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思路与方法

(一)写作起因

1.感恩之心。对于我写书的行为,有人表示不解。有一位朋友对我直言不讳,说:该写的时候不写,老了还写什么书!有的议论说,一个退了休的老头,摆弄一下花草,看看孙娃多好,还折腾什么呢。老伴有时对我喊道,你整天望着电脑发呆,既不评职又不赚钱,还要拿着自己的养老金去找出版社,我看你老年痴呆得不轻。有时自己也感到诧异,我到底在图什么呢?天天眨巴着眼睛看电脑、颤抖着手指打字,最终还要找出版社出版印刷,实属一件得不偿失的苦差事。

撰写这部书稿,先后耗时近十年,由于属于自主出书,搜集资料、外出考察等,遇到体力不支和资金来源缺乏等困境。尽管遇到不少困难和疑问,我仍然没有放弃,仍然鼓励自己不要失去信心。只要是尽心尽力、辛勤劳作得到的成果,即便暂时只有少数人问津,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发现它重要的学术价值。因而,在有生之年,为社会奉献点余热,为本民族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不被时代完全淘汰,起到引玉之砖的作用,是一件引以为豪和幸福的事。

我深深地爱着自己的民族和父老乡亲。一滴水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一棵小草生长在草原才能绿化大地。因为这个民族千万年来的血脉传承,我才有幸降生在这个世界上。我深深地爱着生我养我的这片大地,它是我成长的摇篮。我感激哺育我成长的党、祖国和人民。试想,假如处于一个动乱和吃不饱的年代,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著书立说。生存有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个人身心健康充实,是我在有生之年能够从事个人爱好的必要条件。我更加感激火热的军营,我人生的黄金年龄段,就在军营度过。它是我磨练意志、保持体能健康、获得军事相关知识的源泉。我也感激各级学校和老师,今天能够读书写字,具有一定的学习精神和创新意识,应该归功于教育系统。我也非常重视个人退休生活方式,棋牌领域没有专长,吃喝聚会过多无聊,游山玩水频繁身心疲惫。然而,我虽然已经六十多岁,精力仍然充沛,思维活跃,眼耳功能基本正常,身体无大障碍。趁着这样的机会,过一种人们戏言的“吃喝等死”的生活,确属不应该。发挥余热,以自己具有的爱好与擅长,感恩生我养我的这个社会和这片土地,不失为适合我个人的养老方式。所有这些,回答了我为什么要撰写一本书。民族历史和心理素质的影响,在军队期间的历练,青藏高原各地开展武装工作的经历,写作长项的发挥,电脑打字技术的掌握,藏汉两语的熟练,是我撰写一部关于吐蕃军事历史研究为专题作品的有力动机。

2.补缺之心。纵观吐蕃王朝诞生直至灭亡的整个历史阶段,不容置疑的是吐蕃在军事上的强大和成功的领土开拓方式。然而,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军事学术领域的滞后。藏族拥有卷帙浩繁、内容广博的文史典籍资料,更多的是教法、医学、文学,以及哲学方面的历史文献。令人非常遗憾的是在军事领域,虽然有一些重大事件的记载,如西藏各地发现的碑刻、岩刻文字、吐蕃简牍、《敦煌吐蕃历史文书》等,其真实性和可信度也较高,但只是零散的,没有形成系统的专辑文书。藏文后期教法史大部分夹杂着宗教神话,文学与历史区分不清,离散的历史事件掩埋在大量宗教论述中,让人读起来头昏脑胀。但是,也不可能抛开带有宗教色彩的史书,去另寻纯世俗的历史书籍。藏族史书的风格大致都是以宗教为主,世俗为辅的。拨开宗教迷雾,探索事物本来面目的作品屈指可数。

智者弟吴于公元12世纪中期写成的《弟吴宗教源流》,成书于西藏帕竹贡玛末期,由巴卧·祖拉陈瓦所著《贤者喜宴》,对吐蕃时期的行政区划、军政体制、军马毛色、官阶告身等级以及各大区军旗等吐蕃三十六制,都有详尽的描述,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著名学者更敦群培著《白史》,虽然非常遗憾地只写了一部分,仍然是研究吐蕃军事领域的珍贵史料。得荣·泽仁邓珠在他的巨著《藏族通史·吉祥宝瓶》关于军事与对外交往篇提到了吐蕃时期军事,诸如军事组织、兵种与装备、军纪等九个方面,作为通篇论著中的一个章节,以提纲挈领方式作了简述,同样是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时至近二十年内,吐蕃军事研究的专著与论文有所问世。次旦扎西、杨永红合著《西藏古近代军事史研究》,是一部系统研究藏族古近代军事的专著,其中吐蕃部分为重点,从吐蕃军事成就、制度、情报、兵器、作战特点以及使者往来几个方面,比较完整地展现了吐蕃军事情况。朱月梅著《吐蕃王朝历史军事地理研究》从军事地理角度论述了吐蕃军事的前因后果,对蕃军在各地征战的地理因素作了系统阐述,值得参阅。所有这些,都是作为研究吐蕃军事历史的成果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表明吐蕃军事领域研究迈出了新的步伐。

总体上看,吐蕃军事研究还远远不够。正如巴桑旺堆《一份新发现的敦煌古藏文本吐蕃兵律残卷解读》所言: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留存至今的传统藏文典籍中不见任何吐蕃军事文书,学者们臆测,记述吐蕃系统军事思想、军事谋略、用兵之道、军法兵律的古代军事文书早已失传。可以说,未发现吐蕃军事文书是一件学界引以为缺憾之事。

吐蕃曾在历史上金戈铁马,叱咤风云,产生过强大的军事力量,但没有留下与之相匹配的史料记载,这确实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迷惑和遗憾的事,这也是我写作本书的主要动机。

(二)基本思路

《唐代吐蕃军事史研究》分为三大部分共十章,即导言部分、重大战役探析部分和军事综合实力部分,约25万字。导言设为第一部分,交代了写作的缘由及学术意义,简要介绍了古代“吐蕃”族名的来历与今日“藏族”的关系,明确了“吐蕃”与“藏族”实为同一个民族的不同叫法,并对今日藏族现状与古代吐蕃做了比较,认为今日藏族,除了少量有识之士,大部分民众身上难以看到昔日吐蕃的进取精神。自感满足,重文轻理,缺乏科技创新意识是今日藏族的弱点。再通过对西藏中世纪军事战争史的探析,得出了吐蕃是一个军事帝国的结论。由于感恩之心和吐蕃军事研究的缺失,产生了写一部吐蕃军事史研究专著的动因。重大战役探析和战例研究是全书的核心部分,共分为四章,全面探讨了吐蕃在两个多世纪内十几起战役的起因、经过、胜败根源,并总结了战争结果。军事综合实力部分共设六章,概要介绍了具有雪域特色的军事组织制度、战略战术、兵器装备、后勤补给、情报信息、道路交通以及生活方式的军事意义等。

(三)研究方法

同大多数论文的研究方法一样,首先,大量搜集阅读文献资料,并进行不同史料、不同文字的对比印证。这应该是方法之一。

吐蕃真实的军事历史尽管覆盖着一层宗教、神话以及传奇的烟幕,但最基本的探讨还是建立在丰富的藏文历史文献上。吐蕃时期藏语史料首先是本章开头提及的碑刻石刻文献,具有无法替代的权威性。其次是新发现的敦煌古藏文书写的手抄本,被认为吐蕃早期以纸笔记录的文献,其成书时间约为公元786年以后吐蕃统治时期。正如藏学老前辈王尧所言:

在我国历史上,汉藏两族间长期友好往来,不断融合,但不容忽视的是,他们之间依然存在着地理的阻隔和语言文字的障碍,因而汉族对藏族地区了解非常有限。现存有关西藏的汉文文献,特别是清以前的文献寥寥无几,而且就是仅有的一些资料也因受到作者观察角度、材料来源和作者思想观念的局限而出现许多的错误,因此这个基础是极不牢靠的……。重见天日的敦煌吐蕃文书,它是当时、当地人记载的最权威第一手资料,它的出现和一批藏文金石录、简牍的利用,使吐蕃史研究摆脱了困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是,藏文史书关于战争的记载,只是点到为止,非常简略,无细节可寻。诸如时间地点、兵力投入、战术手段以及兵器装备等。本书作为研究吐蕃军事历史的学术论著,依然从军事学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战例研究着手,依次展开对各方综合军事实力的考察,最终得出较为可信的结论。比如公元7世纪中下叶,即将在本文论及的蕃唐与其他国家之间发生的几大战役,四川地区的松州之战、青海地区的大非川战役、青海战役、甘肃地区的素罗汉山战役,还有吐蕃西进中亚反复争夺西域的小勃律连云堡之战、寅识迦河之战、北庭之战以及南下印度发生的救援唐使的战役。这些战役,在蕃唐军事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战争双方在兵力、武器装备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做了长期而充分的准备,甚至预先分析判断了季节和地形将给战役带来的影响。战役的结局,大体上透视了双方的军事实力,确定了他们各自在亚洲军事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和拥有的地位。与吐蕃王朝同起同落和互动几个世纪的唐王朝,对吐蕃历史事件记载的丰富程度远超吐蕃自己的记载。《通典·吐蕃》《旧唐书·吐蕃传》《新唐书·吐蕃传》《资治通鉴》《册府元龟》《全唐文》等历史文献中,都记载了不少有关吐蕃军事争雄的史实,而且丰富多彩,部分段落甚至交代了故事情节。仅仅噶尔·东赞域松家族的传奇经历,就可以撰写一部学术著作。所有这些,假如没有汉语文献,我将寸步难行。离开上述汉语文献,遑论吐蕃军事研究,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除此之外,国外也不乏类似研究吐蕃军事争霸的文书问世,诸如《西藏古代史研究》 《吐蕃在中亚的活动》 《吐蕃统治的敦煌》 《七—九世纪吐蕃帝国的行政单位》 《白居易致吐蕃当局书》 和《吐蕃在中亚:中古早期吐蕃、突厥、大食、唐朝争霸史》 等。他们研究吐蕃军事史的起步较早,具有视角开阔,史料引用广泛、研究手法细腻、考察分析客观、文字通俗易懂等特点,有不少值得参考和学习的方面。同时参阅了不少学者发表的吐蕃军事方面的论文,将在引文中予以详述,不在此一一列举。当然,任何文史资料都不会是完美无缺的,正因为如此,产生了今天学者们各抒己见的学术论争。

各个民族尽管没有摆脱本民族固有的思维方式,存在着张冠李戴和逻辑混乱的章节,也有不少过分夸大和有意隐瞒的事实,但毕竟记载了当时的事件,不失为考察吐蕃军事历史的珍贵文献。

其次,吐蕃战争的地域面积非常广阔,战线长,战场分布广,有的已经超出了当今的国界,现场考察了解这些战争发生的地理位置,绝非依靠个人能力所能完成。我在军队期间曾担任军事科参谋职务,多次参加省军区和军分区举办的参谋业务基础知识集训队,集训内容多为图上作业,这对图上定位和量读距离打下了基础,这使我在利用卫星图测距时,基本可以确定战役发生地点和行军距离。同时,老家农牧兼营的生产生活方式,经常骑在马背、驴背以及牛背赶路,参军后又是骑兵部队,使我对马匹的日行走均速有所掌握,运用图上测距技能与骑兵日均速经验,解析古代战役的行军速度与战役结果,是本书的创新内容之一。

第三,我出生的村寨,本身傍依所谓“唐蕃古道”,据说有一个村子还是当年薛仁贵大军扎营的地方。从青海西宁到果洛玛多以及其他州县,不知跑过多少次,再向东陕西和向西拉萨,向西北新疆、甘肃敦煌,洮河流域、宁夏银川贺兰山、河西走廊,向东南四川松藩县等地,都留下了自己出差、考察和旅游的脚印。这对古代蕃唐战场的地理位置有一个轮廓的概念。

第四,细节说明:(1)为了节省篇幅便于阅读,绝大部分引文使用了楷体字体,同时直接脚注出处,减少了“某某书中记载、某某文中这样说”之类词句,相互需要印证的则标明了书名或论文题目。(2)不少古代人名、地名,藏汉文古今发音、译文有点混乱,对此一般按照藏语原名,经过鉴别和相互补充后,做了音译和标注,尽可能做到名词解释的统一规范。(3)全文所列历史人物众多,重点人物,能够找到生平资料的,做了简要注解;(4)有些历史事件分为待考范围,诸如蕃文创制时间、赞布的生卒年限、吐蕃社会性质、石堡城地理位置以及古藏文文献中还有未解其意的字词等,与本主题关系密切的,作了用心的考释,而其余的只能归于待考范围。(5)古代里程概念无法做到精确表述,有的说唐代一里是现代的四百多米,有的说是五百米左右,为了计数方便,本文按照现代一千米等于唐代二里路来换算。(6)大写数字和阿拉伯数字交替使用,很多文献引文中一般是大写数据,予以保持,论述大部分使用了阿拉伯数字。(7)古代年号加了括号,标有公历年限,以便于释读。(8)重要古文文献段落,做了白话文编译。

第五,本书特点:一是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论点鲜明,论据资料翔实可靠,不同文字相互印证,经过反复比较,用心推敲,有些战场遗址进行现场考察,最终得出结论。既可为专业人员提供参考资料,也适合广大读者了解吐蕃军事史。二是全书结构合理,论述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循序渐进,文笔流畅,通俗易懂,剖析战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三是研究方法新颖,如不同文字文献、不同史料的对比,对古代行军速度的测算,地理气候对交战双方的影响等。四是丰富了吐蕃军事领域研究内容,尤其对重大战役的探析,与其他相关研究成果比较,属于首例,虽然属于千年前古代战役,但它的军事思想,战术谋略,英勇顽强的精神,今天仍然没有过时。在世界各地发生的战争中,可以看到不少实例。对我们居安思危,加强国防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秉持如下观点:一是坚持多视角观察历史,避免民族情绪化。二是就史论史,避免历史问题现实化。三是尊重史实,力戒神话、空话;四是探索求知,防止隐瞒、虚化历史真相。五是以文献和考古成果为依据,同时允许质疑、推论。 EtVuQgkHm6AYsYVqPbg1UY/OBUjF7Yy0NG5aqXW287T3dWbVLtgEHUW5FgJokQ6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