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你面前放了一张白色的桌子,桌上有一个黑色圆筒。桌子旁没有任何人。除了那个孤零零的圆筒,桌上也没有出现任何其他东西。大约二十分钟过去了,突然,毫无预兆地,这个圆筒啪的一声翻倒了。为什么?没有人接近它,什么事也没有发生。除了圆筒翻倒时发出的撞击声,整个过程中没有传出任何其他声音。你被要求尝试理解这个过程,然后在卡片上写下圆筒翻倒的原因。但是你只有十分钟的时间来做出解释,而且不被允许以任何方式查看圆筒。
这个实验在许多不同的场合反复进行过,参与者加起来约有一千人。他们的身份丰富多样:大学讲师、高校科研人员、企业科研人员、博士、企业高管、广告执行总监、广告文案撰稿员、工程专业学生、心理学专业学生、综合性大学的文科生、艺术类院校的艺术生、建筑专业学生、中学教师、小学教师、培训学校的实习教师等。
黑筒实验被刻意设计得很简单,目的是便于分析参与者在试图理解黑筒翻倒原因时的思考过程。那么这个实验和日常思考有何关联呢?以下是日常思考和黑筒实验的共同点:
(1)都无法获得足够的信息。
(2)思考者都没有机会收集自己需要的数据。
(3)都不能进行试错实验。
(4)都无法检验想法的对错。
(5)都不是封闭的情况,所以个体无法证明自己是对的。
(6)都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解释。
(7)个体面对的都是模糊的想法,而不是可以套用数学公式的准确数字。
(8)重点都不在于检验想法,而是生成想法。
(9)思考者都需要在没有足够信息的情况下,得出明确的结论。
(10)都不存在求助对象。
在参与实验的一千人中,只有三个人在卡片上写了“我不在乎”。这种反应是完全合理的,因为没有人有义务理解所有的事情。如果你不屑于理解某件事,那么你必须借用他人的理解,或者干脆就不理解。
在研究思维时,通常很难把思考过程和思考内容区分开。研究原子的物理学家思考的可能是夸克和中微子。家庭主妇思考的可能是羊肉的价格。但是二者的实际思考过程可能是一样的。这个过程是由大脑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当一个人思考的内容从家庭琐事切换到更严肃的问题时,并不用拨动某个开关。无论思考内容如何,起作用的是同一个思维引擎。参与者在黑筒实验中做出的思考行为是由大脑的特征决定的,这和他用来思考政治、爱情和削土豆等问题的是同一个大脑。
在黑筒实验中,实验对象处于劣势,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信息,没有查看圆筒的机会,也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这种不充分的“烹饪”导致的结果就是不成熟的思考。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和信息,实验对象就可以做出更好的解释。他们会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检查,直到排除所有错误信息,得到正确结果。从完美的结果中,我们不可能了解它背后的过程。但是从匆忙搭建起的建筑中,我们更容易看到接缝、裂隙和建造过程。
部分实验结果在人们预料之中,另一部分则与预期相反。实验结果的主要作用,在于为确定思维的基本特征提供了一个有形的框架:四种正确,五种错误,理解的五个层次,以及幽默、创造力、想象力、注意力等。这些都是日常思维的组成部分。如果一个人能学会客观地看待思维的这些方面,那么他就可以在这些方面加以改进。黑筒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思维的放大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