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子

在近代中国知识人中,梁漱溟一直拥有很高的声望,其原因显然与其1950年代敢于犯颜有关,这是时势使然。被批评者或许蒙受了当时的短暂羞辱,但在历史上的声名差不多也就因此注定。

其实,仔细分析1950年代梁漱溟与毛泽东言语冲撞的来龙去脉,我们也不难发现梁漱溟的本意并没有要与毛泽东冲突的意思,他坚守的政治立场只是补台而非拆台。这从其思想主旨中不难寻出蛛丝马迹。

梁漱溟的思想非常庞杂,在过去二十年间,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研究者都对梁漱溟的思想进行过不同程度的阐释,发表过不少论著。梁漱溟思想的大致脉络已经比较清晰,但其主旨似乎始终没有一个比较简洁明了的概括。或以为他是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所以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儒家”;或以为其深研儒释道三家学术,所以又被推崇为东方学的大家,视为学术中人。其实,按照梁漱溟的个人想法和内在追求,他真的是“无聊便读书”,他和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人一样,最高的追求与生命境界是“内圣外王”,是“修齐治平”,只是他的“外王”道路走不通时,不得已,像孔夫子晚年一样退而著述,不经意成了一个思想家、学问大家。这其实并非主观企求。

在“内圣外王”、“修齐治平”的政治道路上,梁漱溟信奉的是“非暴力”的和平主义,也就是大陆学术界在1950年代批判梁漱溟时所说的“改良主义”。

按照学理解释,所谓改良,就是在事物原有基础上祛除其缺点,主张以温和的手段在细枝末节上对原有体制略有修正,使之适合新的要求,而不是采取革命手段推倒重来。当改良成为一个主义,就是反对一切暴力革命,反对从根本上改变事物的本质。

看到梁漱溟思想本质的不独1950年代思想界的批判,早在1940年代国共冲突最紧张的日子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和负责调停国共冲突的美国代表马歇尔等,不止一次称赞梁漱溟是“中国的圣雄甘地”,其实就是赞扬梁漱溟的非暴力和平主义。

梁漱溟的故事当然不止这一个,只是任何一种表达方式都不可能将梁漱溟的所有故事和活动放在一个故事框架里,本书只是在笔者已有研究基础上,尝试着对梁漱溟的思想进行新的阐释,尝试着接近其思想本质。 MPCG0oz1TbBpgTixxR2zzaI1De17i/wAdAqhrCd6erF3AssXK8BGF/i0a1qyjxM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