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778—865 年),字诚恳,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人,书法家,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柳公权工于书法,尤以正楷知名。他的书法体势劲美,自成一家,与颜真卿并称“颜柳”。
可是小时候的柳公权,字写得不是很好,竖也竖不直,捺也捺不成刀,就像条老鼠尾巴似的,难看死了。他的父亲和母亲经常批评他,告诉他只有勤奋苦学,才能练出一手好字。
柳公权可是一个不服输的孩子,听到父母亲的批评,就憋了一肚子的气,心想“我就练给你们瞧瞧!”。
于是,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是晴天还是雨天,他每天都握着毛笔对着字帖使劲地写呀、写呀。过了几个月,他的字果然进步不少,比同村同时读书的小孩们写得好多了。父母亲也都高兴地笑了,对他进行了表扬。
这一表扬本不打紧,柳公权的小尾巴就翘了起来,骄傲得像只小公鸡似的。
有一天,柳公权和同村的小朋友比赛写字,几个小朋友都用树枝在沙地上写出了自己最拿手的字。
字写好了,可由谁当裁判呢?柳公权一眼看见旁边有一位挑着豆腐担子休息了许久的老头,便跑过去拉着老头的手说:“老爷爷,你看我的字是不是写得最好?”
老头走过去看了看几个人写的字,觉得确实柳公权写得最好。可他转念一想:这小孩虽然功底不错,可就是太骄傲了点。于是皱了皱眉头,沉吟了一会儿才说:“我看这字写得并不好,值不得在人前夸。这字好像我担子里的豆腐脑儿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有形无体,还值得在人前炫耀吗?”
几个小伙伴也都停住笔仔细听老人的品评,柳公权见老头把自己的字说得一塌糊涂,不服气地说:“人家都说我的字写得好,你偏说不好,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头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当,不敢当!我老汉是一粗人,写不好字。可是,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的字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里看看去吧!”
起初柳公权很生气,以为老头在骂他。后来想到老头和蔼的面容,爽朗的笑声,又不大像骂他,就决定到华京城去看个究竟。第二天,他起了个五更,悄悄给家里人留了张纸条,背着馍布袋就独自往华京城去了。柳公权一进华京城大门,老远就看见北街一棵大槐树,树下围了许多人,柳公权挤进人群中去,不禁令自己惊得目瞪口呆。只见一个黑瘦的畸形老头,没有双臂,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住铺在地上的纸,右脚夹起一支大笔,挥洒自如地在写对联。他运笔如神,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看客们阵阵喝彩。
柳公权这才知道卖豆腐的老汉没有说假话。他惭愧地想:“和‘字画汤’老先生比起来,我真是差得太远了,我要向他学习啊!现在来了,我何不拜他为师呢?”于是,“扑通”一声跪在“字画汤”面前,说:“我愿拜你为师,我叫柳公权,请收下我,愿师傅告诉我写字的秘诀……”
“字画汤” 忙放下脚中的笔,用脚拉起柳公权说:“我是个孤苦、靠脚写字来维持生活的人,虽能写几个歪字,怎配为人师表?”
但柳公权不肯就此作罢,便一再苦苦哀求,“字画汤”就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提起笔,写道:“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老人向柳公权说:“这就是我写字的秘诀。我自小用脚写字,风风雨雨已练了 50 多个年头了。我家有个能盛八担水的大缸,我磨墨练字用尽了八缸水。我家墙外有个半亩地大的涝池,每天写完字就在池里洗砚,池水都乌黑了。可是,我的字练得还差得远呢!”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牢地铭刻在心里,他深深地谢过“字画汤”,心里也明白如何才能把字真正写好了。
自此,柳公权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处补了一层又一层。他学习颜(颜真卿)体的清劲丰肥,也学欧(欧阳询)体的开朗方润,学习“字画汤”的奔腾豪放。他经常看人家剥牛剔羊,研究骨架结构,从中得到启示。他还注意观察天上的大雁,水中的游鱼,奔跑的麋鹿,脱缰的骏马,把自然界各种优美的形态都熔铸到书法艺术里去。
功到自然成。经过长时间的用心练习,柳公权终于成为当时的书法大家。他的字,结构严谨,刚柔相济,疏朗开阔,为书法界所珍视,素有“颜筋柳骨”的美称。可是,柳公权一直到老,对自己的字还很不满意。他晚年隐居在华京城南的鹳鹊谷(现称柳沟),专门研习书法,勤奋练字,一直到他 88 岁去世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