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古代文字与民俗学

鸟形灵

象形文字不仅是记号,即不仅具有记录语言的机能,而且要通过字的构造表现语言的意义和语言背后的观念,这是汉字作为象形文字所具有的重要特质。将象形组合起来是会意字,在会意字中,由于复合可以表现更复杂的概念。汉语是由一音节组成的单音节语,这种单音节语之所以能够表现复杂的观念,与其象形造字法未必没有关系。举上引例子来说,“新”是“为制作神位而被砍伐的圣树”,“庭”是“庙前行降神之礼的圣地”。这些字理应在原义之中含有其字形构造所表示的意义。因此,这种字形构造才是可能的。

这种造字法建立在如下一种系列关系之上,即一定的形象原则上经常承担一定的意义。譬如,举“隹”的例子。《说文·四上》说“隹”(见图⑧)是短尾之鸟,“鸟”(见图⑨)是长尾之鸟。但是甲骨文里所见的“鸟”,似乎被当作占星术对象好雨星的名字——鸟星,或被认为是不吉不祥之前兆的鸣鸟,以及表示风神的凤字等。只有几个字写成它的形状,其余全部采用“隹”的形态。说起来,“鸟”是特殊的圣鸟,“隹”是一般的鸟。不过用“隹”表现的东西也不仅是象形。

“隹”在古时用作发语词,也写成“唯”“惟”“维”。西周初期的金文,献簋有“隹九月既望(第三周)庚寅”,而《诗经·大雅·文王》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最古的用法则是作为确认肯定或否定关系的用语。

卜文 王祸与蛊

甲骨文中“隹”的用法,如“贞:王咼,不隹蛊?”(《小屯,乙编》四八二一,《殷虚文字缀合》二八六)那样,包含一些动词的意味。卜问的内容是,王遭受祸事,不是因为被名叫媚蛊的妖虫诅咒吗?这种卜问一般结合采用两个命题:“隹蛊”的肯定形式和“不隹蛊”的否定形式。在这种场合,“隹”与其说是发语词,不如说更接近“有”这个动词的用法。

在金文中,“隹”被用作表示并列的“与”,领格助词的“之”,有时还有“虽”的意思。“女有隹小子”的意思是“汝虽小子”。“隹”作为鸟的象形,为什么会出现诸如此类各种意思的用法呢?仅仅是借音的所谓假借用法吗?还是存在什么意义上的关联呢?假使有意义上的关联的话,又是和什么观念有联系呢?这是问题之所在。

“隹”又写作“唯”(见图⑩),但“唯”并非表示鸟的叫声。加在旁边的是“ ”,即祝词。这是为了探听神意而进行祷告的祝词。西周后期毛公鼎的“唯,天将集厥命”,诗篇 的“厥命维新”,都是仍然遵从原义的用法。“ ”的形体在甲骨文、金文的字形中多次出现,但没有一例用作口耳的口字。鸟鸣则用鸟张开嘴的形式表示。

“唯”是唯诺应答之词。《礼记·玉藻》有“父命呼,唯而不诺”,《曲礼上》也有“唯而起”,相当于小心从命时“是”的回答。“唯”与“隹”同样用于发语,是因为“唯”原本有这个意思,而且本来就与“隹”有同样用法。向神祈求,由鸟的行动领会神的应答,便是“隹”,是“唯”。对这种神意,理应顺承从命。

在金文的用法中,“唯”有用于“虽”意思的例子,这表明“唯”与“虽”有意思上的关联。“虽(雖)”的字形是在“唯”上加“虫”。这个“虫”,如上举“不隹蛊”的卜辞例一般,意味着用于诅咒的蛊。

“雖”(见图⑪)在《说文·十三上》中作为虫名,“似蜥蜴而大”,但没有用例。在最古的金文中,春秋后期的秦公簋及秦公钟上有“余虽小子”的例子。“ ”是盛放祝词,也就是盟约的器物,若附有蛊的诅咒,顺承神意也会变得困难。“虽”被解释为“与夺之辞”(《易经·象传下》疏),是保留肯定的词。之所以附以“保留”,是因为在祈求中遭到蛊害吧。为了表示祈祷是纯粹的,有时在“ ”下面加“心”字,这便是“惟”字。而“唯”“惟”“雖”字本来都附有用以祈祷的器具“ ”。它们是由鸟来表示神意的字。

夺与奋

鸟是人类灵魂一时变化的形象,这个观念从文字学上也有查证的方法。当举行丧葬仪礼时,“衣”在振魂 、招魂上具有重要意义。关于这点,我已经在《中国古代文化》第七章里大略举过“卒”“哀”“睘”“褱”“袁”等字例。作为同系字,还可以举出与“隹”组合起来的“夺(奪)”“奋(奮)”为例。

器铭中的“夺”字

“奪”在《说文·四上》里解释为失去衣中之“隹”的意思。 可是,“隹”本来不是装在怀里的东西,再加上“手”也很可疑。从在衣襟之内加东西的字多半与丧葬仪礼有关来说,我想这个“奪”不是也应当看作同一系统的字吗?

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的那样,“精气夺则虚”,“夺”原来的意思是夺去、失掉。《尚书·吕刑》中有“夺攘”一词,古文原文“夺”写作“ ”,《后汉书·李膺传》有将“漏脱”写作“漏夺”的例子。由此可见,“夺”和“脱”本来是声、义相同的字。

“脱”同时也是表示失掉心神的字,把“兑”作为它的要素。“兑”表示向神祈祷而处于迷痴状态,是“脱”的原字,我已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说过。“兄”是“祝”,它的上面垂挂“八”字形,是神气下降的形态。人当惝怳而丧失自我的状态时,神灵可以寄存其中。

“奪”如果与“脱”同声同义,“奪”也是夺去而失掉心神的意思吧。

“奮”(见图⑫)恐怕也是和“奪”有关联的字。包含在字形之中的“田”,不是田野的意思。它是附在衣中“隹”下的东西,大概是鸟笼之类吧。把这种鸟加在衣襟之中,可能仍与招魂仪礼有关。

“旧(舊)”(见图⑬)似乎也有与古俗有关的地方。上部是读作“萑”的鸟,《说文·四上》说“有毛角,所鸣,其民有祸”,是兔头有角的角鸮,作为一种妖鸟令人感到恐怖。有迷信说,夜晚剪指甲扔到屋子外,此鸟看到而鸣叫时,这一家将有灾祸。《周礼·庭氏》规定,夜晚妖鸟鸣叫时,当以咒弓咒矢射之,以祓除不祥。

“舊”是在“萑”之下放置带凿齿的器具,把鸟固定在这个器具里的形态。《说文·四上》说“鸱舊,舊留也”,据说是指被称为鸱鸺的怪鸟。下面的“臼”形是声符,但从造字法来看,它的整体似乎都是象形。鸱鸺是恶鸟,传说折其大羽,捆其双足,张下罗网,可以捕捉为报复群集而来的鸟。把它固定在带凿齿的器具上,也许是丧葬时防止夺走灵魂之类旧习俗的残余。所谓“舊”大约是“舊留”“舊止”的意思吧。

“久”也有“久留”“久止”的意思。因此,“久”与“舊”有时通用,如“柩”的字形是在棺中放置尸体,有的字形则以“舊”代替“久”。《说文·五下》解释“久”,说是像人叉开双腿站立的侧面形状。 “尸”,即尸体从后面支起来的形状,把它放在棺中则成为“柩”。有时用“舊”取代“久”,不仅因为字音相同,而且这两个字在意思上有关联,“久”若是尸体,“舊”则是以保留鸟形灵魂的象征性方法,表示灵魂得到保留吧。

化为鸟形灵的魂,似乎可以用诵念其名的办法招来。称未亡人为“寡”(见图⑭),其字形是头上饰以麻丧的女人在庙中思念亡夫的样子。她的样子充满忧愁。在这个沉湎于忧愁的人身后,紧挨着“隹”字的字形(见图⑮)。这大概也与“寡”意思相同,而这个“隹”肯定是表示亡夫的亡灵的。女人如果先死,丈夫则称为“鳏”。字形是在“鱼”上加“眔”(见图⑯),“鱼”如下文所提到的那样,是女性的象征。“鳏”和“寡”都是采用非常象征性的手法表示的。

人们认为,化为鸟形之灵而被夺走的死者灵魂,必然定时返回故乡。而候鸟定时定点飞来的神秘生态,很容易使人将其与灵魂观念结合起来。最初大约是在候鸟飞来的沼泽旁边举行迎接死者灵魂祭典的。《诗经·大雅·凫鹥》诗云:“凫鹥在泾,公尸来燕来宁。”飞至泾水的凫鹥成为祭祀诗的发想 ,引出祖灵的主题。各地的部族以这种沼泽为圣地迎接祖灵,周朝王室在丰水之滨建筑神殿称为辟雍,春秋时期鲁国在沂水之滨建筑泮宫。“泮”就是水边的意思。

辟雍之制

“应(應)”“膺”同音,原来写作“䧹”。“䧹”似乎与“鹰”字有关,其中的“隹”或许是“鹰”。西周早期应公觯的铭文中的“䧹”字,显得深目劲悍,大概是描绘它的姿态。西周后期毛公鼎有“䧹受天命”,“䧹(见图⑰)受”是“膺受”的意思,即承受神意。

关于“䧹”的金文字形,据王国维《毛公鼎铭考释》(《观堂集林》外集,收入《古金文考释》)说,字的上部“ ”是从侧面看人的腋部的形态,这个字是使鹰停在臂肘上的样子。虽然古青铜器中有表示放鹰古俗的立像的遗器,可是“䧹受天命”的“䧹”与放鹰风俗无关,大概是表示获得天之感应方法的字吧。

清末金文学者方濬益的《缀遗斋彝器考释》卷四中应公鼎的条目上说,鹰的巢窠在山石岩穴之间,“ ”是山石的坠落形状。但“ ”形在司(见图⑱)、嗣、㚸(见图⑲)等司系统的字中出现,都是在盛放祝词的器具“ ”上加“ ”。所以它大约与其仪礼有关吧。甲骨文中也有把“王二十祀(二十年)”记为“王二十司”的例子,“司”与“祀”通用。如此看来,包括“ ”形的“ ”字大概也意味着由鸟窥探神意的仪礼。

《诗经·大雅·大明》篇有“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的诗句,普通解释为师尚父所统帅的军队如鹰、隼一般勇猛战斗。但从其次的诗句“肆伐大商,会朝清明”来说,这也是指得到神意辅佐武王吧。否则,诗意不贯通。

将鸟用在祭神仪礼上的证迹,在其他两三字中也可以看到。譬如,有个在“隹”上加“攸”的字(见图⑳)。从“修”“悠”“滌”等字可知,“攸”(见《中国古代文化》)的意思是祓禊,而鸟不会祓禊,所以这是祓禊时由鸟探知神意的意思。另外有“隹”上加“殳”的字形(见图㉑),似乎也是与祭神行为有关的字。因为这个字包含在西周神都 京辟雍的“雍”字形之中。不过,它被用作“敬雍”“雍和”的“雍”,或者“饔食”的“饔”的意思。

京是西周的神都,西周时期的金文中常常能见到在 京举行仪礼的记载, 京的修建大约是与西周建国同时开始的。武王起初修建新邑(后称成周,今之洛阳),想在该地建都,但是后来定都宗周(又称镐京,今之西安),在其西南修建 京(今之丰县附近)作为神都,建筑辟雍,祖神配天而祀。“辟雍”其后被称为明堂或灵台。

称明堂为辟雍,是因为它的四周环水,中岛修高台迎神明。“辟”是璧(见图㉒)、圆玉,即周围的水池形。“雍”本来写作“雝”(见图㉓),金文字形也与此相近;而“水”是池水,“吕”与“宫”字下部相同,是宫室之形,再加上“隹”。“辟雍”由大池和明堂组成,“隹”大约是聚集于这个圣地的鸟吧。它被认为是祖灵来临的标志。西周中期,记录 京仪礼的金文颇多。

臣辰卣

周初采取三都制,宗周是首都, 京是神都,成周是军都。周初的国家大典在这三都举行。白鹤美术馆所藏的臣辰卣是构成数十器群的臣辰诸器有代表性的佳品,它的铭文上记有当时举行的仪礼,如宗周的禴(祭名)、 京的 (飨宴)以及成周的殷同(军事性的大会合)等。在军事处于重要地位的时期,成周方面的器居多;在祭祀盛行的时期, 京方面的器居多。

大凤纹

京仪礼盛行时期的青铜器花纹中,器体上艳丽的大凤纹居于统治地位。凤纹大约与鸟形灵的观念有联系,所以才铸在祭器上的吧。当时 京的仪礼似乎促进了西周礼乐文化的创立。所谓“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的周朝文化,是在这个时期打下基础的。

从文字创立初期业已存在的鸟形灵观念,在作为国家仪礼的祭祖礼乐之中,是以一种成熟的文化来展现的。 9BalXRAhxC3saqxm/9liyXYNPrJmgmgsf5kheOhmo2qu14t+jwPzHYVAkA9Vic4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