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争执时,为什么双方都是对的?明明没有人故意犯错,为什么总是有错误出现?
只要还活着,只要没睡着,日常思考就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但是,只有当日常思考出现问题时,我们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就像只有当发动机出现故障时,我们才会注意到它一样。和家人吵架的时候、做蛋黄酱的时候、制订假期计划的时候、外出度假前考虑把狗寄养在哪里的时候、为迟到找借口的时候、想要找到简单的方法来完成工作的时候、教育孩子的时候、弄丢了开瓶器但想要喝啤酒的时候、在政治辩论中坚持己见的时候,甚至是想办法让这个世界更宜居的时候,我们都在进行日常思考。
法律并没有规定我们必须独立思考或自己做决定。在重要的事情上,接受别人现成的想法往往更简单,因为这为我们省去了很多自己动脑筋的麻烦,尽管在小事上我们仍然需要自己思考。靠自己把问题想清楚是非常难的,所以通常情况下,人们只能接受别人的想法,别无选择。教育也没能改变这种状况。你可能还记得在学校里学到的地理知识(河谷、三角洲、种植水稻的国家等)和历史知识(战争的起止日期、国王的名字等),但是你还记得老师是怎么教你思考的吗?还是说思考就像走路和呼吸一样,可以无师自通?
事实是,思考太重要了,以至于我们不敢对它做任何事。所以我们把它留给哲学家来研究,可是千百年来,他们却只用极其复杂且与日常生活无关的分析自娱自乐。1970年,被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的人 去世了。这虽然对他的同行产生了影响,但是对其他人却几乎没有任何影响。毕竟,逻辑实证主义与日常思考能有多少关系呢?
在日常思考中,争执双方都是对的。因为这种正确是感觉上的正确。指导你行动的是这种感觉,而不是你的想法所具有的抽象的哲学上的正确。本书探讨了四种实际生活中的正确:葡萄干蛋糕(情感正确)、拼图(逻辑正确)、村花(唯一正确)、麻疹(识别正确)。除了区分并命名这四种正确,本书还区分并命名了理解的五个层次和五种主要的思维错误。
区分这些思维模式,并且为它们命名,是为了使它们具有可识别性。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在自己和他人的思维中识别出这些模式。我们还可以明确地谈论这些模式,就像谈论汽车或汉堡一样。如果不能区分这些模式并为之命名,思维就是模糊无形的,我们就很难去谈论它。
只要我们能谈论思维,我们最终就可以把它当作一种技能,就像打网球或烹饪一样。很多人以为人的思考能力取决于他与生俱来的智力水平,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我的研究和试验中,我一次又一次地遇到高智商但不善于思考的人。我还发现,人的思考能力与受教育程度关系不大,因为在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如博士、大学讲师和教授、企业高管等)中,有一些也不是很善于思考。把思维当作一种技能而非天赋,是采取行动改善思维的第一步。
本书着眼于实用的日常思维,也就是使我们能够在不了解全部细节的情况下有效使用某个物品(比如电视机)的思维。此外,本书还探讨了思维的其他方面,包括想象力、创造力、是/否系统、傲慢的危害,以及幽默在思维中的重要性。
思考看似是一个复杂得令人难以理解的过程,但是它的两个基本步骤却相当简单。本书还解释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悖论,即人类思维方式之所以比动物优越得多,可能只是因为人类更愚蠢。
在写关于思维的内容时,想法追着想法绕成一个令人困惑的旋涡,使人很容易迷失于文字之间。为了避免这种混乱,本书以一个直观的思维实验为基础,而不是毫无根据的推测。这个简单的实验将作为贯穿全书的主干,防止它陷入形而上的混乱中。
我确实相信,人类最应该感到庆幸的就是他们的相对愚蠢。如果人类真像自己想象中那样聪明,却仍然让自己陷入这么多麻烦中,那才是令人绝望的。我认为,如果我们把注意力直接投向日常思维,将比追求遥不可及的目标能够起到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