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经济学是有温度的

小Lin

Hi,很高兴见到你,我是小Lin。

可能很多朋友是从“小Lin说”的频道中知道我,我也很荣幸能通过分享与财经及金融相关的知识被更多朋友认识。

我为什么普及财经知识

我想先说说为什么会做经济、金融类的内容。

我的教育背景一直围绕经济和金融,本科在北京大学读的是经济学院金融专业,之后去哥伦比亚大学读的金融数学硕士。在我的知识结构中,可以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理论、模型,比如:供给、需求曲线该怎么变化,期权该怎么定价,等等。

在很多人看来,这种教育背景应该就是“科班出身”了吧?可实际上,我上学的时候,看新闻、读研究报告、研究央行政策也是一头雾水,可能只是比非专业人士多知道一些比如GDP(国内生产总值)、CPI(消费价格指数)的几种不同算法而已。

其实不只是我,当时我身边很多同学都不觉得经济、金融有趣,只觉得这些理论冰冷而无聊。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觉得有意思的、会在饭桌上饶有兴致谈论的所谓“有趣”的财经内容,又大多充斥着八卦、小道消息和阴谋论。

当真正在金融圈里开始工作、身处交易中时,我真切地看到身边机敏的销售人员根据那些“枯燥”的经济数据侃侃而谈,劝说客户做某笔交易;资深的交易员根据经济形势,动辄留下上百万美元的风险敞口,书本上“冰冷”的理论和有“温度”的现实,开始在我的脑海里碰撞融合。

我还清楚地记得在金融圈时每次公布重要经济数据的场景,比如一些重要公司发布财报,或者美国劳工部发布类似NFP(Non-Farm Payrolls,美国非农就业数据)这样的经济数据。NFP是当天早上8:30准时发布,大家提前十分钟就会全都上好厕所、冲好咖啡,蓄势待发。数据公布前半分钟办公室所在的整个楼层可以说鸦雀无声,大家都紧盯着屏幕等待。8:30数据一公布,整层楼轰的一下炸开了锅,市场会根据数据相应做出剧烈的波动。

刚开始的时候,我也不明所以,并不明白为什么这个数据对市场来说这么重要。于是,在下个月NFP公布之前,我做足了功课。我了解到,这个就业数据是美联储最看重的,它的好坏决定了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走向:要不要加息,要不要缩表。

就这样,在摩根大通工作的那几年,我逐渐感受到了经济与金融的温度。

现在我希望能够客观、专业地将这种温度,从冰冷的数据和金融市场背后,传达给你。

我在和身边朋友交流时,能感觉到几乎每个人都想了解一些经济学知识,我个人也认为,每个人也都有必要了解一些经济学知识:

加息、降息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利率、发行货币和股市、楼市、汇率之间有什么联动关系?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为什么都那么可怕?

……

可问题是,这些理论知识对很多人来说太过复杂、冰冷。其实,每个国家的经济都有自己的特色,了解之后,你会发现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审视这个世界,会有很多不同。

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大家了解全球市场的参与者,包括各个国家的政府、企业、个人、央行、监管机构等,以及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组织。它们之间牵一发而动全身,时时刻刻在博弈:

围绕石油,中东、英美、俄罗斯之间展开了怎样的较量?

20世纪80年代石油危机,韩国为什么没受到太大影响?

日本的财团怎么将日本拖进失落的三十年?日本央行又怎么发明了量化宽松政策?

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印钱为什么没有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

欧盟的制度在底层有什么根本冲突?

……

你会发现大部分国家在二战后都会经历一段裙带资本主义(Crony Capitalism)时期;你会发现20世纪80年代石油危机和资本自由化的大背景下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境遇;你会发现2000年初全球的资本狂欢,给之后的金融海啸埋下了伏笔。

坦率地讲,从某种程度上我研究这些国家,把自己对它们的理解写出来,是因为我对这些真的很着迷。每一篇内容,其实也是从自己感兴趣的国家、专题出发,然后啃下大量有点晦涩、有点冰冷的报告、新闻及数据,再从中思考现象和数据背后的逻辑、各方力量的博弈,直至表象背后的温度。而当对某一个国家、某种经济体制、某个政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时,我是非常兴奋的。

我也希望把我体会到的温度、让我着迷的点以及经济学的底层逻辑分享给你们,尽我所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我对经济学的理解表达出来。

最近,越来越多的人给我留言,说我分享的内容让他们燃起了对经济学的热情。这里面也不乏很多财经领域的学生。看到这些,我真的非常开心。也希望大家读了这本书,不仅能了解这些国家、了解经济学知识,也能体会到经济学的乐趣、经济学的温度。

财经金融不无聊,也远没大家想的那么复杂与烦琐。

这本书讲了什么

那么,这本书到底讲了些什么呢?

让我总结,从表面上看,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用“人话”带大家一口气了解各国经济及其背后的底层逻辑。

可能有人会觉得,你给我介绍一个国家的经济只用一两万字,人家好几本书都不一定讲得明白呢,就这么点篇幅,肯定讲不清楚,肯定有很多东西没讲。

从这个角度来看,书中有些内容确实讲得不够深入、不够全面,我并不否认这一点。

但我也恰恰觉得,“精练”是这本书非常主要的价值。它是一本“通俗”读物,我也希望大家对这本书有这样的预期。

这本书的内容是经过大量简化、提炼的,是精简最核心、最基本的一些原理,用人人都读得懂的语言表达出来的。

这也和我长期从事自媒体工作的习惯相关:在一个视频中,能用一句话表达的内容就不用两句话,连续三句话观众不爱听就会滑走了,我必须尽量保证每句话都对观众有吸引力。

如果你也希望花二三十分钟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历史、特点,还能清楚这背后的经济学原理,那么恭喜你,这本书就是为你量身定制的!

当然,也正是因为我在写作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内容筛选和简化,本书可能会给一些人造成“经济学也不过如此”的错觉。所以我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千万别读过这本书以后就感觉经济学是浅显的,认为自己是百年不遇的经济学天才,冲进金融市场打算搅动全球资本。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从这些国家的发展规律当中,产生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帮助自己审时度势,在生活和人生选择方面有所裨益,是我更加期待的。因此,这本书有了它站在更高维度的名字——《时势》。

在内容的呈现上,我尽量做到客观,所以书中使用了不少图表和数据。

而客观、数据其实会限制一些观点的表达,让大家读起来似乎没那么过瘾。做任何分析都要查数据、引用数据,这是一种非常累、有时也会限制思路的做法。我经常在一通分析后,自我感觉已经形成了一套精妙的逻辑链,或者想表达一个大部分人都很赞同的观点,结果一查数据,发现根本无法验证自己的观点,甚至事实与我的假设恰恰相反。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推翻自己的逻辑,毕竟数据是不会骗人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个国家的经济专业书籍很多,随便一个什么信息你随手一搜,0.05秒就能有上万条搜索结果,完全不缺信息来源。

可问题是,很多专家、大师讲得太专业,听着费劲;大部分快餐式的短视频又缺乏专业性与严谨性,呈现的内容不一定可靠。

我想大家其实缺少的是:有人可以通过可靠的信息源,把专业的信息和知识,整理成“人话”,分享出来。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做到这一点。 vW7uWiMIzC68Lw4ucMxWQ/EL3PpB2Dbtd3hT3zVMkeZr1nB1rIMJwCfUe5P0+pL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