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抟是个寿星,据说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二年(871),历唐末、五代,逝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活了一百一十八岁。
大凡寿星,背后都会有一些故事,或稀奇古怪生活习惯,或玄之又玄的人生经历,陈抟也不例外。《宋史·陈抟传》记载,陈抟开始并不聪明,四五岁还不会说话,一天,他在家乡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的涡水边戏水,被一位飘然而至的青衣女子抱入山中,喂了几口奶,从此不但能开口说话,还能张嘴吟诗,并且越来越聪明,长大后,经史百家,一见成诵,吟诗作赋,出口成章。后唐长兴年间(930—933),他参加科举考试,惜乎铩羽而归,从此不求仕禄。他先后隐居武当和华山,“渴饮溪头之水,饱吟松下之风”,纵情山水,研究《易经》,与其往还唱酬的,都是吕洞宾、李琪这些亦道亦仙的世外高人。
陈抟最大的能耐就是未卜先知。据宋代魏泰《东轩笔录》卷一记载,陈抟有济世之才,但经历唐末之衰、五代之乱,又屡试不第,心情非常不快,做了隐士。虽说是隐士,但也关心时政,“每闻一朝革命,则颦蹙数日”,每每听到新皇登基、改朝换代的消息,总会眉毛紧蹙,叹息数天。一日,陈抟骑着毛驴,漫游华阴(今陕西华阴),听见市人奔走相告,说赵检点赵匡胤当了皇帝,他惊喜得从毛驴上掉了下来,放声大笑,别人问他为何发笑,他感叹道:“天下这回定叠也。”这回天下终于安定了。
陈抟会看手相,一双玉手经他瞄一眼,就能预测祸福与未来。有一次,宋太宗手下大臣王克正去世了,家里修佛事、做道场。王克正没有儿子,只有一位十多岁的女儿跪在灵前服丧。陈抟前去吊唁,出来便对旁人说:“我虽然没看清楚王克正女儿的容貌,但见到她捧着香炉的玉手,那真是贵人之手啊,拥有这双手的若是男子,必当白衣入翰林,一步登天;若是女子,必嫁王公显贵,获得极高封赠。”果然,此女后来由宋太宗做主,嫁给了参知政事陈恕,不久又被皇帝封为郡夫人,真是神了。
陈抟在民间声誉很高,信徒甚众,一传十、十传百,关于他神乎其神的传说,也传到了帝王们的耳朵里,他因此成了五代、宋初许多帝王追捧的对象,经常出入皇宫禁苑,被帝王们奉若神明。
后唐时代,唐明宗听说了陈抟的大名,下诏征他出山。陈抟来到京都洛阳(今河南洛阳),被安排在宾馆,专人侍候着。唐明宗本想看看陈抟到底有何本领,谁知陈抟来了之后,只在宾馆酣睡,既不见他神仙导养之术,亦不见他腾云驾雾之功,那有何用?在大臣的建议下,皇帝决定使出撒手锏,把一坛上好的美酒和三位国色天香的宫女送给陈抟,你过得了美酒关,就过不了美色关,看不把你灌晕、迷倒,然后俯首帖耳,乖乖听话?谁知,美女前脚进,陈抟后脚出。第二天当唐明宗派人召唤,看他服帖到什么程度时,收到的却是一首诗:“雪为肌体玉为腮,深谢君王送到来。处士不生巫峡梦,空劳云雨下阳台。”陈抟早已遁去,不知所往。
后周世宗柴荣也仰慕陈抟之名,切盼见到他。周世宗好黄白之术(汉代方士声称能以药点化金银的一种方术),其实陈抟并不擅长此道,不过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太多,让周世宗误以为陈抟无所不能。显德三年(956),周世宗命华州知州把陈抟专程护送到京城,留他在皇宫里住了一个多月,反复咨询他黄白之术的技法。每每这时,陈抟始终只有一句话:“您身为四海之主,当以国家安定、百姓饱暖为念,为何一心关注那些黄白小技呢?”面对陈抟的责问,周世宗也不在意,反而要封他为谏议大夫,在陈抟的力辞下,周世宗只好作罢,放他归山,临行还送他许多贵重礼物。
到了宋太宗赵光义主政的时候,陈抟的名声更是如日中天。太平兴国九年(984),宋太宗把陈抟请进宫,特别礼遇,奉为上宾。他通过宰相宋琪之口,反复追问陈抟修养之功、长生之道,而陈抟总是顾左右而言他,以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搪塞。陈抟越是这样,宋太宗越发觉得他深不可测,越发待他敬重有加,又是赐他紫衣,又是赐他“希夷先生”尊号,又是安排专项经费帮助陈抟修葺他的修道之所云台观,还一再挽留他在宫室吃喝了数月,才与他依依惜别。
陈抟因为一身的传说,而成了帝王们追捧的对象,又因为游走于帝王家,而声名鹊起。传说越来越多,故事也越来越神。不过,细读史料,你会发现陈抟越是神奇的地方,记载得越模糊,越是普通的地方,记载得越翔实。也就是说,像人之处明了,像神之处玄乎。史书中能够反映出他清晰的一面是:他对《易经》有研究,并写出了专著;他好作诗,留存六百余首。至于史书中的一些故事,尤其是那些他与帝王们来往的故事,往往云遮雾罩、藏头露尾,呈现出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术士形象。然而,这却恰恰体现了陈抟的高明。因为他深深懂得,那些饱食终日的帝王们所梦寐以求的,不是一本万利的黄白术,就是金枪不倒的房中术,要么就是起死回生、长生不老之药,而这些,即使让他再修炼千年也是无法给予的,只好打哑谜、装糊涂,与他们巧妙周旋。你说,陈抟自保的功夫是不是十分了得?
陈抟后来羽化于华山莲华峰下的石洞中,据说他的尸体停在石洞七天仍有温度,而且五色祥云缭绕洞口,弥月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