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冒险基因的源头

很多男孩儿都会对太空产生幻想,

也会在脑海里上演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战争,

但认真对待这些想法的孩子很少见。

马斯克就是这样的孩子。

1984年,埃隆·里夫·马斯克首次出现在大众视野。南非某杂志发表了马斯克在十二三岁时设计的一款游戏代码。这款太空游戏名叫《导火线》( Blastar ),灵感来自科幻小说,总共需要100多行代码来运行。那时,人们还需要手动输入指令才能运行计算机程序。在此背景下,马斯克设计的这款游戏虽然并不是什么计算机科学的奇迹,但确实比当时大部分青少年设计的游戏更完善。

《导火线》证明,那时候马斯克的小脑瓜里就酝酿着宏大的征服计划。他在简短的游戏说明中写道:“在本游戏中,你需要摧毁一艘载有致命氢弹和状态光柱机的外星飞船。这款游戏中有生动的图像与动画,值得一玩。”(在撰写本书时,即便在互联网上也查不到马斯克说的“状态光柱机”。)

很多男孩儿都会对太空产生幻想,也会在脑海里上演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战争,但认真对待这些想法的孩子很少见。马斯克就是这样的孩子。他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把守护人类在宇宙中的命运当成了自己的责任。所以,如果改进清洁能源才能保证人类在地球上生存,或者只有建造宇宙飞船才能将人类带到宇宙中更远的地方,那他就必须这么做。马斯克会找到办法把这一切变成现实。

“或许是我小时候漫画看多了。”马斯克说,“漫画里的人总是在努力拯救世界,人们好像应该把世界变得更好,否则就是不合情理的。”

14岁时,马斯克受到了道格拉斯·亚当斯所著的科幻作品《银河系搭车客指南》的影响。“(这本书)提到,最难的是想清楚该问什么问题。”马斯克说,“只要你想明白问题所在,回答起来就没那么难了。我意识到,我们应当努力拓展人类认知的广度与深度,从而更好地理解该问什么问题。”后来,少年马斯克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唯一有意义的事情是,努力让全人类获得更高层次的启蒙。”

马斯克在十二三岁时开发的第一款游戏,发表在南非一家当地杂志上 ©梅耶·马斯克

马斯克生于1971年,长在南非大城市比勒陀利亚。当时的南非还笼罩在种族隔离制度的阴影下。所谓种族隔离,是一种政府支持的种族主义政策,将白种人和白种人以外的人分隔开来。这种野蛮不公的制度,让整个国家陷入了紧张气氛,导致抗议等暴力冲突时常发生。

当时激进的社会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斯克的思想,也影响了在比勒陀利亚占主导地位的南非白人文化。那里的人崇尚阳刚之气,把强壮的运动员当成偶像。年轻人也会花很多时间去打英式橄榄球和板球。

尽管马斯克家境很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他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他从未参加过什么体育项目,也不去寻求同龄男孩的关注,反而喜欢悄悄溜到角落里安静地读书(读的通常是科幻读物)。个性害羞加上无趣的癖好,使他经常被其他孩子取笑。

马斯克很小就打算逃离南非。他想去一个可以接受他的个性、让他实现梦想的地方。他小时候就想过要去太空旅行,或者经营一家大公司。和很多人一样,他也把美国看成一个充满机遇的国度,那里最有可能让他把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马斯克听说过很多关于硅谷的故事——在这片位于加州的高科技产业区里,人们靠技术做了很多美妙的事情。于是他决定在将来某一天定居硅谷。这个立志“让全人类获得更高层次的启蒙”的南非男孩,孤独不合群的马斯克,最终竟成了美国最有冒险精神的实业家。

冒险精神似乎早已被写入马斯克的基因。他的外祖父乔舒亚·霍尔德曼出生于加拿大,是知名的野马骑师、拳击手和摔跤手。乔舒亚年少时帮当地农夫驯马,在草原上帮人干些难度很大的活儿。他组织过加拿大首批牛仔竞技赛中的一场,还曾试着从政,最后成了一名脊椎按摩师,安顿了下来。

马斯克的外祖父娶了一个名叫温妮弗雷德·弗莱彻的加拿大裔舞蹈老师,大家都管她叫“温”。夫妻俩婚后先生了一儿一女,又在1948年迎来了双胞胎女儿凯和梅耶,而梅耶正是马斯克的母亲。乔舒亚是那种愿意不断尝试新事物的人,他后来迷上了开飞机,还买了一架私人单引擎飞机。他开着这架飞机,带着妻子和孩子们飞遍了整个北美。这件事后来还引起了人们的非议。

乔舒亚的生活似乎过得如鱼得水,但在1950年,他决定换一种生活方式。在从政期间,他就对加拿大的很多政策不满,觉得政府对公民事务干涉过多。除此之外,乔舒亚一直渴望开启一场新的冒险,正是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他最终决定告别加拿大。

一家人用几个月的时间变卖了房产和物品,准备搬到南非这个乔舒亚从未去过的地方。他把买来的飞机拆开,把部件装箱运到非洲。一到南非,全家人就把飞机重新组装起来,开着它挑选环境优美的居住地,最终在比勒陀利亚定居。

这家人的冒险劲头似乎永无止境。1952年,乔舒亚和温开着飞机穿越非洲,一直飞到苏格兰和挪威,然后回到比勒陀利亚,全程共飞行了2.2万英里 。在这趟旅程中,温担任导航员,有时候也会和丈夫轮流驾驶。1954年是这对夫妇飞行事业的顶峰之年,他们那年飞了3万英里,到达澳大利亚又折返。报纸甚至对此事做了报道,在旁人眼中,他们是唯一一对开着单引擎飞机从非洲飞到澳大利亚的私家飞行员。

热衷于野外探险的霍尔德曼一家。孩子们在非洲大草原上和父母一起度过了很多冒险时光 ©梅耶·马斯克

不在天上飞的时候,霍尔德曼一家就去野外探险。他们会花上一个月的时间,去寻找非洲南部卡拉哈里沙漠中荒废的“失落之城”。有一次,他们的卡车撞上树桩,把保险杠撞进了水箱里,于是被困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身边也没有通信设备。乔舒亚花了三天来修理卡车,其他人则负责寻找食物。还有几次,他们碰上了鬣狗和花豹,它们在晚上跑过来绕着篝火转圈。有天早上,这家人醒来后发现一头狮子就蹲在离桌子3英尺远的地方。乔舒亚随手抓起一支手电筒挥舞起来,一边挥一边喊着“走开”,这才把它赶走。

1974年,乔舒亚去世,享年72岁。他在练习着陆时,没注意到电线杆之间的电线,电线卡住了飞机的轮子,把机身掀翻了,于是乔舒亚就这样摔断了脖子。

乔舒亚去世时,马斯克还在蹒跚学步,对外祖父并没有太深的印象。不过他在童年时期听过很多外祖父的冒险故事,家人们惊险刺激的野外探险生活让他陶醉其中。“外祖母告诉我,好几次野外之旅都差点儿要了全家人的命。”马斯克说,“飞机上真的没有任何设备,连无线电都没有,也没有航空图,只有道路图,有的甚至还不准确。但外祖父就是这么渴望探险,喜欢做疯狂的事情。”在马斯克看来,他之所以能承担常人难以承受的风险,很可能就是因为继承了外祖父的作风。

马斯克的母亲梅耶很崇拜自己的父母,也和他们一样热爱生活。梅耶小时候总是被当成书呆子。她喜欢数学和科学,成绩也不错。到15岁,她的美貌也开始慢慢显现。那时的她身材高挑,有一头浅金色的头发,突出的颧骨和棱角分明的五官让她无论走到哪里都格外出众。周末,她会去做时装秀模特,或者接拍杂志。后来,她还闯进了南非小姐选美大赛的决赛。

马斯克的父亲埃罗尔·马斯克和梅耶住在同一个街区,两人很小就认识。多年之后,两人终成眷属,然后梅耶在1971年6月28日生下了马斯克。埃罗尔是位非常出色的工程师,开发过办公楼和购物中心等大型项目。梅耶则成为营养师。马斯克出生一年多以后,他的弟弟金博尔出生,没过多久,他们又多了个妹妹,名叫托斯卡。

马斯克是个精力充沛、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他学东西总是很快,所以梅耶和很多母亲一样,觉得自己的儿子是个天才。“他的脑瓜转得好像比别的孩子都要快。”她说。不过奇怪的是,马斯克似乎时不时就会走神发呆。有时候,他的脸上会出现一种恍惚的神情,对别人说的话毫无回应。这种情况频频出现,以至于父母和医生都觉得他可能失聪了。“有时候,他就是听不见你说话。”梅耶说。医生给马斯克做了一系列检查,最后决定做手术切除他口腔上方的腺样体,以改善他的听力。“结果也没见有什么变化。”梅耶说。

小马斯克的异常并不是听力问题造成的,而是思维造成的。“他会沉浸在自己的思维里,这时他就好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梅耶说,“他现在也这样。不过我也不会管他,因为我知道,他八成又开始设计新式火箭之类的东西了。”

孩童时期的马斯克经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外界的一切不理不睬。医生觉得他可能存在听力问题,便切除了他的腺样体 ©梅耶·马斯克

别的孩子不理解这种“白日梦”状态。就算有人在马斯克身边蹦来跳去,他也不会注意,不会被打断思绪。身边的人觉得他要么是不懂礼貌,要么就是个怪胎。连梅耶也说:“我确实觉得埃隆和别人有点儿不一样,有点儿书呆子气。”

但对马斯克来说,这些“冥想”时光非常美妙。五六岁时,他找到了把自己和外界隔绝开,从而能够专注于一件事情的办法。他能在脑海中构思出非常清晰具体的形象,用他自己的话说,“大脑有个视觉处理区域专门负责处理眼睛接收的图像,但对我来说,这个区域似乎被内部思维过程取代了”。

渐渐地,马斯克意识到他的大脑其实和电脑差不多,通过它,自己能看到外界事物,把它们记在脑海中,并且去构思改造或使用它们的方式。凭借大脑这种独特的工作方式,他可以理解复杂的物理概念,解决棘手的工程问题。“加速度、动量、动能——它们受物体影响的方式都能生动地呈现在我的脑海中。”马斯克说。

作为一个小男孩,马斯克最大的特点就是爱读书。他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手里就总捧着一本书。弟弟金博尔说:“他每天通常要看10个小时的书。赶上周末,他一天能看两本。”不知道有多少次,在一家人一起逛街购物的时候,马斯克走着走着就没影儿了。每当此时,梅耶或金博尔只要冲进最近的书店,通常就能找到他。马斯克总在靠近书店后墙的地板上坐着看书,浑然不知外面发生了什么。

年龄再大一些,马斯克会在下午2点放学后自己去书店,在那儿一直待到6点左右。他把科幻类图书看了个遍,然后看完了漫画,接着又看纪实作品。马斯克说:“有时候店员会把我赶出来,但大多数情况下,他们还是能容忍我的。”他喜欢的书有《指环王》、罗伯特·海因莱因的《严厉的月亮》,还有《银河系搭车客指南》。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把学校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的书全看完了。”马斯克说,“那可能是三四年级时候的事情吧。我还试着让图书管理员给我订几本新书。后来我开始看《不列颠百科全书》,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发现了自己的知识盲区,看到了这世上的各种新鲜事物。”

其实马斯克一共看完了两套百科全书,但这并不能帮他交上朋友。他像照相机一样过目不忘,看完百科全书以后,他简直成了一座知识工厂,一个“万事通”。吃饭的时候,妹妹问他从地球到月亮的距离是多远,马斯克立刻就告诉了她精确的数字。

梅耶说:“我们要是有什么不知道的,托斯卡总会说,去问问那个天才吧。不管问他什么,他都答得上来。”

少年马斯克喜欢纠正别人的错误,这让别的小孩儿很恼火。“他们会说:‘埃隆,我们再也不跟你玩儿了。’”梅耶说,“作为母亲,我很替他难过,因为我觉得他是想交朋友的。金博尔和托斯卡会请朋友来家里玩儿,埃隆却从来不会,他其实也想和人家一起玩儿。但是你知道,他太腼腆了。”

梅耶让金博尔和托斯卡带上马斯克一起,但小孩子总会说出心里话:“妈妈,他太没意思了。”不过长大之后,马斯克和家里的兄弟姐妹感情非常深厚。虽然在学校独来独往,但他在家人面前很外向,后来也成为一家人的主心骨。

马斯克一家有过一段不错的生活。他们的大房子在整个比勒陀利亚都是数一数二的。马斯克8岁时,兄妹三人拍过一张照片。照片中,三个金发碧眼、健康阳光的孩子一个挨一个地坐在砖砌的门廊上,背后是当地有名的紫色蓝花楹。照片里的马斯克脸圆圆的,笑得很灿烂。

埃隆、金博尔和托斯卡在南非的家里 ©梅耶·马斯克

然而,就在这张照片拍完后没多久,他们的父母分居了,并且于1980年离婚,那时马斯克才9岁。梅耶带着孩子们去了南非东海岸的德班,搬到了原来全家度假的房子里。几年之后,马斯克决定搬去和父亲一起住。“我觉得爸爸有点儿孤单,也有点儿难过。妈妈有三个孩子,他却一个也没有,”马斯克说,“这不太公平。”

母亲很不理解他的决定。“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要离开我辛苦为他打造的快乐小家,这里的生活才是真正幸福快乐的,”梅耶说,“但我还是尊重他的决定。”金博尔后来也决定搬去和父亲一起住,他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儿子应该和父亲生活在一起。

埃罗尔·马斯克的家族在南非已经生活繁衍了两百多年。埃罗尔的父亲沃尔特·亨利·詹姆斯·马斯克当过陆军中士。“我记得他从不好好说话……只会发脾气。”马斯克回忆道。

埃罗尔的母亲名叫科拉·阿米莉亚·马斯克,她出生在英国一个以智慧闻名的家庭。她很爱自己的孙子孙女。“祖母是那种非常强势的人,她对我们的人生影响很大。”金博尔说。马斯克和奶奶科拉特别亲近。“父母离婚后,很多时候都是她在照顾我。她接我放学,还和我玩儿拼字游戏什么的。”马斯克说。

从表面上看,马斯克在埃罗尔那里过得还不错。埃罗尔有很多书给马斯克看,还带着孩子们出国玩了很多次。金博尔也说:“父亲带我们出国旅行,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埃罗尔用他的智慧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给他们上过几堂实践课。“他是位有天分的工程师,”马斯克说,“他几乎了解所有实物的运作方式。”埃罗尔去建筑工地干活儿时,会带上马斯克和金博尔,教他们砌砖块、安水管、装窗户、接电线。回想起和父亲一起度过的时光,马斯克说:“那段时间很有意思。”

埃罗尔也会对孩子表现出严苛的一面。用金博尔的话说,他“非常严厉”。埃罗尔会让两个孩子坐着听他说教三四个小时,孩子们一点儿也插不上嘴。他好像就喜欢表现出一副严厉的样子,这剥夺了马斯克和金博尔不少本应享受的童年乐趣。

马斯克经常劝父亲搬到美国去,也经常提起自己移居美国的计划。但埃罗尔并不想谈这个话题,还想用“美国生活很艰苦”之类的话打消马斯克的念头。他打发走很多家务工,让马斯克自己把所有家务都干了,好让他明白“做个美国人”是什么滋味。

马斯克和金博尔都说,和父亲住在一起不是件轻松的事。“和他相处有时会让人觉得很受伤,但这也造就了今天的我们。”金博尔说。

“毫不夸张地说,我的童年生活并不怎么样。”马斯克说,“乍一看好像挺好的,也不缺什么,但就是算不上幸福童年,甚至有些痛苦。我父亲很擅长在生活中制造痛苦,真的。他能把所有好事变成坏事,总是高兴不起来。我不明白……世上为什么会有他这种人。”

每当心烦意乱的时候,马斯克就会捧起书本寻找慰藉。快10岁时,他第一次接触了电脑,于是电脑很快便成了他躲避烦恼的另一个去处。“那是一家电子产品店,最初卖的大多是些高保真产品,后来,商店的角落开始出现电脑。”马斯克说。他对这种机器很着迷,人们只要在上面编写程序,就能运行任何指令。

“我缠着父亲,想让他给我买台电脑。”于是没过多久,马斯克就如愿得到了一台康懋达VIC–20。这是1980年市面上流行的家用计算机,配置了5KB(千字节)的内存,还附送一套BASIC编程语言教程。

“看完所有教程本来需要半年左右。”马斯克说,“而我对这套书就好像有强迫症一样,连着熬了三天三夜,把所有内容看完了。它可以说是我从小到大接触过的最吸引人的东西。”但身为工程师的父亲看不上电脑,觉得它没什么用。马斯克回忆道:“他说电脑就是游戏机,没法儿在上面完成实实在在的工程项目。我只能说:‘随便你怎么想吧。’”

沉迷于电脑的书呆子也有当孩子王的时候。马斯克经常领着金博尔和表弟拉斯·赖夫、林登·赖夫和彼得·赖夫去冒险。他们有一年在家附近卖复活节彩蛋。虽然彩蛋算不上制作精美,但邻居们都很有钱,所以他们还是把价格定为原价的好几倍,并挨家敲门寻找买主。

马斯克还领着他们自制鞭炮和“火箭”。他自己配好火药,然后装在小罐里。“很多东西都能做成炸弹,真是神奇。我当年没把自己的手指头炸掉真够幸运的。”不玩火药的时候,男孩们会穿着好几层衣服,戴上防护镜,用弹珠枪互相射击。马斯克和金博尔还会在沙地上举行越野摩托车比赛。结果后来金博尔从车上摔了下去,撞破了铁丝网,从此以后就再也不比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马斯克和弟弟们认真搞起了事业。有一段时间,他们甚至想开一家游戏厅。在家长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男孩们租了一个铺子,开始申请营业执照。但是只有年满18周岁的人才能签署法律文件,而赖夫三兄弟的父亲和埃罗尔都不肯签字,所以此事只好作罢。

他们还曾在比勒陀利亚和约翰内斯堡两地来往穿行,这大概算是他们最疯狂的冒险了。20世纪80年代,南非社会治安很乱,而比勒陀利亚和约翰内斯堡之间长达35英里的铁路也是当时全世界最危险的火车线路之一。“南非可不是无忧乐土,”金博尔说,“它会给你带来冲击。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世界真正的阴暗面,而这也是我们非同寻常的童年生活的一部分——正是这些疯狂的经历改变了我们对风险的看法。在我们看来,找不到工作根本算不上什么事儿。那还不够刺激。”

这群十几岁的孩子还喜欢玩一个名叫《龙与地下城》的虚拟角色扮演游戏,甚至还参加过一次比赛。马斯克说:“那时我们简直是呆子中的呆子。”所有男孩儿都喜欢这个游戏。玩游戏时,得有一个人负责想象并描述出一个情景,营造游戏氛围。“你走进一个房间,角落里有个宝箱。要怎么处理这个箱子呢?……你选择打开,于是触发了机关,从里面一下子跑出了几十个小妖精。”

马斯克非常擅长扮演“地下城主”的角色,因为他能详细地记下所有妖怪等角色的法术。“在埃隆的带领下,我们玩得非常好,获得了大赛冠军。在这种比赛中获胜需要超凡的想象力,而埃隆确实很擅长营造氛围,能让人沉迷其中,热情高涨。”彼得·赖夫说。

相比之下,学校对马斯克来说就没那么有趣了。读初中和高中时,他转过几次学,还经常受欺负。

八年级的一天下午,马斯克和金博尔正坐在楼梯上吃饭,一个男孩突然跑来找马斯克麻烦。“我一直躲着这帮针对我的人……我猜可能是那天早会的时候我不小心撞到那个家伙,把他惹毛了吧。”马斯克回忆说。这个男孩悄悄地潜到马斯克背后,照着他的脑袋踢了一脚,又把他推下楼梯。马斯克摔了下去,那帮孩子马上就扑了过来,有的在旁边对他拳打脚踢,领头儿的则抓住他的头往地上撞。“那是一群疯子,”马斯克说,“我被打晕了。”金博尔被这一幕吓坏了,非常担心马斯克。于是他赶紧冲下楼梯,看到马斯克已经被打得鼻青脸肿了。“他看起来就像是刚从场上下来的拳击手。”金博尔说。然后,马斯克去了医院。“我那次休养了一周左右才回学校上课。”他说。

马斯克就这样被欺负了三四年。霸凌的同学们甚至还打了马斯克最好的朋友,直到他答应再也不和马斯克来往,他们才罢手。“更过分的是,他们抓住了他……抓住了我最好的朋友,好把我引出来痛打一顿。”马斯克说,“我真的……难受极了。”谈到这儿,马斯克的眼睛湿润了,声音也在颤抖。“不知道为什么,他们偏揪着我不放,让我的成长之路变得非常艰难。这种日子持续了很多年,无休无止。我在学校被那群人追着……打,而家里的日子也没好到哪儿去。这种难受的日子似乎没有尽头。”

马斯克上小学时几乎没有朋友,有好些年总受欺负 ©梅耶·马斯克

马斯克的后半段高中时光是在比勒陀利亚男子高中度过的。那儿的日子似乎好过一些,因为马斯克当时身高猛涨,而且那里的学生更规矩。它虽然名义上是公立的,却已经按照私立学校的方式运作了几百年。孩子到了那儿,就相当于一只脚踏进了牛津大学或剑桥大学。

在同学们的印象中,马斯克是个安静、讨人喜欢却并不出众的学生。坐马斯克后桌的同学说:“班上有四五个非常聪明的学生,但埃隆并不在其中。”除了他,还有六七个同学也这么说,他们也发现马斯克不怎么喜欢体育运动,所以很多时候他都很孤独。另一个同学回忆道:“老实说,谁也没想到他能成为亿万富翁。在学校时,他从来没有带过头。他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真让我大吃一惊。”

虽然在学校几乎没有朋友,但马斯克那与众不同的兴趣给旁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个同学记得马斯克曾把火箭模型带到学校,还在课间把它点火发射了。在一次科学课的辩论中,马斯克认为应该用太阳能取代化石燃料,这引起了全班的注意——在当时的南非,他的观点非常不受欢迎,因为国家正依赖丰富的自然资源实现经济增长。和马斯克多年来一直保持联系的同学特伦斯·贝尼说:“他对事物的看法不会轻易动摇。”贝尼表示,马斯克在高中时就梦想将人类送到其他星球去,而且愿意和同龄人谈论这些远大理想。

马斯克可能不是班上最优秀的学生,但他对计算机有浓厚的兴趣,成绩也不错,所以得到了参加计算机实验课的机会。能入选参加这门课的学生并不多,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聚在一起学习BASIC、COBOL和Pascal等编程语言。马斯克在班里的表现非常出色。

与此同时,他对科幻小说和奇幻故事的喜爱也未停止,并开始创作一些关于龙和超自然存在的小说。“我想写出《指环王》那样的作品。”他说。

在梅耶看来,马斯克在学校表现得很出色。从她口中,你能听到很多马斯克青少年时期在学业上取得的傲人成绩。按照她的说法,马斯克考试成绩不如其他孩子,完全是因为他对学校布置的作业没有兴趣。

马斯克基本同意母亲的说法。“我只想知道,要考多少分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比如,在我看来,开设南非荷兰语这类必修课就很荒唐,根本没必要学,能拿及格分就可以了。而物理和计算机这样的课程,我就能拿到最高分。我不愿意盲目追求高分。与其花时间去获得一个毫无意义的A,还不如去打游戏、写软件或者看书。四五年级的时候,我好像有几门课没及格。然后我母亲的男友就跟我说,如果再考不及格,我就得留级了。我以前真不知道必须考试及格才能升入更高一个年级,于是从那以后,我就努力成了班里的尖子生。”他说。

17岁时,马斯克离开南非去了加拿大。他想尽快去美国,并打算把加拿大作为一块跳板,因为外祖父外祖母的老家就在那儿。在他看来,加拿大正是前往硅谷的途径。

后来,加拿大通过了一项新法律,使梅耶能够把自己的加拿大国籍传给孩子,于是马斯克开始了逃离南非的计划。他立刻开始琢磨怎么独立完成申请公民身份的文书。大约过了一年,申请通过了,马斯克终于收到了加拿大护照。“就在那时,埃隆告诉我们:‘我要去加拿大了。’”梅耶说。在互联网尚未诞生的年代,马斯克要等3周才能拿到机票。机票一到手,他便毫不犹豫地离开了故乡,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amlSoKsKpsPTp6jAdySr4D6/ciqVHDGLDo3koPA4rZVmCVgCEeUXYJcvTPdrUlH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