然后祈祷其中有一个能命中有用的目标。

我们需要更加审慎的过程来积极鼓励和提高创造力。

创造力:天赋还是技能?

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如果创造力是一种天赋,那么我们可以寻找这类天才,继而加以培养、发展和鼓励。但是对于不具有这种天赋的人,我们无能为力。

请注意,我在本书中讨论的是思想创造力和水平思考,而不是艺术天赋。

如果思想创造力是一种技能,那么每个人都可以学习、练习并且运用它。它和其他技能一样,比如网球、滑雪和烹饪,有些人会比其他人更擅长这项技能。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学习使用这项技能。思想创造力和数学一样,可以被正式教学和使用。

行为

有些人似乎确实比其他人更具有创造力。这是因为他们享受并且重视创造力。因此,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尝试发挥创造力。他们对自己的创造力越来越自信,这反过来又提高了他们的创造力,最终形成一个正反馈系统。

有些人的好奇心似乎比其他人重。有些人似乎比其他人更喜欢创造力和新想法。

这并不意味着不具有这种倾向的人就不能拥有创造力。他们可以有意识地学习水平思考技巧,就像学习基础的数学运算一样——每个人都能学会加减乘除。

凡是认为创造力不能被教授的人,都爱举一些个例作为论据,比如爱因斯坦、米开朗琪罗和比约恩·博格。但是想象一下,一排选手参加赛跑,发令枪一响,比赛开始。有人跑在最前面,有人落在最后面。他们的表现取决于他们天生的跑步速度。这时,如果对所有选手进行专业训练,那么他们完成比赛的速度都会快很多。然而,比赛还是会有第一名和最后一名。

因此,如果我们对创造力不闻不问,那么很明显,个人的创造力将完全取决于他的天赋。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提供培训,建构系统化的方法,我们就可以提高人们总体的创造力水平。有些人的创造力水平仍然会比其他人高得多,但是每个人都将习得一定的创造性技能。

那么如何获得这种技能呢?劝勉和树立榜样确实都有用,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我们需要具体的心理工具、操作方法和习惯,以帮助我们产生新的创意。这些工具和方法可以被人有意识地学习、练习和使用。

我们再也不用坐在溪流旁,一边听着巴洛克音乐,一边期待灵感乍现。当然,你也可以尝试这种方法,但是它远不如有意识地使用水平思考工具有效。

随着你学会运用这些工具,你会变得越来越自信,继而产生越来越好的想法。

所有水平思考工具的设计基础,都是把大脑看作一个能形成不对称模式的自组织信息系统。经过四十多年的使用,事实证明这些工具对不同年龄、能力、背景和文化的人都有效。这既是因为这些工具都非常基础,也是因为这些工具能影响人的行为。

创造力的逻辑

如果说思想创造力是一个逻辑过程,可能会让很多人惊讶不已。因为在他们看来,逻辑不可能产生创造力。但是,创造力确实是合乎逻辑的,只不过它遵循的是一种特殊的逻辑。

逻辑定义了一个特定领域内的行为规则。按照我们的正常逻辑,世界是由语言或无关联的元素构成的:语言指代各种独立的东西,比如盒子、云、微笑等。这些都是无关联的,或者独立的元素。但是对于创造力来说,世界是一个能形成不对称模式的自组织模式系统。在这个相当特殊的世界中,行为规则也由逻辑来定义。

模式

一天早上,一个人醒来后意识到自己要穿11件衣服,那么一共有多少种穿衣顺序?

他设置了自己的电脑,让它列出每一种顺序。这台电脑用了40个小时才列出全部的顺序(这个测试发生在很多年前;今天的电脑运算速度会更快,但概念是一样的)。如果要穿11件衣服,一共有39916800种穿衣顺序。

穿第一件衣服时,有11种选择;穿第二件时,有10种选择;以此类推。

如果一分钟试一种顺序,你得活到76岁才能全部试完——用你醒着的每一分钟尝试不同的穿衣顺序。

如果大脑以这种方式工作,那么我们将活得异常艰难。你需要无限长的时间来起床、过马路、上班、阅读和写字。

幸而大脑并不以这种方式工作。我们之所以能生存下来,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是一个自组织信息系统,它可以利用接收到的信息形成模式。这就是大脑的神奇之处。于是,我们只需要找到常规的“穿衣”模式,切换到它,然后完成整套动作即可。正因如此,你才能正常地早起开车去上班、阅读、写字,并且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事情。

想象你面前有一张纸,你用笔在纸上做记号。纸面上会准确留下你做的记号。之前做的记号不会影响新记号的形成。

现在把这张纸换成一个盛着明胶的浅盘子。你用勺子把热水浇在明胶上。热水使明胶融化,随着它的流动逐渐在表面形成沟壑。在这种情况下,之前的信息会对新信息的接收产生强烈的影响。这个过程和雨落在地面上一样,先形成溪流,然后汇聚成河。新的雨水会顺着从前的雨水冲刷出的水道流淌。明胶和地面使得热水和雨水自行形成水道或沟壑。

我在《思考的机制》一书中,解释了为什么人的大脑(不同于电脑)是像上文提到的明胶或地面一样的信息接收表面。我还在书中阐述了神经网络与明胶或地面的相似之处。

何为模式?

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时,如果朝着某个方向转变的概率高于其他所有方向,这就会形成一种模式。如果你站在花园的小径上,那么你沿着小径继续走的可能性要比偏离小径的可能性大得多。

我们甚至可以用这条小径来代表一种模式。在任何时候,我们沿着这条小径迈出下一步的可能性都要高于朝着任何其他方向偏离小径的可能性。这意味着在特定情况下,大脑中的某种状态更有可能转变为另一种特定的状态,而不是其他状态。

不对称

不过,模式系统往往是不对称的。

如前所述,我们可以用路径来代表模式,因为我们每走一步,最有可能的就是沿着路继续走,而不是停下来考虑每一条岔路。A是通往B的路径的起点,C位于一条岔路的尽头(如下图)。这意味着从A到C和从C到A是不同的路线。你可以从A走到C(在常规模式下,你会先往B走,然后拐到岔路上,走到尽头,也就是C),但是如果从位于岔路上的C出发,从C到A的路线会非常简单(沿着岔路走到主路)。

这种不对称性是幽默和创造力的逻辑基础。

幽默与创造力

迄今为止,幽默是人脑最重要的行为,它比理性思考重要得多。幽默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底层系统的信息。幽默让我们明白大脑产生的模式是不对称的。

听幽默故事时,我们被引导着从A出发,沿着主路走,然后忽然之间被移到了路的尽头(B),而且我们立刻就看到了我们原本有可能走的路(从B到A)。一旦到达B,我们就会明白这条路是走得通的,而且完全符合逻辑。

在爱尔兰的一个火车站里,一个英国人怒气冲冲地走进站长办公室,投诉站台的两个时钟显示的时间不一样。

站长看着他说:“当然了,如果两个时钟显示的时间一样,何必放两个?”他的回答中有一种出人意料的逻辑。使我们发笑的正是突然转变感知带来的出其不意。

两位女士沿着运河散步,两人各走在运河的一边。其中一位女士对另一位说:“我怎样才能到那边去?”另一位女士回答说:“可是你已经在那边了。”

幽默通过唤起人的各种偏见和先入之见来产生效果。

有一次在飞机上,返回座位时我的头撞到了行李架上。坐在我旁边的人说:“刚才我也撞到头了。行李架的位置肯定太低了。”

“恰恰相反,”我说,“问题在于行李架的位置太高了,而不是太低。”

这段交流丝毫没有幽默效果,但是同样发生了感知上的突然转变,而且这种转变最终是有道理的。如果行李架的位置很低,你就会意识到必须得低头。如果行李架的位置很高,那么你低不低头都无所谓。如果行李架的高度让你误以为不需要低头,那么你不低头时就会撞上去。

符合不对称模式的幽默模型同样适用于创造力:你突然以不同的方式看待某事物,事后发现这也是合理的。

回过头来看时,一切有价值的创意都是合乎逻辑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价值”的定义就是:在事后看来符合逻辑。

有史以来,我们第一次把创造力建立在了逻辑的基础上。创造力不再是一种神秘天赋或特殊才能。现在,我们可以把创造力看作一个能产生不对称模式的自组织信息系统(大脑)的行为。

一旦我们理解了底层系统,我们就可以设计工具来有意识地使用创造力。这些工具能发挥强大的作用。我们再也不必苦等想法和灵感的降临。我们可以采取某些行动,促使大脑产生新想法。这是人类历史前进的一大步。

没能在过去的约2400年里迈出这一步带来了许多严峻的问题,也解释了人们在创造力方面毫无建树的原因。

如果一个想法在事后看来是“合乎逻辑的”,我们就会说一开始也可以通过逻辑推出这个想法。因为所有这类想法都可以通过逻辑推出来,所以我们不需要创造力。

上述观点纯属胡说八道。在一个不对称的系统中,事后看来显而易见且合乎逻辑的事情,事前可能根本无法预见。

正是因为哲学家们一直在玩文字游戏,没有考虑到大脑是一个自组织模式系统,他们才没能明白,事后看来显而易见的事情,事前可能毫无预兆。正因如此,我们才会在创造力方面毫无作为。

激发创造力的随机词工具

在南非某钢铁公司的一场研讨会上,人们使用随机词工具在一下午之内产生了21000个新想法。我选择它作为水平思考的首要工具,有以下几个原因:

1.它看似完全不合逻辑,而且不太可能奏效。

2.它可能是最易于使用的一种工具。

3.它的效果非常强大。

4.实际上它是完全符合逻辑的。

过程

首先你需要确定焦点,知道你想在哪个方面产生新想法。

然后获取一个随机词。名词用起来最简单,所以用名词作为随机词。你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获取随机词。

你可以在卡片上写下60个词,放在口袋里。然后看一眼手表。如果秒针指向27,就选择列表中的第27个词。

你也可以准备一本词典,随机翻到某一页,选择这一页的第10个(或其他)词。如果这个词不是名词,就往下顺延,直到得到一个名词。你可以用任何带页码和行号的书进行操作。

你可以把随机词写在小纸条上,放进袋子里,然后随机抽一张。

你还可以闭上眼睛,用手指在报纸或书页上某一点,然后使用离你的手指最近的词。

以上都是获取随机词的实用方法。获取随机词后,你就可以利用它来产生与主题有关的想法。这种心智操作叫作“运动”,它与“判断”大相径庭。你的任务不是寻找随机词与主题之间的关联,而是利用随机词开辟新的思路。

逻辑

乍一看,上述过程似乎完全不合逻辑。逻辑的本质是随后发生的事情与你正在考虑的事情有联系。但是使用随机词工具时,后续发生的事情与正在考虑的事情毫无关联。

如果随机词真的是随机抽取的,那么它与任何可能的焦点都有同等程度的联系。事实上,任何一个随机词都可能与任何一个焦点产生联系。逻辑学家会认为这种方法是荒谬的。然而,在一个产生不对称模式的系统中,这是完全符合逻辑的。我将在之后详细解释其中的逻辑,此处只做简单说明。

你住在一个小镇上,外出时总是走主干道,它能够满足你的出行需求。除了主干道,镇上还有许多被你忽略的支路。有一天,你的车在小镇边缘抛锚了,你不得不走路回家。你四处问路,最后发现自己走了一条之前从没走过的路,并且成功回到了家。你发现走这条路去你最喜欢的餐馆会更方便。这个例子中的逻辑很简单。当你从主干道出发时,你的路线由这一点上的模式概率决定,所以你会选择熟悉的路线。但是当出发点变了,你从边缘出发往主干道走时,就会开辟新的路线。

塑造

塑造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涵盖了影响、改变、转换概念、起作用等。

假设你要为一家餐馆提供新想法。你选择使用随机词工具,得到的随机词是“电影院”。

你可以直接利用这个词进行塑造,比如建议餐馆为顾客提供DVD播放机和耳机,让他们能边吃边看电影。

塑造也可以是间接的。考虑到电影院的放映厅里往往一片漆黑,你可以建议把餐馆的环境布置得暗一点,以便为顾客营造更好的品尝食物的环境。而且这样一来,你的邻桌是谁就不重要了,因为没有人看得清他是谁。餐馆还可以更体贴一点,为情侣提供单独的包间。

电影院在固定的时间放映电影。或许餐馆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提供不同的菜单,这样顾客就可以根据喜欢的菜单来选择就餐时间。

随机词效应

考虑到不对称性,不难理解为什么水平思考的随机词工具能发挥作用。

随机词来自C方向。这有两个作用:一是避开了占主导地位的从A到B的路线;二是开辟了新的方向,即C方向。

随机词并不是想法本身。随机词本身并不是“C”。随机词开辟了新思路,它将我们引向位于C的那个想法。

因此,在不对称模式中,使用随机词是一个绝对符合逻辑的过程。

水平思考意味着横向运动,改变现有的感知、概念、起点等,而不是为它们投入更多的努力。在本书第4章关于网球锦标赛的例子中,当你把注意力从获胜者身上转移到失败者身上时,你就能摆脱常规的思路。

再举一个例子。奶奶织毛衣的时候,三岁的苏珊在一旁玩着奶奶的毛线球,这令奶奶心烦。苏珊父母的建议是把她放进儿童围栏里,以免她打搅奶奶;或是让奶奶坐进儿童围栏里,以免被苏珊打搅。

从更加技术的层面上来说,上述体现不对称性的例子说明水平思考是跨模式运动的,而不是顺着模式运动。也就是说,我们从主干道出发,横向运动到支路的尽头。当我们抵达之后再回过头来看时,就会发现这条路线是合乎逻辑的。

练习

下面给出了4个焦点和60个随机词。为每个焦点获取一个随机词。根据不同的情况解决不同的问题——不要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

焦点:

设计一档新的电视节目。

设计一种新的运动。

为一款汽车提供新想法。

为一家互联网公司提供新想法。

通过看手表的秒针来决定用哪一个随机词。

小结

发挥创造力的过程和展现幽默的过程是一样的。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突然变了,水平运动到支路,然后发现这条路线在事后看来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但是我们该如何到达位于支路的那个“想法”呢?这就是“激发”工具发挥作用的地方。这些工具能帮助我们逃离主干道,从而增加我们进入支路的概率——水平思考的“水平”指的是在不同模式之间横向运动,而不是像正常思维那样顺着模式运动。

利用水平思考,我提出了一种叫作“激发”的方法。我发明了“Po”这个词,把它放在想法前,标志着这个想法被故意当成了激发点。可以将“Po”理解为激发操作(Provocative operation)。我们要利用的是激发点的“运动”价值,而不是其“判断”价值。激发点可能是荒诞不经的。使用激发方法时,我们可以通过一种可控的方式短暂“疯狂”30秒。从“判断”的角度来看,用作激发点的想法都是荒谬的,因此是不可被接受的。但是利用“运动”,我们可以从这些荒谬的想法运动到有用的新想法。正因如此,“激发”才成为进行水平思考和发挥创造力时的一种基本方法。

我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为一个环保组织开过一次研讨会。会上有人提到有一家工厂往河里排放污水,使住在下游的人们深受其害。对此我提出了一个激发点:“Po:这个工厂就在自己的下游。”

这个激发点听起来完全不切实际,也就是所谓的“异想天开”型激发。一个工厂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两个地点,所以这个想法是荒谬的。但是,利用“运动”,我们从中提取出了一个概念,即“工厂应该承担自己造成的污染”。由此产生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想法:我们可以立法,规定在河边建厂时,工厂的入水口必须在排水口的下游。这样,当工厂排放污水时,它自己将成为头号受害者。据说有些国家已经把这条规定写入了本国的法律。

事后看来,这个想法和大多数创意一样,完全是符合逻辑的。

但是,由于模式的不对称性,我们无法在一开始通过逻辑推出这个想法。那些声称如果一个想法在事后看来符合逻辑,那么一开始也可以依靠逻辑来推出的人,根本不理解不对称模式。

一根树干在生长的过程中分为两枝,每一枝又分出新的树枝,新的树枝再继续分裂。这时,一只蚂蚁从树干出发,它到达某片特定叶子的概率是多少?在一棵普通的树上,蚂蚁到达特定叶子的概率为1/8000。

现在,想象这只蚂蚁从某片特定的叶子出发,它到达树干的概率是多少?结果是1/1。在这个方向上,蚂蚁不会遇到分枝。这就是不对称性。

同理,通过逻辑产生创意的概率可能非常小。但是一旦这个创意已经产生,你再回过头来看时,会发现它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合乎逻辑的。这就是不对称模式系统的本质。但是再多的文字游戏也无法使我们理解这一点。

创造力很重要,而且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劝勉有一定价值,但是价值不大。仅仅告诉人们要变得有创造力是不够的。

我们可以把创造力当作一种技能,有意识地去使用它,而不再苦等想法的出现。 osYE/9c2vEb4NsTst2DlvG/EYAPa+5BTPBHJW5amcYCpUkAXVI265fsdi9DPpZk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