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将军的憨直

马知节的父亲叫马全义。在五代末、宋朝初,马全义算得上响当当的人物,堪称无敌悍将,他曾随宋太祖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不过,英雄命短,马全义三十八岁便因病去世,留下马知节与母亲伶仃孤苦,艰难度日。马知节一开始并不叫马知节,这个名字是后来宋太宗抚恤功臣遗孤,封马知节为朝廷供奉官时,取老杜“好雨知时节”诗句,特为恩赐的名字。

虎父无犬子,作为将门之后,马知节少年老成,十八岁时,他出任彭州(今四川彭州)兵马监押。作为一方军事长官,他带兵“以严莅众,众惮之如老将”(《宋史·马知节传》),年纪轻轻俨然有其父的英雄风范。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他调任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当时,西夏党项族崛起,不断扰边,某年元宵节,西夏军队兵临城下。危急关头,马知节却学起了诸葛孔明的“空城计”,大开城门,日日歌谣,夜夜饮宴,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西夏军队观察了数日之后,到底担心埋伏,随即撤退,这显示出马知节超常的勇气和胆识。因为马知节带兵有方,屡建奇功,宋真宗任命他为枢密副使,相当于三军副总司令。

马知节不但作战英勇,为人也特别憨直。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宋朝与北方的辽国签订了停战协定——“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多年的混战,开始了和平友好。此后一段时期,边境安定,国内发展,一片繁荣。宋真宗认为自己的功劳堪比唐宗宋祖,内心膨胀起来,为鼓吹自己的文治武功,大中祥符元年(1008),他率数千人东至泰山,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封禅”大典。“封禅”是拜祭天地的宗教仪式,当然得特别虔诚,宋真宗要求上至王公大臣,下至仪卫扈从,在“封禅”过程中一律斋戒,不得食荤。皇帝下令斋戒,这让那些饱食终日的大臣们心慌慌,戒一两天还好对付,三天之后便腹腔空空、口吐酸水。因此,他们表面上信誓旦旦,背地里却想方设法找肉吃。宋真宗不知道他们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到达泰山脚下后,他欣慰地对大臣们说:“卿等在路素食不易”,表达了对部下的关切之情。本来这种口头慰问也是君臣之间礼节性的习惯,大家胡乱客套几句敷衍一下就行了,谁知,马知节却实话实说,当场爆猛料道:“亦有打驴子吃的”,令在场的人无不愕然。

回到京城,为了庆祝“封禅”大典的圆满成功,宋真宗在开封府大摆宴席、大宴群臣。酒足饭饱,宋真宗率群臣登上城楼,再次去感受山呼万岁的壮观。当他看见城楼下的百姓衣着整洁、精神饱满的样子,非常满意,不禁感叹道:“都城士女繁富,皆卿等辅佐之力”,又大大表扬了部下一番。同样是在这种只适合溜须拍马的时刻,马知节又不知哪根筋出了问题,全然不顾大家的面子,直言:“贫者总赶在城外”。原来,为了迎接“封禅”归来的宋真宗,大臣们安排开封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城市美化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把那些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穷人,悉数驱赶到城外去。原想粉饰一下太平、糊弄一下皇帝,结果给憨直的马知节捅破了这层漂亮的窗户纸。这可是欺君之罪呀,大臣们不禁大惊失色,纷纷磕头如捣蒜。

马知节不仅憨直,而且疾恶如仇,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王钦若因为善于逢迎,得到了宋真宗的极大信任,被视为心腹。王钦若任枢密使时,马知节是枢密副使,不过他对王钦若这位顶头上司非但不尊敬,反而十分讨厌,视为奸邪。他曾当着宋真宗的面,直陈王钦若的种种丑行。然而,说王钦若的坏话,等于对宋真宗的批评,用人不当嘛,让宋真宗颇不高兴。还有一段时间,他上朝时拿的朝笏(古时大臣朝见时手中所执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以为指画、记事之用)比同僚们的大很多,几乎可以当杖用了,宋真宗很是奇怪,问他为什么?马知节回答说:“臣见本院长官多欺陛下,臣不怕惊动官家,恼乱宰相,则打杀此厮儿久矣。”(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意思是王钦若总是欺骗皇帝,如果不担心惊扰皇帝和宰相,他真恨不能用朝笏杀之,让宋真宗尴尬不堪而又哭笑不得。马知节就是这样,不分场合,不管大小,不按常规说话,不按套路出牌,让皇帝和大臣们看了不少笑话,留下了许多可笑的段子。

这个世界常常充满着欺骗和谎言,大臣糊弄皇帝,皇帝愚弄平民,甚至通过“封禅”这种荒诞的活动来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其实,对于事实真相,大家心知肚明,但或因惧怕权威,或因担心打击,或因早已习惯,一律揣着明白装糊涂,没几个人会斗胆去捅破这层薄薄的窗纸,没谁会傻到说“皇帝的新衣”根本就没有衣,就这一点来说,马知节倒是北宋官员中的一个异类。然而,恰恰是他的憨直,让我们在谎言充斥的官场,看到了一份难得的真实。马知节的憨直,倒有其可爱的一面。 UZKysWaxtWjPZl6U+OtID3jeD5RfObvd8j/5O2NayGTH3mrCla7VTG3l8bJcPQO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