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理解的五个层次

你如何解释你不能理解的事情?这件事可能是日食,可能是一种会让人突然昏倒的怪病,可能是粮食歉收,也可能是一个立得稳稳的黑色圆筒突然翻倒。在日常思考中,我们用来向自己或他人解释这些事情的理解可以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次:简单的描述

“它倒了。”

“那个黑色的圆筒突然倒了。”

“它的位置突然改变了。”

“它朝一边倒下了。”

“那个圆筒倒了。”

“它从垂直于桌面变成了与桌面平行。”

这些只是对黑色圆筒翻倒的简单描述。描述是最简单的一种解释,你只需要把你看到的事情说出来。要想说得比这再少一点,那就只有闭口不谈了。

实验参与者中有超过20%的人使用了简单的描述。但是,这些简单的描述为我们提供任何实质信息了吗?它们的意思不就是“黑色圆筒倒了因为它倒了”?乍一看,这种循环论证似乎比什么也不说好不到哪里去。但是如果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这些简单的描述其实说明了很多东西。它们确实是一种解释,因为它们使这部分参与者坚定地相信一种明确的观点。为了理解这些描述说明了什么,你要考虑的不是它们本身,而是它们遗漏的内容。

如果我用一根细到大多数人都看不见的尼龙线把圆筒拉倒了,那么看不见这根线的人写下的解释就会和上述解释一样:

“那个圆筒倒了。”

而看得见那根线的人会写:

“那个圆筒被一根线拉倒了。”

不可能什么也没说

简单的描述作为第一层理解是有效的,由此我们可以直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一个人只要开口说话了,就不可能什么也没说。那些解释圆筒“倒了”的简单描述,其实都暗示了圆筒的翻倒和圆筒自身有关。如此一来,就排除了其他许多参与者提出的圆筒“被打翻”的想法:

“……被风吹倒了。”

“……被隐藏在参与者中的同谋射倒了。”

“……桌子倾斜了。”

“……桌子被晃动了。”

“……讲师趁人不注意,走过去把它推倒了。”

“……被看不见的线拉倒了。”

做出简单描述的人本意可能并不是要排除上述所有可能性,但是当他坚定地在卡片上写下这种描述时,他就已经做出了选择。任何没有包含一切可能性的描述都是对它实际包含的可能性的承诺。在实践中,不可能存在包含一切可能性的描述,因为进行描述的人并不是在描述实际情况,而是在描述他看到的情况。

传递描述

做出简单描述的人可能会保留自己选择的余地,即随时准备着回到实际情况,换另一种方式进行描述。但是,一旦他把自己的描述传递给其他人(就像记者把自己对于事件的描述传递出去),对方就会坚决维护这个观点,因为他没有检验实际情况的途径。

在我看来,把“它倒了”这种简单的描述作为对所发生之事的第一层解释肯定是合理的。

第二层次:面糊词

“圆筒里有定时‘翻倒装置’。”

“筒里的装置使它失去了平衡。”

“里面的装置使它翻倒了。”

“定时装置破坏了它的平衡。”

“一个专门设计的定时装置使它失去了平衡。”

“圆筒里有某种机制,能使它在一定时间后翻倒。”

“圆筒翻倒是因为某种机械装置破坏了它的平衡。”

“开关启动了圆筒里的某个东西,破坏了它的平衡,所以它倒了。”

“那个黑色的东西里有能使它翻倒的机械装置。”

面糊词给出了明确的想法,但是当你想要仔细研究这些想法时,你会发现它们就像面糊一样,没有形状,也没有可供人理解的明确含义。然而,这些想法确实存在,人们也确实会对它们做出真实的反应。法国人用胶合板做出警察和警车的轮廓放在路边,成功降低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轮廓后的空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引起司机反应的外在。同理,面糊词虽然没有意义,但是能产生真实而有用的效果。

任何事情发生以后,你都可以说它是由某种“机制”引起的。因此,说有某种机制或“装置”使圆筒翻倒,无异于说“圆筒倒了”。比如下面这个解释,看似高深复杂,其实没有任何实质内容。

“黑色圆筒里有某种机制,一旦设置好,就会在一定时间后打破平衡。因此圆筒一开始立得很稳,直到垂直方向的平衡被打破,它就倒了。”

在机场候机时,你经常会听到广播说,某航班因为“营运原因”延误了。从飞机晚点到炸弹恐吓,一切都可以算作营运原因,所以这种广播无异于说航班延误是“因为它延误了”。但是你不能真的这么说,否则肯定会引起骚乱。

有大作用的无意义词

面糊词解释比简单的描述要明确得多。它给出了具体的原因,而不仅是简单的描述。在黑筒实验中,参与者给出的原因如下:

“翻倒装置。”

“装置。”

“定时装置。”

“机制。”

“某个东西。”

比起简单地说“圆筒倒了”,这种解释表明圆筒是“因为某个东西”才翻倒的。这个东西可以被称为“某个东西”,也可以被赋予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名字,比如“机制”或“装置”。再详细一点,你也可以叫它“一个翻倒装置”“一个专门设计来翻倒圆筒的装置”“一个定时装置”。

使用这类面糊词并不算作弊。使用面糊词并不是在说废话。实际上,使用无意义的面糊词是人类思维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人类思维之所以比动物更有效,就是因为我们能使用这种毫无意义的词。这种词必须模糊、无形,像面糊一样,才能发挥作用。你可以把一个类似的面糊词放在面前,作为你的工作目标。这个过程非常重要,我将在后续章节中详细描述。

第三层次:取名字

“是魔法。”

“我不理解,所以这是魔法。”

“某种神奇的过程。”

“镜子?砝码和滑轮?魔术!”

“它倒了。因为重力。”

“黑色圆筒里的某种发条装置或重力装置在一段时间后打破了圆筒内部的平衡,导致它翻倒了。”

“黑色圆筒是被电荷弄倒的。”

“因为电流。”

“电池产生的脉冲使黑筒翻倒了。”

“电磁铁。”

“那个黑色的东西被电动装置震了一下。”

“电击使圆筒的内部平衡发生了变化。”

魔法与磁铁

第三层次的理解是识别过程,并为之命名。命名时并不使用“装置”这样的面糊词,在黑筒实验中,实际机制被命名为:“魔法”“重力”“电”等。至于该机制如何产生实验中被观察到的结果,参与者并没有给出详细的解释。不过也没有必要给出细节,因为魔法意味着凡事都有可能。那些把魔法当作解释的人可能并不是认真的,不过这一层次的理解经常被用来解释奇闻怪事。上述例子中有一个提到了魔术,即“舞台魔术”。众所周知,舞台魔术师可以用镜子和滑轮做出最不可思议的事。解释这种情况时,没有必要描述功能上的细节,只要把这种机制命名为舞台魔术、魔法就够了。

从只说有“某种装置”到给这个机制取名字,我们已经往前迈了一大步。事实上,这一步大到它已经可以作为一种完整的解释。一旦你给一个机制取了名字,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而这正是你一开始想要理解某事物的唯一原因。例如,如果你认为使黑筒翻倒的机制是魔法,你就会知道,你对此要么无可奈何,要么必须找到更强大的反制魔法。无论哪种情况,给机制取名字都免去了进一步寻求解释的必要。

现代魔法

魔法是促使事件发生的一种神秘力量,不过没有人清楚它的原理。“重力”是我们给同样神秘的另一种力量取的现代名字。我们能感受到它的影响,但不知道它是如何产生的。

最新的魔法是电。如果我们说某件事发生是“因为电流”,那么这种解释就已经很充分了。电是无所不能的,用电可以做到任何事。控制了电就像掌握了魔法一样,你不需要知晓全部细节,只需要拨动开关或拔下插头。但是,要控制一种机制,你必须先认出它。

次要魔法

魔法、电和重力都是主要魔法,它们可以实现大部分效果。在黑筒实验中,有更多的解释用到了次要魔法。次要魔法包括各种有具体名字的机制,比如“磁铁”“弹簧”“温度”等。参与者并没有从细节上说明这些机制如何导致圆筒翻倒,但是只要说出这些机制的名字就够了,因为它们明显能制造出这种效果。

“圆筒内温度上升了。”

“里面的弹簧把它弄倒了。”

“带有弹簧的定时装置破坏了它的平衡。”

“那个黑色的东西里有某种弹簧装置。”

“定时的弹簧装置。”

“磁效应。”

“被磁力拉倒了。”

出现频率最高的三种次要魔法机制分别是:弹簧、磁铁和温度。在那些对圆筒翻倒的原因做出了详细解释的人中,使用这三种机制的比例如下:

有趣的是,在孩子们的画里,使用弹簧和磁铁来达到预期效果的比例非常高。弹簧和磁铁就像魔法一样,是无所不能的。

名字具有非凡的意义

遇到陌生情况时,只要你能说出其中起作用的机制的名字,你就能立刻理解这个情况。如果粮食收成不好,你可以冲出去打农神石像的头。如果机器失控,你可以切断电源。如果你想让黑色圆筒翻倒,你可以从找到一块磁铁或一个弹簧做起。一旦你把机制命名了,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或者说你就不需要进一步寻求解释了。

第四层次:工作原理

“里面的东西慢慢改变位置,导致它失去平衡。”

“圆筒里的东西向上移动,打破了平衡。”

“因为它是立着的,所以里面有一个重物会向上移动,导致它失去平衡。”

“底部有一个东西向上移动,导致它头重脚轻……失去平衡。”

“圆筒翻倒是因为头重脚轻。”

“圆筒的重心移动了,导致它立不稳。”

“重心偏离了之前的平衡点。”

“圆筒翻倒是因为它的重心变了。”

“重心变了。”

“圆筒底部有一部分是用某种‘塑料’制成的,这种材料会(缓慢)弯曲,直到圆筒翻倒。”

“圆筒的底部不正常,一侧会突然断裂,导致圆筒倾倒。”

“圆筒倒下那一侧的底边是用某种会缓慢收缩的材料制成的。”

“有东西从圆筒底部的某一侧弹出来了,导致它失去平衡。”

因果关系

黑色圆筒的翻倒是一个必然事件。在解释一件事时,我们可以说明它是由前一件事直接引起的。先发生的事是原因:“圆筒里的重物向上移动”“重心变了”“底边缓慢收缩”“有东西从圆筒底部出来了”,等等。后发生的事是结果:“圆筒倒了”。因果关系其实就是找一个方便的节点把一条事件链砍断,然后把断点前称为“原因”,把断点后称为“结果”。

第四层次的理解表明,我们所见之事实际上是另一件不可见之事的结果。因此,人们在解释陌生情况的时候,会沿着事件链往回走,直到找到一个熟悉的事件。圆筒内有东西移动、重心变化、有钉子突然从筒底弹了出去,我们对这些事件的陌生程度都比圆筒莫名其妙翻倒要轻得多。通过这些熟悉的过程来看待圆筒翻倒这一陌生事件,我们实质上是在解释它的工作原理。

这一层次的解释没有给出过程的实际细节。我们不知道重心是如何改变的,也不知道圆筒里向上移动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它只是对工作原理的概括性描述。重点在于发生了什么,而不是使之发生的微小细节是什么。重点在于过程,而不是它的实施方式。因此,我们可以说画家“爬上去画天花板”,而不用具体说明他究竟是用了梯子,还是把凳子叠到了桌子上面爬上去的。这种方法和上一层次的解释中使用的方法几乎完全相反。在第三层次的解释中,机制有明确的名字,但是它的实际工作原理并没有被描述。我们只知道以某种方式使用磁铁或弹簧,圆筒就会翻倒。第四层次的解释描述了工作原理,但是没有为机制命名。我们只知道圆筒里有一个重物向上移动了,但我们不知道使它上移的是磁铁、弹簧还是电动机。

名字还是过程

在实践中,如果你能理解某机制的工作原理,通常就能为这一机制命名。反过来,如果你能为某个机制命名,说明你对它的工作原理有所了解。你可以先判断一种疾病为痢疾,再考虑细菌感染和体液流失等问题。或者也有可能,你先注意到了体液流失和感染迹象,才使用“痢疾”这个名字。

取名字这一层理解的优势在于,识别一种机制比准确说明它的工作原理要容易得多。把一件事称为魔法比说明魔法如何起作用要容易得多。之所以说这是一种优势,是因为它使你可以继续做一些事,而不必等到理解它的工作原理以后再做。但是这也可能成为一种劣势,因为你可能会满足于给机制取名字,而不再进一步探索它的工作原理。如果你真的想弄明白事物的工作原理,那么最好从理解过程开始,最后再取名字。

先后关系

试图理解某事物的工作原理时,我们其实是在为自己所观察到的结果寻找原因。正如前文所述,这相当于回溯时间线,以证明陌生事件是由某一熟悉事件直接引起的。这是观察因果关系的最佳方式,因为它为我们呈现了全局。如果一个人试图把某个特定的原因分离出来,那么他很可能会遗漏其他的必要因素。这在黑筒实验中经常发生,我将在后面关于“五种错误”的章节中展开讨论。

第五层次:完整的细节

“你踢了一下桌子。”

“有个人躲在桌子后面,趁我们不注意把它推倒了。”

“某个人从右边的窗户把它射倒了。”

“投影仪的振动,加上风扇和窗外吹来的风,导致圆筒很难立稳。”

“圆筒本身就立不稳,是用胶水粘在桌子上的,最后胶水不黏了。”

“圆筒里藏了一只发条老鼠,爪子是用吸盘做的。它沿着圆筒内壁往上爬,导致圆筒头重脚轻,最后翻倒了。发条装置是静音的。”

第五层次的理解是你所能达到的最详细的一层。它相当于一张蓝图或一个工作模型,使人能准确理解黑筒究竟为什么会翻倒。在这一层次,大多数解释实际上都是以图画的形式呈现的。通过看图,你不仅知道了整个过程是“用电”实现的,还能清楚地看到一节电池通过电线和开关与马达相连,马达带动螺旋轴,将一个重物抬升到圆筒的顶部。

有些示意图非常复杂,但是详细的解释不一定非得是复杂的。比如“你踢了一下桌子”这个解释就非常简单,但它的详细程度不亚于描绘了铅粒慢慢流到置于(相对)底面的气球上的那幅图。机制本身可能是复杂的,也可能是简单的,无论用到了哪一种机制,解释都给出了细节。

多完整才算完整的细节

要求人们给出绝对完整的细节显然是不可能的。例如,要想让弹簧具有弹性,金属内部需要发生哪些变化?在进行解释的时候,我们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细节,但是永远也不能说自己已经给出了(绝对意义上的)完整的细节。在实践中,当没有人有必要再问为什么或怎么样时,就可以停止提供细节了,这时你也就可以认为,已经给出了完整的细节。这时,原本陌生的情况已经变成了熟悉的情况。矛盾点在于,如果你不停止,而是继续提供细节,情况可能会再次变得陌生。因此,弹簧具有弹性是人们所熟知的,但如果你进一步讨论弹簧钢的冶炼,就会让你的解释变得不易被人理解。

第三层次和第四层次的结合

第五层次的理解是第三层次和第四层次的结合。它和第四层次的解释一样,描述了工作原理,但是又进一步明确并命名了过程中使用的机制。不可能存在更深层次的理解。

小结:理解的五个层次

在本章中,解释被视为一种可传达的理解。理解是个人的、主观的。解释使理解为他人所见。

第一层次:简单的描述

第二层次:面糊词

第三层次:取名字

第四层次:工作原理

第五层次:完整的细节

如果有人让你解释汽车的行驶原理,那么五个层次的解释可能分别为:

简单的描述: “汽车在路上行驶,人坐在车里。”

面糊词: “有一个机制使汽车能够行驶。”

取名字: “汽车能行驶是因为有汽油。”

工作原理: “发动机中气体膨胀所产生的能量被传递给车轮,使车轮转动起来,推动汽车前进。”

完整的细节: “油箱里的汽油通过管子被吸进化油器,汽油在化油器里与空气进行混合,产生易燃的混合气。发动机曲轴转动,打开阀门,使混合气在发动机循环中某个恰当的时间点进入气缸的顶部。然后活塞上升,压缩混合气,火花塞通电产生火花,将混合气点燃……”

五个层次的理解普遍适用

本章中列出的五个层次的理解不只适用于解释,无论我们以哪一种方式对一个主题进行思考、讨论或辩论,它都适用。因此,第一个人可能会简单地根据他所看到的内容来描述一场骚乱;第二个人可能会谈到“大众心理学”;第三个人可能会把这个机制命名为某种鼓动;第四个人可能会谈论骚乱的过程和背景;第五个人可能会尽力提供完整的细节。这些同样层次的理解还将为行动和决策提供基础。

简单的黑筒实验和复杂的骚乱看似有天壤之别,但我们面对的其实并不是圆筒或骚乱,而是基本的思维习惯。

一个人只要开口说话了,就不可能什么也没说。

人类思维之所以比动物更有效,就是因为我们能使用这种毫无意义的词。

一旦你给一个机制取了名字,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而这正是你一开始想要理解某事物的唯一原因。

在实践中,当没有人有必要再问为什么或怎么样时,你就可以停止提供细节了,也就是说,你已经给出了完整的细节。

矛盾点在于,如果你不停止,而是继续提供细节,情况可能会再次变得陌生。 kI4WQUfZzVboQsRj3CYHZdDrQliwb88ZcNaaXU5ucdf2EFvi3utcg8iCBKf6rvm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